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冲爸爸喊“你怎么不去死”:逼孩子站队,是最残忍的教育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因为妈妈想吃薯条,孩子哭闹不休?
前几天我刷到一个短视频。
视频的发布者是一位妈妈,她和丈夫带着女儿一起去吃快餐。
本以为接下来看到的是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画面,没想到妈妈拿起一根薯条准备吃时,女儿表现得非常不乐意,一边把薯条从妈妈手里拿走,一边说:“妈妈嘴馋!妈妈你嘴馋!”
妈妈示意爸爸拿薯条吃,想看看女儿的反应。结果女儿非但不护食,还贴心地让爸爸蘸点油(酱)吃;
而当妈妈再次去拿薯条,女儿眼疾手快地又把薯条从妈妈手里抢了回去;
当妈妈第三次拿薯条,这次女儿没来得及拦截,竟然大发脾气,边剁脚边“啊啊”大叫着哭了起来。
爸爸呢,若无其事摸摸女儿的小脸说:“哦,不给妈妈了,妈妈抢你的是不是啊,不给妈妈抢……”
视频到这里就结束了。
很多网友都表示看完视频“血压飙升”:
确实,这事儿发生在谁身上,谁心里都不好受。
但我觉得,不必把矛头指向孩子,因为孩子对妈妈的态度,其实折射的是父母的关系,正如一位网友的留言:
“妈妈嘴馋”“妈妈你嘴馋”“不给妈妈了”“妈妈抢你的是不是”“不给妈妈抢”,看来你还没意识到问题。
孩子真的“讨厌”妈妈?
我们看看整件事中,爸爸是如何处理的。
女儿哭闹着从妈妈手上拿走薯条时,爸爸默不作声地看着;
紧接着爸爸拿起薯条吃,跟女儿亲密互动“哦,蘸点这个(番茄酱)啊”;
当妈妈第三次去拿薯条,女儿崩溃大哭时,爸爸竟然一边给女儿擦眼泪一边说“不给妈妈了”,还直接给妻子定性为“抢女儿的东西”。
爸爸处理的方式,与其说是在安抚女儿的情绪,不如说是进一步激化了女儿对妈妈的敌对情绪。
“只有爸爸对你好,妈妈只会抢你东西。”
当孩子接收到这样的信号,感受到爸爸对自己行为隐秘的支持,她只会越来越讨厌妈妈,越来越把妈妈当做“敌人”。
女儿对妈妈的态度,其实就是爸爸对妈妈的态度。
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仅有孩子站在爸爸这边,“讨厌”妈妈的情况,更常见的是,孩子替妈妈“讨厌”爸爸。
我有一个小时候的玩伴,叫小冉。她小的时候,爸爸常年待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城市工作,一年最多也就回来一两次。妈妈既要照顾小冉,又要照顾父母和公婆,还要兼顾自己的工作,非常劳累。
长此以往,妈妈的怨言也越来越多,不好向父母和公婆说,只能对着年幼的小冉抱怨:
“你长大可千万别找你爸这样的人,常年不着家,遇到什么事啥也指望不上!”
“你爸这个月工资又延发了,跑那么老远就为了挣那点钱,还不能按时拿到手,真没用!”
“你看你爷爷奶奶,不搭把手就算了,还成天挑错儿,跟你爸抱怨几句,他就叫我忍,一点儿都不体谅我,算什么男人!”
……
小冉听着这些话,加上从小跟爸爸相处的时间太少,越来越觉得爸爸不仅对这个家没什么贡献,还害了妈妈的一生。
慢慢地,她拒绝接爸爸打回来的电话,不愿意收爸爸带回来的礼物,就连面对面叫爸爸也觉得别扭,能省略称呼就省略。
有一次爸爸回来,给她做爱吃的鱼,不小心热汤溅出来烫到了她,她居然冲爸爸大喊:“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怎么不去死!”
长大后小冉再提起那段经历,说:“当时我就是非常恨他,恨他常年对我和妈妈不闻不问,恨他让我妈妈辛苦了一辈子,恨他只顾着自己,不承担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
但她话锋一转:“可是现在冷静想想,我爸当时也不容易,经常加班,赚的钱几乎都寄回家,时不时就给我买点东西,不像妈妈说的那么一无是处。只是那时候妈妈恨他,我也只能恨他,不能亲近他。”
小冉内心的拉扯可见一斑。她在妈妈的影响下“讨厌”爸爸,但出于本能又渴望父爱,然而亲近爸爸又会觉得“背叛”了妈妈,她压抑、纠结、痛苦。
小冉还告诉我:“你知道吗?过了都快半辈子了,我到现在看见综艺里、电视剧里那些父女温情的片段,还是会哭,因为我从来都没有体会过。”
真是让人听得心酸不已。
孩子天然爱爸爸,爱妈妈,让孩子选择站队,无论站哪一方,孩子的内心都是痛苦且分裂的,因为这意味着他只能对一方表达爱;而对另一方,他把爱压抑在内心深处,用恨去表达。
明明爱,却只能恨,很容易让孩子陷入到极其内耗的状态,即便长大成人,也会深受影响。
成为父母情绪容器的孩子
长大后会怎样?
综艺《春日迟迟再出发》里的林承玮,很小的时候,跟父亲的关系很好,但在父母离婚后,一切都变了。
他一开始他跟着父亲生活,后来因为父亲比较拮据,又跟着妈妈生活。上初中后,父亲因为经济窘迫,暂时来投靠他们母子。
落魄的窘境,再加上跟前妻摩擦不断,让父亲心情十分郁闷,于是他把对其他人的愤怒和不满都发泄在儿子身上。
林承玮说:“(父亲)喝醉了酒,就突然跑到我房间,大概半夜三点就把我抓起来,把我衣服给撕破,然后揍了我一顿。”
而母亲呢,对前夫的抱怨和失望也与日俱增,一次次地跟林承玮强调“你爸是个很糟糕的人”。
久而久之,林承玮认为父亲是个“极其不好”的人,直到多年后爸爸去世,他都没有去参加爸爸的葬礼。
多年后,他特别后悔自己当时的决定:“我觉得满遗憾的,没有更新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有人帮我回去看他,我没有回去这件事,真的蛮遗憾的。”
他重新回顾了当时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现父亲并没有母亲说的那么糟糕,只是因为父母感情出现了问题,他被逼着站到母亲那边,放大了对父亲的不满和怨愤。
而童年的这段经历也在成年后影响着林承玮的方方面面。
比如,他总是对周围的人展现善意和周到,却从来不敢奢求能得到对方同等的对待,就像童年时不敢奢求父母的关爱;
比如他在跟前妻离婚时,把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前妻和孩子,自己一个人选择到外地去工作,潜意识里也是在弥补那个童年时没有平静安宁生活的自己。
你看,林承纬已经长成了大人,也意识到当年是父母的关系出了问题,不是自己的错。
但他依然很难改变自己的处事方式。“不给别人添麻烦”“我要做到更好才值得被爱”这些观念,早已扎根在他心里,成为他成年后的行为准则。
让孩子成为父母情绪的容器,其实是在吸食孩子内心的能量,而这样长大的孩子,将来很难在人生事物中获得主动权,也不太可能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就像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写在最后
当然,这并不是说,父母不能对另一半发火或表示不满。
我们都是普通人,跟谁朝夕相处,都会有摩擦和矛盾,拌嘴吵架在所难免。
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自己的焦虑和负面情绪抛给孩子,比如把孩子叫来评理,或者直接让孩子站队“你说,是不是TA有问题”,更不要在孩子给不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时训斥“白养你了,你就是个白眼狼”。
自己的情绪自己负责,自己的人生自己承担。
举个例子,如果你跟另一半在婚姻中遇到了问题,你可以寻找方法改善关系、可以跟另一半心平气和地沟通、可以找其他成年人寻求帮助,甚至可以直接结束婚姻关系。
但不能把自己对另一半的怨气和不满转嫁到孩子身上,让孩子为你的情绪和婚姻买单。
我知道,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着原生家庭的伤痕,也许不少人儿时都曾做过父母的情绪容器,为他们的关系和人生负责。
可我依然想跟你说,我们选择不了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共勉。
无休止的争吵在消磨亲密关系?
互相指责充斥在婚姻生活中?
对方不能满足自己期待总愤愤不平?
不和谐的家庭影响着下—代的成长? ……
推荐林文采老师《如何在婚姻中经营亲密关系》课。
或许在这里你就能找到答案
离春节越来越近
您的年货都备齐了吗?
相信很多人是忙到现在才有时间去选购年货
我们为您精心挑选了不少年货
全场惊喜价
点击下面图片,即可挑选
↓↓↓
蓝橙子,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