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梅雨停摆,江南缘何不再多烟雨?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院士(通讯作者)和尹志聪教授(第一作者)等合作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题为“Traditional Meiyu-Baiu has been suspended by global warming”的研究论文。从归纳传统梅雨塑造江南经济和文化的概念模型出发,构建了能够表征梅雨丰富内涵的指标,进而揭示出人类活动导致传统梅雨停摆,梅雨几近丢失其烟雨特征的科学事实。未来增暖情景下,梅雨将进一步远离其传统特征,进入“新常态”。
1
江南曾经多烟雨,塑造了独特的东方经济文化
“夏至之雨,名为黄梅雨,沾衣服皆败黦”出自西晋《阳羡风土记》。可见,如烟的、潮湿的梅雨气候自古有之。数千年间,东亚梅雨(中国Meiyu和日本Baiu)深刻地塑造了独特的东方经济和文化(图1)。
图1 传统梅雨塑造江南经济和文化的概念模型
虽然梅雨常常与霉变相关联,但她温柔的雨水恰到好处地滋润了拔节和孕穗期的水稻。同时,梅雨也有利于有机质和微生物增加,为鱼虾提供了充足饵料。“鱼米之乡”由此而形成。如烟似雾的梅雨造就了江南人柔情哀婉、多愁善感的性格。历代江南文人既欢喜于“黄梅时节雨霏微”,又在“漠漠轻阴拨不开”中寄托愁思。绘制于苏州太湖的《西山雨观图》和温婉动听的吴侬软语,从视听维度向我们展现了古人感受到的烟雨(图2)。就连徽派建筑的白墙黛瓦马头墙的审美和功能都受到了梅雨的极大影响。
2
梅雨不“霉”,东亚梅雨逐渐偏离了传统烟雨特征
近些年梅雨期,长江流域和日本都罕见烟雨。由于缺乏定量描述烟雨的方法,气候变化背景下梅雨特征是否已经显著转变尚不明朗。虽然已有不少研究针对极端梅雨事件开展了检测和归因,但烟雨并不是极端的事件,所以已有研究结论也很难被泛化到理解传统梅雨的变化。
王会军院士团队首次构建了三维的烟雨偏离度指数(deviation degree of misty rain,D2MR),发现1961–2023年中国Meiyu和日本Baiu区域平均的D2MR都表现为显著的上升趋势(图3)。这表明东亚梅雨已经逐步丢失了传统烟雨特征,梅雨不“霉”。
3
归因于人类活动,未来将持续远离
Meiyu区D2MR变化趋势的82.5%(75.2–87.2%)和Baiu区D2MR变化趋势的81.1%(42.6–96.1%)可以归因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中温室气体强迫是影响D2MR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气溶胶的影响相对来说不显著。根据最新的预估结果,未来增暖情景下东亚梅雨将进一步远离其传统特征,进入“新常态”。
来自气候系统预测基础科学中心(CCSP)的作者团队进一步指出:(1)相较于古代,当前人类活动的动能极大增强了。“传统梅雨停摆”是否足以推动和将如何推动东亚人类社会文明产生改变?值得继续探讨。(2)东亚生态系统、能源体系和交通网络等可能因为无法及时适应梅雨向其极端状态的快速转变而遭受巨大损失,这需要更多学科和政府部门的融合攻关和应对。
扩展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