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熙熙,如登春台。本书为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的全新长篇作品,故事聚焦于1980年代至今四十余年的漫长时间里,北京春台路67号四个人物的命运流转。沈辛夷、陈克明、窦宝庆、周振遐分别从江南的笤溪村、北京的小羊坊村、甘肃云峰镇、天津城来到北京春台路67号,四人的故事在这里轮番上演又彼此交叠。在本月与诺奖得主古尔纳的对谈中,格非感叹人们对情感的态度正在变化,好像情感浓郁的人是有问题的,因为真正奔忙的人没有时间谈感情,这不是说今人比古人更冷漠,而是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情感的位置发生了偏移。《登春台》四个主角的生活来自当代生活的不同河流,对于不同生活的呈现亦体现出作者的抒情:过去的江南,风声、雷声、雨声、鸟鸣与小虫的低吟保护着少女的酣睡,令人怀念;当代的北方,灰蒙蒙的城市生活也能成为表现内心的布景,就像书中所写的,“西三环一带的天空永远是灰蒙蒙的,笼着一层脏雾,看上去像是舞台上用干冰制造的海市蜃楼。”
小说《沉默的时代》初版于1962年的西班牙,故事发生在1949年的马德里:踌躇满志的医学研究人员佩德罗利用小白鼠实验进行癌症研究,他的助手阿玛多私下送了几只白鼠给住在贫民窟的亲戚,小白鼠用完之后,阿玛多与佩德罗一起去贫民窟买白鼠。整本书由63个叙事序列组成,没有章节结构。作者将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哲学、透视主义方法论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并创新运用了内心独白、多角度叙事、叙述者离题等手法,揭示了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西班牙的历史、政治和社会现实,以及这种现实造就的个人的异化和沉默。作者路易斯·马丁-桑托斯出生于1924年,是一位西班牙作家、精神病学家、政治活动家。作为巴斯克文化的精英,他沉浸在德国现象学、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维也纳精神分析学和乔伊斯、普鲁斯特、福克纳、托马斯·曼的文学中;作为佛朗哥独裁政权的持不同政见者,他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并多次入狱。
2019年,英国非裔女作家伯娜丁·埃瓦里斯托凭借《女孩,女人,其他》摘得布克奖,成为五十年来首位获该奖的黑人女性。这一年,她年届六十。《致你》是她的回忆录,作者回忆了自己的一生:从被邻居、牧师甚至白人家庭成员种族歧视的童年,到把整个房间涂成血红色、将行李塞进垃圾袋、不停在临时住所间流离的青年,从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未发表任何作品的诗人,到创办首个英国黑人女性剧团,成为作家、戏剧制作人、活动家。在对底层女性反抗经历的回溯中,埃瓦里斯托探讨了种族、阶层、性别、衰老等问题。事实上,《女孩,女人,其他》已经反映了作者书写这些严肃甚至痛苦议题的能力。获得布克奖之后,她的回忆显得更具有代表性。这不仅在于她走过了抗争的漫漫长路,也因为她作为成功的作家仍难以避免被歧视或被误会。她也在这部回忆录中反思,人类的不平等将永远存在,因为人类文明具有部落性,实行的是等级制(主要是父权制),但她仍然选择拼搏和乐观,充分利用想象力,享受行动主义,运用讲故事与世界沟通。
工作毫无意义,生活疲惫无着,哪里可以寻得持久的快乐、内心的笃定以及人格的庇护?在哲学学者泽娜·希茨看来,智识生活可以培育人的内在价值,找回人之为人的尊严,重启自由思考的能力。她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遵循一种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辨传统,思考现代人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学习是如何被追名逐利所腐蚀的?智识生活对个人的幸福和人类社会的繁荣有何种作用?在人类遭受的苦难和不公向我们提出的要求面前,人文学科又该如何发挥其“无用之用”的力量?作者批评了思想追求的日益商品化,强调教育不是富裕人们地位或特权,甚至不是传授生活技能,而是服务于一种自然的欲望——求知欲,真正的教育应当精心呵护并发展求知欲,并使其日益成熟。在这个意义上,学习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高级活动,以学习为目的的智识活动能够滋养人的内心生活,创造幸福价值。
纳粹会把自己不喜欢的书烧掉,但那些很有价值、舍不得烧掉的书有着怎样的命运?通过还原奶奶的畅销菜谱被盗取的过程,本书研究了纳粹统治时期犹太人书籍和知识产权被“雅利安化”的历史。凭借大量家族信件、遗产资料、档案和访谈,历史学家卡琳娜·乌尔巴赫还原了奶奶的菜谱被窃取的故事。维也纳犹太女孩爱丽丝·乌尔巴赫自幼喜欢烹饪。经历了一段不幸的婚姻之后,她凭借烹饪技艺支撑家庭,开办烹饪学校、出版畅销菜谱。纳粹统治下,她失去了家园和事业。战后,当她回到维也纳,赫然发现自己的畅销菜谱还在卖,只是已经更改了作者姓名。事实上,她的遭遇是战后德国出版商实施的大规模欺诈行为的一部分。一些德国出版社在战后依然继续着这些侵权行为,而且至今未被调查。
本书展现了手工制琴师的独特世界。耶鲁大学人类学教授凯瑟琳·达德利对北美手工吉他世界进行了长期调查。她关注的问题包括:在工业和商业文明的巨轮面前,“小而美”能否在现代世界占据一席之地?艺术家能否同时为艺术和金钱服务?本书不仅重构了吉他匠人的道德、美学世界,也展现了他们所面对的现实:全球化浪潮、现代工业文明的压制、日益虚拟化和商品化的社会。在与现实的冲突中,手工艺人不断调整生存策略,并从对工作的激情甚至痴迷出发,挑战资本主义神话。正是吉他匠人对于独一无二的渴望,使得吉他不仅仅是一件标准化的产品,而成为手工艺品。然而,这往往是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的。音乐能够表达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也能构筑人与人交流的桥梁,本书亦揭示了吉他音乐的重要性:民谣复兴、民权斗争还有反战,这些交织在一起的情感点亮了每个人心中的“电灯泡”。
“新浪潮的风格,只能在真实中不请自来。”法国当代历史学家、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安托万·德巴克在这本书的中文序言中如此概括。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的“新浪潮”运动,把摄影机带离摄影棚,捕捉到了一代人的生活状态:导演在大街上、在公寓里进行实拍;借助那些轻型摄影机瞬间带来的自由度,他们记录下年轻族群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言行举止和穿着打扮,同时赋予被摄对象一种鲜明的风格。摄影机的运动、推轨、对白和长拍镜头,构筑了一个年轻人得以在其间行走、移动、谈笑、相爱,甚至是死去的时空。这场运动距今尽管已有六十年,却仍在散发青春活力,有时甚至还给人一种异常挑衅的感觉。如今,没人会再因一组人马上街拍片而大惊小怪,对自传性、“个人化”的叙事也司空见惯。安托万·德巴克曾任《电影手册》总编辑、法国电影资料馆电影博物馆馆长,长年研究法国新浪潮与法国大革命等时期的文化现象。《新浪潮》通过对访谈、回忆、调查报告、报刊书籍等资料的读解,梳理了电影史上这一段历史。
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壁画中有将葡萄捣碎酿酒的场景,也有大概是用盐腌渍鱼来保存食物的画面。发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明形成时期,世界上大部分的地方特色食品都与发酵密不可分。发酵带来的酸奶、味噌、白酒、酱油、米醋等食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味觉体验。为什么发酵能制作如此多的食品?发酵究竟是何时出现的?自诞生以来,发酵给人类的身体健康、生活习惯,甚至社会、经济、文化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发酵产业的前景如何?这本《发酵文化人类学》是一本发酵学调查笔记。身为发酵设计师的小仓拓在日本各地展开调查,以发酵学家的眼睛进行观察,并用人类学家的头脑挖掘它们的文化含义。通过对面包、酸奶、酱油等发酵食品历史的介绍,发酵文化地图的铺开,他为读者展现了日本各地农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人体内部肠道菌群的秘密。小仓拓认为,文化的本质是隐蔽的,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作为自然界里的信使,可以将这些文化的“秘密”讲述给人们听。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董子琪,编辑:黄月、徐鲁青,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