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振电动牙刷开创者徕芬:爆品背后的创新机制
「创新并不仅仅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停运转的机制。」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曾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系统性地指出,只有引入生产实际中的发现与发明,并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应,才是创新。
甚至于,为了匹配该企业家理论中关于「创新」应有的定义,熊彼特将传统的「创新(creations)」概念重新定义成新词汇「创新(innovations)」——一种以革命、颠覆为底色的商业新概念。
而后来人将这种创新概念进一步阐释,形成「颠覆性创新」的不同解读。比如马克·莱文森(Marc Levinson)就在自己那本著名的《集装箱改变世界》中如此写道:「创新并不是一个单点突破的过程,真正的颠覆性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周围的配套设施都跟上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优势。」
集装箱已经改变了世界,而在更多看似微观的产业里,也在持续发生着关于创新的商业探索。比如,一支小小的电动牙刷,也能掀起足够壮阔的创新革命。徕芬,这个国产品牌,给出了一个关于产业创新的真实范式。
一支电动牙刷里的创新范式
真正的商业创新,往往会带来颠覆性的体验,甚至直接引起品类或者行业的革命。
去年10月,徕芬发布了行业首款扫振电动牙刷。跨时代的产品体验,直接让徕芬扫振电动牙刷爆火,产品上线不过5个月,就接连拿下天猫、京东、抖音不同平台中,销量、好评、人气等多个维度的品类第一。据内部数据,截至目前,其全网销量已超过130万支。
新玩家、新产品和新技术,也引起了整个行业的重视。2024年5月,徕芬扫振电动牙刷诞生半年后,其他品牌纷纷跟进,带来了各自的「扫振一体」产品。
为什么徕芬入局后开创的新技术,会在行业中激起如此大的回响?原因在于,徕芬扫振电动牙刷复刻了巴氏刷牙法震颤+拂扫的动作要领,解决传统电动牙刷「只能振动、无法扫动」的行业难题,终于让这一品类回归了第一性原理——帮助用户更科学、更高效地刷牙。
电动牙刷行业本身近年来遭遇了增长难题,据奥维云网数据,在经历短暂的快速爆发后,电动牙刷行业自2020年开始骤然进入下滑通道,无论是零售量还是零售额,同比均有明显下滑,且衰退趋势一直延续到2022年还未停歇。
核心原因正在于,行业缺少「创新」。截至2020年12月,线上电动牙刷品牌超过700个,但主流产品依旧是声波式这一1992年推出的技术原理。
而当下的行业竞争,更多是围绕价格、外观、续航、附加功能等表面价值,以及营销心智的争夺,未曾深入到电动牙刷根本技术的革新。诸多品牌的产品在电机性能、产品工艺等维度更多是「公版」解决方案的套用。
也正因此,能够解决「科学刷牙」问题的徕芬扫振电动牙刷,能够爆火不令人意外。而后续诸多玩家的下场,验证了电动牙刷的扫振新时代,开始了。
革命性的单点突破
在徕芬之前,为什么没有人能够解决科学刷牙的问题?技术与思路,都是难题。
传统电动牙刷实现振动的根本原理是在电机上放置一块金属弹片,通过弹性实现振动,但这也给刷头的运作幅度戴上了一副枷锁,于是人们叫它「限位器」。在此之前,无论什么技术路线的电动牙刷,都无法去掉这块限位器,也无法同时实现巴氏刷牙法要求的「振动+扫动」。
如何从电机发起「革命」,是业内此前的深水区。徕芬将能够执行任意频率、角度、速度运作指令的伺服电机,装进了小小的电动牙刷中,尝试实现「大摆幅扫振一体」技术思路。但是即使有了思路,仍然面临难题,因为既要扫动、又要振动的工况并不符合伺服电机常规场景。
徕芬创始人叶洪新介绍,经过软件团队长达两年的努力,徕芬最终实现在振动的同时,将刷头摆幅的控制精度提升到0.1°。这使得徕芬扫振电动牙刷可以以360°任意角度稳定运行,颠覆性地淘汰了限位器。考虑到牙齿的拂刷面积,徕芬最终将刷头摆幅确定在了60°。
创新的难点在于未知,在于如何将不确定性例证为现实。而在商业世界,愿意保持这种攻坚态度的品牌并不多。
一个现实情况是,消费电子行业中相当体量的「技术升级」,都源于供应链工厂而非品牌方。当一个行业难题被某个品牌或者是供应链厂商攻克之后,技术路径往往会被迅速复刻,伴随着供应链的高速运转,最终走向「共用解决方案」的面世,而攻坚者为整个行业承担了创新风险。
而扫振电动牙刷的故事,依旧因循着这样「单点突破」的传统叙事——徕芬之后,扫振电动牙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我们迎来了扫振电动牙刷时代。
但真正需要注意到的,是单点突破背后的系统创新。
系统性的颠覆创新
如果只是单独迭代了伺服系统,在诸多同行的追赶中,作为首创者的徕芬充其量只是占据了先发优势,在类目心智等方面并不占绝对优势,很有可能随时被「翻盘」。
但面对后来纷至沓来的挑战者,徕芬的先发优势,更在于对扫振电动牙刷电机性能、机身机构、工业设计等层面的系统性思考。
好不容易攻克伺服电机算法难题,仅仅实现扫振并不是终点。徕芬认为,电动牙刷动力衰减,以及无法个性化定制刷牙模式的问题或许也能一起解决。
传统电动牙刷的使用过程中,当刷头受到压力时,动力会衰减甚至直接停止工作。这让口腔狭窄区域的清洁力难以得到保障。而徕芬利用伺服系统,实现了对刷头负载的监控。与此同时,自研算法可以根据负载实时调整电机的输出扭矩。让用户无论用什么姿势、力度刷牙,其都能稳定、持久地保持同等的清洁力度。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里,手机App调配电子设备并不罕见,但通过App与小程序控制电动牙刷还是第一次。徕芬扫振电动牙刷支持振动频率、扫动幅度和扫动速度三项参数的十档自定义调节功能。能如此细颗粒度地定制刷牙模式,徕芬扫振电动牙刷做到了。
为了确保体验的「上限」,徕芬对产品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波电动牙刷的电机功率基本保持在2W上下,而徕芬通过技术突破,将同体积下功率密度大幅增长,在狭小的电动牙刷空间中,装上了一颗6.1W的强健心脏。
性能强劲,配套系统也得跟上。主流的电池无法驱动这颗高功率电机,于是徕芬定制了一组手机同款的软包电池与电源管理系统。而大摆幅的工作状态对防水结构与材质要求更高,于是徕芬研发了专利防水结构以及高拉伸比的硅胶圈,从产品设计角度完成保障。
除了功能与性能的挖掘,一个产品的系统性打造,也离不开工业设计的加持。11次连续冲压拉伸一体成型、激光微孔、纳米注塑等多个行业「首次」工艺创新加持下,徕芬扫振电动牙刷在颜值、稳定性、卫生等方面,均对传统电动牙刷产生了降维打击。
可以看到,徕芬在电动牙刷上的创新,是围绕着扫振这一核心突破点,系统性地打磨工艺、安全、稳定等多方面「配套」,从而将一款电动牙刷的体验直接颠覆。
但并非所有品牌都愿意在「细枝末节」进行高成本的投入。现实情况是,在扫振电动牙刷的追随者中,鲜少有解决动力衰减问题、提供App多级自定义功能的产品,外观方面也依然是沿用塑料为主的传统,它们在内部结构方面是否有匹配的升级目前仍未可知,但徕芬作为开创者的全位思考,已然呈现了100%的体验升级。
而消费者的选择已经证明了一切:真正能够创新、能够带来颠覆体验的品牌,才能获得认可。
创新,不停运转的机制
创新,需要不停运转。熊彼特的本意,是认为创新不止停留在实验室或是工作间,而是应该融入到实际的生产与生活。这是经济发展视角下的关系剖析。
而在实际的商业世界中,创新的不停运转,变得更加微观且具象。即使是做到了系统性的颠覆创新,仍然需要快速迭代来不断调优。
徕芬的范式价值在于,不止展示了围绕单点革命的系统性创新,更在创新从一个「结果」延展为一个品牌匹配用户需要的「过程」,一种企业改变行业的「机制」。
比如,徕芬的刷头为扫振特点专门增加了配重、重新设计了动平衡,以减轻振手、振牙的情况。并且采用了无铜植毛,相对传统的有铜植毛不会生锈、不易脱落、磨圆率更高。已是一个颇优解的产品方案了,但不少用户仍对「大摆幅扫振」的刷牙方式并不习惯,捕捉到这一问题后,徕芬迅速优化刷头材质,推出缓震款软胶刷头,售价仍是良心的9.9元/支。
其它诸如在包装中增加充电转接头,适配更多充电器;为用户提供可选的收纳盒,将小巧牙刷的便携性优势进一步凸显;在首批产品三个配色之外,快速新增不同外观颜色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扫振电动牙刷的案例似乎证实,这种机制的价值在徕芬内部已经形成了一套方法论。徕芬此前所处的赛道,是更为人熟知的吹风机行业。从竞争更为激烈的成熟领域中杀出,徕芬依靠的便是这种系统性的创新机制——高速无刷电机单点突破,再伴随智能温控系统、降噪结构、工业设计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让高品质吹风机以更为「普惠」的方式走入大众日常生活。
而这种底色,带给徕芬的是更高维度下审视一个产品应有形态的视角,更有追求为用户带来更多「技术普惠」的产品体验。
而技术普惠,意味着走近用户。方式可以是面对动辄上千元的高品质吹风机,却以亲民平价销售的「质价比」;也可以是成本不过几元、售价却动辄数十的电动刷头,选择将成本更高的刷头以9.9元/支销售的「经济实用」。
回到徕芬入局电动牙刷并再度成功的现实,商业创新与商业回报之间关系,在复盘中被解构为可以供参考的公式:在商业的赛道中,一款产品的创新,单点突破是带来竞争差异的核心引擎,但其余配套设施同步重塑的系统性迭代,却是让引擎能够完美发力,从而真正与竞争对手拉开身位。
吹风机如是,电动牙刷亦如是。而一种关于创新的机制,在徕芬内部不停运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