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社交媒体会让职场变得更加平等吗?

社交媒体会让职场变得更加平等吗?

7月前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章出自田晓丽博士在港大ICB2024年春季校内工作坊的主题分享——《数字媒体的使用如何影响中国工作场域的人际关系》实录,本篇文章为分享实录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将于近期在官微发布,敬请关注。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数字媒体的使用如何影响中国工作场域的人际关系》,作为一个社会学的人来研究职场。我听说在座的都是很有工作经验的同学,我想诸位对职场的理解和经验应该都比我更丰富。


我想先讲一下我是怎么开始研究职场的?我读博士期间写了有关Email互动的研究,因为我对这个网络互动特别感兴趣,一直很关注的一个问题是网络互动跟我们传统的面对面的互动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之前写过关于Email Interaction,还有博客的一些文章,延续的是芝加哥学派社会学,符号互动论的理论传统,Symbolic Interactionism,也受到Pragmatist Sociology的影响,Pragmatist Sociology一般翻译成实用主义社会学,但是我觉得这个翻译不是很确切,在中文中也没有特别合适的词来翻译它,它主要讲的跟实用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主要讲是时间和空间,还有具体的情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后来我来到港大任教之后,也先后研究了人人网、Facebook、网络小说、微博, 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当时研究人人网,是因为我发现在港大读书的内地学生都用人人网,当时我对内地学生和本地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感兴趣,所以研究了人人网和Facebook。后来我发现突然大家都不用人人网了,现在已经没有人人网了,大家都转到微信上去互动,所以我的研究兴趣就转到了微信。


我最开始研究微信关注对象是大学生,有港大的学生,也有在香港其他学校读书的大学生,也访谈了一些内地的大学生。但是有一个让我非常吃惊的研究发现,这些很年轻的,中国的新一代的年轻人,他在微信上发朋友圈,在微信上互动,包括给人点赞评论,在做这些行为的时候,他会非常关注一件事情叫做地位高低,他会根据对方跟自己的关系,尤其是他认为对方的地位是高于自己还是低于自己还是平等的,有这样的一个考虑,来决定他在微信怎么样来跟对方进行互动,这对我来讲是很吃惊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很吃惊?有两个原因:一是当互联网刚开始在全世界兴起的时候,我们对互联网有一个乌托邦式的期待,希望互联网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平等、自由、开放。二是对中国的下一代也是有期待的,觉得下一代不像上一代那样去关注关系、尊卑,他们可能更注重自我的自由表达。但是我当时的研究发现,哪怕是在香港读书的内地大学生,也还是一样,他们在微信上,尤其是在朋友圈,还有群聊里面都会非常关注尊卑这件事情。基于这个我也写了一篇文章,探讨的是微信朋友圈礼仪的形成。


因为我突然发现关系尊卑对网络互动的影响,所以我关注的重点从校园转到职场,为什么要去看职场呢?因为对学生来讲,学生所认为的尊卑地位高低,只是他的一种想象,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我们知道大学生还是生活在一个被保护的领域里面,所以有时候他的一些行为虽然不是很恰当,但是也不会有实质性的后果。因为这个原因,我的研究重点就从校园转到职场,我就去看职场上微信的使用,所以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有关职场的研究。

新技术会让职场变得更加平等吗?


我的研究主要是把社会学里两个很重要的领域结合起来,一个是我刚才讲的社会学对Social  Interaction尤其是Symbolic Interaction在社会学里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另外一个社会学研究的很大一块是Social inequality这一块,就是关注社会不平等。我的研究试图将社会学这里面两大领域把它结合起来,因为传统的Symbolic Interaction是不关注权力的,不关注power,也不关注不平等这个东西,它只是关注互动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现在我想问一下您最近有没有这样的行为,因为大家都是有职场经验的人。作为下级,您有没有以点赞或者评论朋友圈的方式来表达对上级的忠诚和赞美?或者是下班后或者假期仍然需要在群聊里及时并礼貌的回复上级的消息。您有没有需要回应上级发起的和工作无关的话题,比如说您的领导讲一个笑话,你要不要去笑一笑?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来自于我在访谈过程中,我的访谈对象跟我分享的很多故事。其中有关于笑话的案例 ,是发生在内地一所有高校,他们有一个教师群里,他就讲即使在高校,领导讲了一个笑话,老师们一定要去笑一下的,所以这看起来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然后您有没有一个微信上的人设,这个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讲,对于职场女性来讲,有没有觉得这个人设给你带来很多的困扰?在座的很多都是资深的职场人,可能您不仅是下级,还是别人的上级,如果作为上级,您遇到以下情况将会怎么样?比如说给工作上的下级发了信息,但是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复,您会不会觉得不爽?在工作群发了信息,其他人都回复了,只有一个人没回复,您会怎么做?我的访谈对象告诉我,他会马上跟那个人联系,告诉他一下说你不可以这样,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会不会这样。然后如果您刚刚批评过的一个下级,发了一个意义不明的朋友圈,比如说,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你会怎么做?这个案例也是来自于我的访谈,这名受访者发了这样一个朋友圈,最后他的领导马上给他打电话说:“你是不是不服管,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我们知道数字媒体正在中国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在职场得到广泛的使用,几乎没有人不使用微信,因为你没有办法不使用的。这些新技术会让职场变得更加平等吗?这是我想要回答的问题。这些数字媒体的使用如何影响职场的日常人际互动?微信朋友圈这些,包括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说钉钉这些东西,对原本就面临种种困境的职业女性,尤其是职业女性,又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


先做一个简单的文献回顾,就是这些ICT技术,即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他们如何影响工作和组织文化?这个已经有很多很多的研究,不管是社会学还是媒体研究,都有很多很多的研究,包括组织学的研究,基本上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负面的就是这些雇员被要求always online,就是你不管半夜3点还是你休息的时候都要去回复信息。我在访谈中遇到的一个人跟我讲,他有一次在深圳碰到微信设计的人叫什么名字,他说他碰到那个设计微信的人,跟他讲,你知不知道我恨死你们了,因为微信真的是让你的老板随时随地可以找到你,就是always online这个。这样就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变大,工作强度变大,然后模糊了工作和个人生活的界限,使工作渗透到个人空间,这些是已有的研究发现比较负面的影响。


但是也有很多正面的影响,这些正面的影响研究都是基于国外的研究,比如说他们发现这些新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员工在工作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然后员工可以同时管理工作和个人生活的需求,我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家里的菲佣一边做饭,一边通过WhatsAPP教她在菲律宾的女儿写作业,所以你可以看到新技术真的可以帮忙同时管理个人生活和工作需求的。


还有研究发现新技术的使用,使得组织架构和管理风格趋向扁平和去中心化,这主要是国外的研究。还有一个美国的研究发现,在工作中使用社交媒体鼓励了对话型公司,并且促成了员工参与决策,所以这是一些比较正面影响的研究。


我刚才提过,为什么我要研究职场?因为在职场中这个地位等级是很清晰的,它是用组织架构来确定的地位等级的高低。所以等级分化和权力实践普遍存在于职场上下级的交往中,这是在哪里都是一样的,不只是中国是这样的,到处都是这样的。上级希望对下级施加控制来展示自己的权威,而下级通过尊敬与服从来表示对其地位的认可。我做这个研究也访谈了一些在国外,比如在美国硅谷工作的一些工作人员,他们说其实他们拍老板马屁也一点都不少的,所以是一个很universal的现象。


即使在试图采用后等级组织的发达经济体中,等级制度仍然是现代工作的一个关键特征。即使明显的等级象征被故意回避,强调平等主义,就是所谓的扁平化这些概念,但是等级仍然是存在的,只是变得更加微妙。


那么作为员工是顺从还是对抗呢?职场的权力通过上级使用的强制性或合作性的策略来实现。作为回应,下级表现出尊敬,其实尊敬这个词翻译也不是特别的确切,这是我们一个很有名的社会学家叫Erving Goffman的理论,他说上级要表现出Demeanor,下级要表现出deference,demeanor就是风度,deference就是敬畏的一种概念。尊敬是你对上级表示deference,是符合下级的利益,因为顺从是权力的镜像或者是反面,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雇员都顺从于上级,一些人可能会挑战削弱甚至颠覆权力和权威,往往他们不是直接或硬性的去对抗,而是通过幽默或者讽刺,以一种社会上可接受或者礼貌的方式来挑战权威,这些都是universal的。


网络互动的特征


我想简单讲一下网络互动的特征,这也是我一直关注的问题。我在过去的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出来三个特征,网络互动和传统面对面的互动到底有什么根本上的差别?我觉得有三个主要的差别:


第一、缺乏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共在,co-presence,就像我们现在这个就是物理空间上的共在,但是你在网络互动上就不需要这个东西。你可以不在同一个空间里面,共时但是不共空间。


第二、过往的互动容易被自动的记录下来,并且还能够搜索便捷地获得,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互动与当前互动的相关性。就是一个事情已经发生了,但是你很容易的把它找回来,待会儿我们会具体讲它对我们在职场上的互动到底有什么影响?


第三个也是我跟我的合作者之前总结出来的。因为在社会学是讲二元互动、三元互动,这是社会学里面很经典的概念,我们总结出来在线互动,这种网络互动它是n-adic interaction,就是多元互动,它是什么意思?因为潜在的观众多样性和不确定、不可见性,实际参与这个互动的人数是完全未知的,所以这个N就代表它是一个未知数。这个我待会儿也会再结合职场互动的特征具体的详细讲一下。


所以在这些独特的特征影响下,职场中的日常互动、人际关系、交往和权力关系都发生变化。然后我想关于中国的情况大家都比我更熟,我只是很想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国人际交往有什么特色?一般来讲社会学就认为中国的人际交往有两个特色:一是比较注重Hierarchy,注重等级尊卑,另外是会比较注重Interpersonal harmony,就是很多的社会学研究,对中国的人际互动特征的总结。Hierarchy和Interpersonal harmony在中国人的互动中更加重要一些。不是说在西方不重要,都重要,但是在东方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社会是这些更加重要一些。


中国职场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工作和生活不是很分的开,这个大家也都很能理解,为什么呢?因为原来我们有单位制,同事就是你的家人,而且跟同事的关系往往都是你一辈子的关系,这是受以前单位制的影响。所以人们就很难将自己的私人生活完全从工作中分离。比如你在职场里面同事要加你的微信,好像你也不是很好意思真的去拒绝,就说我不加。当然我知道现在有一些年轻人他真的不加的,这是很少的案例。所以在这样的结构背景下,微信的流行和便利更进一步的加深了职场权力关系的渗透。


我再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是质性研究,就是深度访谈。我研究的地点是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受访对象的工作单位涵盖了不同的组织类型,包括我们一般认为叫扁平的非营利机构就是NGO,也包括一些跨国大公司,真的是层级分明的,有海外的本部在美国,有各个分部,有华东、华中各种分部,这种层级非常分明的大公司也有。大多数受访对象都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有一些人是拥有硕士学位,主要的是42名是比较低级别的员工,也有一些管理层,最高职级的访谈到一家跨国公司在华东地区的总监。总体来讲是比较从普通员工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当然也有管理层的不同perspective也有。年龄大多数25-35岁,大多数为女性,当然男性也有,月收入范围是4千到3万,但是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报收入一般都不会说特别的准确,只是一个参考,而且这个研究是几年前做的。


有一个共同特征是所有的被访者都谈到在微信上甚至比在线下需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微信已经成为工作中的重要通信工具,当同事甚至领导在自己好友列表的时候,如何恰当跟他们进行互动,成为职场人士的必修课,你要很主动的去给上级的朋友圈点赞,以表示关心和重视。然后在群聊中要再三斟酌自己的措辞是否得体。在领导发表意见的时候要永远给予正面的评价。这里有一个例子,哪怕是发一样的帖子,如果是经理发的,肯定会比普通同事得到赞或者评论要更多一些,然后他说我已经养成了自动赞我的领导朋友圈的习惯,目的是向他们表达我在关注和关心他们的最新动态,这个我不用多讲了,我想大家都很有体会。


这是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微信上语言的使用,一定要使用敬语,要非常仔细的斟酌措辞,我称呼一个上级时,我总喜欢在姓后面加上总,我会根据他们的领导地位来写我的表现,比如说请问我对您指示的理解是否正确?永远要表达出这个意思,我知道我自己的职位是比你低的,我没有任何的想要僭越行为。感谢之后的感叹号很重要,因为把它显得我很热情,然后也要迅速回复。


所以微信通过在线互动侵入了员工的线下生活,占用了时间和空间。在下班时间、假期、在家或者度假期间,回应上级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春节期间的微信红包,好像今年春节的时候,大家已经不怎么玩微信红包了对吧。但是在我做研究的那几年,微信红包是很流行的,然后很多访谈对象就说,春节期间哪怕他在国外度假,而且还有时差,他也一定要守着时间去抢领导发的红包。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他发了红包而没有人点开,最终那个钱会被退还给他们,然后他们会不高兴,因为这代表他在所有人面前丢了面子。如果其他人都抢了红包,而你没有抢,这可能意味着你不是一个团队合作者,这是上级在春节期间,即使我们的私人空间也对团队施压控制的方式,这是访谈对象他们说的。很多人都讲到在海外春节期间,出国去玩了,也要守着那个点去抢红包,很重要的一个事情,不抢是不行的。然后抢了红包之后,还要即刻的回复的感谢的信息或者表情,否则也会被视作不给面子,然后他们用了一个词叫山呼万岁,抢了红包之后,大家都知道红包其实没有多少钱的,但是你要山呼万岁。然后我也问了访谈对象,你要及时的回复领导发的信息,是不是跟工作效率有关?得到的很多回答都是否定的,他们说其实跟工作效率没有关系,并不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因为微信上很多的互动,其实跟工作效率是没有太大的关系的,他们说那个时候,因为这是前几年,很多工作上的内容,他们反而会用QQ传文件,微信上很多时候是一种社交性质的互动。这类行为的本质上是向领导展示服从的一种情感劳动,我们叫affective labor,虽然类似的行为以往也并不少见,但是工作中的权力关系,如此深入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哪怕在私人领域也无法幸免,是微信带来的一个全新变化。


为什么需要这样呢?为什么我们在微信上需要比以前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呢?这个我也问了,然后他们说是因为微信是具有记忆的,我们所有在网上的互动都是具有永久记忆的。在微信上谁有没有发言,什么时候说了什么都能够一目了然,有时哪怕只是没有及时回应,都会被领导发现,因为有的人真的会回去看的。他会回去看过去的记录,然后他会看到底谁回复了,谁没有回复,那些领导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接下来我会讲到。


在微信上可以精确的查找以往的互动记录,这是以往的面对面互动也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因为过去就过去了,谁也没有那么好的记忆,你确切的说了什么,你是怎么说的,可能你没有说或者怎么样,领导就忘了,尤其是如果人比较多的话,但是微信上就没有这个,这种模糊性就不存在了,就可以很精确的查找到过去的互动记录,而且过了很久都可以查找到。所以这种全方位的监控能力,进一步迫使被访者以更加顺从以毕恭毕敬的方式与上级进行交流。


这是一个访谈对象说的,他说有一次我的上级在一个群聊中说了一些话,这个也都很多,群聊中说了一个什么,每一个人都说收到、收到,我就觉得这很多余,所以就什么都没说,结果那一天他的上级就给他发了一条私信,就说你不可以这样,下一次我说什么,你一定要表示收到。所以我现在就会立即回复他,就是说你如果不做,是会被规训的。


我也去问了这些领导层的中级领导,为什么你会在意这件事情?他们说因为如果你不去这么做,就不代表你认可我的权威,就是你不是一个团队合作者,所以不这样做的人是无能是靠不住的,不仅仅是一个态度的问题,他们甚至认为这是一个能力的问题,说明你这个人没有能力成为一个团队合作者,什么样是团队合作者?就是要对我领导的权威表示认可,表示你是这个团体的一部分,所以他们这些领导为什么会重视这件事情?这也是我刚刚讲到的,面对面互动和线上互动最大的区别是这种永久性、永久可见、永久的记忆是不能删除的,因为其他人是可以随时截屏的,所有的事件可以被准确的回忆起来,过去的错误无法被抹去。因此,即使小小的不服从或者抵抗行为,也会带来昂贵的后果,这跟原来的面对面互动最大的区别。


这是一个访谈对象讲的,我认为微信最糟糕的地方在于过去的对话记录,领导可以随时回去看,他说如果我的上级或者我某件事情我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回答了,我可以否认,你可能记错了,或者你记的不清楚,但是现在就很容易查到,所以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微信聊天的可记录性,可追溯的特性,将工作场所变成福柯意义上的“全景监狱”,就是Panopticon的概念。人们之所以不断规训自身,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去看,因为有的领导是没有时间去看,他也懒得去看,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计较这些事情,但是他有这个可能性,不是说你一定会被看到,而是你有可能会被看到。所以只要被监控的可能性持续存在,人们便不敢跨雷池一步。


第三个特征是n-adic interaction,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网上互动的另外一个特征是你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可以参与到这个对话中来。在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意识到谁在现场。比如我们现在,我们做的是一个面对面的互动,虽然人很多,但是我也知道谁在,你是有可能知道这个互动是在跟谁进行的,而且等我们离开这个教室,这个互动就结束了,但是网上互动就不是这样的,一个互动在过去发生,过了一段时间还有人可以参与到评论这件事情上来,所以参与的人数和那些人什么时候会加入到这个互动,永远是未知的,这个是网络互动非常重要的特征,叫做N元互动。


N元互动里会有一些旁观者,这些旁观者也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你的东西不仅仅是你的上级可以看到,你的上级的上级也有可能看到,所以为什么那些领导他会那么的在乎你在微信上是怎么样回复他的,因为他担心他的上级看到,他没有办法搞定他的团队,所以这个真的是会有比较严重的后果。因为我访谈了这些中层的管理人员,也不是说每个人都很计较,不是个人性格的问题,也不是说他有控制欲,不是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他真的只是一个情境和他所在的位置所导致的,他必须要采取这样的互动方式。

这里是一个团队主管,当然他也很年轻,他是刚刚升为团队主管的,他就说我无法忍受我在群里发消息的时候,有一些团队成员不回应,我们是一个团队,他需要通过关注并遵循团队领导者,来展示他们的忠诚和责任感。否则,就不是一个好员工。因为如果你未能回复,其他人会看到,领导就会失去权威,而更高级的上级可能会看到这种权威的丧失,并将其视为他们无法管理团队的证据,所以那些不符合规范的人就会被视为惹事者。这就是为什么领导在微信上会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其实面对面互动反而没有这么在意。


还有在微信上也会比在线下更加关注社交距离的事情。因为N元互动的特性还意味着用户面临着更广泛的可观察性,这进一步要求他们在微信上保持社交距离,因为他们的帖子或者互动可能被潜在的,但无法察觉的观众可能看到,因为你不知道谁有可能会看到这个东西。所以初级员工会避免发布任何可能被解读为挑战职场现状的内容,比如不能发一些显得他们比上级更聪明的内容。


有一个员工,大学是国际关系学院毕业的,他经常发一些国际政治有关的一些朋友圈,他说,后来我就不发了,或者我发的时候就把我的领导给屏蔽掉,因为不能显得比领导更聪明,所以有些员工会采用分组形式。我想大家都是久经职场的人,应该很了解这个东西,你也不能用比领导更好的包包,不能穿的比领导更好。


有一位我们学术界的人,他说到一个事情,他说他有一个朋友是研究员,是我导师的好朋友,我们几乎同龄,我们一起工作和写过论文,有着共同的朋友。我经常给他们的微信帖子点赞,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老给他点赞,但是他从来没有给我点过赞。我就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他觉得他和我的导师地位是相同的,所以我是他的下属。所以作为朋友在我的帖子下评论是不合适的。所以就是说线下可以是朋友,但是在线上要保持尊卑,因为在线上会有别人看到。


所以在微信被放大的可见性下他们需要更加清醒的认清自己在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并严格的遵守社交距离与他人进行互动。举一个在职场上的例子,如果一个顶级领导发了朋友圈,你会点赞,但是不要去评论,因为这样可以显示我关注和建立良好关系的意愿,但是不能表现的和顶级领导太过亲密。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直接领导会不高兴。如果一个顶级领导发布了什么,大领导回应了,中层领导再回应,然后我们再去回应。就像在食堂排队一样或者进电梯的时候,不能站在你的上级的前面,你要等他们去回应了你再去回应。所以这个也是非常有意思。

员工要怎么样去应对

微信给职场带来这么多变化?


既然微信给职场带来这么多变化,作为员工要怎么样去应对呢?我在研究中发现被访者采用的应对策略是不尽相同的。有些选择表示服从,有的则相反。有些行为出于本心,而另外一部分是为了个人利益假意为之。我这里总结了一个图,行动者的类别,给他们概括一下。



我把行动者分为四类,用两个category来进行划分,一个是他们表演的,是假装的cynical,还是说sincere,真诚的。一个是他是服从还是选择不服从,这样就有4种类型的行动者。当然这四种类型只是理论意义上的,比如说可能存在类型二,他们认为自己确实比上级低人一等应该服从,但是却拒绝服从。事实上我在现实的研究中没有发现任何人属于Type2。第四类认为不认为自己比上级低人一等,不愿意服从,也拒绝使用微信进行顺从的表演,而是专注于工作。


其中有一位Type4的受访者他发现,他是一家国内非常大的,很知名的一家民营企业的员工,也是上市公司。她说有一年年末发现自己的评级只得了一个C,就是很差。她的奖金一分钱都没有,比她表现的差的很多的员工却得到了更高的评价和奖金,她认为是因为她从来不拍领导马屁,不参与这个情感劳动,她就愤然辞去了工作,后来就跟着她先生去了美国。这是Type4。Type4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


还有其他4个受访者,他们声称自己是第四种类型,第四种类型就是这个sincere performer non-compliance,真诚的不合作者。有些人刚开始声称自己是Type 4,他们自己说的,说我刚开始是这样的。但是后来意识到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了伤害,所以都变成了Type1,就是第一类,cynical performer of compliance,就是伪装的,假装的服从者。有一些人认为上级比自己更加有经验,能干或者知识丰富,这样的他们称为Type3,Type3就是Sincere performer of compliance,很真诚的认为上级真的是很好,他们又有经验,懂的又多,又怎么样,人品贵重,所以我还是很真诚的想要对他们表示服从,所以这是type3。


 Type3他们接受了暂时的屈从角色,并且在行动上愿意服从。我也问过为什么他们愿意服从?是因为他们希望有一天自己也可以成为上级,因为这种middle class工作是有一个特征的,你有一个晋升的渠道,就是多年的媳妇可以熬成婆,你总有当婆婆的一天,你当了婆婆的时候你也希望你的下级可以这样尊敬你,所以他就有这样的期待。


大多数人就是Type1,特点就是cynical performer of compliance,就是伪装服从。他们不认为自己是比上级低人一等的,也不认同在微信上向领导奉承是好的行为,他们认为这是有失尊严的。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服从这套规则,这是大部分人这样做的。很多人甚至鄙视这样做的,但是他不得不为之,因为他们无法承受其后果。


这是一个销售人员说的案例,很多人都不情愿,但是必须要这样做。因为你的上级掌控着你的职业生涯,这句话出现了好多次,就是上级掌控着你的职业生涯。我也问过他,你不能换工作吗?他们的回答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去别的地方难道就没有吗?都一样的,所以换工作并不是一个选择。


他们就说微信展示的你能够表现的多么友好,上级对你的印象也有可能会变的更好。在微信上点个赞,评论一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好像也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假装服从一下就好了。还有一些人会去主动的奉承以换取好处,会自发的表现出奉承和顺从。这里有一个分店主管给我举的一个例子,微信读书大家应该很熟悉,你如果在微信读书上分享一本书的话,在你朋友圈分享这本书,其他人都可以免费读它。这位主管发现有一书很好就分享了出来,后来发现它其实是有色情成分的,当然很快把那个朋友圈的分享删掉了。但是有几个下属在他还没有来得及删除信息的时候就发消息给他,说他们看到了他的帖子,并想加入读这本书。分店主管说我其实也没有给他们发消息,只是在朋友圈上发布了。你的下属会非常积极的去关注你。


另外一个地方就是微信运动也是这种情况。或者说点赞最多的永远是处于位置最高的那个人,而不是走的最多的那个人。如果你是老板,有人会特意跑到你微信运动的页面只是为了给你的步数点赞,有些人会主动的去,不是被动的,而是非常主动的去这件事情。


当然还有例子,有领导在上班的途中撞了车,发了朋友圈。下属一个一个要去给领导“报仇”那种表演。这是一种游戏性质的,也有一点戏谑的性质,这就是微信上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一方面要表现出这种,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行为没有线下那么严肃。有的人会觉得在网上拍一下领导的马屁其实比线下更容易一些的,因为线下好多人不好意思说出口,在网上做起来会容易一些。


那么为什么他们会选择这样的行为,表演性服从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于他们既无法承担反抗的后果,也希望由此获得领导的认可,从而谋取利益。最近有一个电影很火,是不是很多人都看过?叫《年会不能停》,在最后他们反抗了一下。但是大家不要当真,我想你们也应该不会当真。在我的研究中发现这种行为是极其不可能的,对于新入职或者低层级的雇员来说尤其是如此。由于在权利结构中的弱势地位,他们的退出成本会很高。所以我发现退出成本和服从性有很大的关联。前面我讲到的Type4的职员,因为不拍马屁,没有得到应该有的评价和奖金,愤然辞职。是因为她是有其他退路的,她的退路成本比较低一点。她后来很快和她先生去了美国,也不工作了。对于退出成本高的人来讲,反抗的可能性是会小很多的。所以这些人更加倾向于在微信上不断的践行这种服从性的表演。


简单的结论一下。在线互动的可记录性降低了模糊性,并增加了过去互动的关联性。就导致下属群体必须时刻谨言慎行,这与互联网作为一个平等的平台和自由的自我表达的空间期望是相差甚远的。这里既没有言论自由的空间,甚至连保持沉默的权力也丧失了。在互联网上你必须要去说收到,必须要去笑。


大多数人认为这种顺从的表演是有失尊严的。但他们很快意识到个体的反抗行为,如对上级的回应延迟是徒劳的。尽管他们在情感上怨恨和抵抗,但是他们明白顺从表演更符合个人的利益。当然这种表演也进一步强化了职场的等级制度和权利的不平衡。


所以这是我今天分享的第一个研究,还没有结束,后面还有另外一个研究与大家分享。分享到这里, 大家可以开始提问。

提问:举个例子,领导地位特别巩固的情况容易出现这种,但是现在很多情况是团队还在,领导走了。比如说董宇辉还在,CEO走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小伙伴给我点赞,而是我要去关注他们,这样也是我在关心他们。另外就是现在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变化很快,在我们这个年纪自己慢慢逐渐上升。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拍脑袋做的决定。我觉得某些行业在这方面在改变。


田晓丽:这些是退出成本低的人。非常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





作者简介:

田晓丽 博士  Dr. Xiaoli Tian

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点击下方港大ICB公众号,右上角添加星标🌟,随时获取最新活动、前沿观点、校友动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港大ICB

相关新闻

社交媒体让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吗?帝国终有落幕时!美国彻底衰落,世界真的会变得更好吗?霸权的丧钟正在敲响......美股这次会崩盘吗?让我们聊聊股市的“兴登堡凶兆”你的水瓶会让你生病吗?专家教你如何清洁水瓶突发!澳洲要禁止16岁儿童访问社交媒体?这样做可行吗?AI底层逻辑(2):人工智能会变得像人一样吗?大尺度韩剧揭秘亚洲婚姻真相:没钱会让人失去性欲吗?萝卜快跑 ,会让1000万司机失业吗?在纽约年入$100万美元,会让你感到安心快乐吗?劳动节特刊 | 科研人, 你的辛勤劳动会让这个世界更美好吗?无条件的爱,会让女儿被社会修理吗?1篇说清爱与溺爱的区别远离社交媒体能改善心理健康吗?( 翻译组小伙伴们的自媒体,大家多多关注哈)萝卜快跑来了,真的会让千万网约车司机失业吗?|亮马桥小纪严选AI 版 Instagram 来了,这种很新的社交能让我少刷抖音吗?职场女性为什么如此关注社交媒体“人设”?在美国留学期间,可以申请转身份吗?会影响拿绿卡吗?耳朵打补丁成为潮流?川普枪手可能有同伙?他爹也有事隐瞒?社交媒体全空?美国龙卷风频发,加拿大也会吗?如何躲避龙卷风?Commonwealth Bank破产倒闭了?社交媒体疯传!不挣钱还做自媒体吗?B站什锦区UP主LKs的创作思考申请美本时,美高中国学生算国际生吗?会有哪些优势呢?不建议教孩子说:我能跟你一起玩吗?社交金句实则坑娃【经济】小麦歉收,法国面包会涨价吗?天空再现黄色雾霾?!注意!加拿大野火产生的烟雾吹进马萨诸塞州,未来几天会更加严重?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