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晋文:秦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的嬗变

晋文:秦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的嬗变

9月前


全文共4758字 | 阅读需10分钟



神农教耕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土地作为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它的占有制度决定了土地归谁所有、其产品如何分配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在土地占有制度上,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沿着土地国有变成土地私有为主、再从土地私有又变成土地国有为主的轨迹运行的。

一、秦汉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关于秦汉民田的占有方式,在《汉书》中有一条耳熟能详的史料。这就是名儒董仲舒给汉武帝的上书,根据董仲舒的上书,以往大多认为,秦自商鞅变法便废除了带有农村公社性质的井田制度,实行“民得卖买”的土地私有制度。但随着1975年睡虎地秦简的出土,这一主流看法却受到了严峻挑战。在这批主要记录战国后期秦国法律文书的竹简中,明确记载了秦有“授田”制度。由于授田皆来自国家,“授田”是从统治者方面说的,“受田”是从农民方面说的,因而学界又大多认为,秦自商鞅变法实行的是土地国有性质的授田制,董仲舒的说法乃以汉况秦,不足为凭。

从睡虎地秦简和后来发现的更多秦简看,秦代(国)的确存在着大量国有土地。还有“左公田”“右公田印”等记载。而且在偏远的迁陵县(今湖南里耶龙山)境,直到秦末授田制也仍在照常实施。这说明授田制曾广泛实施是秦和战国时期无可争辩的基本土地制度。但董仲舒的说法也未必都错。

有一个问题以往比较忽略。除了授田制,秦自商鞅变法还实行了军功赐爵制度,许多军功地主都拥有数量可观的赐田。显而易见,授田的主要耕种者应是自耕农,赐田的低爵者也大多要自己耕种。但由于贫富分化,也有少数身为士伍的“富农”(实际身份已转化为地主)和中高爵的军功地主一样,并不需要都自己耕田。从相关文献来看,至少有几类人为“富农”或军功地主耕田。一是专门服务于军功地主的“庶子”。二是为“富农”和军功地主耕田的奴婢。三是为“富农”和军功地主耕田的佃农或雇农。

根据林甘泉等先生研究,战国时代的授田制“可以把所受之田作为世业传之子孙后代”,“是封建土地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化的一种形式”。从这一转化的进程来看,在统一全国前后,秦的土地私有现象应越来越多。主张战国土地国有制的学者认为,当时的授田和赐田是绝对不能买卖和转让的。但问题是,按照授田制和赐田制的规定,那些“佣耕”者、流民、“盗贼”,乃至奴婢和徒隶,原本都有授田或赐田,他们为什么不耕种自己的田地却要给别人耕田,或者流亡、或者成为“盗贼”和奴婢呢?毫无疑问,这是回避或否认土地买卖和私有而无法完全解释的。主张战国土地国有制的学者也大多承认土地私有制已开始确立。

汉承秦制。汉初的民田制度主要是土地私有,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便有着许多关于土地继承、买卖和赠送的规定。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为了尽可能避免绝户,而不是由国家把田宅收回,律令还想方设法让实有田宅都能得到继承,或者分给亲属,乃至赘婿、奴婢在一定条件下都部分有权继承。此后,一直到东汉末年,两汉时期的民田制度都主要是土地私有。

秦汉王朝并没有对所有土地享有“最终的支配权”,“民”的私有土地也并非“隶属于土地国有制”,而不受法律的保护。

二、魏晋南北朝土地国有制的发展


东汉末年出现了长期战乱,加之疾疫、灾荒,使得“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社会上存在大片可资利用的荒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粮食的供给,曹魏集团在秦汉屯田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屯田。以后蜀汉和东吴政权也都纷纷仿效,在自己控制的区域里屯田。这就使得土地国有制成为三国时期土地制度的主流。

三国时期的屯田主要有民屯、军屯两大类别。以曹魏为例,其民屯主要通过招募贫民和组织流民入屯,由各州郡设置的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中尉等主持屯田。民屯的田租很重,通常是“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军屯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为了军事需要而设置的临时或长期性的屯区,另一种是领兵将领于军事驻地设置的屯田。蜀汉和东吴的屯田也大致相同。

西晋立国前后,宣布罢民屯农官为郡县。但西晋对军屯仍非常重视,东晋亦同样如此。南北朝时期,各分立政权都采取屯田政策,以军屯为主。与两汉屯田多在边疆地区不同的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中间地带”成为南北政权的“边疆”地区,从而成为屯田的重要区域。

曹魏末期,在民屯制度越来越出现弊端的情况下,朝廷将民屯管理划归郡县,这就为新的占田制的推行做了铺垫。到西晋统一后,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武帝于太康元年(280年)颁行了占田课田制。

这种占田制与汉初《二年律令》规定的名田制(或称授田制)类似,是由土地国有制又部分转化为土地私有制。所不同者,占田制的课田是按每户(一说按每户人丁数)固定面积征收田租的;而汉代民田则是按户根据其实际耕种面积即“垦田”征收田租的。这表明汉初名田或授田旨在鼓励和引导垦荒,西晋的占田却以课田来强制垦荒,具有更强烈的指令性质。关键在于,根据学界的通常理解,占田制规定一对夫妇要课田七十亩或五十亩,按每亩八升计,前者皆交租五斛六斗,后者交租四斛。这不仅从制度上保障了朝廷的田租收入,而且更逼迫农民尽可能扩大耕种面积,以降低租率。

从秦汉到魏晋,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质的突破。据相关文献记载,在东汉中后期全国的总垦田数和户均垦田还比西汉末年有明显下降。

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推测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总垦田数和户均垦田数应当更低。然而西晋的课田面积却比前述约耕种35亩扩大了1.5倍或2倍,这意味着课田所征收的每亩八升并非是当时的真实租额。

不过,课田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如果要和民屯最少应对半交租比,就算占田制的真实租额更高一些,如每亩二斗或二斗以上,也明显低了很多。按亩产两石至六石以上计,相当于十一之税至三十税一。从这个方面来说,西晋的课田大多数农民还是能够承受的。之所以占田制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段时间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原因即在于此。尽管如此,在强调重农并减轻赋税的大环境下,这种课田制到东晋咸和五年(330)仍然被负担更轻的“度田税米”所取代。这与汉代三十税一最低每亩租额四升是基本相同的。对占有许多良田的大地主来说,若亩产超过四石以上,其租额则低于“百一而税”了。

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长期战乱和动荡,占田制已无以为继。在国家掌握大量土地的情况下,至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田又实行了更具有土地国有色彩的均田制。均田制的核心就是把每户的受田都划分为国有土地(露田)和私有土地(桑田),既让主体部分的国有土地能得到开垦和耕种,并不断循环,又能多少满足社会各界对土地私有化的要求。这种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大致可以说是战国、秦代授田制的改版。除了露田的免老和身死归田,它的最大变化,也是均田制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造和发明,其实就是打破常规,在授田时直接规定有一小部分属于受田者私有。尽管私有的桑田数量相对较少,但毕竟也使小农都有了自己的私有土地。这对于缓和矛盾,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无疑便有着重大作用。

当然,从桑田“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看,均田制为日后的土地兼并和自身的瓦解也留下了隐患。但总体来说,在处理阶级关系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均田制要优于以往的土地制度。所以北魏以后,无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还是隋朝和唐朝,都相继推行了均田制,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做了不少改进和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隋唐农业的高度发达,均田制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几点结论与启迪



首先,土地制度的嬗变有其自身规律,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土地制度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无论是战国、秦代的授田制和赐田制,还是汉初的名田(授田)制,抑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实际都是要解决当前面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问题。秦的授田和赐田制便集中体现了国家的耕战政策,奠定了统一六国的物质基础;汉初的名田(授田)制是为了鼓励社会各界垦荒,保障稳定的财政收入,恢复和发展经济;曹魏以后的屯田制,主要应对的是迫在眉睫的粮食供给和组织生产问题;西晋的占田制是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让大多数农民自主生产,并满足大地主占有土地的要求;而北魏以后的均田制则是既要多少限制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又要让少地或无地的农民通过授田来获取土地,以振兴北朝的经济。这些土地制度的形成均可谓与时俱进,是顺应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其次,秦汉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可以极大地调动地主和农民的积极性,但也是最终导致土地制度被完全破坏的主因。秦代姑且不论。汉代的土地制度允许继承和买卖,是不折不扣的私有制。这方面的事例数不胜数,也是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得以形成的经济基础。可以毫不夸张说,汉朝的强盛与荒田的不断开垦和小农经济的繁荣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而土地的正常流转,则是维系小农经济和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保障。无奈的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又必然造成贫富分化,带来土地兼并的沉疴和痼疾。从期望和法律规定来看,无论秦汉统治精英的顶层设计,还是广大农民的诉求,“耕者有其田”的初衷都恰恰是以土地的私人所有或占有为归宿的。但事与愿违,土地私有也恰恰为土地兼并大开了方便之门。为了走出怪圈,解决这一难题,两汉王朝采取了许多重农措施,诸如轻徭薄赋、招抚流亡、贷种实、抑兼并等。在限田、度田无效的情况下,还屡屡推行移民屯垦、假民公田或赋民公田政策。这些做法都多少延缓了土地兼并的进程,但却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的蔓延。当农民大量破产,大地主和大地产普遍出现之时,两汉王朝也就病入膏肓、朝不虑夕了。

再次,魏晋南北朝土地国有制的发展可以在一段时间里组织生产,有效保障粮食的供给,但最终还是要让位于效率更高的土地私有制。这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正如马克思所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一般来说,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私有制的效率要高于土地国有制的效率。但土地私有制的效率要充分发挥出来,还有着人口与土地紧密结合的前提条件。除了要有大量荒田的存在,通常都必须让农民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不然,曾长期分裂和战乱,人口大量死亡或逃亡,大多数农民根本无法再组织生产。这就决定了由国家直接组织生产的土地国有制形式会大行其道,比如从曹魏开始的大规模屯田。但大量屯田的涌现毕竟是战时体制的产物,可以解燃眉之急,却不可以长久。在战乱结束、社会相对安定后,为了提高效率,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民田的主要占有方式又必然要逐渐回归到土地私有。西晋占田制的推行就是这一回归的体现。即使战乱还未结束,社会相对有些安定,北魏所开始推行并带有明显土地国有形式的均田制,也不得不加入一些土地私有的内容。更不用说,无论屯田制的推行,还是授田制推行之前,原本都存在着数量可观的私有民田。可见土地制度的私有终究要不断生长,已成为当时不可抗拒的潮流。

最后,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土地制度占有着独特而突出的历史地位。秦汉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源头,所开创的授田制、名田制、屯田制等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授田、赐田和名田制来说,西晋的占田制与之便有着内在的渊源关系;北朝的均田制也与授田、名田和占田制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并延续到了隋唐;而秦汉开创的屯田制,更可谓一脉相承。秦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的嬗变,还给后世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所谓“夺富民之田以与无田之民,则富民不服,此必生乱;如乘大乱之后,土旷而人稀,可以一举而就”,便道出了限田或均田在私有制度下的艰难。只有“乘大乱之后,土旷而人稀”,才能打破原有格局,重新分配土地,使大多数农民得到一小块田地。因此,要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特别是土地制度史,对秦汉和魏晋南北朝的土地制度即应当高度重视。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来源:中国农史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原文刊载于《中国农史》2021年第3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报刊舆论与“粤变”后陈炯明形象的塑造——以《南侨月报》为中心考察

国军11个师六天六夜疯狂进攻,塔山阻击战解放军是怎样打赢的?

1922—2022:漫谈中国动画一百年

中国吃鸡极简史

诸葛亮赵云联手,都扛不住马谡失街亭,蜀汉第一次北伐到底输在哪?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中国国家历史

相关新闻

钱理群|我的老师王瑶:集魏晋风度、五四精神于一身的学者戴康:时代嬗变下的资产配置:全球杠铃策略——“债务周期大局观”系列(十一)【广发资产研究】一张图看懂《时代嬗变下的资产配置:全球杠铃策略——“债务周期大局观”系列(十一)》“尔滨”火了,文旅账号狂飙:“文旅局长”成新晋网红IP?特朗普和他的新晋女团:美貌只是她们最不值一提的优势江才健:希格斯逝世与高能物理的嬗变张乃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公司制度变迁的影响PS个人陈述变更:新UCAS申请问题背后的真相!附27篇热门专业PS范文!哈尔滨文旅局长回应:哈尔滨是怎么变成“尔滨”的想靠科普文晋职称?你需要这么写……力压奥特曼,播放33亿次,看了中国小学生的新晋顶流,我悟了薄荷曼波?这个春天的新晋顶流~万亿城市大洗牌:谁晋级,谁掉队了?走出去、引进来,一场上海招商思维的嬗变之旅数读2023之省级篇:广东晋级、川豫易位、中部失速【广发资产研究|数据说】六大异常现象背后的时代嬗变!惊天大逆转!开局0比2,观众以为会输,樊振东最终4比3战胜张本智和晋级!网友:紧张到无法呼吸南洋理工Science Robotics:鳞片启发的变刚度软体机器人结构移民新热点:揭秘新晋“欧洲华人聚集地”付鹏:投资的逻辑,变了书单推荐丨老牌藤校和新晋顶流院校的学生在看什么?一个人变富的开始:善待自己的单位谷歌华人夫妇血案,“网传自杀”变谋杀:有毒的“名校生恋爱”原来不止包丽案......吃喝玩乐 | 波士顿新晋鸡尾酒吧掀起热潮:带你体验独特精酿魅力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