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金融行业 | 智能合约:概念与金融机构运用可能

金融行业 | 智能合约:概念与金融机构运用可能

10月前


智能合约,区块链,数字人民币


智能合约是由事件驱动的、具有状态的、获得多方承认的、运行在区块链之上的且能够根据预设条件自动处理资产的程序。尼克萨博(Nick Szabo)于1994年提出智能合约,但直到2013年以太坊的诞生,智能合约才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智能合约可以独立于区块链技术而单独存在,而且在中心化机构的信用高度认可的前提下,智能合约的应用将在效率、安全与成本上更具优势。区块链技术确保了智能合约的不可篡改性,同时赋予智能合约自动交割资产的能力,但付出了效率与成本的代价。此外,区块链存在的扩展性(Scalability)、安全性(Security)、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不可能三角制约了智能合约的大范围推广。若放弃去中心化这一要求,则智能合约的扩展性和安全性优势将得到有效发挥。在实践中,已出现不依赖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应用。

 

尼克萨博(Nick   Szabo)在2016年牵头为美国电子商务委员会编写报告《智能合约:12种商业模式》阐述了主流的智能合约应用场景,核心为基于智能合约的运用,来简化参与方众多的复杂流程。从我国的实际来看。结合我国实际,在金融领域,可以依托数字人民币的法币特性、可编程性以及其作为数字资产的可交割性,开拓几个方面的应用场景:

 

第一,智能合约与数字人民币贷款。目前,在贷款资金用途管理方面,数字人民币的优势主要体现于确保下发贷款用于指定用途。未来,在抵押物管理方面,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还可以支持抵押物资产自动化处置。数据资产抵押融资等场景亦可使用智能合约。

 

第二,智能合约、数字人民币与供应链金融。智能合约用于供应链可以解决供应链的信息孤岛问题,而对于供应链金融来说,信息孤岛是金融机构将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逻辑从“核心企业信用”迈向“数据信用”的关键阻碍。以应收账款融资场景为例,数字人民币结合智能合约可以赋能的步骤包括融资前的信息核验、融资中对资金用途的限制和监测、触发条件自动还款。

 

第三,智能合约、数字人民币与财富管理。若将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与财富管理业务有效结合,不仅可以协助客户开展自动化的投资,还可以实现资金的自动化调仓。

 

第四,智能合约与金融市场交易。智能合约在金融市场交易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数字人民币与碳账户的结合或将是未来基于智能合约最可能实现的创新之一,亦是数字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的重要落地。


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本质是程序代码。依托于区块链的部分特性,智能合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替代信用中介机构的作用。不过,若金融中介机构能够在运作中有效引入智能合约,也将可以有效提升中介机构运作的效率和可靠性。本文从智能合约的概念、特征及发展历程入手,展望了智能合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可能。
 
一、智能合约:概念与兴起历程
 
1.1 智能合约:作为中间人的程序代码
 
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体系,其核心作用在于信用中介,然而历史上金融机构和体系往往具有脆弱性,中介机构的信用危机时有发生。
 
最早的金融中介诞生于货币运输和兑换领域,在以实物等一般等价物或贵金属货币作为支付媒介的时期,远距离携带实物货币、不同国家或地区间使用货币存在差异等因素阻碍了交易范围和规模的扩大,由此出现了以支付中介为主要职能的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早期的金融机构除了承担支付中介的职责外,还承担了信用中介的职能,成为了资金融通的媒介和渠道。然而在人类历史上,不乏作为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出险进而产生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情况。
 
正是因为金融机构等信用中介容易出现风险,以智能合约及区块链技术为基石的去中心化变革在金融业兴起并快速发展,进而形成了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 DeFi
 
目前,我国对于智能合约的官方定义来自工信部,其在2018年发布《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1]中定义智能合约是:“由事件驱动的、具有状态的、获得多方承认的、运行在区块链之上的且能够根据预设条件自动处理资产的程序。
 
传统意义上的合同或合约从订立到执行一般包括各方协商、签字确认以及最终的条款执行三个阶段,智能合约的订立和执行也与之相似。智能合约与传统合约的主要差异在于其合同的协商、签字确认和最终的条款执行均涉及计算机编码和执行,即智能合约的协商为编码过程,合约的订立为双边或多边对该代码给予了认可,合约条款的履行为最终的程序执行过程。应当指出的是,若没有相对客观可信的第三方或系统支持,智能合约的应用将限于现有金融机构或体系自身业务的线上化和自动化转型。近年来,区块链技术由于具有不可篡改、计算结果可信等优势,有效的与智能合约结合,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些去中心化金融的尝试。具体来看,智能合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994年提出智能合约概念到2013在该阶段智能合约的运用局限于中心化的体系内,更多是赋能业务流程自动化。计算机学家、密码学家与法学家尼克萨博(Nick Szabo)最早于1994年提出智能合约的概念,Szabo(1996)定义智能合约是以数字形式规定的一组承诺,包括当事方履行这些承诺的协议(A smart contract is a set of promises, specified in digital form, including protocols within which the parties perform on these promises.)。智能合约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自动执行合约内容的、值得充分信赖的“中间人”,确保所有参与方都按照事先约定的规则行事,而不需要额外的人为干预或附加的相互信任。虽然当时并不具备智能合约去中心化应用的技术基础,但已出现众多体现智能合约理念的场景,例如自动售卖机、银行账户转账、在线购物等应用场景均在不同程度使用了智能合约。但无一例外,上述场景均需要中心化机构或者中介机构来维持运营。例如,银行账户转账需要经由发起行、清算机构与接收行。又如,网络购物则需要通过电商平台、支付机构与银行。
 
第二个阶段为2013年以太坊诞生至2021年,智能合约开始在区块链上实际应用,逐步探索出现了去中心化金融的引用。区块链最早的应用是比特币(Bitcoin),但真正让智能合约以去中心化姿态落地的却是以太坊。由于缺少可信的执行环境,去中心化的智能合约在诞生之初并没有被应用到实际产业中,自比特币诞生后,人们认识到具有不可篡改、共识机制等特性的区块链可以为智能合约提供可信的执行环境,以太坊首先将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结合在一起。以太坊在2014年7月24日发布白皮书《以太坊:下一代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平台》,指出以太坊是一个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开源公开的分布式计算平台,智能合约是部署在以太坊平台网络上的可执行代码,在以太坊虚拟机(Etherum Virtual Machine)上运行。在这一阶段,大量基于智能合约的去中心化应用在以太坊上诞生。
 
第三个阶段以2021Web3.0的兴起为开始标志,智能合约将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基于区块链之上的去中心化虚拟世界或者可能的元宇宙中,智能合约或将承担起“法律合同”与“治理工具”的角色。当前,法律学界的众多学者开始对这一变化进行探讨。例如,有学者指出,我国《民法典》有关法律行为和合同的规定已不能够合理地适配区块链与智能合约融合发展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尤其是在面临智能合约意思表示有瑕疵、合约债务不履行、格式条款效力不明、跨国交易智能合约法律适用不清晰等现实问题(游文亭,2023)。不过,英国国家法律委员会(Law Commission)在2021年11月向英国政府提交《智能法律合约:政府建议》(Smart legal contracts:Advice to Government)[2],指出英国当前的法律框架足以适应和支持智能法律合约的应用,暂时无需制定新的法律。
 
1.2 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兴起
 
依赖于以太坊的出现,区块链与智能合约得以融合发展,去中心化金融的探索也逐步推进。如前所述,在区块链出现之前,智能合约的应用更多限于传统的金融中介内部流程自动化。传统金融中介在市场中起到撮合交易、信用担保、提供金融服务等作用,促进金融市场高效率运行,并降低中间成本,但金融中介的规模断扩大,服务范围逐渐扩张,中心化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造成了风险的集中(Cohen,2019;Zuboff,2018)。以太坊的底层即为区块链,区块链不仅具有规则透明、不可篡改的特性,同时还具备确定型和可终止性,可以成为可信的、可自动执行智能合约的平台。同时,由于以太币(Ether)既是以太坊智能合约运行时支付的“手续费”,也是智能合约中交割的金融资产,进一步推动了以太坊成为众多去中心化金融应用的诞生地。
 
应当指出的是,去中心化金融并不比中心化金融“进阶”,去中心化金融在舍弃金融中介等中心化机构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绕过了中心化机构自身脆弱性的问题,但其付出的代价是效率与便利性的极大损失,存在较高的技术风险与安全风险,而且在缺少监管的情况下,欺诈行为较为常见。
 
目前,智能合约的应用主要在依托于以太坊区块链,因此我们将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去中心化金融应用进行介绍,主要目的为进一步理解智能合约的运用。
 
第一,是发行稳定币。加密资产(Crypoasset)的币值波动剧烈,稳定币的出现是作为连接传统金融世界与加密资产的桥梁。稳定币可以分为法币抵押型、加密资产抵押型与算法型三类。在以太坊的去中心化生态系统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稳定币是DAI,其属于去中心化的抵押型稳定币[3],由部署在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约平台Maker运行。用户将以太币作为抵押品,按照150%的抵押比率铸造(Generate)DAI,如铸造100美元的DAI,则至少需要价值150美元的以太币进行抵押[4]。智能合约会根据以太币对美元的价格变化调整放出DAI的规模,以此达到DAI对美元价格的锚定。
 
第二,提供储蓄与借贷服务。储蓄与借贷作为最常见的金融服务,此前主要由银行提供,银行同时承担了这一过程中信用中介的角色。以太坊去中心化金融生态中的借贷不需要任何中介机构,只要有足够的抵押品,都可以借贷获得资金,而提供流动性的用户则可以获得储蓄带来的收益。Compound[5]基于以太坊的开源货币市场协议,提供储蓄与借贷的智能合约应用。用户可以在Compound储蓄或者借贷加密资产,具体资产包括以太币、DAI、USDT等主流加密资产,不同加密资产的储蓄与借贷利息不同。用户借贷需要提供抵押品,按照不同的抵押率进行借贷。通过智能合约还可以实现抵押品与借贷额度的实时联动,当抵押品升值时,借贷者可以获得更多借贷额度;若抵押品贬值使得抵押率不满足要求时,便会自动进行清算,以维护资金安全。
 
1.3 智能合约可以不依托于区块链而存在
 
作为同时具有去中心化特征的两种技术,区块链的出现成为智能合约技术出现较大发展的基础,依托于区块链诞生的加密资产则应用了智能合约自动资产交割的能力,也从另一方面助力了智能合约发展,进而衍生出去中心化金融应用等。不过应当指出的是,虽然智能合约与区块链高度相关,但智能合约并非必须依托区块链存在,其亦可以在脱离区块链的背景下大展身手
 
区块链技术对于智能合约的运行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起到作用:
 
一方面,区块链保证了智能合约的被篡改的可能性极低,筑牢了智能合约的信用机制。区块链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使得每一个节点都存储了全套账本数据,链式结构则保证了上链数据的不可逆。区块链的核心机制是在一定的共识机制下争夺记账权以延长区块链,成功完成记账的“矿工”则获得一定奖励。在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的共识机制下,需要掌握全链51%以上的算力攻击仅在理论上有实现的可能;在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的共识机制下,获取收益的理性也将保证区块链延长的真实有效。因此,区块链保证了智能合约一旦上链,则极难被更改,且触发约定条件后自动执行,实则形成了智能合约的信用机制
 
另一方面,依托于区块链诞生的加密资产赋予智能合约在没有中介机构参与的情况下自动交割资产的能力。支付清算是社会经济活动发生的货币债权转移的过程,是事关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市场规模扩展、市场体系正常运转的枢纽,而货币则是支付清算系统中流动的血液。区块链通过密码学保证了加密货币的所有权确认及其可信任转移,对于智能合约来说,实则提供了合约达成对应的资金交割标的
 
但应当指出的是,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并非毫无缺陷,尤其是涉及到大量、高频的交易时,区块链技术目前仍存缺陷:
 
第一,区块链分布式记账的效率较低。在比特币全网算力不断进步的同时,全网节点将按照公式进行计算难度调节,维持平均10分钟左右打包一个区块,区块大小为1M左右,系统每秒处理交易能力(Transactions Per Second,TPS)约为3-7笔/秒。以太坊1.0版本在效率上较比特币有所改进,TPS可以达到15笔/秒,其2.0版本再次提升,可以达到1500笔/秒。作为对照,我国清算组织银联与网联的TPS设计峰值为18万笔/秒。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2023年12月发布的《区块链白皮书(2023年)》指出[6],随着非同质化通证(Non-Fungible Token,NFT)、Web3.0等相关业务的发展,链上交易规模和频率快速增长,公有链现有交易处理能力难以满足应用需求,性能问题日益突出。
 
第二,运行区块链的成本较高。区块链公链的运行成本较高,除性能高昂的显卡等硬件外,区块链的共识机制需要进行大量运算,消耗大量能源。以比特币区块链为例,其采用工作量证明的共识机制,大量哈希运算消耗大量电力,剑桥大学公布“剑桥比特币电力消费指数”(Cambridge Bitcoi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de,CBECI)显示,截至2023年末,比特币区块链累计已消耗电力约500TWh[7],其中2022年全年接近100TWh,作为对照,我国2022年的全年耗电量为863.72TWh[8]。以太坊在2.0版本采用权益证明,消耗能源较比特币区块链有所减少,但成本仍然居高不下。
 

 
此外,区块链去中心化目的下的不可能三角制约了智能合约的大范围推广。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由以太坊的创始人提出,指的是区块链系统最多只能满足扩展性(Scalability)、安全性(Security)、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三项中的两项。去中心化是区块链的核心,即在参与者之间按照一定机制分配控制权。安全性对于加密货币和区块链网络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需确保网络上的数据是准确且不可篡改的。扩展性是区块链高交易吞吐量并维持网络未来增长的能力,包含前述的记账效率。比特币的区块链选择了最高程度的去中心化与安全性,导致其扩展性极差。以太坊则在去中心化上做出让步以增强扩展性。
 

 
在实践中,已出现不依赖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应用。标普全球普氏能源资讯(S&P Global Platts)在其公告中指出,区块链为了追求去中心化角度上的“安全性”,在扩展性、效率以及成本方面均做出较大牺牲,其在2019年推出存储在中心化账本上的智能合约平台Trade Vision[9],供天然气市场参与者自行提交报价信息。
 
因此,智能合约可以独立于区块链技术而单独存在,而且在中心化机构信用获得高度认可的前提下,智能合约的应用将在效率、安全与成本上更具优势。
 
二、智能合约的典型应用场景及金融运用可能
 
本部分内容将对当前智能合约的应用场景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数字人民币可能将会应用的智能合约创新应用。
 
2.1 智能合约的主流应用场景
 
智能合约概念的提出人尼克萨博(Nick Szabo)在2016年牵头为美国电子商务委员会编写报告《智能合约:12种商业模式》(Smart Contracts: 12 Use Cases for Business & Beyond)[10],基本涵盖了主流的智能合约应用场景,核心为基于智能合约简化参与方众多的复杂流程
 
第一,用于电子身份(Digital Identity)认证。目前,客户使用银行、通信商、交通服务、在线购物等服务时,均需要进行身份认证,导致客户需要将个人数据提供给第三方服务机构,造成个人隐私数据的多方存储,尤其是人脸、指纹等生物识别数据,数据安全高度依赖于第三方的安全防护机制。基于智能合约可以形成自主身份(Self-Sovereign Identity)电子认证机制,在政府监督下运行的智能合约拥有验证客户电子身份的数据与能力,任一第三方需要进行身份验证便调用智能合约,在获取客户授权后即可返回认证结果。一方面,客户拥有对个人数据的控制权;另一方面,第三方服务机构无需再存储个人敏感数据即可验证身份并进行交易,减少了第三方的数据安全责任,降低了数据滥用风险。电子身份认证需要在智能合约中引入身份验证技术,且制定统一标准,便利各相关方之间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


第二,用于商业合同(Records)的存储、管理以及抵押品的处置。智能合约可以将商业合同实现数字化存储,并实现续约和解约的自动化操作。此外,在涉及到抵押贷款时,智能合约还可帮助债权人进行抵押品价值跟踪,在抵押品价值下跌时自动要求补充抵押品,以完善保障债权人的权益。当前,智能合约在小范围内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商业合同的作用,但距离大规模替代商业合同还有一定距离,最关键的挑战有两方面:一是智能合约需要拥有强大的信用背书,如国家信用。二是对于合同中存在抵押物的情况,智能合约需要在法律上具有处置抵押品的资质,技术上则具有自动操作抵押品以保证智能合约的运行。
 
第三,用于证券(Securities)的智能化管理。智能合约可以简化企业的股权信息管理(Capitalization Table Management),统一管理和记录公开交易的证券所有权与实际受益所有权,促进自动支付股息和股票拆分,消除由中介机构带来的交易对手方风险和操作风险。同时实现更准确的代理投票(Proxy Voting),强化公司治理,保障投资者权益。
 
第四,用于国际贸易融资(Trade Finance。智能合约可以通过更快的信用证和发起贸易付款来促进商品的国际转移,通过自动合规和监测信用证条件来加快批准和付款启动,在创建、修改和验证与贸易、产权和运输相关的合同协议方面提高效率,同时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智能合约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应用的先决条件是智能合约拥有双边乃至多边认证的法律地位,以明确智能合约执行的法律效果
 
第五,用于场外衍生品(Over-the-counter Derivatives)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智能合约,可以简化交易流程,减少各参与方为验证交易、执行交易等的重复性流程。基于智能合约,可以做到在触发交易条件时自动结算、自动处置外部事件、实时监控风险敞口等,起到优化场外衍生品的交易后流程(Post-trade Processing)的目的。
 
第六,用于企业间记录财务数据记录(Financial Data Recording。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智能合约对企业的交易数据进行准确、清晰的记录,通过设置智能合约,将可以提升企业间财务数据记录的一致性,从而优化财务报表编制的流程,并降低审计成本。
 
第七,用于住房抵押贷款(Mortgage。智能合约可以简化住房抵押流程,自动连接抵押人、房地产抵押品、银行、金融机构等参与方,降低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还可以自动执行抵押贷款合同背后的复杂操作,提高交易效率,保障各方权益。例如,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的抵押贷款可以自动处理付款和解除对房产的留置权(Liens)。
 
第八,用于资产所有权转让记录[11]。通过智能合约可以简化资产转让流程,替代中介机构的作用,既可以提高交易的完整性、效率和透明度,减少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欺诈行为,也能够缩短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
 
第九,用于供应链(Supply Chain。智能合约用于供应链的逻辑与资产所有权转让记录类似,通过智能合约可以提升供应链数据的透明性,实时跟踪记录工厂、零售商、物流等参与方之间原材料、商品流转信息,打破供应链中的信息孤岛,降低欺诈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合约在供应链的应用也有助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开展。
 
第十,用于保险(Insurance)自动理赔[12]。保险理赔流程繁琐,对于客户来说,出险、处置、认定以及理赔流程冗长。以车险为例,出险后需要通过公安部门认定责任、维修机构确定损失、保险公司认定以及后续的维修。智能合约可以连接客户、保险、公安部门、维修机构、医疗机构等众多参与方,各方及时更新评估状态,实现即时处理、验证和支付。对于我国保险行业来说,基于数字人民币与智能合约进行自动理赔或将成为重要的创新场景。
 
除此之外,智能合约还可以用于流行病医学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s)、癌症治疗研究(Cancer Research)等场景。
 
2.2 数字人民币助推智能合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如前所述,区块链对智能合约运行的两大优势在于确保安全性与提供可交割的数字资产两个方面,在这两方面,数字人民币天然具备其优势
 
一方面,数字人民币可编程,且是由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币,安全性毋庸置疑。人民银行在2021年7月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中指出:“数字人民币通过加载不影响货币功能的智能合约实现可编程性,使数字人民币在确保安全与合规的前提下,可根据交易双方商定的条件、规则进行自动支付交易,促进业务模式创新。”
 
另一方面,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币,属于法律允许的可交割数字资产。目前,数字人民币仍然定位于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在国内应用时属于法币,在智能合约中涉及到资金流转时可直接完成数字人民币的转移。值得注意的是,在多个国家或经济体参与的数字货币跨境支付领域,各家央行则需要共同参与分布式账本的记账与维护,部分场景下需要使用区块链技术。
 
在实践中,数字人民币相关的智能合约应用已经出现。2023年10月,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在第十二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表示[13]:“数字人民币可以通过加载不影响货币功能的智能合约实现可编程性,使数字人民币在确保安全合规的情况下根据交易双方的规则自动触发。因此,其在预付资金管理、定向支付、财政补贴、科研经费、精准扶贫、资金结算归集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其中,在预付资金管理领域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2022年9月发布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预付资金管理产品“元管家”。客户在“元管家”支持的商户进行预付消费时,可设置智能合约,实现将预付资金以数字人民币的形式由运营机构管理,在完成实际消费后再划转给商户。“元管家”率先在北京教培机构落地,截至2024年1月10日,数字人民币APP的数据显示,元管家支持的商户已达到26家[14],涵盖教育培训、运动健身、生活出行等常见预付费场景。
 
应当指出的是,数字人民币推广智能合约的挑战在于如何将智能合约的达成条件进行数字化表示与数字化判定,并与数字人民币体系进行对接,达到交易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统一。目前,“元管家”支持的商户均以微信小程序提供服务,并在后台实现数据交换。
 
2.3 智能合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
 
从主流的智能合约应用场景来看,核心内容为减少对中介机构的依赖、减少信息不对称、简化流程以降低摩擦成本等。但从实际来看,无论是监管政策,还是技术能力,目前距完全在生产场景中实现前述各领域智能合约的创新仍有较大距离。
 
从我国实际出发,数字人民币为创新智能合约提供了重要支撑,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预付资金管理产品“元管家”的出现便是佐证。因此,我们针对商业银行,特别是数字人民币指定运营机构短期内可能开展的基于数字人民币的智能合约应用场景进行梳理。
 
第一,智能合约与数字人民币贷款
 
目前,多家银行已开展数字人民币贷款业务,而相较于仅仅将下发的贷款资金转换为数字人民币以提高贷款下发和流转速度而言,依托于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而进行贷款全生命周期管理更能提升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目前,在贷款资金用途管理方面数字人民币的优势主要体现于确保下发贷款用于指定用途。例如,据新华社报道[15],邮储银行于2022年7月在陕西省成功落地全行首笔数字人民币汽车消费贷款放款及受托支付业务,贷款资金以数字人民币形式发放至客户的个人钱包,并实时受托支付至指定的合作方对公钱包。在专精特新贷款、助农贷款、经营贷、消费贷等贷款领域,使用数字人民币,通过加载智能合约,可以实现专款专用,避免此前经营贷流入房地产的违规行为。
 
未来,在抵押物管理方面,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可以支持抵押物资产自动化处置。如前所述,抵押品处置与房地产抵押贷款均是智能合约的重要应用场景。目前来看,抵押品处置流程较长,且在处置时可能出现产权纠纷、受偿顺序争议等问题。若能基于智能合约广泛地开展抵押贷款,既可以在贷款前了解抵押物资产权属,避免信息不对称;还可以在放贷后实时监测抵押物价值,在触发抵押品处置的条件后,自动处置并将资金划转到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而简化流程、提升效率、降低风险。
 
此外,数据资产资本化的过程也是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应用契机。2024年1月11日,财政部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财资〔2023〕14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探索开展公共数据资产权益在特定领域和经营主体范围内入股、质押等,助力公共数据资产多元化价值流通。” 数据资本化是在数据资源化和资产化的基础上,赋予数据资产具有更多金融属性,例如可以将其作为抵押品进行信贷融资等金融活动的过程。鉴于数据资产复制性强、权属较难界定等特殊性,数据资产资本化或将高度依赖数字人民币与智能合约。在实际中,已有银行基于数据资产授信,2024年1月11日,湖南大数据交易所与光大银行长沙分行等机构进行签约,帮助湖南本土企业盛鼎科技在“产权交易数据管理系统”的数据产品估值下,获得光大银行500万授信额度[16]。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授信签约除银行与融资企业外,还包扩湖南大数据交易所与多家律师事务所,相关机构的责任或为明确该数据产品权属认定、价值估计、收益分配等。未来,随着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数据产品产权、估值、收益等机制的成熟,各地数据交易平台与数字人民币的智能合约进行连接后,数据资产融资规模亦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第二,智能合约与供应链金融
 
如前所述,智能合约用于供应链可以解决供应链的信息孤岛问题,而对于供应链金融来说,信息孤岛是金融机构将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逻辑从“核心企业信用”迈向“数据信用”的关键阻碍。我们此前在2023年7月5日发布的报告《电子债权凭证:模式与风险》[17]中指出,当下主流的电子债权凭证并不是供应链金融的最佳答案,金融机构需创新发展,摆脱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对核心企业信用的依赖。
 
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和工具众多,包括以应收账款融资为代表的卖方场景供应链金融服务、以预付款融资为代表的买方场景供应链金融服务、基于存货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基于智能合约保证的数据真实性与自动执行,金融机构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将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而对于确有融资需求且风险较小的企业来说,其融资成本也将随之降低。
 
我们以应收账款融资场景为例,简单介绍基于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企业A是某供应链核心企业,其向上游供应链企业B采购产品的应付账款账期为6个月,企业B的议价能力较弱,向上游企业C采购产品时需要同步付款,企业B面临的资金压力较大。
 
在该简化场景下,企业B可以通过与企业A之间的合同与发货信息,在卖方场景下开展应收账款融资。智能合约的关键要素如下:
 
一是融资前的信息核验。一方面,是验证企业B向企业A的发货数据。另一方面,是验证企业A向企业B开立的应付账款凭据。在供应链普遍应用智能合约并于数字人民币连接后,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可以得到保证。
 
二是规定融资用途。银行向企业B下发数字人民币贷款后,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规定该笔资金必须用于生产,具体可以通过转账“白名单”的方式限制该笔资金只能用于日常生产,如仅可以向企业C支付货款等。通过智能合约,可以有效避免挪用贷款资金,避免欺诈风险。
 
三是触发条件自动还款。在企业A兑付其应付账款后,智能合约判定达成条件,并自动划拨款项、执行还款,剩余资金进入企业B的对公钱包。
 

 
应当指出的有两点:一是企业A对企业B的应付账款执行同样由智能合约保证,若需要消弭违约风险,需要关键节点的智能合约拥有可自动处置的抵押资产,如企业A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在签发应付账款时,需要向智能合约提供抵押资产。二是在供应链较长且存在相互交叉的实际情况下,智能合约的签订需要满足较多的信息核验,以保障该智能合约的可执行,这对智能合约的安全规则设置提出较高要求。对于中心化运营的数字人民币来说,随着其智能合约运行范围的扩大,或将对算力支持与网络安全造成更大挑战。
 
第三,智能合约与财富管理
 
在现有模式下,数字人民币定位于现金类支付凭证(M0),属于不计息的法定货币。数字人民币不计息有利于降低其与商业银行存款及其他低风险金融资产的竞争,减少对货币政策的潜在影响。2023年10月12日,现任人民银行副行长、时任外汇局副局长的陆磊在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表示[18]:“假设基于数字货币的可编程性,央行数字货币上加载关于利率的智能合约,央行数字货币将有机会成为广义货币(M2。”
 
央行法定数字货币是否应计息在国际上仍有诸多探讨与争论,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可以利用智能合约开展基于数字人民币的财富管理。根据媒体报道[19],工商银行从2021年开始探索数字人民币钱包“智能兑换”功能。在该功能下,客户持有的数字人民币将可以自动转为活期存款,客户设置该功能即可享受自动转换、多样理财、自由定制活期计划等。另据媒体报道[20],2023年6月7日,苏州市属金融国企苏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资管”)在分配2022年度利润时做出创新尝试,通过与16家股东全力沟通,成功实现以数字人民币方式向股东进行分红。在本次创新尝试中,苏州资管通过与市财政局及相关试点银行对接,实现以数字人民币向财政汇缴专户支付上缴金融企业股息红利收入。同时,苏州资管推动另外16家股东增设数字人民币接收渠道,成功实现数字人民币分红金额占总体分红金额的93.5%。应当指出的是,虽然上述功能并非基于智能合约,但反映了存在数字人民币财富管理和资金管理的市场需求。
 
尼克萨博(Nick Szabo)在《智能合约:12种商业模式》中指出,智能合约可以用于证券的智能化管理,最大限度保障投资者权益。除证券外,财富管理还涉及存款、理财、基金、外汇以及衍生品等众多投资标的。结合近期财富管理的智能化趋势以及智能投顾的兴起,通过在数字人民币上加载智能合约开展智能财富管理具有信息公开、底层资产透明、自动调仓、资金安全等诸多优势,或将在未来成为有发展前景的业务。
 
第四,智能合约与金融市场交易
 
智能合约在金融市场交易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银行而言,金融市场业务是指运用各类金融工具在交易账户下以营利为目的或为对冲交易账户风险而开展的各类自营、做市和代客业务,以及在银行账户下为资产负债管理进行的各类投融资和套期业务(靳鸥,2023)。目前,金融市场交易仍然存在一定的痛点与挑战:
 
一是效率较低,金融交易市场的交易流程往往比较复杂,涉及到多个环节,如开户、划转、交易执行、结算等。这些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交易效率降低,从而影响投资者的交易体验。
 
二是风险控制难,金融市场本身就具有较高的风险,加上交易环节中的不确定性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操作风险,使得风险控制成为了金融市场交易的关键。金融机构自营或代客交易出现风险,不仅可能损害客户的权益,还可能造成金融机构自身出险,进而影响金融稳定。
 
三是信息不对称,金融交易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影响市场的有效运行。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包括公司内部人员交易、评级机构的可靠性等,市场信息往往不均衡,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能更容易获得交易优势。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影响市场的公平性。
 
四是交易成本高,金融交易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包括手续费、税费、资金划转成本等。这些成本可能会对投资者的收益产生一定影响,降低投资回报率。
 
因此,基于智能合约的特性,金融市场交易中,其潜在应用场景如下:
 
一是自动化交易,智能合约可以编写成自动执行的合约,能够在市场触发设定条件时自动执行交易,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的错误和延迟,提高了交易效率。
 
二是自动化风险控制,智能合约可以编写成在特定条件下自动执行止损、止盈等操作的合约,有效控制交易风险,避免因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
 
三是自动化信用评估,智能合约可以集成各种数据,如历史交易记录、信用评级等,自动对交易对手进行信用评估,减少交易风险。
 
四是自动化结算和清算,智能合约可以实现自动化结算和清算,医生交易后流程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工操作的繁琐和错误,提高结算效率。
 
此外,智能合约还可以应用于金融衍生品市场,如大宗商品或利率风险的对冲交易。通过智能合约,交易双方可以自动执行衍生品合约,实现自动化的追缴保证金、清算和结算等流程。
 
智能合约在金融市场交易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潜力,但也需要克服一系列技术和非技术性的挑战。例如,智能合约的开发和维护需要较高的技术门槛,需要对现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又如,智能合约的合法性和监管框架在许多地区尚不明确等。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和法律规则的完善,智能合约有望在金融市场交易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数字人民币与碳账户的结合或将是未来基于智能合约最可能实现的创新之一,亦是数字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的重要落地。我们此前在2023年9月17日发布的《数字人民币与碳账户融合发展意义重大》[21]报告中指出,通过智能合约将数字人民币和碳账户体系对接,其分别对经济活动的资金流动和碳信息流动情况进行监测和记录,两个体系的结合有利于碳足迹的全称追溯。应当指出的是,与供应链金融相同,数字人民币与碳账户对接的前提之一是智能合约广泛地应用于供应链
 
参考文献:
(1)靳鸥.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运营操作风险相关问题研究——以风险管理第一道防线为视角[J].中国货币市场,2023,(08):63-68.
(2)许坤.阿根廷当前恶性通胀问题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06):63-67.DOI:10.19851/j.cnki.cn11-1010/f.2022.06.232.
(3)游文亭.《民法典》对智能合约的法律规制[J].理论月刊,2023(12):125-134.DOI:10.14180/j.cnki.1004-0544.2023.12.014.
(4)Cohen, J. E. . (2019). Between Truth and Power: The Legal Constructions of Informational Capitalism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5)Szabo, N. (1996). Smart Contracts: Building Blocks for Digital Markets.
(6)Zuboff, S.  (2018).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The Fight for a Human Future at the New Frontier of Power. Journal of Digital Media & Policy 10.2(2019):229-243.

注:
[1]资料来源: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工信部发布《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EB/OL
,2018/5/22[2024/1/16],https://mp.weixin.qq.com/s/0iTlWX2H3QNBzQlJehlASw。
[2]资料来源:英国政府官网,Smart legal contracts:Advice to Government,EB/OL,2021/11/25[2024/1/16],https://lawcom.gov.uk/project/smart-contracts/。
[3]稳定币分为多种类别,其中底层资产由其他资产作为抵押背书的稳定币被称为抵押型稳定币,其属于代币化传统资产中的一类。
[4]资料来源:The Dai Stablecoin System Whitepaper,EB/OL,2017/12[2024/3/5],https://makerdao.com/whitepaper/DaiDec17WP.pdf。
[5]Compound是一个在以太坊区块链上运行的智能合约,提供储蓄与借贷的服务。
[6]资料来源:信通院官网,《区块链白皮书(2023年)》,EB/OL,2023/12/25[2024/1/16],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312/t20231207_467544.htm。
[7]1TWh = 1×10^9 KWh,10亿度电。
[8]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6%,EB/OL,2023/1/18[2024/1/16],https://www.nea.gov.cn/2023-01/18/c_1310691508.htm。
[9]资料来源:境外媒体报道,World’s Biggest Commodities Pricing Firm Using Smart Contracts Without Blockchain,EB/OL,2019/12/15[2024/1/16],https://medium.com/swlh/worlds-biggest-commodities-pricing-firm-using-smart-contracts-without-blockchain-8af80dc3ee2。
[10]资料来源:Smart Contracts: 12 Use Cases for Business & Beyond:A Technology, Legal & Regulatory Introduction — Foreword by Nick Szabo,EB/OL,2016/12/7[2024/1/16],https://www.perkinscoie.com/images/content/1/6/v2/164979/Smart-Contracts-12-Use-Cases-for-Business-Beyond.pdf。
[11]萨博尼克文中指“土地所有权转让记录”(Land Title Recording),在此将其拓展为资产所有权转让记录。
[12]萨博尼克文中仅提到“汽车保险理赔”(Auto Insurance),在此将其拓展为所有保险的自动理赔。
[13]资料来源:人大金融科技研究所,狄刚: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三大优势、五大建设理念以及五个发展方向,EB/OL,2023/10/16[2024/1/16],https://mp.weixin.qq.com/s/bcOD82O75V0bFd-dZNxfBw。
[14]资料来源:数字人民币APP,EB/OL,2024/1/10[2024/1/10]。
[15]资料来源:新华社报道,应用场景扩容 数字人民币贷款加速落地,EB/OL,2022/7/11[2024/1/1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8056968558488955&wfr=spider&for=pc。
[16]资料来源:人民网报道,湖南大数据交易所完成全省首单数据资产融资,EB/OL,2024/1/11[2024/1/16],http://hn.people.com.cn/GB/n2/2024/0111/c336521-40710881.html。
[17]https://open.weixin.qq.com/connect/oauth2/authorize?appid=wxf7eeddbe7ba26a5c&redirect_uri=https%3A%2F%2Fapp.cibresearch.com%2FshareUrl%3Fname%3D402388a088f2a1c5018925afab0c5d60&response_type=code&scope=snsapi_base&state=STATE#wechat_redirect。
[18]资料来源:人大金融科技研究所,陆磊:央行数字货币将有机会成为M2,EB/OL,2023/10/14[2024/1/16],https://mp.weixin.qq.com/s/1B5-ELGam3X9BflXhoiVAA。
[19]资料来源:财新网,工行探索智能兑换和组合支付 数字人民币可与存款互转,EB/OL,2021/9/14[2023/1/3],https://finance.caixin.com/2021-09-14/101772992.html。
[20]资料来源:苏州新闻网,EB/OL,2023/6/7[2024/1/16],http://www.subaonet.com/2023/szyw/0607/728816.shtml。
[21]https://app.cibresearch.com/shareUrl?name=402388a08a4f8a31018aa233ae7e0016。

点击图片购买 “兴业研究系列丛书”



免 责 声 明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IB Research Co.,Ltd.)(中文简称“兴业研究公司”)提供,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根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并以合法渠道获得,但不保证报告所述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自认该信息是准确和完整的而加以依赖。


本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均反映本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我司有权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但不保证及时发布。本报告内容仅供报告阅读者参考,一切商业决策均将由报告阅读者综合各方信息后自行作出,对于本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后果,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的相关研判是基于研究员本人的知识和倾向所做出的,应视为研究员的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所在机构。我司可根据客观情况或不同数据来源或分析而发出其它与本报告所提供信息不一致或表达不同观点的报告。研究员本人自认为秉承了客观中立立场,但对报告中的相关信息表达与我司业务利益存在直接或间接关联不做任何保证,相关风险务请报告阅读者独立做出评估,我司和研究员本人不承担由此可能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中的信息及表达的观点并不构成任何要约或投资建议,不能作为任何投资研究决策的依据,我司未采取行动以确保此报告中所指的信息适合个别的投资者或任何的个体,我司也不推荐基于本报告采取任何行动。


报告中的任何表述,均应从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并不含有任何道德、政治偏见或其他偏见,报告阅读者也不应该从这些角度加以解读,我司和研究员本人对任何基于这些偏见角度理解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采取行动保护自身权益的一切权利。


本报告版权仅为我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表。除非是已被公开出版刊物正式刊登,否则,均应被视为非公开的研讨性分析行为。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我司对于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兴业研究宏观

相关新闻

金融行业PaaS平台的机会所在:全面智能化与全面兼容新加坡国立大学人工智能与金融项目副标题:学AI,懂金融,赢未来!重磅:人工智能在金融投研的运用!金融行业 | 柜台债:新规下的机遇与挑战金融行业 | 国资委:央企原则上不新设、收购、新参股金融机构——监管政策周报金融行业 | 银行分红频率与比例的境内外对比——银行机构动态跟踪2024年第七期重新审视数字化投入产出比:金融机构如何在低成本下实现高杠杆?金融行业 | 厘清机构分类,严管跨区展业——非银支付机构监管条例实施细则解读特朗普大战民主党:土地与金融的战争活动邀请 | 千帆竞发:全球金融机构债券及TLAC债券交易机会360周鸿祎的放贷生意:为金融机构“兜底”催债,赚了钱到处搞区域总部?拜登签署新法律:中国金融机构的涉伊朗制裁风险明显增加《城中之城》:勾勒金融行业中的人生百态李云泽: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本源金程教育与浙江某金融机构CFA专业人才培训班盛大开启!OceanBase 金融行业收入曝光:2.7 亿场景融合与 ROI 考量:金融大模型落地的两大困境有解吗?新闻第105期 | Web3融资热潮下的合规问题:金融、数据与法律的互动与博弈金融留学生注意!中国金融行业转向,未来可能有哪些影响和变动金融行业 | 银行保险机构支持“五篇大文章”的路线图——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11号文解读美国和中国:金融的对与错刚刚,全球“大崩溃”!中环金融机构瘫痪,中资:我们赢了...是时候重塑金融机构的思想结构与资产结构了金融行业 | 强化防风险与严监管总基调——评2024年金融监管总局工作会议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