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怎么做才能破局?
近两年,随着全球经济、市场监管、募资通道等多方因素影响,GP生存形势愈发严峻,市场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动力。
如何破局内卷,突出核心优势,提升在行业内的竞争力,成为GP们着重关注的方向。
近期,由FOFWEEKLY主办的“2024母基金年度论坛暨五届鹭江创投论坛”在厦门召开。在大会的《新能源产业投资》圆桌环节,德同资本总经理辛强担任主持人,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投资管理部总经理余焕,朝希资本管理合伙人惠亨玉,光速光合合伙人朱嘉,华民投联合创始合伙人王伟,就当前新能源领域有哪些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及投资机会进行了深入讨论。
参与讨论的嘉宾纷纷表示,新能源赛道充满魅力,也存在凶险和挑战。因为当前新能源的发展水平,距离碳中和、碳达峰的要求还相去甚远,所以新能源行业非常值得深耕。未来某一个环节的技术变革,就会导致全链条的更新,所以在新能源产业深处,存在具备关键价值的投资标的,投资人要贴近行业,寻找到这些稀缺资源。
而对于目前许多能源企业采用出海的方式解决内卷,嘉宾们一致认为,出海是国内企业必须要补上的一课,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在WTO之后进入中国的策略,不只进行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参与当地的技术成果转化,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政策,融入更广阔的市场。
以下为圆桌论坛环节各位嘉宾的发言实录,经FOFWEEKLY精编整理,有删减:
辛强:我是德同资本的辛强,德同资本成立20多年,经历了几个周期,也布局了很多的赛道。接下来首先请大家简要做一下自我介绍。
余焕:我是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余焕,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是目前国家基金里面唯一的一个主要投向绿色发展基金,为我们两大优势,一个是政策性,一个是资源。我们以直投为主,80%以上,注重投资战略性,政策性、创新性、引领性。我们的投资聚焦于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资源能源的节约利用、清洁能源,以及绿色交通。
惠亨玉:我们长期专注在两个赛道,一个是新能源,一个是电子半导体。我们在新能源产业主要关注光、储、氢、充、碳这些领域。
朱嘉:我是光速光合的朱嘉,光速光合从2011年开始在国内独立运作,管理我们自己的美元和人民币基金,我们到现在为止管理规模超过200亿人民币,投资领域也非常多元化。
王伟:我是华民投的王伟,我们是刚刚成立4年国家队股权投资的新兵,也是央企投资协会的会员,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做战略投资。
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模式对投资的影响
辛强:想请教大家,您认为中国新能源行业大开大合式的发展对投资行业和对您的机构有什么影响?
余焕:我重点关注绿色交通、清洁能源这一块,可以看到整个产业已经进入了快速成长的末期,这时就会进入产业调整的过程。这几年无论是光伏还是新能源车,都出现了先是挣钱,然后大量投资。但到了现在,我们确实感受到了这个市场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对此我们也进行了策略调整,首先要有信心,产业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不能因为现阶段的表现就失去信心。其次因为我们不能投早期,同时资金规模较大,所以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往下游延伸。另外我们还在积极跟子基金合作,投一些上游偏早期但技术路线较清晰的项目。总体来看,这个市场中还有很多机会,要学会在市场波动中找到符合的机会。
惠亨玉:发改委四个部门近期对创投行业提出了更明确的站位和要求,要服务实体经济,成为耐心资本,GP要成为长期陪跑产业周期的GP。我们感受到了新能源赛道的魅力,同时感受到它的凶险和挑战。我们认为新能源行业非常值得深耕,因为这里面既有共识又有差异化。我们认为首先从成长角度来说,光伏、锂电、风电、储能、氢能这些产业目前的成长态势,若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还为时尚早。光伏、风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需要新型储能实现更加灵活的调节,去年中国新型储能的装机超过了20GW,新增的配储率为10%,那么实际上最佳配储率要达到20%以上才能实现整个光储电站的平价化,所以新型储能的增长仍然非常值得期待。但面对这样的前景,创投机构本身在选择细分路径时,却还要面临很多挑战,比如光伏有晶硅、薄膜、单晶、双晶等技术路线,在每一个环节的选择都会导致产业和对应的资本走向不同的方向,这对创投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觉得要更加贴近产业,按照产业思维去布局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同时又能跳离微观,站在更宏观的视野看整个行业的供求、拐点和景气度,不断地优化自己的组合,为投资人创造比较好的收益。
朱嘉:我们非常看好新能源赛道,关注科技创新带来的投资机会。目前新能源的进程只是刚刚开始,新的变量在不断促进行业发展,长期来看还存在巨大投资机会。能源是很多行业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比如AI,AI算力背后需要大量能源,所以新能源行业还会持续地做大做强。在这一过程中,投资需要更多地关注技术变化中的价值提升,包括核心的材料和设备,新能源行业大量的创新都跟材料相关。我观察到越来越多的材料学博士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新能源在今天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但在这个链条上还有很多细分领域存在潜力空间,比如在氢能源、下游燃料电池的市场,我们也在持续关注其中的机会。
王伟:华民投把新能源投资作为重点的投资领域,聚焦于新能源产业的各个环节,我们的投资策略是长期性和可持续性,也关注新技术研发这方面的投入。
新能源细分领域的重注方向
辛强:请教各位,你们所在的机构会在哪些新能源的新技术和细分领域下重注?特别是对于投早、投小、投硬,在新能源领域新型企业是否还有破局的机会。
余焕:我们主要投成长期和中后期项目,重点关注四个领域。第一是航天,第二个是绿色航运,第三个是一些创新的技术,像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的绿色甲醇技术,第四个是人工智能,AI所需的算力越来越多,相应地电力的消耗量也越来越大,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在研究相关领域里面节能的技术或者减少排放的技术。
惠亨玉:我们关注两个较大的赛道,一个是新型储能,一个是新能源的绿色化工场景。我们是从成长性和市场空间两个维度考量,才选择了这两个赛道。去年的全球光伏装机量接近400GW,全球新型储能安装量超过40GW,配储率和中国差不多。未来电力系统改革需要让新能源成为主力能源,这样就必须有储能配合。新型储能包含锂电等在内更加多元的储能调节方式,可能会成为电力系统改革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技术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规模化制造才能极大地降低成本,从而在应用端过渡到风、光、储、充的平价阶段。所以无论是从电芯层面还是系统层面,很多都值得我们布局。比如我们投了一家提供高压储能PCS方案的企业,从1500V做到2000V,实现生命周期内单GW投资减少一个多亿。因为它是技术首创,已经得到了业内头部企业客户的认可。
在新能源应用于绿色化工场景这个赛道上,我们认为国内光伏为了进一步提高装机上限又进一步放开了消纳率的下限,接下来弃光率会进一步上升,粗略计算未来有几十GW的风光发电会被弃掉。但如果能实现稳定的离网制氢,把绿氢的发电成本降到极致,一毛钱左右的价格就完全可以替代蓝氢和灰氢。面对这些场景,今天的创投行业还只是处于一个初级的的布局阶段,未来还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值得大家去探索。
朱嘉:新能源行业中存在许多因创新产生的机会,光伏、锂电行业都还有新技术带来的提升和改进的空间,比如锂电池行业发展已非常成熟,但来自航空航天的需求还在推动锂电池提升能量密度。目前公认的负极材料大多为石墨,长期来看业内都看好更高克容量的硅碳负极。但如何解决材料的膨胀性问题,是否有关键设备可以来确保硅碳负极材料的稳定性。顺着这个思路,我们通过对产业链的深挖,在和行业头部客户交流时发现,流化床是生产高质量硅碳负极材料最核心的设备,而行业内几乎全都在采用一家叫纽姆特的初创公司的设备,我们就很快锁定了对纽姆特的种子轮投资。目前公司发展迅速,每年收入几倍增长,已成为行业的绝对领导者。
这个关键性的设备能把膨胀问题解决,就会成为行业的关键环节,一旦一家企业能产生关键价值,也就具备了很高的投资价值。所以我们在新能源领域尽可能通过对新兴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把握,抓住行业的关键环节,投资头部企业或者有行业稀缺性价值的公司。
王伟:我们也在关注未来五年在钙钛矿、固态电池、氢能等领域的巨大投资潜力,这些领域可能会成为我们重点关注布局的赛道。我们认为只有颠覆性创新才有较大的想象空间和提升空间,需要我们在技术路线、前沿进展、商业化方面具备深刻的认知,才可以取得很好的投资效果。
新能源产业出海能否破局内卷
辛强:新能源产业出海是破解行业内卷的解药吗?各位如何参与新能源企业出海的投资机会?
余焕:出海选择实际上是行业或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面对的事情,只是目前的宏观经济情况和环境促进了出海的速度。我们做项目评估的时候已经关注到有没有出海的策略,做项目评估时有出海布局在我们内部是加分的。当然是否出海,还要看国际市场中企业的竞争力,我们乐见其成。
惠亨玉:中国企业出海不是“是”和“否”的问题,而是如何做的问题。我们在出海时,面临比较差的关税政策,经常还要面对贸易摩擦,这跟出海的方式相关,出海不能只是简单的产能转移。我们看WTO以后,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那个时候的中国市场方兴未艾,但是他们为什么能完成全球化?是因为他们选择来到离市场最近的地方。我们很多企业过去就是优先考虑离便宜的生产要素近,而非参与到离市场最近的地方、参与当地的社区资源共建。如果还是延续这样的思维,这种出海方式肯定会面临很大挑战。比如美国有些州的工会对工作的时间要求是不一样的,一个星期三天工作时间,一天12个小时,但这36个小时跟我们五天工作制不同,36个小时里边12小时要算加班。所以了解当地的劳工制度以及相关的政策,对于企业出海会有很大帮助。
朱嘉:我们可以参考日本企业在过去30年甚至更长时间在海外的布局,日本企业在海外产生的收入和利润都非常丰厚,值得我们借鉴。从机构角度来讲,我们会帮助公司在海外设立架构,同时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我们今年年初在绿氢领域投资了一家做AEM薄膜材料的公司,公司总部在欧洲,借助光速光合全球化的平台,我们协助公司把产线落在了苏州,帮助他们拓展出海业务。
王伟:虽然现在环境决定了新能源出海有一定的政策风险和不确定性,但我们觉得随着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增长,只要我们在技术创新和政策方面做一些调整和支持,企业出海的未来还是可期的。
每日|荐读
热文:这几天全国GP都往厦门飞
精选:一级市场进入换挡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