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刘亦婷被称为“骗局”,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案例?
“首先要调整的是我们对成功的理解和预期,其次要知道,能够幸福地过一生,比成功更重要。”
共创活好的环境
『niwo』
作者:遇言姐(席越)
来源:遇言·不止(ID:Yuyantalks)
刘亦婷是谁,2000年左右中国最著名的“鸡娃神话”。
1999年,她从成都外国语学校毕业,被美国哈佛大学特招,以全额奖学金录取。之后,被新华社报道,全国闻名。
后来,她的父母写了一本书《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据说这本书官方印刷了150万册,但盗版还有200万册,比《哈利波特》的销量都大。
▲
无数父母看了这本书,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下一个“刘亦婷”
最近,因为一篇《哈佛女孩刘亦婷成为美国普通中产,背后藏着一场鸡娃骗局》的文章,20年过去刘亦婷再一次成为热点。
文章写道,虽然刘亦婷考上了哈佛,但是哈佛毕业之后,只在两家大公司短暂工作过,之后两次创业都不算成功。想考哈佛大学的商学院,竟然没有被录取,说明工作经历不够优异。现在,她在中国做一家基金公司的合伙人,和一名美国律师结婚。
▲
网传成为“秦岭资本”的合伙人,是帮助中国人在美国投资
刘亦婷的先生叫Scott Sambur,是哈佛校友,毕业于哈佛大学和哈佛法学院,在纽约律所Seward & Kissel LLP工作。30出头,他在极其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律所的合伙人,专业领域是利润极为丰厚的遗产官司、家族资产管理等,一个案子能抽取1-4%的分成。
于是,网上讨论的是,一个当年轰动全国,拿到哈佛全奖奖学金的中国女孩,20年后只是一名“美国中产”是不是鸡娃教育的失败呢?我觉得这里其实是一个期待值的问题。鸡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是让孩子拥有成功的履历,还是拥有幸福的生活?
刘亦婷1981年生于中国成都,按照《哈佛女孩》书中的描写,父母重视幼儿教育,在她仅仅15天大,就让她经受严峻的教育。例如,为确保总是有人对亦婷说话,他们邀请亲友到家里来。
他们也让她参与游泳、跑步和跳绳,以及双手捧着冰块等的体能锻炼。这个捧冰块训练其实很匪夷所思,要求孩子在冰块放在掌心融化完之前,不准放手,就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力。
多年之后,我还听过一个自诩为天才的女孩说,她还在吃奶的时期,她妈妈会让孩子在一张沾满棉花的呢子上摘棉花,不把棉花纤维摘完,不许喝奶。
书中描写刘亦婷父母教育策略的一大元素是把亦婷当作大人看待,“鼓励她培养成熟的思想”。刘亦婷小的时候,父母从未使用过儿语,还让她与父母争辩,前提是她必须像个大人般提出理性的论点。而且,他们给亦婷安排的时间表,是以小时为单位的,让她每一个时间段都在学习或做对学习有用的事情。中学,刘亦婷已经成为了父母喜爱的“别人家孩子”,听话,爱学习,心无旁骛地努力学习。
她的身体强健,父母要求她每个课间都要爬楼梯、做眼操她生活规律,每顿饭都按照均衡的蛋白质、肉、蔬菜来配比。她对早恋毫无兴趣,对异性全无信任。书里说,她崇拜同龄的学霸,没有任何身份可疑的朋友。这样看,刘亦婷好像是一个“程序设置”的十分完美的孩子,唯独不像一个真实的孩子。
反正我记得我小时初三就开始喜欢隔壁班的体育委员,高中换了一个学校,又暗恋高两级的学长。
在刘亦婷的日记里,她写下了远大的理想:
▲
高中的刘亦婷在日记中写道:我要把我的一生奉献给祖国的经济建设
刘亦婷在1998年参加了一个美国夏令营,访问美国。夏令营改变了她对美国生活的看法。当时,她的寄宿家庭是拉瑞·席慕思(Larry Simms)家,拉瑞曾是当时世界第六大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也是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的美国政府议员。更难得的是,拉瑞对刘亦婷十分赞赏,不仅为她的留学之路出谋划策,还亲自为她写推荐信。
▲
当年青涩的高中生刘亦婷
所以在一年之后,她高考前申请了多所美国名校,并在1999年4月,陆续收到了四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其中包括哈佛和哥伦比亚。还是全额奖学金。
最后,刘亦婷选择了哈佛大学,主修应用数学和经济学。她于2003年毕业,在纽约市的波士顿咨询公司,又在百事可乐公司短暂工作。
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当网友们讨论,“哈佛女孩”成为美国中产是一个“鸡娃骗局”,我们对成功的理解就过于偏狭了。
我们对成功的理解很可能只是:望子成龙、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无论怎么样,都是拔头份儿,不是做个首富,就得做个总统。一个人名校毕业,要是没进硅谷,成为雪莉·桑德伯格,那就是失败。
要是没有成立自己的公司,上个市,也是失败。 要是没做个科研,拿个诺贝尔奖,也是失败。 要是没结婚没孩子,更是失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拥有一份热爱的工作、一个稳定的家庭、一份体面的生活,似乎已经不算是一种成功了。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将“中产”定义为收入在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三分之二到两倍之间的人。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2021年中位数为70,784美元。这意味着收入区间在47,189~141,568美元的美国家庭算中产阶级。经过通胀调整后的中产门槛为家庭年收入6万美元。能够成为美国中产已经意味着稳定的工作,有房子、有车和孩子的教育保证了。这样的人生,其实已经算是美满。
如果我们继续抠数字,按照刘亦婷先生作为律师合伙人,年收入百万美金应该是有的。作为一个资本合伙人刘亦婷,收入可以旗鼓相当。那么他们不但不是普通的“中产”,无论是收入教育背景所处的行业,都是美国“精英”。作为成都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出来的孩子,进入名校,家庭成为一个资金公司合伙人+知名律所合伙人的组合,无疑已经完成了一次进入“精英”阶级的提升?这还不叫成功吗?哪怕从狭义的财富数字上,或者阶级提升上来看。
而我们,其实要调整的是对孩子的成长的追求。健全的体魄,活泼乐观的性格,拥有让他每天上班的时候感觉快乐的工作。就是幸福。
我们人生,追求的真的是那些数字和哪些名片上的Title吗?难道不是一条追求自我成长道路中的各种小欣喜和成就吗?
名校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
和一群优秀的人在一起,有一群优秀同学鼓励你向前;同时,你也拥有更好的校友资源。比如说,中国的清华,北大,复旦……这些校友资源,是一个很好未来事业的资源。当然也包括更好的择偶资源,你看刘亦婷不是嫁给了自己的哈佛校友,完成了一次势均力敌的婚姻组合。
更高的人生格局,名校都有名校的传统,在这些传统和知识的熏陶下,你可以看到更高的视野,和更广大的胸怀;我们可以说情怀,可以说是底蕴和传承。
更好的工作机会,也被社会认可,有一个名校的毕业证书,就是一份证明你智商情商和能力的基本保证。
具备思考能力,和行动的信心。在社会和老师的反复刺激下,名校学生时常会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做事情一定要力求完美,不得有任何松懈或者敷衍了事的心态。有了这种习惯,任何人成功的可能性都会显著提升。
然而即使有了这一切,人生不一定就是成功的。清华夫妻双双为谷歌工程师的杀妻事件也是例子。
名校大厂这些优秀的标签,并没有保证人生平坦与幸福。我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看过一个纪录片,关于“安然公司”(做假账的一家能源公司)的倒闭,那部纪录片中,有一句话,说这个公司几乎每个员工都是名校毕业,遍地都是哈佛、耶鲁的毕业生,但这也并没有阻挡他们在各种决策中的错误。事实上,安然的几个高层还因此被判了刑。
所以,名校不但不能保证一个人的生活顺风顺水。任何人的人生犯错误的机会都一样多。
我们在看到《哈佛女孩》的20年后,要调整的应该是我们对成功的理解和预期,另外要明白,能够幸福地过一生,可能比成功更重要。
文章转载自“遇言·不止”(ID: Yuyantalks)遇言不止:不盲从,且好看,女性进阶指南。
也可在头条号、新浪微博、腾讯看点、网易新闻、百家号等全网平台搜到@遇言不止。
niwo,共创活好的环境
www.niwolife.com
为防止走失
请点亮在看
或星标我们
别吝啬转发
留言最欢迎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