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焦虑怎么破?
期末考总算结束了,但是大家又要面临排名焦虑。
中高考的考试制度有两个特点。
第一是总分制,也就是说根据各科加起来的总分作为成绩的评估标准。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全面优秀,而不能有偏科。
第二是排名制,也就是说真正用来评估学业的不是分数,而是他在本班、本年级以及本地区的总分位序。
排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决定了教育资源的分配,而且这样的分配是本地化的。比如小学和初中资源受限于学区,高中资源受限于于行政区,大学资源受限于省市。
这个受限是指,你只和划定区域内的其他学生来竞争相关资源。当然肯定有破圈的方法,但是比例不大。
所以真正有决定性影响的是排名,而不是分数。
排名让人焦虑,是因为它不受你单方控制。你只能决定自己的成绩,不能决定别人的成绩。同时,排名让人有不安全感,因为周边的人可能全是你的竞争对手。本来和同学是伙伴,再差也是一衣带水的关系,结果变成了群狼环伺。这样不就加剧了焦虑吗?
对待排名,有不同的做法。
有的学校会公布排名,也有的并不公布具体排名只给个比例, 还有的甚至不给分数。
所以家长要知道排名就得各显身手。有的家长在出成绩之后,马上去问平均分,其实就是为了给孩子找定位。朵拉爸比较直接,会去问老师。如果老师不回答,他就想方设法问朵拉。
他会问朵拉:“A考得怎么样?B怎么样?C呢?你们谁考得好一点。”
朵拉不耐烦了,说:“我也不能考完试就老盯着人家问分数呀。”
朵拉的办法是提前管理我们的预期。她平时经常提起班里哪些同学是学霸。由于提及的同学太多,我们掰着手指头都数不过来了。
我很疑惑,说:“你的成绩也不错呀,那你是学霸吗?”
朵拉说:“我不是。我单科成绩没有他们好,我也并不擅长考试,我最多考前没有那么焦虑。”
我的办法是观察孩子的情绪。孩子表面上不提成绩,实际上还是会受到影响的。考得好说话语气就很轻松,考得不好就很沉重。
有一次,朵拉考完试就落落寡欢。第二天居然不按时给我电话了。我有点着急,是不是考得实在太差,不想和我们聊天了呀。等了很久,她才打电话过来,说:“我刚才在操场上和同学玩‘一二三、木头人’呢。”这下我放心了,看来这次考试稳了。
那么真的排名来了,该如何面对呢?
我有两个建议。
第一是只关注对升学有决定性影响的排名。比如在北京,初一考试的排名不仅对升学没有什么太大影响力,甚至容易造成幻觉。
因为初一课程相对简单,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且还没有上物理课。如果按照中考总分制的安排,这时候的排名是不准确的。
如果实在关心初一的排名,我建议看班级排名。因为班级排名涉及到同学对孩子的看法,会影响孩子在班里的体验感。对于家长来说,涉及到校额到校这类优质高中名额分配的都是年级排名。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班级才是他们的生存环境。
不过总体来说,初一的排名没有那么关键。高了不必太兴奋,低了也不必太沮丧。对于北京的初中生而言,只有包含物理课成绩才算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到了初二,孩子的学习状况趋于稳定,课程难度增加了,物理也开始学了,这时候是骡子是马就要拉出来溜溜了。
而且初二的成绩也会影响到1+3等升学,所以初二的排名尤其是年级排名才是有决定性影响的。初三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年级排名还是区域排名都很关键。
第二是自己设立一个具体目标,来代替排名。
即便是有决定性影响的排名,也不适合用来设定目标。因为排名的成因太复杂,取决于很多因素,不是你自己单个可以控制的,尤其是你没法控制其他同学的成绩。用无法掌控的事情做目标,不管成不成,都会增加人的焦虑。
另外,这种做法还会影响平时的学习。因为学校不是每次考试都有排名的。那么,对于没有排名的考试,就不用设定目标了吗?
恰恰相反。平时的考试更需要定目标。
如果说中高考是一种分配教育资源的方式,平时的考试则是一种评估方式。提升成绩的最好办法,是在平时的考试后做好复盘,然后根据考试的情况来设定或者调整具体的目标,而不是紧盯着排名忙于焦虑。
每次大考之后,都会遭遇这样一个场景:孩子在大笑或者大哭以后就放假撒欢了;父母在欣慰或者烦恼之后开始到处问课程和报班的事情。
其实,大家首先要做的是试卷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查看是否实现了之前设立的具体目标,并且为以后的学习确定新的目标。
在BetterRead的《改变考试结果的魔法——试卷分析》一文中,我推荐了一种试卷分析方法,把错误分为知识型、考试技巧型和心态型。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把问题具体化了。
有的家长一着急就去找老师。其实老师也只能给一个笼统的回答,不可能陪着孩子一道题一道题地去分析试卷。当然也可以找课后班辅导老师。但是现在的辅导老师会讲题会卖课会给学生做卷子会用工具来做一个基本的分析,但是很少会从心态、技巧和知识等多方面来分析孩子的具体问题。
这件事情,只有家长陪着孩子做。
这件事并不难,既不用掏钱,也不用真的去恶补相关的科目知识。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每次考试都督促孩子写一份试卷分析。如果哪一天,一位家长可以拿着一叠试卷分析表去找老师,那么这个老师也会更认真地对待家长的询问。因为他知道,对方是提前做了准备。
这就像看病。你去医院,医生不也要先检查再做判断吗?难道你找几个病友问哪里买药,然后你就去买来吃了?
试卷分析的工作不需要等大考后再做。每次考试之前都可以设立一个具体的目标。考试之后都可以做一下试卷分析。 然后就可以把分析的结果和考前的目标相对照,看看目标有没有达到,问题如何解决。
每个学生的问题不一样。不过,在知识、技巧和心态这三类问题中间,我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考试技巧型错误的纠正。因为通常家长会很关注知识型错误,希望通过补课和刷题来解决问题。但是家长可能会忽视考试技巧型错误。
什么是考试技巧型错误呢?就是应对考试的一整套策略。
常见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忙于做题尤其是关注压轴题而没有留出检查的时间,结果压轴题没做对基础题的错误也没有纠正。还有,写到后来太累了,导致字变形失去了卷面印象分。还有忘记涂答题卡或者答题卡的错误答案没有用橡皮擦干净导致机器扫描不清晰。
后面两个错误听上去很可笑,但却是我亲耳听到亲眼所见过的。这些问题解决起来不困难,但是对考试结果的影响很大。
初一学生尤其容犯这类考试技巧型错误。因为小学考试次数比较少,没有来得及掌握。要提高技巧,也得像纠正其他错误一样反复训练和复盘。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提高某一项考试技巧作为一次考试的目标。
比如前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检查。我给朵拉的数学考试目标就是学会看手表,在数学考试结束前15分钟停下来检查,不要去纠结压轴题。我还记得和朵拉复盘时,我劝朵拉说:“分数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呀,你容易得的干嘛不得呢?”
英语考试的目标就更容易设定了:是带上质量好一点橡皮,把答题卡里涂错的地方擦干紧。
这样的目标虽然非常小,但是实用,的确可以减少无谓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孩子心态平和。因为孩子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而不像提升排名那样难以控制。
当然,你也可以把某个题型或者某个知识点理解的提升作为具体目标。比如语文,提升空间最大的就是写作。我们可以设立一个作文得分目标,就是先让文章进入一类文,然后向优秀的一类文提升。这也算是一个具体的目标。
这类目标的解决也很容易,比如错题梳理和复盘就是常用的做法。在BetterRead的文章《考后复盘怎样才能越做越开心?》也介绍过。
设立这样的目标,在看考试结果的时候就不用太过关注别的错误。只要在某个题型或者知识点上有所提升,就是成功。这样也可以获得相对满意的结果。
以上两种做法,本质是一样的:接受不得不接受的,改变可以改变的,一步步来。
朵拉很赞同我的观点,同时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你说的这些都是为了中考做准备。最终还是要看排名的。那到时候我如果考不怎么办呢?”
我掏出手机,给她看我关注的一个职业高中的公众号。我已经关注这些职业高中很久了,圈出了好几个我认为比较适合她的专业。
她看了看,说:“我觉得还是可以想想别的目标。”
相关文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