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缩表时代,这才是战胜不确定的正确姿势

缩表时代,这才是战胜不确定的正确姿势

7月前
最近微信改版打乱发布时间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将“智谷趋势”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一起前行

◎智谷趋势(ID:zgtrend) |  傅斯特


经济泡沫破灭后的日本,出现了大量依靠银行贷款生存的僵尸企业,他们给经济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其中之一就是股市发展异常缓慢。

2000年以后,日本民间股神村上世彰,要求企业提高资本效率,增加股东分红或派股,随着投资人重视,高股息策略一度成为当时日本市场的主线。

效果立竿见影,尽管日本经济在过去30年并无太多起伏,但股息率、分红率中枢都在不断抬升,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明显,并由此演绎出了一波日特估的行情—— 1992 年至2022年2月,日本MSCI 高股息指数累计收益率为 320.5% ,同期日经指数累计收益率为 49.4%。

这是高股息资产的魅力,从当前的形势来看,面对与日俱增的不确定性,高股息资产也许是为数不多的确定性。

转变投资的逻辑

过去三年,A股市场陷入长期的阴跌。

2021年以来,低利率环境+资金空转+“资产荒”之下,A股市场像极了当初的日本,曾经被大部分人看不上的高股息资产,就这样默默的就突围了。

从2024年年初以来至2月底,中证红利指数仅2个月累计上涨近8%,持续获得超额收益,同时段沪深300指数和创业板指数的累计涨跌幅分别为-0.56%、-7.52%。

而股息率较高的申万煤炭行业过去三年的涨幅甚至达到了61.26%,同为高股息的通信、公用事业、石油化工行业也纷纷录得正收益。

这也让不少基金经理从时间的玫瑰投奔了时间的“煤贵”,比如黄海,就靠着重仓煤炭,直接把冠军魔咒都给破除了。

当然,长线价值投资并非失去青睐,只是在对经不起更大亏损的投资者看来,在经历过A股漫长的折磨以及经历了数次降息后,中证红利指数超过6个点的分红收益率也因此变得亲切可人。

由于防御属性凸显,当下加码红利资产成为最无门槛,相对安全且最具性价比的方式。


时代的客观因素,投资者和基金公司在需求和满足需求之上的平衡点,共同造就了红利资产的风口。

如何选择红利基金

但即便都是红利资产,公募基金在收益表现上也是有差距的。

我整理了一下偏股混合型基金,名字有红利共计35只,不过虽然同为红利策略,但业绩分化不小,业绩最好业绩最差的基金,今年以来的收益率相差近22%。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3-26

这背后其实是有些原因的。

红利策略经常给人感觉是一种“躺平”策略,但从高股息的角度看,单纯通过数量化手段把各行业或者个股的股息率从高到低排序,然后据此来进行所谓的高股息推荐并没有意义,甚至可能存在“价值陷阱”。

比如说一些板块,其实整体分红力度一般,估值低是板块股息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些国内公司不具备分红基因,但因为股价持续下跌也会被动推升股息率水平。

相反,具有持续高分红意愿的公司可能因为股价的快速上涨,其股息率水平出现下降。

那么对于主动管理型基金而言,要做红利策略,其实要更前瞻地判断公司自由现金流是否可持续、高分红是否能保证。

所以做红利策略的难度会比抱着行业龙头、外加一两个独门牛股的赛道型做法要大。

那表格中表现较好的几只基金,做对了什么呢?我简单做了一下归因。

1、中泰红利优选一年持有

这只基金是姜诚主导的,姜诚其实主要还是价值风格,在他看来市场中低估值、高分红、即期分红回报率的股票的市值占比本身就不小,他是没有特别的倾向去锁定一个风格,在里面重配。

但他的一些持仓,其实是和红利相匹配的。

目前中泰红利优选一年持有在银行股的配置达到34.72%,2023年半年报股息率6.34%。

姜诚曾说,自己选银行股的初衷是活得久,一家银行如果能够活得久,活得健康,活得稳健的话,那么大概率上就不会吃亏。

所以他做红利的投资框架,还是基于“低估值”和“股息率”来判断。


2、长盛量化红利策略

长盛量化红利策略这只基金有点进阶版的红利2.0策略,他是同时兼顾了红利和成长两大因素,在企业具备持续成长性的前提下,优选预期股息率较高的股票组合。

这只基金其实最大的优势在于运用量化策略实现更精准的操作,从持仓上来看,长盛量化红利中配置的公司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稳定的公共事业板块,尤以电力为主;另一类是周期类行业,如煤炭、石油、油服等。


3、中欧国企红利

中欧国企红利是2023年9月成立的,算是一只次新基金,基金经理是量化投资团队投资总监曲径。

这只基金比较有特点的地方在于他是国企+红利,叠加了双重阿尔法,业绩相对来说,还挺能打的。


很多人估计会质疑,国企这类标的,其实不够“性感”,往后将其作为主要投资标的,会不会拖累组合表现?

其实不会。

这一轮红利策略投资机会中,央国企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投资标的。

从国内市场来看,在央国企估值重构背景下,央国企更加注重改善ROE及盈利质量。根据中证指数数据,2022年,上市央企国资控股及省市地方国资控股企业共计1435家,营收合计49万亿元,净利润合计3.84万亿元,年度现金分红1.55万亿元,贡献了A股68%的营业收入、67%净利润和81%的现金分红。(数据来源:国资委、wind,截至2022.12.31)

从个股来看,央国企红利股票也具备安全边际高、盈利能力稳定的特点。

平安研究也做过一个模拟测算,叠加了国企+红利双重因子后,模拟组合累计收益率为14.92%,跑赢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2.63%。组合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13.33%,年化波动率14.33%,最大回撤-11.23%。
这说明的“国企”“红利”相互结合是要强于红利单因子的。

数据来源:wind,平安证券研究所 ,截至2024-2-8

回归到基金本身上来说,曲径采用的是“基本面驱动+数据赋能”的方式,充分利用权益研究对地方国企和央企的深度覆盖和研判。

4、华宝红利精选

这只基金的基金经理雪倩其实从业年限2年多,在业内算是一个新人。

但接手这只基金后,确实让基金的净值小小的起飞了一下。她行业配置极度分散,第一重仓行业持有比例通常不超过10%,但是会做一定的轮动。个股持有集中度也极低。

但她应该不算是完全的红利策略爱好者,这只基金是因为基金产品合同限定了投资“持续分红能力强且估值相对合理的优质上市公司”,所以持仓中红利股相对较多,但她本人应该是偏好大盘价值风格的。

比如她管理的其他基金中,贵州茅台占据的仓位比重较大。


红利策略,赛程仅过半

虽然红利策略不错,但今年红利策略已经获得较高的超额收益,所以很多人会担忧公募持仓拥挤度略高。

根据招商证券的测算,截至2023年末,高股息行业在公募重仓股中的占比仅为5.3%,处于近五年20%分位值,向上空间较大,持仓拥挤度较低。

食品饮料、医药、电子等行业的占比仍均在10%以上,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的占比则在8.8%左右。这些行业的占比虽然距各自高点较低,但是绝对值与高股息行业相比,仍相对较高。

从成交额占比来看,截至2024年2月29日,中证红利指数的成交额占A股成交额的比例约3.6%,处于近一年64.2%分位值、近三年53.8%分位值、近五年35.3%分位值、近十年19.2%分位值。

整体来看,目前红利指数的短期交易拥挤度中等偏高,但是从中长期水平来看,红利指数的交易拥挤度并不高。


用睿郡资产创始合伙人、首席投资官王晓明在最近一场路演中说:

以红利为代表的防御性资产已经赛程过半,但挖掘空间还是有的,比如“考虑风险补偿之后,每年分红率在6%以上的公司”。

风险提示:

1.上文提到行业及基金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本资料中全部内容均为截止发布日的信息,如有变更,请以最新信息为准。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2.基金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

3.投资者在投资本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本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

4.指数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5.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基金份额上市交易价格波动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

6.中国证监会对本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本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也不表明投资于本基金没有风险。

7.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
一起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右下点在看,右上点【···】分享,就是最好的支持


智谷趋势为中产阶级的资本觉醒服务,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据悉,帝都深处的人也会在睡前打开这个号。宏观经济、商业逻辑、企业兴衰、产业转型……这里有最真实的中国,有许多人难以察觉到的趋势信号。

更多精彩经济趋势分析
请关注智谷趋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智谷趋势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