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经济结构失衡的现象?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经济结构失衡的现象?

7月前

来源:中关村产业升级研究院

要提高居民消费,纠正结构失衡,绝不仅仅是增加转移支付和鼓励企业提高工资就能解决的。这些导致结构失衡的因素,都与不适当的国民收入分配,以及已经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直接相关。

  

王小鲁:香著名经济学家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
经济结构失衡的现象?

为什么中国经济近10年来会出现这种结构加速失衡的现象?以下几方面情况提供了一个概略的答案:

第一个方面,政府收入快速上升压缩了居民收入和消费。根据国家统计局城乡住户调查数据算,2000-2010年期间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下降了5.6个百分点(另据统计局收入法GDP数据,同期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下降了6.4个百分点;据统计局资金流量表数据,2000-2008年期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下降了5.7个百分点)。同期,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3.5%上升到20.7%,提高了7.2个百分点。

但上述财政收入数据并不包括政府的预算外资金收入、社保基金收入和土地出让金收入。如果加上这后三项政府收入,则政府收入在此期间从占GDP的20.6%上升到34.5%,上升了近14个百分点。这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猛增起了最重要的作用,约占7个百分点,占涨幅的一半。另5个百分点来自预算内财政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增加,两个百分点来自社保基金收入的增加。考虑到预算内财政收入比重过去曾一度降得过低(1995年仅为10.3%),后来的回升有相当的合理性;更值得关注的是土地收入的大幅度上升。[1]

土地收入的增加,主要源于随城市化加速而来的大规模土地开发和地价上升。近些年来房地产开发急剧升温,对土地的需求迅速扩大。而按现行制度,地方政府垄断了土地征用开发出让的全过程,也垄断了土地收入,从而把地价越抬越高。土地出让金弥补了地方财政的不足,对改善地方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确有积极的一面。但土地出让金是土地未来70年使用权的代价。政府一次性收取,一次性花掉,提前预支了未来70年的收益,也预支了未来的繁荣,又把房价推高到大部分居民无法承受的水平,这样的发展是杀鸡取卵,不可持续。

高房价不仅挤压了中等收入居民的消费,也挖空了很多人的储蓄,同时给少数富人囤房、炒房创造了机会。通过买房,中等收入居民的收入大量转移到政府、房地产商和富裕的炒房者手中,是消费需求受到压缩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土地征用、出让和土地出让金管理,也是政府管理透明度最低、最缺乏监督的部分,导致大量幕后交易、暗箱操作,是贪腐、无节制的政府消费和收入分配恶化最集中体现的领域。

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需要用更合理的房产税来代替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但要改革土地出让制度,必然触及各级地方政府及官员的既得利益,遭遇重重阻力。同时,这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财税体制改革,重新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使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常规财政预算的保障,改变财政资金分配苦乐不均的状况。这也势必触及很多人的既得利益,将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第二方面,企业收入占比快速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居民收入和消费。根据国家统计局“资金流量表”数据,1990-2000年期间,企业(包括金融部门)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1.8%上升到16.4%,到2008年进一步上升到22.0%;两时期分别增加了4.6和5.6个百分点(另据收入法GDP核算,2000-2010年时期营业盈余占GDP比重增加了7.8个百分点)。

企业收入比重上升有几个具体原因。除去企业生产率不断提高这个合理因素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其一,国有企业过去长期不向国家上缴红利,自2007年才开始上缴,但比重仍然很低,只占企业利润的5%—15%,近9成的税后利润仍留在企业。而这些利润大部分属于垄断性行业。与必须向股东分红的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等于变相享受国家补贴,两者不在同一条竞赛的起跑线上。其二,资源性和垄断性收益的分配制度不合理。像石油、煤炭、黑色和有色金属矿采选、银行、保险、电信、烟草等行业,利润率比一般竞争性行业高一倍到数倍,大部分属于资源性或垄断性收益,应纳入公共财政,用于社会公益,但长期以来基本上归企业所有。最近资源税改革终于出台,是一个进步。但其姗姗来迟和覆盖范围有限,也说明了触动既得利益的改革之艰难。上述两个因素,都不适当地扩大了企业收入和储蓄,减少了可用于居民福利和保障的资金。

第三方面,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和缺乏保障导致的高储蓄行为。据资金流量表数据,2000—2008年期间,居民储蓄率从27%上升到39%,增长了12个百分点(该数据有可能偏高。另据统计局城乡住户调查数据计算,2000-2010年间居民储蓄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实际增幅很可能在两者之间)。

居民储蓄上升首先是由于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据统计局的住户调查数据,2010年城镇10%最高收入户的储蓄率为38%,而10%最低收入户的储蓄率只有8%。农村20%高收入户的储蓄率为42%,而20%低收入户的储蓄率为-36%(负储蓄)。这清楚地说明高收入居民的储蓄率远高于低收入居民。同期,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0.43上升到0.47(实际上可能更高)。在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下,收入分配向高收入居民倾斜,自然会拉动平均储蓄率上升。

在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中,部分高收入居民的灰色收入占了很大的部分。这与腐败、垄断、寻租行为、公共资金管理不善和税收征管体系不健全关系极大,说明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和财税、土地、资源管理等多方面制度是有严重缺陷的。事实上,以上所述迅速上升的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中,由于制度缺陷和腐败等因素,有一部分已经通过无法统计的非法或灰色渠道转化为个人收入,但高度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使得实际上的收入差距远远大于官方统计反映的差距。这也是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

居民消费率下降还与医药费、教育费、房价过高,社会保障覆盖不全等有关。特别是大量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定居,没有被社会保障体系覆盖。2010年,城镇就业人数3.47亿人(估计有相当的统计遗漏),但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是1.94、1.34、1.78、1.62亿人,覆盖率分别只有56%、39%、51%、47%[2]。没有社会保障,又没有稳定的就业,只能被迫压缩消费、提高储蓄,以应对未来风险。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尽快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这当然需要扩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政府支出。但是,如果不对无节制的政府消费和盲目投资行为进行严格约束,不杜绝政府腐败,就无法把浪费和流失的公共资源用于社保和公共服务。而且在缺乏对政府的监督机制的情况下扩大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也会加大腐败和资金管理不善的风险。这些也是政府要过的一道坎。

上述问题说明,要提高居民消费,纠正结构失衡,绝不仅仅是增加转移支付和鼓励企业提高工资就能解决的。这些导致结构失衡的因素,都与不适当的国民收入分配,以及已经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直接相关。而之所以会形成目前这种格局,除了一系列具体制度的缺陷外,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zz体制改革滞后,权力过度集中,缺乏社会公众对权力进行监督的机制,导致权力的腐化和滥用。不正视这些问题,不推进改革,而满足于现行“制度的优越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大量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使社会矛盾逐渐积累,政治风险越来越大。因此,要解决结构失衡问题,不但需要改革现行财税体制,重新规范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而且需要推进zz体制改革。

如果你不想错过内容,记得点下“赞”和“在看”,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号列表里了~

“博士悦读”是专业的MBA、EMBA、DBA咨询服务平台,为在职人员提供一站式学历学位以及高管培训的最佳方案,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南京、苏州、青岛、成都、重庆等教学区任意选择。(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际在职MBA/EMBA/DBA课程


添加徐老师微信
立即咨询
国际在职“MBA/EMBA/DBA”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国际在职“MBA/EMBA/DBA”课程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博士悦读

相关新闻

中国的经济学博士,为什么不懂经济学?用电还能赚钱:欧洲的“负电价”,为什么不可能在中国出现?中国药闻会客厅丨肥胖者和饮酒后为何容易发作痛风?为什么有的患者减重后尿酸反而更高?为什么广州草莓的纪录片会拍一个“银发经济”的选题?中国人民大学被开除解聘的教授王某某,还会有退休金吗?律师解读:若涉犯罪,将影响晚年经济来源湾区|桥梁的安全性如何?会出现类似巴尔的摩的坍塌事故吗?很多人看起来好端端的,为什么会猝死?!陈文玲:2035年我们会建成什么样的中国?欧洲人喜欢的中国古刹,为什么是它?赏荷+漂流,我竟在这里找到了最清凉的夏天事出反常必有妖!北京上海出现的奇怪现象,暴露了为什么移民真正的国家智库:中国经济的出路何在?iOS 今年最大的更新为什么会是它?2023年成绩单出炉,中国经济下一步会怎么走?李晟医生门诊中遇害,针对中国医生的暴力为什么越来越激进?个人所得税最高94%,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税收?原因是什么?为啥一到夏天,很多女生的腿上就会出现淤青?连云港的海鲜,为什么会输给淄博的烧烤?那些被认为彻底消失的动物,有多少会再出现?晚讯|为什么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疫苗?5月10日医药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出近29亿元,药明康德、川宁生物、三博脑科靠前重磅!HBM定制化风暴来袭,结构性供需失衡更频繁?【深入学习MySQL】MySQL的索引结构为什么使用B+树?为什么美国会很快成为中国小弟?嫖娼后不小心“中招”的人,身体会出现什么变化?移民申请为什么有的人会拒签?有的人总能顺利获批?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