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老师一句话,我和老王听完都沉默了...
自从二宝转学到国际学校学前部,和老师接触的次数多了以后,我越来越能感受到中西教育理念上的一些差别。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外教太能“夸”孩子了。
不管娃干了什么,老师都一通肯定:
孩子学会使用一个新单词,他们会兴奋地说: “Excellent!”;
孩子能独立喝水,他们会鼓励道:“Wonderful!”;
孩子主动打招呼,他们会称赞说:“Fantastic!”;
即便只是知道香蕉是黄的、草莓是红的这样简单的事实,都要夸一句“Brilliant!”……
不仅用词夸张,表情和语气也特~别~over~
不过也有例外。
有次开家长会,老师在对二宝一顿猛夸后,还指出了她的一个“小问题”——
没错,老师说的事情,正是“分享”。
说起来,二宝在三岁时,还是一个经常被爷爷奶奶批评“护食”的小气鬼。
我一直没有急着叫她分享,更不会用老一辈常用的稍带“强迫”的方式来教育她:
“给他玩一下嘛,你看,你还有其他的玩具。”
“你真是个好孩子,你有两个,可以分享一个给他吗?”
“不要小气,给他一块吧,这样大家都会开心。”
但没想到,两年时间过去,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二宝还是成了一个“全自动分享家”——不管自己多喜欢、多需要,只要有人提要求,就会立刻分享出去。
这时,强迫孩子分享的“推手”,已经不再是家长的反复叮嘱或期望的目光,而是孩子内心深处的道德准则。
然而,这种内化的道德标准,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更加矛盾和痛苦。
甚至还可能导致孩子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明明不开心,却还要告诉自己,“我是一个会分享的好孩子,好开心呀”。
分享的根本,应该是自愿和快乐。
孩子需要先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满足,自己的情感被尊重,当“我”“我的”被重视和保护后,才能发自内心地与人分享。
从“我”开始,孩子才能逐渐认识到“你”的存在;
从“我有”开始,孩子才能体会到“我也让你有”的快乐;
从“我得到保护了”开始,孩子才能发展出“我也能保护他人”的能力。
这并不是自私,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一个空空如也的水杯,自然无法倾泻出涓涓清流;一个饥肠辘辘的人,也难以将食物慷慨地分享给他人,
分享,并非表面上的简单割舍,而是心灵富足后的自然流露。
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能学会爱他人。只有自己的内心得到了满足,才能够真正地去给予。
所以,当孩子有一块糖果时,我们可以告诉他:宝贝,这是你的,你可以独自品尝它的甜蜜,也可以选择和别人共享这份美好,决定权在你。
我也想提醒一下我们当妈的,也别忘了多爱自己一点。只有当我们自己感到幸福和满足时,才更有力量去爱、去守护家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