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infp直接淘汰?职场真的只属于e人吗?

infp直接淘汰?职场真的只属于e人吗?

9月前

似乎从小,我们就会听到这样的评价——

“这孩子内向,不擅长与人打交道”或是“这孩子外向,将来一定吃得开”。

这套话术就算在通信不发达的年代,也奇迹般地全国统一,一内一外之间就拿下了一个人性格的最终解释权。


图源:《人生切割术》


到了互联网时代,内向/外向的标签延伸成了“社恐”和“社牛”,其本质是将性格简化成两种扁平的类别,来校准对于一个人的情感、交际和工作等方面的判断。

而在真实的世界里,具体、鲜活的人似乎也在逐渐被内向/外向所结构化。换句话说,内向/外向可能是最流行最普遍被人接受的人格分类理论了。

然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划分内向/外向的知识体系本身是问题重重,并展现出了合理化阶层构造的倾向!

此时一定会有人说,内向外向的划分人格的方法是科学客观地研究出来的人格心理学知识,怎么就被说成是合理化阶层构造了?



事实上,内向/外向并不能算是严格可证伪的科学陈述,它仅仅是在一种世界观之下,被人格心理学家所构建出来的知识分类体系罢了。我们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客观的上帝,更没有人规定什么是正确的、客观的标准,必须要按照某种既定框架去分类和认识人。

每个时代、每个团体、每个人评价人的尺度都是不同的。比如,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论述过所谓自然奴隶:有些人的灵魂天生缺乏远见卓识,天生需要依赖别人,这些人都是自然奴隶,需要得到拥有更智慧高贵的人的灵魂的支配。再比如,有人会把人分成值得交往的和不值得交往的,他的区分标准是「那个人会不会经常请自己吃饭、会不会经常自己忙」等外在行为指标。

学校需要努力学习的人,战场上需要勇敢杀敌的人,基督教希望信徒虔诚顺从地信仰上帝......就像我们会按照交朋友这个需求来制定区分人的标准一样,内外向的区分也是基于一种价值判断。因为,如果让需要虔诚信徒的教会和需要高尚灵魂的亚里士多德主导人格心理学,那么他们就不一定会用内向/外向的指标来划分人。


图源:《心之石》


那么,当前主流的《人格心理学》教材是站在谁的角度,什么立场上,为什么要把人格划分为内向/外向了呢?

被广泛用作大学心理学系教科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兰迪·拉森和戴维·巴斯编写的《人格心理学(第2版)》中有很多关于内向/外向的话语,其中重点介绍了五因素人格模型。这个五因素之中的第一个向度,就是外向性。文中提到:外向者喜欢聚会、喜欢交谈,表现为他们经常参加社交活动,能够使枯燥的聚会具有活力;外向者对其所属社会的影响大,通常处于领导地位;外向者更快乐;还特别强调外向者认识女性的时候更大胆。


图源:《今天开始世界属于你》


而内向者则跟「害羞、羞怯」这种特质形影不离地出现。可能作者自身也觉得对外向者描述得太好,特意另外强调说外向者也是有劣势的,就是太过于喜爱冒险而容易出车祸等意外。

实际上,人格心理学家在这里是在用一种人格在先、外在行为在后的逻辑来展开论述的。但是,我们在这里并不能完全判断,一个人是先外向才具有领导地位,还是先具有领导地位之后才外向的。而且,也无法弄清楚共同变量的影响,有可能所谓外向性的性格和领导地位等外在行为,都受到个人所占据的社会阶层的影响,并不能直接把所谓外向性和领导地位说成是因果相关。

事实上,有权力的上位者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会被追捧,也当然更有可能喜欢参加聚会、能更自如地畅谈。即使所谓很内向的人,很多人在熟悉的人面前也是喜欢说话的。如果在生活之中总是获得正反馈,那么必然也更有可能变得自信了吧?



当然,生物遗传性不能被否认,人的性格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但,我们也不能忘记,人的性格是先天后天共同塑造的,如此之后,性格会形成一种阶层分布的状态。


图源:《唐顿庄园》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通过大量调查证明,上层阶层更有可能具有所谓外向、自信的性格。由于这个世界上的上层阶层从小习得的生活教养、文艺操守、生活礼节都被我们整个社会当作是高级的,并对此心驰神往。

长期浸泡在这种环境之中并总是得到正反馈的他们,在生活之中显然更有可能会具有自信大胆的性格特质,这当然也会促使他们更加愿意主动认识异性。因为他们知道,大家大概率会对他们的爱好、生活品味、财富产生羡慕。而如果一个人物质条件贫瘠,他也可能会预测,喜欢的异性大概率不喜欢他。在成人前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中,一直浸泡在这两种环境中的人,请问谁更有可能外向呢?


图源:《继承之战》


事实上,布尔迪厄通过调查发现:最害羞拘谨的阶层是急于想要往上爬的中产阶层他们会表现出更加谨小慎微、害羞寡言等特质。因为对于想要往上爬的中产阶层来说,如果他们想要脱离自身阶层,就要去修改自己从小以来习惯的各种吃穿用度和生活习惯。如此,他们每时每刻都要用上层阶层的标准来审视自己、要求自己。他们内心中住着一个严厉高标准的他人,督促他们异常勤奋地习得各种所谓“高雅”文化,生怕自己露出低阶层的特征而受到他人鄙视。


图源:《凪的新生活》


下层阶层反而更无所谓,因为很多真正的下层早已在早期的教育阶段就被“淘汰”了。他们身边都是类似的、从小就没怎么想要往上爬的人群,进而他们普遍没有明显向往高雅文化的倾向,反而会嘲笑那些试图往上爬的中产阶层,会说他们「装、向权力者献媚、附庸风雅」等等。

而且,在五因素模型中谈到了外向者喜欢聚会、交谈、更加自信地和女性聊天等特征。这里想当然提到是和“女性”聊天而不是“异性”,说明作者下意识地把典型的外向者想象成是高地位男性。并且,只有在现代欧美文化之中,才更需要在聚会上主动去认识人,其他文化里很多都是直接排定坐次并一一介绍,比如,伊斯兰世界根本不需要也不必要主动和女性搭讪。


图源:《凪的新生活》

人格心理学家用欧美社会标准得出的这种性格分类模型,试图应用在所有文化社会的人格分类之中,导致大量论文中对欧美文化和其他非西方文化之中的人格特质进行比较,特别是日本频繁出现,并得出大量日本人更内向、更消极等结论。而如果用其他角度去描述日本人,实则也可以是合群、谦虚、内敛等积极的词汇。在这套理论体系中,低自尊的内向者往往也更容易是女性。

所以,这个所谓的外向性是按照欧美现代文化为标准,以有领导地位的有钱中年男性为视角而排定的人格次序。整个人格向度的评价角度也是以这个典型的权力中心视角来认识世界的。实际上,在《发展心理学》的教科书之中,描述青少年为叛逆期、中年女性为情绪无法控制的更年期等案例,也是相同构造的产物。



其实,社会中对很多自然事物的描述也是带着价值观的。比如百度百科之中对火星的描述:“火星既稀薄又寒冷,遍布撞击坑、峡谷、沙丘和砾石,没有稳定的液态水。”显然是人类中心主义或者地球中心主义的描述,为什么说人家稀薄又寒冷、没有稳定的液态水呢?显然,我们对火星的认识是处处以地球为参照的。而很多人实际上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以为我们对火星的认识是客观的。

事实上,这本《人格心理学》教材中也是一样。在欧美话语场中诞生出来的它,隐含了以欧美上层阶层为参照系的对世界的描述和认识,并且占据科学客观的名义传播到了全世界。


图源:《我的解放日志》


人格心理学显然受到自然科学——例如把铜和铁拿来进行比较分析并确定性质的研究方法——的强烈影响。这种研究方法或许适用于自然科学的探索。但如果拿这些来研究人类,天然就会忽视人的社会性。因为自然世界中的铜和铁等元素不会每时每刻相互影响性质,而人与人之间是天然相互影响的。人格心理学家把人从社会场域之中单独拿出来,对人格本身进行分析比较,相当于把个体之间出现的差异像确定自然性质一样,还原成个体内心本性和本源的差异之上。这种方法论极容易忽视社会场域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这种在欧美流传很久的本质主义思维认为,人类性格的表象必然是不变的性格内在本质的产物。他们觉得,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行为差异,必然是来自于某种不变的本质。如此,被这种本质主义思维支配的《人格心理学》把白人&黑人,中国人&美国人,男人&女人成组进行各种比较对比后,就会不断发现各种群体的本质差异,进而在社会话语层面建构种族性别秩序,不断强化两类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对立。


图源:《我的解放日志》


人格差异也是如此,内向者和外向者之间二分法式的不断比较,归咎于内/外向本质的思维已经在人与人之间凿出了无法逾越的身份鸿沟。

而且,由于人格心理学凭借着客观科学的名义,占据了社会话语中可以规定正确概念的权力。也可以说,自从心理学诞生之后,我们看人类心灵的视角都被心理学的概念所“矫正”了。如此,心理学中内向/外向的性格划分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主流观念的一种了。几乎所有人都在被人格心理学家不断重复的内向/外向人格分类体系强烈影响着。这就导致内向/外向的分化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隐性的社会等级身份。


图源:《今天开始世界属于你》


很多人直接被定义为内向后,失去了大量机会;很多人在应聘时被性格测试划定为内向后,被不适合工作的理由拒绝。而被拒绝和受社会打击的所谓“内向者”会将要受到的打击都归结于个人性格。他们被社会引导去羡慕那些自信、外向、喜欢社交、到哪里都受欢迎的人,觉得是他们天生性格好。于是他们拼命读心理学相关书籍,想让自己变得外向。但由于人越是排斥自己的性格,就越会陷入害羞拘谨的状态。这样重复几轮后,他们会不断确证自己性格本身就有问题的结论。


图源:豆瓣读书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心理学书籍中,对外向者的描述更加积极,而对内向者的描述则使用了更多消极的词汇。外向被认为是“更好的”,不然也就不会大量出现《内向者的优势》这种书了,而几乎不会出现“外向者也有优势”等诸如此类的书来安慰外向者。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烦恼自己是外向者,内向者却对自己的标签产生不适和痛苦。

如此,社会把资源分配引发的性格表现,以完全归咎于个体内在稳定人格的方式,完成了心理性的支配,达到了奴隶制中亚里士多德宣扬的「有些人天生灵魂高尚智慧」一样的效果。区别只是,一个在借助形而上学或宗教,一个在借助所谓科学的权威罢了。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然而按照社会学的角度重新思考后,我们也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是“命运决定性格”。我们看到的他人的性格,也是他命运和处境的产物。

诚然,成长环境、生活方式或许对于人的性格存在影响,但过分放大性格的细节,反而让自己被固定的思维框架所湮没。我们需要的是:拒绝、看透、超越内向/外向这种知识体系本身,整体性地反思《人格心理学》的思维和归因模式。

人为归类的性格不应该成为事业、生活的阻力,内向/外向对性格的单一评价也不应该成为一个人身上的固定标签。跳出框架、打破有偏见的思考模式,或许会发现更多可能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时尚芭莎

相关新闻

性格内向在职场真的不受欢迎吗?“小摆怡情”,被骂贪图享受的年轻人,真的活明白了吗?好奇,澳洲真的没有人特别上进吗?中国独立音乐人海外巡演,真的香吗?用“说话按钮”交流的狗子们,是真的学会说人话了吗?见的人越多,越喜欢AI?人机社交真的要来了吗?民主党如果真的换了总统选举候选人,是不民主吗?“淡人”面具是有毒职场的解药吗?法律人对监委案件真的无能为力吗?人真的会在34岁突然变老吗?这到底是科学还是玄学?抵制!被骂惨了的澳洲内衣品牌!只因为用跨性别模特展示女性内衣…网友:我们不都是人吗?阜阳动物园5年养死20只东北虎:就这环境,真的不是在犯罪吗?520,你收到大A的爱了吗?万万没想到!这只“520概念股”直接涨停!股民:以为只是玩笑话,居然真有!人真的会在34岁突然变老变丑吗?2024国自然本子提交DDL在即!医学人真的哭死:一个月完成的能中吗?(内含干货)唐顿移民问答| 英国工签还有华人区不需要考语言,这是真的吗?每个月补贴7000元,你会变成更好的人吗?是真的吗?中新海运大降价?海运仅需¥449/m³空运¥19/KG内娱还有比他更自恋的人吗??“媒体人”,还是人吗?「越长大,越难交到真心朋友?」是真的吗?看过他们的答案,我悟了……上岸故事丨一天4轮面试!现在大厂都这么招人吗?!老师综述是很难投稿吗?为啥网上一直有人说做科研就别碰综述,因为投不出去,是真的吗?日本老哥种出63片叶子的「三叶草」,密密麻麻,这算最幸运的人吗?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