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刘亦婷被嘲笑是“普通中产”,其实她是留学生奋斗的天花板
最近互联网上刮起了一股嘲讽之风。
嘲笑曾经的“哈佛女孩第一人”刘亦婷。
话里话外的意思是,当年考学成功的风光不再,嫁给白人后,在美国混得也不怎么样。
把刘亦婷钉在“普通中产”的标签上,好像“普通中产”四个字成了她的耻辱柱。
当年刘亦婷申上哈佛受到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注定了她的人生从此难以脱离外界瞩目,要在聚光灯下生活。
但是怎么做选择,说到底是人家的自由。
从1999年她被哈佛特招录取到现在,二十五年过去,刘亦婷过得怎么样?
真相可能要让一众想看笑话的看客失望了。
如今在美国的刘亦婷,根本不是这些人以为的“普通中产”。
2003年,刘亦婷顺利从哈佛毕业,因为想要继续深造,暂缓了回国的计划。
一边找工作想减轻经济压力,一边继续学习。
当时著名的波士顿咨询集团向她抛出橄榄枝,刘亦婷接受了这次机遇。
参加工作后,刘亦婷可以用来学习的时间不可避免的减少了。
之后刘亦婷又接连去了百事(PepsiCo)和一家对冲基金工作过,深造计划算是彻底停滞了。
后来她尝试自己开公司。再后来,刘亦婷和一位白人结婚,继而拿了美国绿卡。
然而无论是刘亦婷本人,还是她的白人老公,都算不得是普通中产。
据悉刘亦婷的老公是她的哈佛校友,后来成为一名律师,据传还是某律所的合伙人,年入几百万美元。
刘亦婷本人也算是一家对冲基金的合伙人,他们的一处房产价值265万美元,已经属于是典型的纽约上层。
图源:网友
如果这样的条件,还被认为是“普通中产”,那恐怕是对美国有什么误解。
事实是,离开哈佛的刘亦婷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但她的现状仍然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放在今天而言,刘亦婷没必要被捧得太高,比她优秀的大有人在。
也没必要揪着不放,一脚踩到泥里。
有句话说,别人的失败固然遗憾,但别人的成功更令人揪心。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人性如此。
此外,刘亦婷“招恨”的原因,大概和当年大肆宣扬的那套哈佛成功学有关。
原本众人比较熟知的,是刘亦婷在上哈佛之前的教育经历。
刘亦婷的出现,让无数中国家长顿悟,原来中国学生是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在高中时期通过特招申上哈佛的。
光是《成都商报》当时就为她专门开通了4个热线,一个下午,就有上千个电话打来问学习秘籍。
随着刘亦婷父母编写的《哈佛女孩刘亦婷》系列教育指南的出版,书中记录的种种教育方法随之爆红,在当时被家长、学校争相模仿。
系列出版物更是创下了近260万册的销售纪录。
以刘亦婷为范本,记录这个女孩是如何从成都外国语学校,跃进哈佛校门的。
这套方法论当时有多火呢?
书里记录为了锻炼刘亦婷的意志力,让孩子把冰块放在手里一直握着,直到冰块完全融化才能松手。完成这项挑战后,会得到两本书作为奖励。
很多家长就狂热到让自己的小孩模仿握冰块,没有冰块就握雪糕。
书里写刘亦婷在出租车上还要学习,就有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在上下学路上,坐自行车后座上背书。
如今的互联网上,很多人说当年从刘亦婷传下来的这套鸡娃法,毁了两代人。
鸡娃鸡残了,真是因为学了这套方法的原因吗?
其实因此获益的人可能更多。
比如一位网友感慨,自己的父亲当年就是因为学刘亦婷的父母,每天下午在家给他查漏补缺课本基础知识,再拔高学奥数。
愣是把他这个中等生拔到了年级第一,保送进了重点中学。
虽然当年那套炒得火热的教育观,已经不适用当今时代,也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条件,但付出努力总能收到回报,除非天赋异禀,教育本来就没什么捷径。
当年刘亦婷的这套出版物可能有夸大成分,但书里也有一些如今看来依然可取的观念。
比如家长和孩子说话沟通要用平等方式,让孩子合理接受父母离婚的事、给孩子买科学实验工具等。
但我们要接受的现实是,握冰块、抄写电话号码不一定科学有效,也不是所有这样跟风模仿的孩子,都能考上哈佛。
在外人看来刘亦婷当年被“压抑”了作为孩子的天性,终日只知苦学。这套方法论是当时很多小孩眼里的“噩梦”。
但刘亦婷的今天,依然是无数普通人望不到的明天。
即使在大众已经掌握基本方法的前提下,能申上哈佛的人依然寥寥无几。
刘亦婷当年申上,有时代背景加成的幸运成分。但她的付出,也有目共睹。
乐于宣扬反吃苦教育的今天,多少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在求学路上,勤奋自律,真的尽力了?
从古至今,名校光环从未消减。
然而从名校毕业后,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怎样才算是拥有了成功的一生?始终无解。
哈佛毕业后,一定要成为“人上人”才是成功?清北毕业后,没进大企就是对不起社会?
有时候,缺失目的的功利性,反而会让我们自己的教育出问题。
虎妈蔡美儿同样以严苛教育著称,同样出版了热销款“教育宝典”,刘亦婷与虎妈的女儿们有相同之处,也有根本上的不同。
虎妈作为地道华裔,与她的女儿们一直实地生活在美国环境中。她骨子里深谙美国人的行为理念,已经达到很大程度上的文化认知。
虎妈知道如何培养出美国社会精英,而不只是一个名校学生。
这是人们推测虎妈的女儿们必成大器的原因。
尽管严苛“虐童式”的教育也被美国媒体诟病,但不可否认,虎妈的目的性极强且目光长远。她的女儿们也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功。
图源:微博
有认知视野,有野心的父母,总能提高培养出“精品娃”的概率。
方法容易复制,但家庭和孩子自身条件难以复制。
忽略家庭背景和孩子自身天赋,一味讲究“复刻”的功利性,很难导向成功。
我们总说教育别太功利性,但彻底没了功利性的教育,又会让孩子找不到学习的意义,缺失学习的自律和积极性。
前人的经验固然值得借鉴,但不动脑的照搬全抄就妄想孩子能考上哈佛,甚至此后衣食无忧,天下哪有这么容易的美事。
家家孩子有本难念的经,教育这条路,任重且道远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