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妈妈提个醒,孩子上学要抓紧做这件事,越拖越糟糕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作者|大J
来源|大J小D(ID:jiayoubaobao2015)
每年一开学,总有一波幼儿园父母跟着焦虑,然后追着问:
“我看网上各种小学生开学的段子,弄得我也紧张了。你是过来人,赶紧和我们说说,到底哪些事情要早知道,我可不想到了小学一年级被弄的措手不及。”
我也认真思考了:有没有什么事情是幼儿园不在乎的,但是上了小学后立马就有点“悔不当初”的呢?
今天这篇我并不想提醒大家,幼小衔接里面拼音到底要不要提前学,写字要不要练一下……有一件事,我现在回头看,发现是很多家长会忽略、但对于孩子上学乃至一辈子,都很关键。
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上小学和幼儿园有一个很本质的区别:人开始被量化了,比如认识多少字,考试几分,班级排名是多少,等等。
有“量化”就更容易有比较,而且上学后的孩子,认知和社交成熟度都提高了,或多或少就会变得更加在乎这些。
而我们大部分的教育都是“认同”教育——你这样做,妈妈才喜欢你;你成绩好,老师才喜欢你。
好了,有了比较,又有了这样的“认同”教育,结果就是:父母很慌,孩子压力很大。
作为过来人,恕我斗胆说一句:小学一二年级的所谓“落后”,都不是什么大事,父母心态好,能稳得住,帮助孩子找到好的学习方法,慢慢就能赶上。
但问题就出在:很多父母的心态并不好,于是一个小问题,就被无限放大了。
因此,如果让我回头看,最关键的就是要从小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自我评价体系。
感受到“我”的存在
从能和孩子聊天开始,咱们一定记得多问问孩子自己的感受,切记控制一下作为父母特别旺盛的情绪表达,比如不说:
“妈妈太为你骄傲了,看到你今天XX我很开心!”
而是:
“你完成了XX,自己是什么感受啊?”
咱们想分享自己当下感受的时候,都可以先问问孩子自己的感受。
如果用三个形容词描述自己,你觉得是什么?
如果你是个小动物,你觉得是哪个?为什么呢?
……
这些问题,父母可以在跟孩子日常聊天的时候问一下,从孩子的表达中了解他们的自我评价,然后可以引导强化。
人的自我意识觉醒是从了解到“我怎么了”开始的,并不是从“我认识了多少字”开始的,但很可惜,很多人都搞反了。
建立动态参照系
一个孩子有了良好的自我觉察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帮助他打造动态的参照系,尝试让孩子理解:“好”和“差”都是相对的,而且在一件事上面的表现和我们是怎么样的人,并没有完全的关系。
这个做法的前提就是——孩子可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了。
跳舞跳得好,自我感觉很棒,这时候我们当然可以夸。但夸的同时,也帮助孩子理解,还有很多和他差不多大的,或者比他大一点的孩子比他跳得更好。
这样的例子电视上就有,但举这些例子不是打压,而是拓宽孩子的参照系,让孩子认识到,这就是对照物的区别。
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那些孩子也是通过努力做到的。
如果孩子输了,或做得不好后哭了,当然可以安抚鼓励,安抚完了,也不要忘了引入参照系。告诉孩子,这次输了,是和这些小朋友一起比才输的。
提醒孩子,之前和另外一些小朋友比,是不是就赢了呢?仍然是参照系的变化,但更加关键的,并不是停留在比谁更好,而是让孩子理解,输赢本来就是动态的。
每个人在某个领域、某个圈子可能是“最厉害”的,但放在更大的纬度上,都还是有可以努力的空间。
参照系的引入不是打压自己,让自己总觉得还不够好;也不是阿Q精神,总自我催眠“已经很好了”。
参照系的引入的关键就是动态,和更大的参照系比,和更小的参照系比,这种转换视角的能力,才是关键。
如何应对评价体系
看到这里,肯定有小学生家长会和我说:我们家不知道是不是参照系太稳了,他就是心态很好,落后了也不在意怎么办呢?
我的一个大原则就是:如果我们认同孩子的学习最终是他们自己的事情,那么就要尊重他们自己的独立性,也就是说允许他们不在意“我们很在意的事情”。
当然,说到这里,肯定有父母不干了:那怎么行?
允许并不是不作为,而是真正理解,每个人都是怎么应对自己的评价体系的。
你光盯着孩子唠叨说“你要在意”“你要努力修正自己的评价体系”……一点用都没有,真正可以改变的只有两点。
第一,提升孩子的安全感。
一个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下,会出于本能进入防御状态,也就是故意摆烂(表现不在乎),或者故意和父母对着干(展示力量感),来让自己觉得好受点,没有那么无力。
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学习困难门诊或者亲子关系破裂的心理咨询中,医生/咨询师的建议大部分都是:先不要管孩子,先去爱孩子。
这算是被说烂的一句话,但很多父母遇到事情后就是会忘记。这一点对于自我评价很低的孩子来说也是适用的。
第二,改变孩子的被影响圈。
如果确定第一点没有问题,那么我们就要从孩子周围的的环境入手,毕竟环境是第三任老师,而学龄的孩子最关键的环境就是同学、老师、朋友、家人。
比如你家孩子自我评价体系挺完善,但就是不在意阅读,哪怕阅读能力落后一大截,他还是会说:“无所谓的,反正以后AI可以读给我听。”
这时候,咱们可以不动声色地多去改变环境。怎么做呢?大家可以一起想一想,我能想到的就有下面几点。
周末家庭娱乐活动时,家长和孩子一起看看《但是还有书籍》这样的纪录片;
找几个爱读书的孩子多举行家庭聚会,甚至一起策划一个“吃喝玩乐、顺便一起读书”的读书会;
让孩子加入一些有意思的读书营,比如讲公主故事的读书营,用剧本杀来策划的读书营。
……
环境变化了,孩子行动起来了,真正体验后,咱们再来和孩子复盘:这件事你做了以后的感受如何?和你做之前的感受有没有不同?改变了你什么想法?你有什么计划?
这样能进一步帮助孩子迭代自己的评价系统,也能让孩子看到:原来人都是有所谓的“固有思维”的,而尝试并不是一件坏事。
孩子有了,那我们呢?
孩子说完了,但我想说的并没有结束。相比孩子而言,我觉得父母更有必要建立一个自我评价体系。
从孩子上小学后,我见过很多非常“虚弱”的父母,并不是身体弱,而是内心能量弱。
孩子考试拿了80,他们就愁眉苦脸,紧张无比;
孩子排名不在班级前十,他们就陷入内耗,悔不当初;
哪怕只是在入学表格上面被问到“你家孩子幼儿园得过什么奖”,他们都会因为孩子没有得过,而觉得自己当父母失职。
这说到底也是我们父母自己的自我评价体系不完整。
我们应该怎么评价自己?是不是我们的所有成就,都来自于孩子的表现?
我们有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人的一生,总有人跑在我们前面,如何应对才是关键。
这些事,在孩子小的时候容易被掩盖,而当孩子开始被“量化”后,就像放大镜一样凸显了。
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修炼一件事:如何看待自己。
所有关系中,尤其是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中的痛苦根源,并不是对方哪里没做好,而是我们从对方的样子里看到了自己的缺失。
如果我们真的可以理解这一点,那么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努力去改变和控制对面那个人,而是去完善“自己怎么看待自己”的评价系统。
所以关于“如何建立自我评价体系”这一点,希望咱们小时候没上过的都补上。
更希望咱们缺失的,孩子都别再错过了。
发现没有,妈妈们的内耗越来越严重了:
(广告)
本文作者大J,世界500强前高管,国际融合教育专家。500万父母关注的亲子教育博主大J,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著有育儿畅销书《打造儿童超级大脑》,《爱上阅读的秘密》、《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系列。
欢迎关注她的个人原创公众号“大J小D”(ID:jiayoubaobao2015)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