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大量毕设作品【被判抄袭】客观吗?
(川美毕设鉴抄乌龙:是谁抄了我,而我又抄了谁)上
又到了一年一度毕业季,各大美院建院的大门纷纷敞开,供校外人员参观。但是,与学院期待的通过展览为学生积累名气不同的是,空口鉴抄,成为了看展的流行活动。
(川美毕设鉴抄乌龙:是谁抄了我,而我又抄了谁)下
毕竟,鉴定抄袭是一件成本低而收益大的活动:不需要理解内容,只要找到相似,就可以显示出自己既有美学素养,又有朴素的正义感。
主张抄袭很容易的,而被举报的学生需要考虑的就很多了。
毕设展:找相似就是抄吗
大部分高校学生的最后学年,都用在了找工作/升学准备中。毕业设计,作为一个既无法产出实际成果,又不能为将来前途做太大贡献的工作,确实很难引起部分学生的重视。
推测毕业展里有学生为了糊弄了事而抄袭一件作品,是合逻辑的推断。
央美出圈毕设:超级蜂巢,被指控糊弄和抄袭
但是,鉴抄有风险,指控需谨慎。准备在互联网挂出作者去指责抄袭,甚至准备向学校举报撤销作者毕业资格的有志之士,还是需要考虑如下可能性。
1、外行挑刺:容易翻车
非专业内人士的鉴抄往往依据的是画面的相似性,但由于看展时匆匆而过,对画面的细节也并不敏感。用色、素材的相似都容易被认为是抄袭。
川美毕设,被看展观众指责抄袭竹编结构
艺术行业看起来互相交融,内部实际上泾渭分明。不同细分领域的评价内容和指标都不一样。笼统看,设计行业专注解决问题,使用现成的解决方案是通行的方式(当然有创新高效美观的方案更好)。
央美毕设,被指出形式语言抄袭,但是造型完全不同
素材的使用并不会影响方案的原创性。纯艺专业注重自我表达和观念的传递,但即使是纯艺,不同细分领域的标准也不一样。你能说一个研究莫奈的学生,抄袭印象派,因此没有原创性不能毕业吗?
2、内行指摘:偶有失手
当然,很多行业内人士,以足够的敏感度和见解,见到相似的作品也会积极维权。通常从作品的出发点、立意和表达形式中找到逻辑无法连接之处,以此论证抄袭。
霍普杯涉嫌抄袭作品
比如在社交媒体上民情汹涌的2023霍普杯实锤原创性不足作品。抄袭者和原作者都受春节习俗的启发而设计了全民参与的装饰花车,并且将场地选址在高密度的广州(原作)和上海,并且在花车设计中融入了相同的文化习俗(扫尘、祈福、祭祖、春联、窗花、舞狮)。而抄袭作品所选的上海显然不以春节舞狮文化知名,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逻辑漏洞分析,原作者才成功说服了官方而非只是图面的相似。
但是也会存在一些“牛顿和莱布尼兹”类的巧合。因为艺术可以使用的元素远远少于艺术项目的数量,当两个作者在相同的主题中,即使没有参考,也有可能产生相似的结果。
央美毕设,但是当事学生表示做完才看到相似作品
比如川美的苹果项目,主题借用了伊甸园的神话,于是有苹果与蛇的的元素:这种搭配太过常见,以至于任何一个找到的形式相似作品,都出现了这两个元素。
除了这种巧合,同一个老师由于教学和审美取向的恒定性,加上很多高校喜欢使用一些“祖传题目”作为主题,前后年级间也常会出现相似程度极高的作品。
3、大师唱衰:但是他们还只是学生啊
其实,还有很多的抄袭指控源自对毕业设计者能力的过高期待。大学生对社会和行业的认知来源仅仅只是通过学校设置的课程。
国美毕业作品和绘造社思路都是色彩改造
但是工作内容十分不同
象牙塔里既无法真正对社会产生深刻见解,启发创新所需的事件也少之又少。直到毕业,他们也只能通过学习模仿去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展示自己有创造优秀作品的潜力。
我们对【原创性】
究竟在期待什么
毕设被投诉事件
毕业设计的赛博鉴抄网友,往往诉求于学校指控学生的抄袭嫌疑,撤销其毕业资格。但是,即使抄袭了,学生就无法毕业吗?
我们需要讨论:毕业设计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对于学生来说,毕业设计可能像是一场汇报演出,将自己几年的所学综合展出。
对于学校来说,通过毕业设计来考核学生水平,判断学生是否具备毕业标准。
但是对于看展观众来说,毕业作品只是产品啊,花钱看展不就是得值回票价!
常见的情况是,作品部分抄袭了,但是整体逻辑展示出学生具备专业能力,仍然核准毕业。作弊严重一点的,可能毕设分数会较低。
更何况,在设计行业的潜在共识里,无论工作还是学校,抄袭或者互相借鉴都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既然这样,学校是不是应该明示毕业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和参观者都知道毕业的标准?
但是,假若学校这般规定,只会助长毕设抄袭或者糊弄的程度。原本小心翼翼,轻踩红线的偷懒党,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放飞自我,拿着学校文件为自己的行为背书了。
有罪推定的自证困境
央美研究生毕设维权成果的吐槽
投诉毕设抄袭事件,也折射出艺术行业被抄袭维权难,但是自证没抄袭也难的现状。
与很多让人无能狂怒,但没有苦主的其他道德瑕疵不同,抄袭天然存在苦主,构成案件只差利益纠葛。而这种利益纠葛常常也没大到需要大费周章地理清,很多原创作者就寻求网络为自己出一口恶气。
闲鱼:可能是课设唯一的盈利方式
在学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抄袭界定实际上较为可靠。一方面有权威第三方(老师)在场,另一方面课程内设计没有盈利,不存在利益纠葛。
当学生作业被提出抄袭时,掌握评判标准的老师依据作业过程文件,以及对于项目的了解程度,做出让大部分人都服气的抄袭判定。
但如果是竞赛、论文、自媒体、投标等场景,没有第三方的监督,因此难以自证。同时牵扯到利益、荣誉的纠葛,检举抄袭的动机充足。
这样的环境会催生出两种结果,可能人人自危,做出的成果即使配色也需要自查重复率,为了显示不同,在包装中加入各种深奥概念,用屎山增加读取难度。
也可能集体摆烂,形成抄袭潜规则,在专业内划水,专业外下功夫。在市场固定的情况下,外界干预只会让从业者无意义内卷或集体摆烂。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审判抄袭,很难推动艺术领域的发展。
一群大学生的原创性,也不能代表艺术行业的水平和未来。
免责声明:
以上图片及资料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由我方再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此图库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