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不高考、不读研、不上传统大学吗?人生不是单线程的赛跑…
2024年7月18日至20日,第五届LIFE教育创新大会在成都举办。本届大会以“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创新”为主题。学生嘉宾常沐、潘玉鹏是此次“向生活,向未来,未来9分钟闪电演讲”的分享嘉宾。他们从自己的故事出发,为我们讲述现有的教育模式下的多元选择。与此同时,大幸福教育领航员、UNSCHOOL无界共学社创始人钱志龙为我们带来主题为“人生的旷野在无界”的演讲,带领我们思考人与大学的意义,描绘面向未来的创新大学的图景。
以下根据演讲全文整理。
常沐:不高考,一门手艺也可以做创新!
大家好,我是常沐,不过我更希望大家可以叫我木耳,很高兴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成长经历,以及我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我来自北京,毕业于我和小伙伴自己创办的学校,我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home school,主打边玩边学,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还会参加一些社会性的活动,例如摆摊、游学、举办艺术节、参加乡村振兴实践等等。
在这样一个自由环境中生活长大,走正常流程参加高考考大学,好像不是非常适合我。我想吃遍世界各地的美食,为了实现它,我需要一门跟外界沟通的外语,还需要可以随时赚钱的工作,对比之下一门手艺是一份理想的工作,因为它相比其他工作更灵活。我还需要跨文化交往能力,不仅要深入了解本土文化,也要对他国文化有基本认识。
F9演讲者|常沐
我从小喜欢画画、设计之类的手工制作,对穿衣美感非常有兴趣。后来在一个游戏的引导下,我对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元素相结合进行再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要设计并制作出可以在国际上产生共鸣的作品,吸引那些有志同道合的人。
之后,我选择了花丝镶嵌这个专业,既是中国传统工艺,又可以和现代艺术结合,于是我来到了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我是一个9分倔强、9分反骨的人,每次学习遇到困难,喜欢“死磕”,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得到答案,而不是通过外援获得答案。我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也有些叛逆,我不喜欢按照他的想法完成作品。因为我认为尝试很重要,自己把握学习主动权很重要。
我现在已经毕业,计划继续去唐山的分校深造三年技术,并为自己安排了两个任务,一是要拿我自己设计的作品去市场上试水,二是申请进入西班牙的一所创新学校——蒙特拉贡学院,去那里学习并实践自己的创业计划。我现在还在自己规划的路上努力,我相信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
潘玉鹏:不读研,走一条与众不同但自己热爱的路!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叫潘玉鹏,一个月前刚从大学毕业,现在正在超脑AI孵化器中创业。
我自幼无比热爱学习,多次在奥林匹克综合竞赛上取得了全市第一,可是由于忍受不了老师重复低效的教学,我从六年级开始就再也没有听过老师讲课,中学6年我似乎拥有别人触及不到的光环,但却深深陷入了追寻生活意义的虚无主义中。父母和老师不会关心我脑子里的六维空间是什么样子,他们更在乎我的成绩是否还是年级第一,是否还是学校值得培养的苗子。
在高考完的那个暑假,我每天蹲守新生群,渴望接触新的伙伴。在我认真学习一个学期后,取得了很高的绩点。但我发现我已经在中学浪费了很多时间,如果大学还是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学,被传统教育设置的体系捆住,岂不是重蹈覆辙?
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正在飞速发展,但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已落后时代20年,当今大学生如果只学课内的知识是没有出路的。非常幸运的是,在不断探索新学科、新概念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人工智能,我通过辅修机器人工程,让自己具备了制作硬件躯壳的能力,同时自学深度学习理论和Unity游戏制作技术,走上了和其他同学完全不同的道路。我曾为一个集团公司做过一款视觉检测装置,也曾制作过一款音乐软件。我因此得到了很多荣誉,但是我真正期待的是我制作的机器出现在工厂里,自己制作的软件能真正意义上被商用、被推广,而不是镀了一层又一层金之后,被束之高阁。
F9演讲者|潘玉鹏
在本科期间,我还在研究生的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我们书写关于人工智能的论文,向着各种顶级期刊高歌猛进,但最终的目的可能就是将这些学术成就写在简历中。有一天,我与多位名校学长学姐交流,得知他们也被这种事情裹挟时,我意识到研究生学历对我来说也没那么重要。在我思考放弃保研之后下一步如何走的时候,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被超脑AI孵化器看到,由此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学习进程。
超脑AI孵化器的创业导师由大厂CEO、资深投资人和产品经理组成,向这些优秀的前辈学习使我接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不仅能够看到项目实质性的进展,前辈们思维流动的过程,乃至人生情怀、态度的传递都让我受益匪浅、开拓视野。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在孵化器里遇到了一个17岁的成员,他是我见到的第一个天才,经历数十次退学让他很难融入环境,但和他一起做项目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他真诚的品格和极高的天赋。上午甲方给出需求,一个下午加晚上他就能做出软件产品,AI的加持让他的学习能力如虎添翼,可以在一天时间内攻克任意一个技术壁垒。
今天在孵化器中,已经有很多类似的中学生在参与项目,体会面向真实世界的学习和创造。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眼里有光、在游戏中破解密码、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如果我在中学就能碰到这么开放的组织,可以自由探索,我的人生轨迹将发生很大的改变。
无论是学校还是孵化器,它们更像是教育使命传达过程中的中间步骤,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流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让知识本身更有意义。我喜欢孵化器里为了完成目标,导师鼓励引导、同伴携手奋斗的氛围,这就是我眼中的理想教育,我将在这里开启我全新的人生。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我会一直相信,也将一直践行。
钱志龙:不上传统大学,人生的旷野在无界!
回顾历史,2000多年前的轴心时代,世界各地不约而同地涌现出了很多圣贤,他们高贵的灵魂和深邃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但我们又意识到,好久没有出现过圣贤了。
再看数据,诺贝尔奖1901年开始颁发,已经有965位个人获得了此奖项,但是中国籍的获得者只有3人,我们比别人笨吗?比别人懒吗?是什么阻止了我们得奖?再看看现实,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领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当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的时候,倒逼着我们去思考人何以为人。
教育的挑战不必多言,大学已俨然变成了一座围城,外面的人对它仍然充满幻想,里面的人却在掩耳盗铃。时代变了,这个伴随着工业革命出现、用工业方式培养工业化人才的流水线旧了。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培养心灵和心智同步发展的人,我们自己不一定成为圣人,但是我们可以成为圣人的父母。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圣贤,并为圣贤的出现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我们不能用旧的机器把诺奖的苗子碾压在上学的路上。
大幸福教育领航员、UNSCHOOL无界共学社创始人、南加大教育学博士 | 钱志龙
我不是那个唯一呐喊的人,其实有很多教育学者、人类学家、未来学家都已经预测了这样的趋势,也提出了各种解决办法,奈何教育体制如此庞大,小修小补已经无济于事,我们只能创新。在中国已经有了许多勇士开始了星星点点的探索,可惜的是,我们还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大学。
既然我们要创新,先来看一看传统大学有哪些元素仍然有效、仍然必要,是否有平替的方案。
我们真的需要固定的校园吗?很多地处荒郊野外的大校园,禁锢了孩子的身体和灵魂,不如让他们走出校门,走到资源和信息最密集的地方去。我们真的需要教学大楼吗?阶梯教室里排排坐的椅子真的符合学习需求吗?学生们难道不需要面对面谈话的桌子吗?学生宿舍真的很方便管理,但是《宪法》都已经规定18岁以上的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不需要在同一个时间一起熄灯睡觉。宿舍让青年人的生活被割裂,没有柴米油盐的日子那叫生活吗?我们真的需要花那么多钱建大操场逼大家跑圈吗?不如办健身房的会员卡让大家自己选择喜欢的健身项目。我们需要固定的专业吗?专业以工作为导向,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可能没有稳定的工作。我们需要标准课程吗?慕课时代早已到来,海量的线上免费课程可能比教室里老师的滔滔不绝更有吸引力。学习真的只是听课吗?教育可以发生在路上,也可以发生在农场和大自然里。全职教授、辅导员可能也都不再必需,必要时的帮助、AI的协助、自主性的探究三者相结合可能更加适合未来的教育。
美国高中生成绩单革命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评价标准的进化方向,及时反馈取代考试成绩更能够呈现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学位证书在不断贬值,最能够证明你自己的,是你的真实实力和真实作品,让雇主看见你到底能做什么,能创造什么独有的价值。
所以,我们把这堵围墙踹倒吧!大学最珍贵的、不可取代的是自由博雅的精神,是同频的伙伴,是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让你链接真实的世界,并能够有足够的试错空间。
我们在做大学研究的时候,发现了有着“世界大学之母”之称的博洛尼亚大学有两个特点让我心动不已。
第一,当时的国王腓特烈一世允许孩子们自由旅行、自由表达,且不会因为你的观点不同而受到惩罚。
第二,博洛尼亚的学生们拥有很高的自主权,校长和教职人员都由学生聘请。无界大学就是要回归到大学最本来的样子,这不是一所已经存在的大学,而是请大家来为自己建一所梦中大学,这将是史上最盛大、最真实的实景PBL。
大学生期待的不只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他们也期待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不需要用考上名校、拿到高薪、有房有车来定义自己的成功,或许线上学习、远程工作、旅居生活才是他们真正向往的幸福。我们还要做推动组织创新的努力,用一点一滴的经验积累,最终慢慢实现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的终极理想。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不做校长的时间里,我做了几件事情想与大家分享。
我用一堂叫“轻舟计划”的线上课程支持了近2000名以家长为主体的混龄学员,实现轻度的自我认知。我通过“风帆行动”支持了200多名协作者,去学习如何支持他人学习。我把自己访学全球十几个国家300多所学校的经历做成了一部教育微纪录片,拓宽了人们对教育的想象。300多位家长和孩子不能满足于看我出走,也加入了我们的亲子探索营,去探索世界和比世界更精彩的自己。在无界共学社,我们还孵化了一个AI大学,100多名零起点的中年人如饥似渴地学习AI的工具,并用AI去学习。
真正的有效学习不能只有线上课程,我们也会打造第一个线下空间——社区学习中心。我们期待不同城市的社区学习中心连点成线、结线成网,从而形成无界大区的各地校园,让每一座城市成为一所大学,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我不舍得大家精心培养的创新型学生回到一个传统的大学,我希望和你们一起携手培养像常沐、玉鹏这样的学生。关于无界大学的模样,我需要年轻人用最严苛的标准来质疑与挑战,从而让它成为你们想要的样子。
最后我想说,人生真的不是一场短跑,也不是一场长跑,它不是坐高铁再换地铁,不是上完中学就上大学。人生是旷野,旷野是无界,期待在座的所有人成为你希望看见的改变。
LIFE教育创新 | 我们实地探访了这些创新学校,你最pick哪一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