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女儿海外旅居6年,我想说:“快乐教育只是国际学校的冰山一角…”
许多海外求学的孩子有在海外发展得还不错的;也有半路不适转轨回国的…
今天的故事和“海外求学”有关,不过视角有些不同。
故事主人公@喵姐爱芽酱一家住在吉隆坡,扎根了6年,算是比较早的一批留学家庭。这么多年一路读下来,花友说:
“快乐教育”其实是“残酷教育”,想要孩子不掉队,比在国内更费妈。
近两年,吉隆坡的热度很高。根据马来西亚教育全球服务(Education Malaysia Global Services)统计,2023年马来西亚留学总人数中,中国学生占比54.99%,中国学生来马来西亚留学与2022年相比增长20.62%
今天的故事,是一份中国妈妈沉淀了6年的经历和经验。而且这份经验对想出国留学的家庭来说,也有很强的普世性和参考价值。
看完后,也许你也会和我发出一样的感叹:原来带孩子到海外读书,有这么多的“坑”和隐藏的“雷”…
感谢@喵姐爱芽酱 。
女儿在学校运动
*以下为主人公自述
算起来,我们⼀家三口旅居吉隆坡的已整整6年,女儿也从幼儿园的小不点一路成长,下半年就是一名中学生了。
待的时间得比较久,和吉隆坡的多所国际学校家长学⽣以及老师都有过交流,见过很多从国内带娃来“低龄留学” 的同胞。
尤其是最近一两年,马来西亚突然变成了留学出海的小热门,来上学和访校的中国家庭越来越多。
我们的同胞举家过来低龄留学的,大多数都集中在吉隆坡和槟城两个城市,图片为吉隆坡。
这个国土面积不怎么大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国际学校约有170多所。学费分阶段,小学阶段每年1-10w马币不等,初中比小学上调20%左右,高中再高⼀些。
大体上学费的高低和欧美老师的配比及学校其他软硬件相关,有些学校欧美⽼师(学历背景和教学经验也挺⼀⾔难尽)配比不到10%。
我想大家的愿景应该不是跑出来跟印度⽼师马来⽼师学习英语 —— 陈述事实,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非要杠,那就你说的都对)。
学费按⼀定比例每年增长,这是欧美国家私立学校的惯例,大学也⼀样。
按照学制分为英式、美式、澳洲学校、法国学校,德国学校也有,日本学校据我所知并不向国际学生开放招⽣。
个人看法,其实80%的国际学校都不值得举家搬迁甚至亲子分离式的只为“读国际学校”。
吉隆坡的学校,图源网络
很多家庭兴师动众地搬来,算上搬家费、办理各类⼿续的投资、孩子的教育学费…零零总总⼀加,起步可能就是6位数以上的开销。
做出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的决定,无非是想要用自己能够得着的资源让孩子的未来更有竞争力,最后换带来的,却不⼀定是我们做父母的想要的结果。
很有可能的情况是:到最后孩子英语不太行,中⽂也不行,数学更不行。我这⾥说的是学术水平,并非日常、用语聊天。(为什么⼀定强调是学术水平,因为跟申请大学相关,不考虑申请⼤学,也就不必权衡那么多利弊了。)
当然这应该是国际学校孩子面临的共同困境,并不只是来马来西亚才 会这样。
今天想回头看看我们家这6年的经历,给大家聊聊关于“吉隆坡留学的大实话话”:低龄留学勿冲动,⼀些“宣传” 中的过多利好很有可能背后都是坑。
入学2个月,被“快乐教育”当头棒喝
起初,我也是更希望孩子能奔跑在阳光下而不是坐那边畅游⽆涯的题海, 想要孩子无邪的笑容 ,健康快乐的长大。
就是我们经常看见的,国外的孩子普遍学得轻松快乐,孩⼦脸上都是阳光,眼睛里有星星。
于是,我们来了。
但没想到女儿真正⼊学仅仅2个月,我就被国际学校“快乐教育”给整不会了。
我当时对欧美教育K12教育并没有那么深的认知,学校师资很强,每个⽼师的履历都是⾦光闪闪的。
比如学校教学老师全部来自欧美,毕业于主流⼤学,有着⾄少十几年的教育经验 ,怎么样都能“上了国际学校,英语自然就学好了” 。
比如孩子的第⼀个⽼师,既有教育学学位,还是位野⽣动物⽣物学家。
更何况学校很⼤很漂亮、图书馆好多书…
吉隆坡的学校,图源网络
我们很从容地开始“享受生活” ,逛吃逛吃,四处游玩,在家也只是佛系地给孩子读着中⽂绘本。
事实再次证明,相信“流⾔蜚语”是太天真了。
结果孩子在学校呆了2个多月了,和在国内的状态(她是个话痨)大不同,变得不肯讲话,连被欺负了受了伤都不说。
队友⼀度有点着急,担心孩子。
尤其我们知道,孩⼦如果不尽快适应学校全英语环境,影响自信、交朋友 ,与⽼师交流以及未来的学习。
学校是全英文教育,也意味着英语是未来孩⼦学习⼀切的基石,英文能⼒决定了孩⼦未来对其他所有学科的理解。
这当中还存在着“Academic English”和“Oral English”的差 (hong)别(gou)。
女儿幼儿园时,每天早上6点10分起床,校车6点48分来接,由于日出时间是7点左右,看起来像是半夜就去上学了,有那么一点悲壮。
后来我到学校去开家长会,专门还向老师请教了这个问题:像我们这种中文母语的家庭,孩子的英语输入已经比英语母语的家庭少一半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才能更快地适应国际学校的节奏?
结果老师给的参考意见,就是:“She's amazing!”
对着老师灼灼的⽬光,她很认真且真诚地夸奖道:很多孩⼦只会⼀种语⾔ ,但这么小的孩子已经在学习两种语⾔,多好啊!
我当时听完有点发懵,这回答给我整不会了。
美式教育果然很尊重孩子天性 ,想从老师这⾥得到我想要的答案和⽅法,看来暂时是没戏。
后来观察了很久,我认为他们是没有对中国家庭做真正的分析和研究。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这么小的孩子既会说中文,又会说英文,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更何况在他们的教育体系下,幼小阶段是以孩子的感受为主的,大班之前几乎就是“疯玩”。
更何况在他们的教育体系下,幼⼩阶段相当尊重孩⼦的感受 ,美国老师会觉得你们东亚⽗母太push(也是事实,但美国⼈就不push了吗?并不是)。
学校里的手工展览
站在我们⾃⼰的⾓度来看,学校给不出解决办法,也没有补足和加强,孩子英语的EAL课程进度很缓慢 …
打个比方就很像咱们国内的英语启蒙早教课,读⼀本绘本,做做游戏等等。有⼈会说,这么小的孩子,每天在学校读读绘本、做做游戏 ,你还想怎样?耐心等待, 总会好的。
我个⼈的想法是,这样静待花开下去,⼀步拖、步步拖,我孩子既会中⽂也达不到学术水平 ,英⽂学术能力也不怎么样。
我们不可能在家⽤英语讨论时事趣闻,甚⾄不可能⽤英语谈论电影电视剧 ,孩子很难在家庭⽣活中从我们这⾥接收到,除了诸如吃喝拉撒睡之外的英语表达。
更何况,孩⼦现在已经变得不爱表达了。
学语⾔,输⼊不够,阅读来补。
我们在家⾥开始做原版阅读。⼀本本 RAZ扎扎实实读下来,当时我也没想到的是,孩⼦的英语能⼒很快就上来了。
RAZ
⽼师的评语第⼆学期就变了,从不肯说话到越来越⾃信,敢说话、能说、会说 …⼀年后 ,甚⾄还有同级美国的⼩孩会在学校⾥追着她,让她给大家读绘本。
国际学校大概比国内更“卷”
海外长⼤的孩子们会出现的问题,这⾥的孩⼦也避免不了。
国际学校会有的弊端,马来西亚的国际学校也⼀样,并不是学校有优质毕业⽣的记录,我孩⼦读了⼏年、⼗⼏年也能那样。
就像进了重点⾼中,就能保证985、211录取吗?
刚来时我一直很不理解,美式教育里小学和初中都教得这么简单,但是到高中学业难度陡增,孩子怎么能跟上的?
轮到我的孩子走上这条路,慢慢地细细地观察推敲,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套“快乐教育”的背后这么残酷,真是有阳光就有阴影。
随着女儿⼀步步地长大,我的认知也在加深,所谓“快乐教育” 不过是 冰山⼀角 ,漂浮在海⾯的⼀小块,海⽔下藏着巨⼤的、看不见的山体,可能还有摸不着的洋流“卷”你没商量。也许所有的“残酷”都被掩 映在了海⾯下。
我们的教育里,大家自然地很习惯被学校“推着”走,被大环境“推着走”。不学,不完成作业,班主任、任课⽼师群⾥批评安排上。
但在美式教育里,没人会Push你,学校不可能,老师更不可能。
美国⼈的教育习惯是让“强者更强,上不封顶” 。爬山难道还得有鞭⼦赶着往上爬?
在山脚下看风景,在半山腰看风景,还是去山顶看风景,学校都是欣然包容的。
在⼩学阶段,学得很松弛,有些娃到了二三年级甚⾄三四年级都不清 楚作业为何物。有个⼤框架的引导建议,做不做凭⾃愿⾃觉。
⽐如⼩学⽣,吉隆坡绝⼤部分国际学校都有着每天不低于20~30分钟的阅读要求。
但是这个要求是没有任何督查机制的——没有检查,那完不完成、怎么完成凭⾃觉,完成的进度条和完成质量,也全凭⾃愿。
图源pexels
⽼实说, 孩⼦在吉隆坡上学,我觉得也挺费妈 。跟国内上学可能不是⼀种类型的费妈。
国内有小手工、手抄报费妈,国外有各种活动志愿者妈妈得频繁往学校跑。
在国内读书,尤其是在教育资源⽐较好的⼀线城市省会城市, 孩子学科学习跟着学校走都还是有谱的。
如果想额外做拓展、拔高的话,也有丰富且优质的⼤量教育资源供选择——有考试有检测,有各课老师耳提命面。
我们必须得承认考试就是⼀种输出, 光有输⼊没有输出的学习,在没什么⾃制力的孩子身上,还是显得有那么些不靠谱。
而吉隆坡的本地教培水平相对落后,尤其马来西亚是数学的荒漠。
看过⼀个非官方数据,该国70%~80%的⾼中毕业⽣都是⽂科⽣。国际学校年级越往上,课外教培欧美⽼师,就是水涨船⾼的⾏情。
这种情况下,只能家里面挽起袖子多做做努力。所以课外,我带着孩子做了海量阅读 ,科普、 历史、数学、文学 …各个领域都有涉猎。
课外带孩子读过的书
再回到学校来说,国际学校,有利有弊。活动多、玩得开⼼,有足够的时间参加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这也同时意味着,卷活动、卷乐器、卷艺术,卷竞技运动…没课本以及极少量作业,⼤部分学校⼩学阶段没有正式的考试。
没课本、没考试的弊端也蛮明显的 ——没课本也没法复习 。孩⼦并不会因为⼩学没有啥考试就不对考试产⽣抵触情绪。也不会因为没啥作业就⾃然⽽然的爱上阅读。
靠孩⼦自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尤其放在数学上,计算速度慢,是普遍现象。
有⼀次在⼩花⽣看⼀个花友提问“100题加 减混合30分钟完成算不算慢” ,我就想我家的四则运算20题就得要30分钟。(有些家长会想,反正有计算器。然⽽就⽬前来看,国际⼤考都在取消计算器使⽤。)
在国际学校这么多年,我最深刻的体验就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处。
和老师的沟通交流极容易“踩坑”
还有一个“大坑”容易出现在“家校沟通”上。
国际学校不像国内学校,每天早上固定要统一收缴作业,不交作业老师就要找孩子或家长,总之工作一定会做到位。
吉隆坡的国际学校里,不交作业有些⽼师会提醒孩⼦,提醒几次之后如果还是不完成作业,也有可能会请家长来友情沟通,也可能只是Email通知家长。
还有老师表扬孩子“Well done”“He's a good boy.”
来的久的家长们就会知道⽼师所说的“good”,和我们想的“good”,很不⼀样。
喜欢攀岩的女儿
在我们的教育⾥,⽼师动不动就夸,好像很难出现在公⽴学校⾥。可能班上第⼀名,年级第⼀名,⽼师才会有热烈的夸赞 。
欧美的教育,情况不⼀样。
尤其小小学,⽼师⿎励为主的“Very good”“Well done”,已经成为了他们的语⾔习惯。
我们可能被夸的浑然不知真正的基准线在哪里,等到发现问题,搞不好已经初⾼中。
然而,欧美的教育筛选是残酷的,⼤概可以⽤断崖式筛选来形容。
表面上看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小学初中⼀直“good”的孩⼦ ,进入高中,学术上的要求陡增,有可能突然变得学业困难…
图源pixabay
而国内的教育管理得相对严格,从小学开始老师对孩子的学术成绩就有要求。可能平均分95分,如果达不到95分,老师就会找家长来谈话,也会想办法帮孩子把成绩提上去。
而且国内教育对学术成绩的严格要求,也能让大家今早优化路线——也许小升初就已经觉察出孩子大概进不了重点初中了,也许中考就认清事实,转而规划出更贴合家庭的升学计划。
但在国际学校中,追求和标准是不⼀样的。
如果说想靠上国际学校来冲学科成绩,还是有⼀定的误解和过于美好滤镜的。
在这种情况下, 家⾥没有读国际学校的长远⽬标,不做与⽬标相对应的规划和引导, 很容易打个措⼿不及⽽与家庭愿景相距较远。
还有除学业之外的家校沟通、如社交、如遭遇欺凌、如违法校规 …等等等等,有的时候并⾮依靠Ai翻译就能顺利达成沟通。
最后,一点小心得…
如果有⼈问,国内⽣活国外⽣活哪个好? 国内教育国外教育哪个好? 必须要诚实的说,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弊,需要慎重考虑。
我个⼈看法,撇开经济因素不谈 ,并不是所有家庭都适合走国际学校路线。
对,不是孩子,而是家庭。有些家庭留在体制内公立学校,可能会更好。
也有家长问过类似留学两年学学英语再回国读书行不行?
非要折腾也不是不行,对于普通家庭,大概率是坑孩子,请谨慎权衡。
说白了英语在现如今都算不上个“技能” ,更何况出了国英语就是日常所需。
家庭协作 ,正确的学习方法,像国内也有很多上体制内学校的家庭,原版路线踏踏实实⾛出来,孩⼦照样能达到⽐较⾼的⽔平。
如果跑过来读国际学校只是想把孩⼦丢给学校和本地机构,还抱着高远的理想,那就草率了。
美式教育尊重孩子自由成长,学校和⽼师都不会做“推⼿” 的同时,也给予了很⼤的⾃由空间和时间给孩⼦、给家庭⾃⼰安排。
国际学校会有⼀种岁⽉静好快快乐乐的表象,高昂的学费之下其实⼀样会有欺凌和同辈压力。
如果仅仅是为了逃离“卷” ,等到反应过来很可能不只是失望,还有回不去的公⽴学校,还有低龄留学带来的⽂化及价值观的亲⼦差异。
今天并没有说国际学校多么多么不好的意思,而是实际上我们这辈更熟悉体制内教育的⽗母会遭遇更多意料之外的挑战。
如果决定了带孩子出海留学,我们需要跟孩子站在⼀起解决问题,别我们浑然不觉⽽让孩⼦独⾃⾯对。
孩子在学校时
如果孩⼦已经⼤了,实⼒能打,又很想出国留学,公立高中国际部是更有性价⽐的选择。或者国内的好⼤学+留学硕,也是很好的选择。
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具体分析。
还有⼀种孩⼦是天性确实很有特点,有相当的特长,学习却偏科等等…在公立学校可能⼀直被压抑、甚⾄打压。
家庭教育虽然能有⼀定的调节,但拧不过⼤环境。到了国际学校,也许会有新机遇。
还有就是已经计划好肯定会去美高,来马来西亚读⼏年缓冲⼀下,也未尝不可。
偶尔有时候我会恍惚,我们家的小不点怎么⼀下⼦已经小学快毕业了,下个⽉就是毕业典礼了,明明背着小猪佩奇的上学第⼀天还历历在⽬。
现在想想,其实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高中结束都躲不过那⼀场厮杀。
国际留学竞争的池⼦,可不只是马来西亚的某几所国际学校啊~
很感谢大家能看到最后。愿我们都成长为更好的⽗母,孩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本文转载自小花生网(微信号:xiaohuasheng99),一个专注分享国内外先进而实用教育资源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