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诚还是暴露了
《解密》应该是陈思诚近几年最重视的电影了,不仅出动六旬老人陈道明来跑了生平第一次路演,还在接受各路采访时不断强调自己的用心良苦、殚精竭虑。
可惜,对于陈导这次的十年集大成之作,观众显然是不太买账的。
上映8天票房不到3亿,豆瓣评分6.6,评论区高赞还是那个熟悉的画风:是人是鬼都在秀,唯有陈思诚在挨揍。
首先,一直热衷于自己写故事的他,居然选择了文学改编。
《解密》改编自谍战天花板麦家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数学天才容金珍,通过释梦之术挖掘出自身天赋,由此成为密码破译专家,和波兰数学天才、自己的启蒙恩师希伊斯隔空斗智守护国家的故事。
其次,为了呈现小说的最大看点“梦境”,陈思诚在视觉效果上花了大功夫。找来三金在手的摄影师曹郁压阵,毫不心疼地咔咔烧钱,打造出了红色沙滩、奇幻游乐园、巨型迷宫等十场绚烂华丽的场景,营造出了强烈的视觉奇观。
综合原著和班底,《解密》应该是一部硬软两件都没得挑的作品,但或许正是因为外在条件铺垫得太上档次了,让人在各种美轮美奂的奇观、劈头盖脸的bgm中,品出了一丝空洞感——
美则美矣,灵魂欠缺。
抛开花里胡哨的表象,《解密》所呈现的内容,是近乎空洞的。
一是形式上的空洞,刘昊然为了诠释好容金珍这个孤僻天才是真的努力,又是拔眉毛又是剃发际线,架势十足十。奈何陈思诚没支棱,每场梦也十足十的空洞无聊、平铺直叙,导致刘昊然跟玩了十场密室大脱逃似的,甚至密室大脱逃的谜题还要更烧脑点。
咋说呢,就挺cosplay的。
二是内容上的空洞。
整部电影看下来,容金珍的一生明明经历了同学孤立、天才觉醒、背井离家、亲人被迫害、恩师对垒等诸多磨难,但到最后,除了“靠做梦解密的奇葩天才”这个噱头,你在他身上找不到更多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解密》是一部既不陈思诚,又很陈思诚的电影。
他这次丢掉了“陈式三大法宝”上情绪、蹭热点、贴标签,很难得的回归到一个导演的真实表达上。却也因此让人发现,原来导演陈思诚的表达是如此平庸空洞,以致于观众又把关注点聚焦到演员陈思诚身上。
《解密》的口碑平庸,再次证明了那个朴素又残忍的真理:没有那瓷器活,就别揽那金刚钻。
当然,这话陈导肯定是一万个不同意的。
关于才华与能力这事儿,陈导和部分观众多年来一直存在着认知上的误差。一部分观众眼中的陈思诚,可能是一个能值70分的内娱版王晶,有才华但不多,点满的都是鸡贼、精明、务实这些天赋值,再组合出一个百战百胜的产品经理。
而在陈导看来,爆款导演只是他的保护色,他真正的底色,是从中国的诺兰——
做到中国的库布里克——
以防有人不认识库布里克,就简单用一句话介绍一下他的地位:
一直以来,陈思诚都是个野心很大,且对自身才华定位很高的导演。
2008年还是个娱乐圈三线小演员的时候,他就创作了第一个电影剧本《奇迹》,以北京奥运会为背景写了个拳击天才的故事,还托人把本子递给了姜文。
虽然这事后来没了下文,但陈导搞严肃、宏大题材的野心却没死,在《唐人街探案》大获成功后,他苦心研读近代史,自己担任制作人、编剧和主演,野心勃勃地捣鼓出一部自比《白鹿原》的史诗大作。
奈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陈思诚的“白鹿原”,在文青扎堆的豆瓣还是栽了跟头,只拿到了堪堪及格的6.5分。
《远大前程》的扑街,应该给了陈思诚不小打击,此后他彻底断了电影、电视剧两手抓的念头,回到悬疑题材舒适区,监制出《误杀》《误杀2》两部票房爆款后,带着《外太空的莫扎特》华丽回归。
“要做中国的库布里克”,就是这时候悟出来的。除此之外,他还说了另一句豪言壮语:这才是艺术家要走的道路。
看了这些陈思诚的精彩发言,不难发现两点:
第一,作为导演和编剧,陈思诚大部分时候的创作根源,既不是一个创作者想主动去表达一些思考,也不是一个真实的人在生活中获得了什么感悟,而是一路照葫芦画瓢,向这个有名的导演学点形式表达,向那个伟大的导演学点职业规划。
根本上,吸引他去拍这部电影、拍那个题材的原因不是“我想表达”,而是“我也能和他们一样牛逼”。
从菜鸟时期的《奇迹》到资本大佬阶段的《外太空的莫扎特》,这十多年间无论陈思诚如何积极主动地去迎合下沉市场,骨子里他都从未认可过观众对他商业片导演的定位。
他想成功,并且是以名利双收的方式获得成功,所以在参与的电影接连票房大爆后,陈思诚毅然转向,去涉及科幻、传记等严肃的题材,于是在他身上,就出现了一个格外有趣的现象:
他挂名监制、没啥才华野心的电影,《误杀》《误杀2》《消失的她》部部大爆稳赚不赔,在市场上几乎无敌手,其中最高还能拿到7.5的豆瓣评分;而他独立导演,想方设法奔着深刻表达的作品,口碑却直线下降,最高不过6.6分。
科幻题材的《外太空的莫扎特》,陈思诚说他想表达的是父子之间代际矛盾,然而观众看在眼里的,是浮夸的剧情、假嗨的情绪、和自恋的爹味说教。
倾注巨大野心的《唐人街探案3》,陈思诚说他想探讨反战主题,但上映后反响最激烈的是低俗的烂梗。
如果以为在商业的套路上加点名导们的创作思路、视听技巧就能获得同样的认可,那也太小看电影这门艺术了。
冯小刚同志,拍了半辈子低俗喜剧,却在知天命的年纪放弃舒适区,铆着劲拍了一部又一部严肃电影,就为了证明自己也够格当个艺术家。
这么看陈思诚和千方百计想站起来的冯小刚,确实有一种遥远的相似性——两个人都沉迷于证明自己。
不同的是,冯小刚出身草根,从扛起摄影机开始,他就擅长捕捉市井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时代情绪。“草根”是他一直以来的创作抓手,这也帮他顺利完成了《集结号》《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等严肃电影的主题创作,虽然冯小刚后期作品褒贬不一,但至少他是上了道的。
而陈思诚呢,也拍好几部严肃电影了,始终给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混乱既视感,迟迟推不开这扇艺术之门,缺的就是那个抓手(严肃来说就是创作底色)。
与其继续卷工业、烧大钱,不如放下沉重的自信心,好好想清楚自己的创作底色到底是什么。
实在找不到,就去当内娱王晶吧,别浪费自己的产品经理天赋。时代已经变了,如今无论什么方式,只要电影能赚钱,照样也叫成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