注 释
[1]《谈美》为《文艺心理学》的普及编选本,编选自《文艺心理学》1931 年初稿。
[2]Kirk H. Beetz, John Ruskin: A Bibliography, 1900-1974, Metuchen: The Scarecrow Press, 1976.
[3]休伊生认为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对罗斯金的关注又开始上升。Robert Hewison, John Ruski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ii。
[4]G. B. Shaw, Ruskin’s Poli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1, pp. 8-9.
[5][13][14][15][17][27] 朱 光 潜:《谈美》,《朱光潜全集》第 3 卷,第 28 页,第 28 页,第 28 页,第 29 页,第 29 页,第 7 页,中华书局 2012 年版。
[6][9][39][73]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全集》 第 1 卷, 第 58 页, 第 57 —58 页, 第 44 页, 第46 —47 页。
[7]朱光潜:《人文方面几类应读的书》,《中央周刊》第 5卷第 4 期,1942 年 9 月。
[8]侯建新:《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 40 年》,《世界历史》2018 年第 4 期。
[10][20][21][22][23][24][25][28][33][65][67]John Ruksin, The Works of John Ruskin, ed. by E. T. Cook and Alexander Wedderburn, London: George Allen, 1903-1912, X.180-269, XX.342, III.92, IV.49, IV.192-198, XX.74, XX.172-173, XXVIII. 92, X.374, XVI.268, X.196.
[11]1858 年罗斯金经历了所谓“图灵失信”,写作《威尼斯的石头》(1851 —1853)时尚未出现如此强烈的信仰危机。
[12]朱光潜:《旅英杂谈》,《一般》第 1 卷第 1 期及第 2 期,1926 年 9 — 10 月。
[16]朱光潜:《谈美》,《朱光潜全集》第 3 卷,第 30 页。高建平指出,朱光潜对布洛的引用也是加以修改的,他认为“不远不近”正好,而布洛认为距离是“近而不失去”才好。参见高建平《“心理距离”研究纲要》,《学人》第 15辑,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0 年版。
[19][41][52][53][56][57][75]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全集》第 3 卷,第 234 页,第 111 —112 页,第 110 页, 第 110 页, 第 253 页, 第 260 页、 第 177 页,第 213 页、第 217 — 218 页。
[20]刘须明质疑了朱光潜对罗斯金的批评,但大体上依照《文艺心理学》所采用的模仿论和自然主义批评框架,反其道而行,为罗斯金辩护,意图合理化朱光潜笔下被误解的罗斯金形象,也未确认引文的出处。参见刘须明《论朱光潜对约翰·罗斯金美学观的批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 年第 1 期。
[27]John Ruksin, The Works of John Ruskin, ed. by E. T. Cook and Alexander Wedderburn, V.333。朱光潜也引用了此句,但略去了引文后半部分对观看的形而上性质的限定。参见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全集》第 3 卷,第 234 页。
[29][30]Terry Eagleton, Scholars and Rebels in Nineteenth Century Ireland, Oxford: Blackwell, 1999, p. 11, p. 11.
[31]Kenneth Clark, Ruskin Today,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85, pp. xvii-xviii.
[33]Elizabeth Helsinger, Ruskin and the Art of the Beholde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p. 22.
[34]Alexander Edward, “Ruskin and Science”, The Modern Language Review, vol. 64, no. 3 (1969), pp. 508-521.
[35][38]朱光潜:《〈孟实文钞〉序》,《孟实文钞》,第 2页,第 3 页,上海良友图书公司 1936 年版。
[36]朱自清:“序”,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全集》第 3 卷,第 107 页。
[38]朱光潜:《答罗念生先生论节奏》,《新诗》第 5 期,1937 年 1 月。
[41]朱光潜:《与梁实秋先生论“文学的美”》,《朱光潜全集》第 8 卷,第 69 页。
[42]朱光潜:《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我与文学及其他》,第 177 页,开明书店 1943 年版。
[43]朱光潜:《近代英国名学》,《留英学报》第 1 期,1927年 10 月。
[44][46]朱光潜:《克罗齐哲学述评》,《朱光潜全集》第7 卷,第 41 — 42 页、第 44 — 45 页,第 87 页。
[46]朱光潜:《中国思想的危机》,《朱光潜全集》第 7 卷,第 153 页。
[47]朱光潜:《变态心理学·自序》,《朱光潜全集》第 2卷,第 115 页。
[48]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朱光潜全集》第 4 卷,第18 页,英文见同书第 278 — 279 页。
[49]朱光潜:《什么是 Classics?》,《文学百题》,傅东华主编,第 261 页,生活书店 1935 年版。
[50]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第 3 — 4 页,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
[53]萨巴蒂尼将书名译为“艺术和文学的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Art and Literature), 并不完全准确。Mario Sabattini, Zhu Guangqian and Benedetto Croce on Aesthetic Thought, ed. by Elisa Sabattini, Leiden: Brill, 2019。
[54]彭锋:《引进与变异:西方美学在中国》,第 131 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57]Henri Delacroix, Psychologie de l’art; essai sur l’activité artistique, Paris: Fé lix Alcan, 1927, p. 44.
[58]指导、裁判、诠释三者的区分,例见朱光潜《欧洲近代三大批评学者(三)——克罗齐(Benedetto Croce)》,《东方杂志》第 24 卷第 14 号,1927 年 8 月。
[59]朱光潜:《苏格拉底在中国(对话)》,《朱光潜全集》第 7 卷,第 207 页。
[60]《大希庇阿斯篇》287e,《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第 180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年版。朱光潜参考的法文版将该句译为“c’est une belle vierge”([美]是位漂亮姑娘 / 处女)。参见 Hippias majeur - Charmide- Lachès -Lysis, trans. by Alfred Croiset, vol. 2, Platon: Œuvres complè tes, Paris: Les Belles Lettres, 1921, p. 17.
[61]《大希庇阿斯篇》,《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第 208 页。
[62]克罗齐也认为,罗斯金显得“贫乏而无条理”,最让他反感的就是罗斯金对科学体系的拒斥,以及把美视为神意的显现。Benedetto Croce, Aesthetic as Science of Expression and General Linguistic, trans. by Douglas Ainslie, revised ed., London: Macmillan, 1922, p. 382。
[63]Gary Wihl, Ruskin and the Rhetoric of Infallibili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 3.
[64]关于康德美学与之前德国美学的区别,以及“美学”概念的变化,参见高建平《“美学”的起源》,《西方美学的现代历程》,第 18 — 49 页,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4 年版。
[66]罗斯金不但带领牛津学生(包括王尔德,汤恩比,及推动二次布尔战争的米尔纳等人)在乡间修路,并为工人建学校,探索不同群体生活得更为圆满的可能性。
[68]David Boucher and Andrew Vincent, British Idealism and Political Theor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2-3.
[69]Ernest Barker, Political Thought in England 1848-1914, London: Thornton Butterworh, 1928, p. 11.
[70][72]朱光潜:《现代英国心理学者之政治思想》,《朱光潜全集》第 2 卷,第 256 页,第 260 页。
[71]朱光潜:《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上,《谈文学》,《朱光潜全集》第 6 卷,第 184 页。
[75]Roger Fry, Vision and Design, London: Chatto Windus, 1920, p. 14.
[76]Reinhard Brandt, Die Bestimmung des Menschen bei Kant, Hamburg: Felix Meiner Verlag, 2007。Malcolm Budd,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Nature: Essays on the Aesthetics of Nature, Oxford: Clarendon, 2002。这两本著作都强调康德哲学中包含高度的伦理性。
[77]钱锺书《管锥编》第2卷,第432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