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老百姓几天假日到底会伤害谁?
五一往返的高铁票基本全线抢空,毫无疑问,旅游消费仍然是当前最需要释放的消费类型,而不是什么“以旧换新”。老百姓手里的钱,自己知道该怎么花,不需要专家出来替大家考虑什么时候该换车、换手机、换电视、换冰箱。实际上大家都想换北京上海的别墅,问题是钱在哪里?
大众消费是一个真正市场化的领域,自上而下的安排叫做计划,不可能对接千变万化的需求。老百姓有消费欲望的领域不支持,不愿意多给假期,生怕老百姓多休息一天,非要人为想象出老百姓应该消费的领域,是单位食堂的饭菜给太多了吗?
旅游消费如此火爆,有几个原因:
一是基建非常好,高铁四通八达,从一线到十八线的基建普遍过剩,负面看,城投债问题一堆,正面看,无论是交通、城建还是文博资源,都建设得超前。尤其是最近几年在文博、考古上的大量投入,一些经济上落后但历史非常悠久的中小城市的历史文博旅游消费被彻底激活,尤其是抖音和小红书的加入,赋予了网红旅游新的意义。
二是旅游消费从一线逐渐下沉,即便在长假期间,许多中小城市的旅游消费(尤其是酒店住宿费用)也不算高,因此能够负担出行的人群也就不断增多。
三是年轻人彻底想通了。与其被“六个钱包首付+三十年房贷”拴一辈子还要担忧房价下跌的损失,不如把自己生命的黄金时期花费在各种现场体验上。
四是有退休金的老年人也彻底想通了。节约了一辈子,又经历了疫情的生离死别,与其被各种老年产品收割,不如在非节假日错峰出行,不如在冬夏两季异地而居。
五是带娃的中年人虽然还没彻底想通,但也心有不甘。不是不想出去,主要是要配合学生的时间。
可以说,当前的旅游出行消费欲望是非常非常强烈的,旅游出行数据甚至都不是一个真实的增长数据,因为这方面的需求被人为压抑了。
为什么每个假日都要倒休?为什么每年对倒休的全民吐槽都视而不见、无人回应?究竟在害怕什么?如果有过分析,为什么不敢拿出来给大家公开讨论?
有人讲,我们的公共假日与其他国家一样多。问题是,人家的收入跟你一样多吗?人家的法定年假有30天、人家能确定地休年假、能确定地没有996、能确定地有加班工资,你能确定什么?老百姓计较的是一定能休年假吗?老百姓计较的是一定有加班费吗?老百姓计较的是,明明这些都很难实现、大家也认了,你就不能多给几天公共假日?多几天公共假日老百姓是为了不工作吗?老百姓难道不是为了去多消费吗?到底是鼓励大家多消费呢,还是鼓励大家不要消费呢?
多给老百姓几个公共假日到底会伤害谁呢?鉴于这个问题屡教不改,年复一年,作者只能不怀好意地揣测了。
反对给中国老百姓多几天公共假日的人,看起来很可能是:
1、见不得中国老百姓过好日子、只希望中国老百姓长期吃苦的人;
2、以维持生产稳定作为口号来阻止中国老百姓出门消费的人;
3、故意无视全民诉求,希望在每个公共假日都出现“倒休”话题从而周期性引发广泛对立情绪和舆论的人;
4、无视中央对文博考古的前期大量投入、无视中国老百姓对传统文化的现实追求,想方设法阻止中国老百姓通过旅游消费这种市场化方式去支持传统文化发展的人。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芝麻事不了,何以谈其他。
以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