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我们最初想要移民火星,最终得到的可能只是一段视频
作者:肖磊看世界
在美国硅谷有个投资人,叫彼得蒂尔,此前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最初希望获得飞行汽车,最终得到的只是140个字符。”
这里说的140个字符,是最早的时候,社交网络上发文字,限制在140个字符以内。彼得蒂尔的意思是说,刚开始大家对技术的憧憬是很高的,觉得很快就能实现飞行汽车的梦想,但最后发现,大家投出来的,只是一个限制字数在140以内的社交媒体。
不过飞行汽车的问题,目前看发展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只不过要想走向大规模的制造和使用,恐怕还得看“中国工厂”的进度,否则飞行汽车就还停留在不断让大家“哇噻”的短视频阶段(比140个字符先进一些,实现了视频化),但离大众真实的使用依然非常遥远。
其实关于技术演进的问题,未来到底是人们会坐上飞行汽车或搞出更大更快的火箭,跑到月球和火星开拓新的空间,还是会诞生更多的“哇噻”型线上大模型,多一个不限字数的“问答”系统和视频软件等,依然不好说。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希望人类能登上火星,但最终得到的可能只是一个APP视频生成软件。
为了避免彼得蒂尔的自嘲重演,人类有且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中美合作。这看起来很突兀,但作为闲聊讨论,我们还是要把逻辑说清楚,请大家看完再喷。
最近马斯克的火箭公司又发射了一个重型运载火箭,运载力惊人,这被看成是人类去往火星的一种技术预演和梦想推动。
但请注意,从哥伦布抵达美洲,再到异教徒冒险移民,然后到欧洲皇家权力走向美洲,最后到全球贸易、工业革命,以及美国的崛起等,时间跨度接近500年,而这只是人类面对大西洋的阻隔而已。
也就是说,如果仅仅靠马斯克的重型运载火箭,就算马斯克是哥伦布,那整个人类离火星依然十分遥远。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马斯克重型运载火箭里面,主要的创新有两个,一个是对数个全流量液氧甲烷大推力发动机的控制,另一个是可回收的不锈钢外壳。
我们做个假设,就是如果火星移民已经普遍化,地球上的一半人口有移民火星的需求,这个时候对火箭的需求,就类似于当下人类对汽车和轮船的需求一样(汽车和轮船都可以重复使用),那最有可能满足这种规模制造需求的国家是哪个呢?
再考虑得全面一点,去了火星之后,是不是也需要修桥铺路,也需要建设基地,是不是也需要大规模的搞基础设施建设,总不能直接把人扔到火星就不管了吧。
那在外星球谁先可能实现基地建设能力呢?这里面,很大的可能也是中国,因为中国的月球基地建设已经有规划和时间表了。
关于星舰这个不锈钢外壳,现在全球每年的不锈钢产量大概5000万吨,中国产量就占了3000万吨,如果未来可重复利用运载火箭的主要材料是不锈钢,那很大的概率,也是需要中国来提供主要原材料用量的。
这不是说单纯强调中国的重要性,而是每一项伟大的计划,需要冒险家和领头羊,但真正要将这种计划变成大众现实的,是需要跟未来更大规模的,脚踏实地的建设者相结合的。否则最后人类得到的,就只不过是一段令人惊讶的视频而已,就像阿波罗登月,几十年过去了,大家记住的只有那面美国用来一直吹牛的,插在月球上的星飘旗,这比“140个字符”的社交媒体还令人陌生,离大众实在太远了。
如果从更加现实的角度考虑,马斯克是在用移民火星这个终极目标,拉动整体的大众商业,最终大众商业再去支撑移民火星的可目标持续性,而这个正在走向“自我造血”的大众商业才是应该注意的。
比如星链就属于为火箭发射等建立的辅助系统,但目前星链已经形成了非常强大的终端商业链接,一方面星链在给各类政府提供卫星地图和定位服务等(包括有偿军事用途等),另一方面星链提供的终端通讯和网络服务已经有了较大的规模扩展,在欧洲等地,很多用户都已经开始使用星链的终端设备,每月固定得给星链服务公司接近100欧元的流量费等,这还不算数千欧元的设备购买费用,目前星链的全球购买使用户数已经接近300万。
这就好比说,如果五百年前哥伦布等跨越大西洋等探险去美洲(实际上是要去东方的),只是欧洲皇室等支持,那么如今马斯克树立起来的火星移民目标,实际上已经开始由全球消费者和投资者买单了,而且大家还都很乐意。
说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重大的革命性,以及超级梦想层面的伟大目标,其实现的难度一定是巨大的,也可能是需要好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这个时候,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如何把这一梦想,跟大众绑定,也就是如何获得大众层面的可持续支撑,这个时候,为大众创造更多可消费和可接触的终端产品就显得非常重要。
因此,如果移民火星这个伟大目标层面,真存在中美的竞争,我个人觉得美国的优势,并不是什么发明一个可回收、载重量更大的火箭,这就好比哥伦布是用什么样的船抵达北美的,不是很重要,因为对哥伦布真正的动力源泉,是对发现东方的渴望,是这种“渴望”触动了冒险和远航,而不是造船技术(当时比哥伦布所乘船只先进的船多了)。只要对大海和远方有足够的欲望,造船技术的进步是确定的。这里面(火星移民),美国真正的优势是,把少数人的科技和梦想,通过终端消费产品,变成了跟大众绑定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这才是值得关注的。
反过来说,如果可以让拥有终端产品和业务的各类空间信息服务企业、先进科技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等,成为“星际梦想”企业的股东和支持者,如果在登上月球和移民火星的过程中,刺激出来了更好的技术,可以直接转让给这些股东企业,使其产品化、大众消费化,也是可以达到类似效果的。
当然,还得说说人工智能大模型。
关于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最终呈现给大众的,到底是一个机器人,还是一个APP。
按我的理解,目前包括GPT、Sora等,实际上还处在APP的阶段,而超越这个阶段,需要的条件跟原有路径完全不同,这意味着,在未来很长时间里,人工智能层面所有的信息反馈,实际上都是一致的。也就输入同样的问题或同样的文字,你获得的回答或生成的视频,实际上是一样的,这种不断的“进步”,只不过类似于一个人从一本书的容量,升级到了一座图书馆的量,对问题的反应考虑得更全面,更符合人的理解和需求而已。这跟人类意识本身的多元化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你去问一百个人,关于同一个意识型问题,得到的将是一百种不同答案,而人工智能对同一问题的输出和解决方法,几乎是唯一的。
那如何让人工智能模型,拥有类似人类的分散性意识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在新增数据和算力运行层面,要有新的分布式场景。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有一家生产机器人的公司,出厂标配的硬件和智能模型都是一样的,但等到大家把智能机器人各自买回家之后,就要开始进行新的“智能”数据输入,也就是需要拉着这个机器人,去熟悉自己所需的使用场景,是做家务(熟悉具体家里的环境),还是照顾老人(熟悉老人的一切生活习惯等),还是出门搬砖(熟悉具体的搬砖要求等)等,在完成这一系列适应性“新增数据”输入之后,这个机器人很快能变成每一个人想要的样子(实现了适应性重塑),于是,有的机器人买回去主要是唱歌、有的主要是干家务、有的主要是看孩子、有的主要是照顾老人、有的主要是搬砖等,这就实现了性格和功能的多样化落地。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说,要把人工智能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真正走进大众系统,而不只是停留在一个APP层面,就需要具备至少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一个是,机器人的出厂自带“脑容量”,这就是目前美国正在搞的超级大模型,中国企业也在同步训练,最终这种大模型,实际上比的就是数据量,以及耗能、合作者等细节层面的东西,但这些最终依然跟芯片技术和能源嫁接等有很强的关系。
第二个是,必须要有大规模生产机器人的产业链,包括原材料和生产线等,甚至也包括科技材料等的发展水平,如果机器人的手都是简单的塑料或硬物,而不是真正类似人体皮肉组织的柔性耐用材料,就算再智能,很多活可能是没法干的,如果只是一个聊天工具,那依然还是APP模式。所以这个环节里面,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产业链技术的集中度和攻破概率等等,都是需要重点考量的。
第三个是,要有具体的市场使用需求,也就是全球哪个市场会最先爆发这种需求,也决定了整个人工智能的资源分配和进化倾斜度。这就好比说,高铁和电动汽车,中国拥有当下的竞争力,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有巨大的被动和主动性需求市场,于是很多技术和资源的流向,就逐步的朝着中国方向演化。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如果为了防止人工智能最后只是一个APP,中美合作是唯一的破局点,美国的优势是全球开放式的数据搜集和大模型训练,以及资本和虚拟技术集中度极高的可持续开发,而中国的优势是将其推向全球最大的应用场景,将其硬件化和大众化,最后形成可持续的线下数据智能再生,触动更多新的需求,从而拉动整个大模型的应用性升级,以及人类各类技术的突破。
那很多人也可能会说,美国自己也有制造技术,其他国家也有制造技术等等,凭什么一定要跟中国合作呢,这一点确实不假,但真实的世界是要用心去分辨的。如果大家去思考欧洲很多国家,人家都佛系到要全民骑自行车出行了,很多人家里连新增一个扫地机都觉得不“天然”,地球上就算一百年没有新的技术变化,都不会影响当下欧洲和日本等很多发达国家民众对“天然”和“慢生活”的精简模式,就像芬兰,诺基亚手机业务都没了,也不着急,谈都没人谈,把剩下的业务继续做就是了。再比如日本相机和家电等企业的败退,实际上也没有任何办法和脾气,但同时也没有太多的影响日本民众的“低欲望”悠闲生活。丰田够大了吧,人家创始人说了,就是不跟风搞电动。
这意味着,未来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领域的进步,需要充满“活力”和“渴望”的市场推动,与此同时,还得拥有真实的,实现制造能力和探索欲望,比如一看到GTP和Sora等,最焦虑和担忧的就是中国互联网等科技界了,这说明还是很在乎的,并没有佛系。从这个角度来说,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新的技术和所催生的新的生活体验等,都没有更大的“活力”和“渴望”,而发展中国家有这种“活力”和“渴望”,但又不具备现实的承接“大模型”落地的能力。
对于美国来说,技术和制造已经都“奢侈品”化,这是不可逆的,因为你让早已依赖“高端”的劳斯莱斯跟丰田汽车直接竞争同一个市场,那可能很快就危机了,最后可能两个市场都丢了。
因此说,无论是火星移民计划,还是人工智能发展,避免重蹈美苏争霸期间的太空竞争表演,或者说人工智能APP化,中美合作依然显得非常重要,只不过美国需要的是菲律宾、阿根廷等一样的社会组织形式,但又期望其拥有中国一样硬核实现能力的合作对象,这就变得十分矛盾和分裂,我本人确实十分期望菲律宾和阿根廷等能给美国在移民火星和防止人工智能APP化方面提供一些实质性帮助,中国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以上纯属闲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