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大明养生之道
《大明王朝1566》中有一幕,时新安江大水泛滥,田地倾颓,小民无资,衙门无财。老中医李时珍为大明朝开出了一张药方,这方子里也无甚珍奇药材,更无什么灵丹妙药,只有简单的一句话。
“稻谷一百船,即日运往饥民,内服。”
病人刚刚大病初愈,体虚气弱,这时候病人已经过了危险期,但是人却饿的面黄肌瘦。这时候药补已经不是第一位的了,反而应该食补,稻谷一百船,正是合了中医上说“固本培元”的道理。
如此这样说,这四个字是绝对应当的。
但是跳水队似乎不满意这种说法,闻声大跌。原因是上面所理解的养生之法跟下面理解的不太一样。上面在理解这四个字的同时,同时强调了,不能下猛药。
这其实就是意思没有强刺激,没有下面期待的放水和救市,依然是托而不举。在行情惨淡时,往往跳水队会急切呼唤政策的神兵天降,能救危难于水火,但这四个字一出,似乎这种期望就落空了,跳水队自然免不了跳水。
那问题是,究竟该如何理解这四个字?
大家都知道病人要补,问题是怎么补,补什么,补哪里?这里面内涵可有千差万别。
一部分人的想法是把补跟刺激划等号,仍然认为只要补就是在重复刺激的老路,会把病人补得面红心跳,立马从病床上跳起来蹦迪,最后七窍流血而死。
这是把今天的病人想象得跟过去的病人一样。过去的病人患得是糖尿病、高血压,内火太旺,如果下猛药去补,反而会气血攻心。这时候补就是过犹不及,不下猛药是对的。
但是现在的病人你看还跟以前的身体一样吗,患的病症也与往日天差地别。现在的病人患得是气血不足,低血糖、营养不良。
如今所有的病症,看起来病灶似乎是在房地产,好像只要把房地产这块缺损给补上了,病就好了,人就精神了。
但是实际上房地产病症的背后,反映的是病人本身体虚衰弱的问题。一方面年纪上来了,增长跟不上,更年期一来这病那病全都冒出来了。
另一方面最重要,是老百姓需求到达了极限。需求为什么到达了极限?不是有些专家说的,是老百姓不愿意花钱,是消费意愿不行。而是老百姓背负了太多债务。当资产的价格停止增长,而债务却是刚性的,收入如果还没有起色,那老百姓就只能选择勒紧裤腰带,降低消费,减少债务。整个社会就体现出一种倾向于收缩的负反馈。
要固的本和元从来不是房地产商或者那些大户,而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兜里的钱袋子。
只有想办法把这个补了,其他所有病症才能迎刃而解,否则全部都是药不对症。
而什么药才能补得了这个本这个元?说起来药材倒不稀奇,做起来却不简单,李时珍已经为我们写好了药方。
稻谷一百船,内服。
最简单,但是成本高。从来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能四两拨千斤既要又要。过去几十年,方方面面都在从老百姓的兜里掏钱,到了这非常之时也是该反哺一些了。
政策应该想得是如何比较直接的给老百姓塞钱,如果资金不够,至少应该给消费力最强的年轻群体塞钱,让他们去花。否则光想着降首付、降利率、刺激房地产,还指望着居民去贷款,这岂非与居民降负债的诉求南辕北辙?
这个本元不牢,一切举措都是隔靴搔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从这个意义来说,要谈那四个字,就得掏银子,稻谷一百船难道从地里变出来?
但是,我们去理解上面说的话,如果不下猛药意味着不掏银子,那么要固要培其实都是无源之水。这潜在意思就是要依靠病人的自然恢复,用时间来消化一切。如果这才是那四个字的真义,倒也不是不行…只是这时间可就长了。
光靠病人静养,等到把居民身上背的房贷都还清,重新焕发第二春,这可不是三年五载就能打发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养生之道,就在其中。
关注财经圈少讲点真话的鹅少,这期内容又有点冒险,大家抓紧看吧。能不能请各位朋友给鹅少点个免费的“在看”,谢谢各位朋友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