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直播精华|如何让老师爱上学校?

直播精华|如何让老师爱上学校?

9月前



  • 一些背景

  •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校》

  • 老师如何爱上学校?

  • 学校层面具体的实践

  • 紧急状态下的支持教师

  • 给予有张力的反馈

  • 教师发展的个性化

  • 个人层面具体的实践

  • 问答环节

  • 尾声




一些背景














陈楚:

欢迎进到直播间的各位老师、朋友们!我是陈楚。今天是一个其实是比较松散的对谈,可以理解为周六晚上和朋友的聊天局。那为什么会有这个对谈呢?要从我自己说起。


我现在是一名全职的生命教练,在这之前的十年,我一直是在学校里工作。我的上一份工作就是在一所创新学校里面做一线老师:教过数学,做过主班老师,后来我还负责管理组织全校的跨学科项目主题的学习课程,也开始负责学校里面教师发展部门的工作。


在学校工作期间,我发起过一个用教练的方式来赋能教师的项目,叫冬青计划。通过做这个项目,我发现教师的支持也应该是全人的。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培养培训老师去做这个教学工作,用具体的实操去支持老师,还是要面向老师这整个人的内在的情感,面向教师底层的心灵状态。




今年(2023)上半年,我离开学校做全职教练以后,第一个发起的项目就是升级版的冬青计划2.0,面向更广泛的老师们去招募、去赋能。在今年的七月份已经结束了第一期。接下来的半年我也希望和更多的朋友们分享对于支持教师这个话题的方方面面,听一听更多一线老师的心声。


所以我在这里立一个flag, 就是我想在接下来的每一个月都进行这样一个公开的分享,邀请一位朋友来聊一聊对于教师的支持,对于教师心理健康这一块的一些想法。欢迎大家一起参与。同时我也欢迎大家关注【冬青计划】


我看到社群里面的一些朋友也加入到直播中来了。欢迎大家!


看看鸣燕老师现在可以连线了吗?


鸣燕:

陈楚老师,hello hello


陈楚:

鸣燕那边还是早上,跟大家打个招呼吧。


鸣燕:

对,国内的朋友,晚上好,我在美国纽约,所以我现在是早上九点。


我跟陈楚老师已经认识很多很多年了,然后这几年就一直有一关于各种不同话题的交流。我还是很感动。我们都是一开始先从做创新教育,做项目式学习,做学生自主学习这样的话题开始连接,然后开始一起写这个“坐井观天”的微信公众号。


同时,其实我觉得有很多平行的成长,现在一起关注到教师发展和教师的心理状态这些议题。所以,这些年我们各自在各自的教育路上,就是从研究生毕业开始,然后一直到现在在成长。但是一直都是有很多的交流。所以今天就把我们平时打电话或交流的那些东西就放在大家面前做这样的对谈,觉得很是个很好的契机。


陈楚:

是的,我们之前也有一段时间没有这样去沟通了,刚刚鸣燕用很短的一段话,就是概括了我们之前的一些工作,还有心路历程。确实,如果没有鸣燕的鼓励,我可能连公众号这件事情都不会开始。


在大概是18年的时候,我们就一起尝试去在公众号上分享我们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中的一些感悟,然后也是断断续续有一些产出。记得在疫情期间,我们写的还比较多。欢迎大家去关注到这个公众号“坐井观天”。


刚刚进来的观众挺多的。请鸣燕再跟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现在的工作吧。


鸣燕:

好,我是我现在在美国纽约的一所K12的私立学校做初中部的校长。然后这所学校是一所近130年历史的那种老牌名校,而且是一所男校。我为什么会想要转型做管理?就是从一开始做一线教师,然后做课程设计,做教师发展这样的工作。其实也跟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有关。


就是我在实际教师工作的过程当中,就是看到好老师很多,愿意做创新,愿意践行全人教育,去关心孩子的老师也非常多。但是好的学校管理者并没有那么多。尤其是在学校管理的过程当中,会注意、会重视到老师整体的状态的管理者;以及,会尝试营造一个好的工作的状态,让老师可以保有意义感又有幸福感地参与到工作中去。


所以我就想,与其我自己一个人在课堂里面去支持学生,也许更好的办法是我转型,就是变成一个做支持老师的这样的角色。所以在做了可能有十年就是创新教育一线的课程设计,然后参与创校,做过一些的教学之后,我就开始转型,就是做管理者的这样的一个工作。所以这基本上算是我的一个心路历程。


然后我是18年搬回来美国,然后在18年之前,我是在北京参与,包括爱文世界学校的创校。之后,我在北京四中的国际校区也工作过一段时间。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经历。


陈楚:

刚刚说到的,其实有一些我也是第一次听到。你说:好的学校管理者其实可能更需要关注到老师整个人的状态,从这个角度去支持他们。我也很有同感,可能也是我现在选择去做教练的一个原因之一。因为我感觉其实仅仅作为一个学科老师,或者即便是说我做一个很棒的跨学科项目,对于孩子的整个成长生态,或者对于ta的整个家庭来讲,支持的角度还是很有限的。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校》














陈楚:

其实大家在今天直播的宣传海报上,应该也会看到鸣燕还有一个标签是:《如何让孩子爱上学校》这本书的译者。鸣燕可不可以和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


鸣燕:

向上滑动阅览

对,这本书是我住在加州的时候,离我家就是只有一两公里的一个地方,有一所学校叫Park Day School.然后它是一所在美国非常有声望的进步主义学校。这所学校的创校校长叫Tom Little。他在2000年初的时候,在美国旅行,参观了许多所不同的创新学校,特别是进步主义的学校。然后,他就写了这样的一本书。我当时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很感动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在想到进步主义教育的时候,联想到的可能是20世纪初、杜威,然后就是那一批随之发起的这些学校。我们想到创新教育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想到说科技,然后面向未来,就是校园的设计,会是更加开放,更加人性化……就这样的标签。但是这个其实有很多中间一脉相承的地方。在美国,然后包括在世界上其他很多国家,其实这些学校都在过去的100年里面,一直不断地是有延续的。


所以就是我在美国参与创建创新学校,包括陈楚老师在国内参加创新学校的创办。这些其实都不是完全新的东西,都是其实回归到:孩子最需要什么?全人教育它的本质是什么?如果我们顺着儿童成长的发展规律,去设计一个学校的生活,它会什么样的?这本书就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案例。


也让我们看到,就是说无论是公办学校、私立学校,无论是城市的学校、乡村的学校,无论是高收入的学校,还是支持各种各样不同背景的学生的学校,都可以利用这些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去帮助学生成长。所以这本书其实打破了就是所谓的“创新教育”一定要是:比如说,每个人都要有都要有ipad或者是创新教育一定是只能够支持高中生等等,就是类似这样的一些刻板印象。所以我当时就觉得就是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能够给国内的创新教育者带来很多启发。在过去100年,美国创新教育的发展起起伏伏、上上下下的一些经历、一些困难挫折也是国内现在很多教育者正在面对的。


这本书是我和顾远老师一起翻译的。顾远老师是Aha教育创新学院的创始人,也算是国内的一个KOL。就是在这个创新教育这方面,其实我们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也有很多头脑碰撞和分享,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一个经历。


图片来自网络

陈楚:

向上滑动阅览

对,其实这本书你分享给我之后,我也非常认真地读过了。然后我觉得这本书它不仅有务虚的一些讨论,还有对于进步主义教育的一些反思。我记得有一个标题,就是“进步主义教育的三个‘过度’”。我觉得那个写得非常真实,就以我自己在创新学校工作的经历,还有自己的一些反思的来讲,真的是说出了我的心声哈。


此外,我记得还有很多非常具体的课程案例,可以从当中读到更多的不光是说孩子对学校的喜爱,其实我更多读到的是教师,他们孜孜不倦的去追求更好的或者说真正自己想要的教育的那种状态。


回到刚刚我们说的话题《如何让孩子爱上学校》,其实,今天的主题是如何让老师也爱上学校。那在这本书里面,我就记得有一个例子,是说一个低年级的人体感官研究项目。


在这个项目里面,老师他是非常开心投入的,甚至他的丈夫都对这个项目产生了兴趣,会每天回家问他关于这个人体感官系统的各种问题。


还有有一些细节,比如说有一位老师,他每年都会带着一年级的学生做关于生态系统的项目。他每年都做,甚至重复15次地去做这同一个项目,有一年他还结合了好像是墨西哥湾石油泄漏的新闻去给这个项目设计了一个反转的剧情。我就觉得其实这里面的老师即便是非常有经验了,也依然很有心很愿意去做创新,而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些都是我觉得是老师爱上学校的一个表现。


其实这个话题为什么说我会想到要让老师爱上学校,其实也是自己的一个经历以及观察。比如说在我们现在社交媒体里,大家会讲很多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好像比较普遍的一个共识就是说社会各界需要支持学生的这个心理健康。


当然与此同时,我们可能也忽略了老师,学生身边的就是老师,事实是其实老师要面对更为复杂的这个生态,包括学生、家长、整个社会。然后可能方方面面内在外在的原因,老师也很多程度上有一些职业倦怠,甚至说我们今天讲到老师的这个心理健康上面的问题。其实进而老师们会更容易对整个职业发展感到一种困惑和无力。


我感觉这个议题其实在做冬青计划之前是若隐若现,没有被直接关注到的。那我自己做冬青计划以后,其实就接触到,不仅仅只是原来学校这个范围内的老师。然后大家都会更多的老师,我们会或多或少地聊到自己。有时候有时候真的有一点:不想要去上班,就像学生可能有时候不那么想去上学一样。


但是这个话又不敢直接这么说,或者不愿意、不能这么说,这个问题的假设其实并不是说责备说:好像有一个叫学校的东西,ta不好,不值得爱,让老师反而要去爱上学校。


我觉得更关键的一个点就是:怎么或什么能够让老师更愿意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当中呢?那我也想问问鸣燕,怎么去看“老师爱上学校”这个说法?它和“孩子爱上学校”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老师如何爱上学校?














鸣燕:

向上滑动阅览

你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想到了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学习的愉悦感,就是学习的喜悦。就像我们在学校里面要为学生营造的,就是说他们是要爱上学习,对吧?就是学习这个过程是很幸福的,看到自己进步是觉得很让自己很满意,探讨的一些话题也是他觉得很感兴趣的。


我觉得对老师也是一样的。老师如果在工作的过程当中能够有终身学习的这种体验感,然后觉得自己一直在进步。无论是在教学上或者是在对学科的理解上,还是对于学生工作的这些处理上,无论是哪一个方面。如果老师他觉得他自己是一直在进步的,是比较容易获得工作的幸福感。这是第一个词。


第二个词是连接。就是有的时候做教师的工作,我觉得孤独感是很强的。就是说你自己一个人在教室里面对这一群学生,你可能要处理学生具体的问题,要和家长沟通。


尤其如果你自己在一个环境里面,自己在独立尝试一些新的教学上的东西,然后你的团队或者是你的这个领导,可能不一定了解或者支持,就可能觉得自己是这么多年一个人在关心这个事情,只有你一个人在做这个事情。对,这个孤独感是挺是很伤的,就是时间久了以后就会把这种工作的幸福感就会磨掉。所以就是在学校里面,如何能够创造老师和老师之间的互相支持,然后老师和他的同事们,有一种连接感,我觉得这个也是就是对工作是很重要的。


这个与学生是一样的。学生如果来到学校,ta觉得ta跟老师没有连接感,跟同学没有连接感,然后ta是不会感到安全,也不会感觉到就是喜欢这个经历的。所以这是第二个关键词。


然后我想到的一下第三个关键词,突然忘记了,也许会回来我再分享。


陈楚:

其实你刚刚说愉悦感和连接的时候,好像在提取的这个词就是从“我们期待给学生创造爱上学校”的那些条件当中去找的,所以或许其实就像在冬青计划社群里面的一位老师说的那样:让教师爱上学校,学生爱上学校,学校才有未来。


鸣燕:

对,没错,是这样的。我想起来第三个词。第三个词我觉得是公平


我觉得老师的韧性是很高的。但是如果ta长久地在一个校园环境里面感觉到ta就是要“躺枪”的那个人。然后什么事情都是叫他自己承担,没有被公平地对待。无论是对领导还是对家长,还是对学生,在面对不公平的伤害的事情的时候,没有人给他撑腰,这个是会磨掉ta对一个组织的信任,磨掉ta对一个社区的信任。然后这个跟学生也是一样的。


就是说如果一个学生ta在教室里面老是觉得被老师不公平对待,老师不喜欢ta。然后老师在做事情的时候会偏袒,没有没有一个ta觉得能够信任的人,这很难让ta爱上学校。


陈楚:

让我们回顾一下,刚刚鸣燕讲到了愉悦感、连接,还有就是公平,我觉得这些都应该是对于“老师爱上学校”来说关键的元素。不知道在场的朋友们有没有同感呢?




学校层面的具体实践














陈楚:

今天这个分享之前,更多的朋友和我聊到,ta都特别好奇:在你自己的工作当中,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说现在更多的是一个管理者的角色,有没有哪些可见的有效的实践来支持老师的身心健康?可以是你在做的,或者你看到别人在做的。


鸣燕:

向上滑动阅览

我可以分享几个小小例子。我现在所在的学校,我们最大的一个特色,或者最大的一个自己给自己的标签就是说我们是一个以关系为核心的学校。“以关系为核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了解每一个学生,我们真的去投入建立连接感。因为作为一个男校,在男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这一个方面(关系)经常来说是被忽略的。就是没有很深刻的去建立关系,去看见他的内心,去帮助他自我表达,去建立这样的连接。所以,我们其实是非常有有意识的去反抗这个性别的刻板印象。


我觉得就是每一个好的学校,它其实都是一个“以关系为先”的学校。所以,我们为了支持学生,其实都是从老师做起的。怎么样可以营造一个老师和老师之间又建立连接,又互相认识的氛围呢?我们有一个实践,一个讲故事的这样的设置。


每年在开学教工大会的时候,会先由校领导来分享自己是怎么走上教师工作这条道路的?以及自己在从小成长的生命的体验当中碰到过什么样的好老师,或者碰到什么样糟糕的老师?然后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我们对教育的理解?然后我们就是为什么会在做现在的事情?我们工作的意义感来自于哪里?


我们先分享我们的故事,然后,老师可以自愿报名,在每个星期的教工大会上,ta可以来讲ta的故事。除了分享为什么走上教育道路的这个话题,也有一些其他的个人经历的一些问题。


我们先分享我们的故事,然后,老师可以自愿报名,在每个星期的教工大会上,ta可以来讲ta的故事。除了分享为什么走上教育道路的这个话题,也有一些其他的个人经历的分享。


我们有一个菜单,老师可以自己去选择,比如说也可以选:我有什么样的个人经历是我身边的同事可能不太了解的?就有一个老师分享过:ta爸爸其实之前在ta小的时候是一个州的州长,后来因为腐败下了台。然后他就分享他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怎么样和他爸爸一起经历这个非常大的家庭危机。他是从个人的角度去讲这样的一个故事。

 

然后就是有类似这样的故事,包括还有一些老师就是通过在讲这样的故事的过程当中,就是有出gui的,然后和大家分享他的整个心理过程。这些都很有帮助。


大家因为平时其实在工作当中,尤其如果你不跟ta一起搭班,或者不跟ta教同一个年级,其实是很少能够了解同一个学校的其他的岗位上的老师,他们的经历是什么样的。


是的,所以这个就就是营造了一种氛围:我们在学校里面是可以带着我自己的个人经历来这里工作的。就不只是需要,只是在工作上跟大家交流。我可以脆弱,我可以分享。然后我是可以把我的这个人就带到工作里来。营造了这样的文化。然后另外的话,就是说能够给大家的机会,真的是互相关心,互相支持。


陈楚:

问个实操的问题,就是这样的一个分享是在每周的什么时间发生的?在什么样的一个场景里呢?


鸣燕:

我们每我每周三就是有一个学校的教工大会,在大会上来说这件事情。对对对,所以就是所有的老师都会参加。


然后这个教工大会有的时候是有的时候是比如说培训,然后有的时候也会大家一起用它来准备一个什么事情。比如说接下来我们要开这个招生的开放日了。好的,所以他会有基于工作的部分,然后也会有是像你说的,基于这个连接的一些工作,轮流的故事分享。


陈楚:

我觉得这个例子特别好,其实相当于是用个人故事的分享这一点来串起大家对彼此的了解,可以展示脆弱。特别好。还有其他的吗?


鸣燕:

向上滑动阅览

还也有让我想想,还有一个其实不是学校领导发起的,这个其实是学校的我们有一个教工联谊的这个志愿者协会。学校给了他们一个预算,他们就前两天,比如说大家都工作比较累,然后给大家买饼干,生日的时候会给大家写贺卡,有的时候组织一点教工活动,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然后他们发起了一个活动,就我们学校的这个吉祥物是一个黑豹。所以他们就搞了一个小玩偶,然后每个星期这个小玩偶会传到下一个职工。这个就算是一个黑豹奖,然后第一个黑豹奖的获得人是他们挑的。


在发黑豹奖的时候,你就要解释为什么这个职工,他怎么影响了你,然后他为什么值得得这个黑豹奖,他为什么展示了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这个核心价值观。你就要要然后要发一张,你跟他一起拿着这个黑豹的照片,然后就发在全校的邮件列表上面。然后每个星期下这个人就会选下一个人,然后再选下一个人。


老师可以自己选ta觉得谁最近可能特别值得受到鼓励。对,然后有的时候就会听到一些很有意思的故事。就比如说听到说我们有一个新来的国际生,ta的妈妈还没有到美国来,然后老师给ta办了一个生日,就这样的故事,就会在这个过程当中会传播出来,会被会从不同的角度被看到听到,然后也其实是帮助大家去了解这个老师不同的侧面。不仅仅是说ta教什么学科,做什么事情。


陈楚:

你其实之前跟我提到过这个黑豹奖,然后当时我就觉得特别像我小时候的那个流动红旗。当然它是另外一种东西。


鸣燕:

对,但是我比较喜欢的点是黑豹奖没有评选标准的,就是评选标准是上一个得奖的人自己去定的。所以其实就相当于是每一个老师ta都能够去表达ta对另外一个同事的认同和欣赏。像一个传递接龙一样,就把这个认可和欣赏传递下去。但是ta这个认可和欣赏不是一个说要达到多少分,或者做了几件才可以打勾,才可以得到的。




紧急状态下的支持教师














陈楚:

到这里,我想就再多问一下,从支持老师的这个角度来说,你也是学校管理者,并且你刚刚在讲这个公平的时候,其实也有提到。老师很可能要处理一些比较紧急的问题,或者处在一个比较紧急的状态,这个时候你是会怎么样去支持老师,或者你的学校有一些什么样子的制度也好,实操也好?


图片来源:unsplash.com


鸣燕:

我有几个核心的观点,就是在矛盾正在发生的过程当中,安抚老师是很重要的。就是领导在这个时刻里面一定要先表现出对老师的支持,哪怕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上面有不全面然后不充分的地方,这不是一个好的给反馈的时候,就要先把这件事情处理完。


然后我们大家复盘的时候再来说,那你这个事情怎么可以处理得更好。然后我们来一起进行学习,就是在正在处理这个事情的过程当中,就是有一个点就是说认识到:我们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个事情处理得最好。在一个事情发展很快的时候,你所拥有信息不充分的时候,是很有可能会犯错误的。然后很有可能会说错了一句话,或者是反而把这个矛盾激化了,这都是非常正常的。所以我们就先互相支持,先把问题解决。


然后我们再进行复盘,我觉得这个是第一原则,就是信任老师的教学直觉。信任老师跟学生关系,信任老师基本的判断。然后信任老师在进行判断过程当中,ta的价值观或者ta的努力的程度。


陈楚:

我觉得这种做法是很有智慧的。就用比较接地气的话来概括,或许不准确,就是:先一致对外,然后我们关起门来再解决彼此的一些不同。


鸣燕:

对对对,然后就是你这个事情多做了几次以后,在学校里面是会有一个信任的关系的。


这个信任关系建立起来的时候,人其实是他可以hold住很多压力的。一个老师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无论是学生的危机还是家长的危机,ta如果是对学校有充分的信任,ta其实能挺得住的。但ta如果觉得ta后面是没有back up的话,那ta马上就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可能就没有办法用最好的原则去坚持。


所以就是要现在态度上让ta感觉到,ta做事情后面是有人挺着ta的。然后只要ta做对学生好,符合教育原则的,就是如果ta的工作是立得住脚的,那后面再发生什么都会有人。


陈楚:

我理解到一点,鸣燕,你现在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去做老师的靠山


鸣燕:对,是的,让老师觉得你靠得住。


陈楚:

其实很多具体的一些细节,可能一开始没有那么重要,但是要让老师至少感觉到,你是ta的靠山。我们是站在一起去解决问题,一起去面对这个事情。那真的,对,真的这个压力就可以被hold住很多了。或者是说对于老师来讲,ta已经卸掉了很多的害怕,很多的恐惧。




给予有张力的反馈














陈楚:

那与此同时,其实我们不说,不光只说老师的身心健康,其实如果拓展到支持老师的职业发展角度来讲,我也想多追问一下,你会怎么给予老师的一些比较有张力的反馈?


鸣燕:

这个部分你是想从哪一方面来问?当然这是有很多层面的了。


比如说有一节课,又比如说这个老师整体职业发展的规划,然后ta想在什么方面的成长?ta想在什么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有更多的责任?然后有比如说职位上的晋升是?就是所有这些层面,你都再同步一下。


陈楚:

其实我更多的是想说,例如说在刚刚你讲的那个紧急状况,对外处理完这个事情以后,你也可以可能关起门来,你还是要跟老师去讲一些不同的看法,例如怎么样做可以更好。当然这个场景我说有张力,很可能就是你觉得这个老师真的在一些地方是需要有提升,ta可以做得更好。这个部分,无论做教学,还是处理其他的事情,都可能会发生。那你会怎么去给出这种有张力的反馈呢?


鸣燕:

我的体验里面就是最好的有张力的反馈,大部分都是在一个常规的复盘文化里面。真的就是说,如果我们有跟每个老师,比如说每两个月的一对一的开会。


然后呢,在常规的会议当中,有一个建立起来的一个可能的会议框架或者一个议程。之后,当我们对于在过去这两个月的工作进行复盘时,在复盘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就是一个比较中性的问题。不是说我看到了问题,我去找老师,我再看到问题以后给老师反馈。


这个时候ta可能会觉得,就是说领导来找我的时候,都是要指出我的问题才会来找我。而不是说我们平时已经定好,就是说每两个月要开一次会,然后在开会的时候就可以进行一个比较中性的复盘。老师可以自己去提,说ta自己也观察到了,说这些问题可以怎么样处理得更好。


其实大部分时候老师其实是注意到ta的困境的。ta是不需要你给ta指出这个问题,好像处理没处理好,或者还有一些欠缺的地方,ta自己是能感受到这个不舒服的感觉。


对,那如果ta提出来这个问题,然后ta再来问你:这个事情你会怎么处理?这个时候你在给建议的时候是ta想要的建议,而不是说你在批评ta的工作。


陈楚:

基于老师的需要,基于一个常规的复盘文化。我确实能听到你对老师是有很多信任的。就是说ta不一定要按照你鸣燕的方法一定要做到这个,ta才能是最好或者更好。ta可以是以自己的方式,但是如果这个老师ta没有提,或许你不一定会马上告诉ta,这里可以怎么办?


鸣燕:

有一些是大原则的问题,大原则的问题就是你还是要直接提的。这种时候就是这种反馈我觉得就没有必要藏藏掖掖的,就说直接的:就是这个大原则是这样的。请你必须一定要这样做。这种反馈也是有的。但是其实大部分的反馈都是这个事情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然后老师ta自己选择怎么样的做法,其实是和ta自己的性格,和ta自己的舒适度,和ta自己能带来的这个能量也是有关的。




教师发展的个性化














陈楚:

不是所有的老师用同样的方式去处理一件事情都会更好。把握住大原则,剩下的其实是小细节。我觉得是这样。关于刚刚说的这个支持老师身心健康方面的实践,你觉得还有没有什么想要再跟大家分享吗?


鸣燕:

向上滑动阅览

我觉得给老师的成长提供机会,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老师有幸福感的一个方式。我觉得有的时候有的时候就是学校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比如说一些创新的举措,然后一些想要推进的事情。我觉得就是在这些事情里面,尽量地给老师选择。


有兴趣、有时间的这些老师他们就可以自己选择去多承担一点,然后其他的老师可能就可能会选择别的事情去承担。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所有的人要用一样的步子往前走的。我们学校有这样的一个方式,就比如说我们暑假的时候,在所有的老师返校上班之前有一周classic learning cohort,就是合作学习小团体。


在这一周,他们可以自己自主报选题做教师发展。比如说今年这三个老师说我们想要在数学里面有更好的分层教学。然后我们想要提出一些更能够挑战学生的、没有标准答案的一些数学的题目,我们想写一些这样的题目,找一些这样的题目,然后去融入到我们的课程当中。


他们可能就报了这样的一个题,然后他们三个暑假的时候一起去做了一个教师培训。带着这个教师培训回来。然后这一星期的时间,他们就专注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另外有三个老师,他说我们想要在语言课程当中跟国外的学校有合作,类似于这样的题目。


然后这些题目其实都是老师自己报的选题。然后我们给的支持就是说:第一,我们给了一个框架。第二,老师报了这个审批以后,我们可能会在教工大会,或者在一些学校的其他的场合当中去给他们提供支持。


有的时候是学校想做一件事情,把这个选题抛出来给老师,然后说哪些老师愿意报这个选题,去带头来做这个事情。所以也不是所有的都是老师自主提出的选题。


还有这个星期是带薪的。就是说我们会给老师额外的钱去让他放弃一周的假期,然后来学校来做这个工作。所以就是我觉得这个选择性就很重要。因为有些老师ta其实是能力很强。但是ta可能比如说今年因为家庭的原因,或者因为身体的原因,ta没有办法放弃ta这一周的假,或者ta没有办法带一个新的课题。每一年都有这样的机会,所以老师就会跟着ta自己的节奏去选择ta什么时候参与进来?然后也就因为有的时候,比如说你去找一个老师,然后说你可不可以带头做这个事情,ta可能很为难。但是ta又觉得如果我不做就没人做了。然后ta也不好意思,这个压力其实很大。然后ta可能就是说是没有能量或者没有没有时间去把它做好。没做好以后,ta可能还自己还觉得很愧疚,然后就内心就开始卷成一团。


我觉得这个其实对老师的整体的健康和状态是不太好的,所以尽量给大家比较多的选择度。然后做了选择,这些老师给他们好的支持和分享。


陈楚:

其实你刚刚在说创造给老师成长机会,提供更多的选择的时候,我脑子里就是三个字,就是只是一种教师发展中的“个性化”。真正的是看到老师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阶段,可能不是说学校要做一个很创新的举措,然后就自上而下特别大运动式地去搞。就是大家必须要一致步伐地往前走。


其实对于孩子是这样,对于老师肯定也是这样的。就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个舒适度是不同的。一些人ta可能真的是很想要去尝试。对于另一些人,ta或许暂时没有准备好。


鸣燕:

那如果给出一些选择,也会让老师觉得更加地舒适,也可以就是让学校有更多的灵活度。对,就像一个新的科技产品出来的时候,也会有早期的投入者。然后有些人是看到别人用的好了以后才会开始用。对对对,这个视角也很有意思。我还没有这样想过。(笑)




个人层面具体的实践














陈楚:

我觉得听到这里,可能在场的朋友都会有一个感觉,就是鸣燕所在的学校,它有一个很好的文化氛围、很好的制度。然后大家可能在这里面去成长,其实本身就是感觉挺幸福的,因为又可以有个性化的选择,有很多的连接。本身工作愉悦度就很高。


或许对于很多老师来说,ta目前暂时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力感,是一种好像很没有办法改变的困境。那种困境和挣扎的状态。对于正处于这样状态的一线老师,有没有什么在保持个人身心健康方面的经验建议是可以分享的呢?


鸣燕:

向上滑动阅览

我觉得就是知道什么是在你控制范围之内的,什么是在你控制范围之外的,是很重要的。因为每个人自己的位置不同,所能影响的范围不同,ta能触及到的群体也不同。


然后我觉得每一个人就需要通过这个来判断。我们学校开领导层会的时候,经常在问的一个问题就是说:Is this a problem to be solved? Or is this a dilemma to be managed? 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需要应对的困境?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困境是解决不了的。比如说我们学校在最近的两个星期里面,在巴以冲突的这个问题上面,面对了非常多的家长压力。家长觉得我们在这个事情上面的立场不清楚,然后对犹太学生支持不够,没有给大家营造足够安全的校园环境。因为我们没有明确的表态,那这不是一个能解决的问题。


我们只能关爱家长,关爱学生。我们需要在这个非常有冲突把大家都搞得非常焦虑、非常紧张的一个大环境里面,继续往前走,让ta不要爆炸,对吧?就只能这样,因为这个问题解决不了。


我觉得每一个人所在的位置不同,你所面对的东西有些就是在你控制范围之外的,你可能就解决不了。你就想好说怎么样能够用最好的方式去应对这个困境,然后去manage它,能够让你在控制范围之内的这些事情,你可以把它一点一点地做得更好。


控制范围之内和控制范围之外,只做自己这个有限度范围内能够做到的事情。对,然后如果真的是做不到的事情的话,那也许就需要一些帮助,就是你还是要建立一个边界感。


陈楚:

我可能在国内接触到的老师比较多哈,老师们很容易陷入到一种非常疲惫的状态,或者说特别有压力的状态。有没有一些比较简单可行的实操方法?


鸣燕:

我所知道的,可以帮助大家有短暂的去疏解舒缓,或者是要排解这样子的一个情绪。在校园里面每天就是给自己一点点时间和空间找到一个小的事情,是让你能够充满电,然后加满幸福感的事情。


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去校园的某个地方坐一坐;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是跟一个同事,每天可以有十分钟的连接和交流;对有些人来说,比如说对我来说,我跟初中生打交道,打交道累了我就跑到五年级的班级里面去,站在旁边围观一下。然后看一下这个K班(学前班)的孩子,就是去看他们在操场上面玩一会儿。然后就觉得好,又可以了。


图片来源:unsplash.com


最好是把这个事情变成你日常课表当中的一部分。因为有的时候如果不写在你的课表里面,你可能就不记得。每天都需要在常规生活当中留下来这一点点。


还有,比如说我们学校就是现在在中央公园旁边,所以我现在就开始跟老师开会的时候,有时候就不在办公室开了,我们就一起出去走路。天气好的时候就在公园里面走一圈,开半个小时的会,然后再走回去。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给自己换一个头脑,换一个场域。


陈楚:

向上滑动阅览

对,我也有过那种去到公园里和老师们开教研会的经历,还蛮不错的。我自己就会有很多的变化。


我记得你之前还聊到过的一个点就是:积攒一些“成功的证据”。比如说,有收到一条好的微信截屏下来。如果学生写了很打动你的几句话,可以把它收藏,搞成一个夹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个夹子拿出来看一下,就是说证明自己的工作还是有很多很成功、很有意义的地方。因为危机起来的时候,真的是不记得自己之前做过的那些美好的伟大的事情。是的,我觉得真的。我对这个很有同感。


另一个是你前面提到,我刚刚突然联想到的。我自己在学校里面,以前会在上课之前做几个深呼吸,会刻意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做1:2的呼吸。吸气的时间是1,呼气呼得更长,就是吸气两倍的时间。我觉得这对于我自己平静下来是很有帮助的。然后我再去上课,就会觉得很不一样。这样就给自己创造了一个空间。它可能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


第二个就是你刚刚提到的这个部分,我觉得状态这个东西特别重要。我曾经收到了学生的一份教师节礼物。那个礼物其实很简单,就是自己做的一个卡片。学生在上面写的就是:“陈老师,教师节快乐。我自己以后也想成为老师。因为觉得看到你每天的状态都很好。” 我直接被这句话触动了。


我觉得这是比起我给ta教了多好的数学,或者说提升了多少成绩,还要大的一个褒奖。因为ta会感觉到你的状态对ta的影响。Teaching by being.这是对我很大的一个认可。现在我有时候还会把这张图片翻出来看。我觉得这是大家可操作的小方法。甚至发一条朋友圈也是很好的。


鸣燕:

对,发一条朋友圈也挺好。关于呼吸,其实我现在还教课,每节课开头的时候,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做。然后我是用一个铜钵


陈楚:

我也跟你用一样的方法,我也有这个。对,然后我来给你看一下。(展示实物)


图片来源:unsplash.com


鸣燕:

就是这个,对。

陈楚:

我是开始上课的时候跟学生说:我敲一下,等你闭上眼听不到声音了,就举手示意。我在以前教更低年级的孩子的时候,都会用这个方法。有的时候其实学校统一打的铃声,有可能对他们来说是另外一种信号。但是这个钵的声音其实对于他们来讲是真正地去平静下来,收心收回来,进入到一个倾听的状态里面。对我自己也是。推荐给大家。


鸣燕:

首要是为了我自己敲,我自己会好,其次是为了学生。哈哈。




问答时间














陈楚:

其实今天聊到这里我们也说了非常多可以具体做的事情。现在到问题时间:


这个老师对于理解老师如何爱上学校,她觉得实质上是要爱上这些关系。有一位朋友有问到:马校长如何去处理周围这么多的关系?包括和同事、家长、和学生的关系。有没有什么心得或妙招?


鸣燕:

我之前有一个导师,他说就是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你要知道什么时候得把这个事情就放过去,为了保护你自己的身心健康;什么时候你要用很多很有策略的方式去把你所认同的东西往前推进;什么时候你需要真的站出来,非常硬地表达你的立场。


陈楚:

我觉得这个是需要老师有一个习惯的,这个习惯是一种内省的、练习的习惯,就是说需要去分辨自己在这些时刻真正可以怎么去做,而不是被情绪裹挟。被情绪裹挟被带着的时候,往往动作是走偏的。


鸣燕:

对,是这样的。


陈楚:

你在关系当中经常会碰到你可能不认同、不舒服、不满意,或者是有张力的时候,那在面对那些张力的时候,不是每一次都要用一样的方式去处理。常常需要我们更宏观地去看待关系,就是跳出来不被缠在里面。这是需要一些练习的,真的是需要一些练习。


鸣燕:

没错。


陈楚:

刚刚我还想说:今年上半年在做冬青计划2.0的时候,我就发现老师们可能带来的议题,或许就是工作当中那个缠在一起的点。而在那个当下,或许很多时候我们是被情绪缠绕的,是不清晰的。


但是在这个团体支持的过程当中,我们慢慢地把一层一层的情绪抛开,然后自己也站到了这个外面去看自己。并且通过互相探讨、支持,大家也能够更充实地看见自己,彼此更加地打开。


鸣燕:

我觉得其实也连接到我现在做的这个事情,我感觉也是你说到的这一点,就是我的工作实际上也是在支持老师怎么样去处理这个关系通过这样发展自己内省的习惯。随着这样的内省的习惯越来越多。实际上我们在遇到可能类似的情况,或者就像你说的,其实是可以承担更多的压力,这个练习会帮助自己越来越清醒,在做事的时候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有效。


陈楚:

还有老师问如何做到不内卷啊?这个问题想要回应一下吗?


鸣燕:

向上滑动阅览

其实我正好我还真的没有专门带这本书来。(展示实物)但是这本书是上个月刚发的,叫做Never Enough, 是一个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写的关于尤其是名校,就是学生成绩表现、学术表现特别好的这些学校里,为什么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以及我们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法。


这里面表达的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内卷它其实是个表象,但是我们其实担心的是学生在内卷的过程当中,ta变得空心,ta变得没有意义感。然后ta给自己如此大的压力,以至于ta变得非常脆弱,这个其实才是我们碰到的问题。


然后这里面提出的一个观点:需要在家庭里面、在学校里面给学生建立内在的价值感。内在价值感就是说无论你成绩好不好,无论你有什么样的成就,比如什么运动,然后学生活动,这些都不重要。就是说你作为一个人,你的性格里面这些美好的地方就是你的内在价值。书里就给了家长一些建议,比如说你在家里面可以怎么样去帮助学生建立这种内心的价值感。


书里讲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我养狗,陈楚老师养猫,我们养宠物的人都知道,就是你回家的时候,你跟你的宠物玩,你的宠物其实没有做什么来赢得你的喜爱。就是你给它的这种注意力。但你跟它玩的时候,你就完全沉浸在其中。五分钟也好,十分钟也好,你就觉得就是你这只猫真的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我就想跟你在一起。


如果我们能对我们的孩子也是这样,每天有十分钟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互动。就是在说:我真的很喜欢跟你在一起,无条件地全然地和你在一起。这样的体验越多,越能够让孩子建立起一种内在价值感。


就是说,ta不会觉得我只有考了100分,ta才会爱我。然后我只有做到,上课不调皮捣蛋,老师才会喜欢我。就是这种条件性的这种价值感越少,无条件的价值感越多。那ta哪怕自己就很努力地在学习,也不会那么脆弱,不会空心。


陈楚:

本书有中文版吗?


图片来自网络


鸣燕:

现在没有,上个月才在美国出版的,大家看到这是今天晚上第二件突然被推出来的物品。这样一本书叫Never Enough. 对,如果有出版社的朋友,就是可以考虑引进一下。特别好的一本书。


陈楚:

我有一点想看了,结束以后我去搜索一下Never Enough.



尾声














陈楚:

好,那我们今天时间也到了10点。谢谢鸣燕今天毫无保留的分享。然后很真诚,我觉得也确实是很有干货,有一些具体的实操是老师可以做的,甚至是作为学校管理者,可能在听的朋友们你是一个学科组长,或者是一个很小的团队的负责人,我觉得也是可以去做的。


之前跟鸣燕聊的时候,有一个点就对我很触动:我们自己在创造一个好的小环境,就是对这个大环境最大的贡献。我们会自己去创造,也可以为你的这个学科组去创造,也可以为你的这个团队学校去创造。都是非常好的能够支持老师更加爱上学校的一个行动。


感兴趣的朋友们也再次欢迎关注鸣燕老师翻译的这本书《如何让孩子爱上学校》。


最后就是立flag的时间了。接下来,预计每个月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分享,会邀请一位我的朋友来聊一聊关于教师心理健康这方面的话题,欢迎大家一起参与。同时也欢迎大家关注冬青计划,用教练来赋能老师的项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加入我们的社群。


谢谢鸣燕!谢谢今天同在这里的朋友们,谢谢大家!感谢大家在留言区还有点赞的互动。


鸣燕:

然后今天聊的也很开心,谢谢陈楚老师,谢谢大家。我们再见,拜拜。




NEWS

1月14日(本周日),即将再次继续冬青计划的系列分享。本次邀请到的嘉宾是钟郁含。我们将聊一聊:

教师工作中“有困难的关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坐井观天EdWell

相关新闻

香港心理项目是否有粤语要求?澳门博士申请难度如何?|直播回顾吴晓波谈周期,大周期下的企业该如何选择?|今日直播深度剖析新质生产力,工厂端如何破局?|今日直播今日最佳:如何让老师大受震撼?今日直播 | 如何让孩子享受阅读?万维钢:《拐点》来临,我们如何能比AI凶?|直播预告直播预告|如何判断项目契合度?临床心理学PhD学长讲座来啦!北美产品经理模拟面试:FAANG软件工程师如何成为AI PM?|本周五直播!如何步步为营让用户1秒爱上品牌?这4招收好了英港澳申请:如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项目中做选择?|直播回顾解码临床心理学:在申请时如何利用“层进式”模型确定研究方向?|直播回顾智能终端能否颠覆手机?华为、苹果、高通如何布局|直播员工离职率高?如何做让员工不反感的“劳动力管理”,盖雅有自己的方法论|投资笔记行业观察|住房服务赛道一哥,如何让ESG可持续?在夏威夷,新移民如何选择合适的居住区域? |移投路直播间预告哥大学姐: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学硕士项目?就读体验+申请建议|直播回顾7/3直播预告 |撬动万亿美元市场! 如何在美国开中餐赚钱?Cupertino 哪些学校可能会关?在硅谷如何养大 4 个男娃并送入梦校 | 重磅讲座嘉宾来啦!!直播预告:AIGC好产品如何炼成?来听万兴科技在线分享|量子位智库 x 万兴科技汪老师与杠精猫02|存在即合理!搬出黑格尔,你如何反驳?心理人应该如何应对?AIGC时代未来职业发展的4个特点|直播回顾Offer到!如何让「跨专业」成为心理咨询留学的优势?|申请案例直播回顾|亲历美国互联网行业万人裁员,留学生如何寻找出路?阅读让我们活出了怎样的人生?跟方可成、雅君、魏智渊……一起聊聊 |书单&直播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