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的好朋友,终于成了我的社交负担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离开商场回家的路上,我长舒了一口气。不仅是因为冬天商场里过高的暖气,还有来自朋友小Z给予的压力。
我和小Z曾经因为机缘巧合成为初中同桌。于是本来毫无交集的两个人因为地理位置,迅速成为好朋友。一起牵手放学,一起喋喋不休讨论八卦,后来更是因为上课聊天被双双请入老师办公室,结下深刻的革命友谊。回顾我们之间的友情,起源于初中,走到现在毕业工作。兜兜转转,也经历十余年了。高中时期彼此寄过专属的明信片,大学时期特意跑去学校为她庆生,毕业以后在对方小小的出租屋里都留过痕迹。身边有同学常常拿我们作为模范友情的典例来讨论,“瞧瞧小Z她们,这么多年还是一如既往。”
《阳光姐妹淘》剧照
可是真的如此吗?其实不然,我们的微信很少联系,只停留在节假日的问候和祝福。偶尔问上一句,“最近过得好吗?”“挺好的哈哈哈哈哈哈,下次见面说。”更多时候对方的境况都是通过朋友圈才可窥见一二,甚至从别的朋友那边道听途说,逐渐拼凑成一个不太完整的生活轨迹。
我们依然维持着每年见面的习惯。但是每次见面都像是年终的述职报告,把自己几个月的事情尽数汇报。当然也没有事无巨细,毕竟大部分的事情都因为时间的推移记不清楚片段。可这大半年的事情,总还是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事情,说说清楚好像也需要一天的时间。一年中这一天或者两天的见面,常常让我感受到压迫。这种压迫感源于你一刻不停的输出,源于你要去绞尽脑汁回想你过往的岁月。当然更多的是,每次见面常常让我品味出彼此间的参差。她的世界,我已经进不去了。
《新闺蜜时代》剧照
前几天我们开始每年的例行公事,相约在新开的商场里碰个面。这么多年,我成绩一般,回老家找了份稳定工作,每天朝九晚五。而小Z虽然初中短暂的偏离了原有的轨迹,但她自我认知清楚,后来一路念到硕士,在二线城市有了一份高薪工作。我们手挽着手,去了大众点评高分的火锅店。两个人都热络地笑着,牵起的嘴角保持着既定的弧度。上来的鸳鸯锅热气腾腾的,对面小Z的模样已经看不真切。
她和我大谈特谈快消产业、互联网行业,我不了解也难以发表言论,更多的是默默倾听,提出几个不太有水准的问题。而她刚开始还兴致勃勃地解释,后来看我一知半解,便也意兴阑珊。大多时候面对小Z,我都没来得由有一种自卑感和挫败感。她喜欢眯着眼睛,在我眼中总是一副指点江山的模样。火锅的菜还没上齐,就让我开始谈谈自己如今的生活。我的生活胜在平凡稳定,也的确没有太多的故事性。于是我只能从家长里短和人际关系入手,企图打造出另一个人设,一个知性女性的角色。内心也隐秘地期望着,在她的面前获得更多值得肯定的价值。可能我需要踮起脚尖,才能够着她的世界,或者仰起头,才能看到她的下巴尖。
《阳光姐妹淘》剧照
人生大部分都是“阶段性友谊”,大多数的人都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而走散。而走散多是的都是因为形势变更,被动或者被迫。而主动割舍一段十多年的友谊,到底应不应该?对于我来说,曾经的回忆依然美好。作为一个恋旧的人,更是贪恋曾经的感动。短短二十几多年的人生,小Z的存在昭示了我大半的人生,念念难忘。但同样,“沉没成本效应”非常显著,投入的越多,越不舍得放弃。于是十多年的时间,“套牢”了我们这段友谊。
因着这份不可言说的原因,有次我痛定思痛,决心改变原来的相处模式。首先从日常多分享开始改变,我特意从网上找了有趣的八卦来作为切入点,一是想到我们的少女时代,二是这话题够接地气,极易引起讨论欲。我试图说了几句自己的想法。小Z的回复干净简短,一句不感兴趣直接遏制住我还在打字的手。没有回应的分享,索然无味。于是我也放弃尝试,继续任由奇怪的模式继续下去,日常不联系,一年见两面。或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曾经有趣的八卦对于高知分子的她来说的确不再有吸引力,也或许是我们两个都只是维持着表面的假象,连改变都懒得付出心思。
《七月与安生》剧照
于是渐渐地我不再对这种见面抱有期待,甚至隐隐有种排斥。见面前都要做好十足的准备,以保证更好的状态去应对挑战。可当见面变成挑战,似乎已经毫无意义。可当友情变成负累,也早无继续的必要。
我们早已拥有不同的人生轨迹,更因此延伸出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理念。于是我不得不思考,是继续这段友谊还是选择断舍离?
排版: 布雷克 / 审核:然宁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