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来了,音乐家会失业吗?
新刊上市,点击订阅
《爱乐》2024年第5期
AI与音乐创作的未来
“我们正在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2023年10月26日,在德国马格德堡举办的“人工智能与声学节”活动上,拟人机器人“Ari”与人们握手互动
AI+音乐,目前能做什么?
近期,著名音乐分发公司Ditto进行了一项调查,对象是全球范围内1200多名独立音乐人,主题是“是否在音乐创作中使用AI”。结果显示,接近60%的音乐人表示在2023年使用过AI进行创作。
也就是说,你可能已经无意间听到过AI参与创作的歌曲了。不过这只是冰山一角,AI+音乐的组合,正在持续不断地释放新潜力。
目前最让人瞩目的,首先是AI生成音乐。在一些主流浏览器中搜索“AI、音乐”,已经可以看到类似“最好用的AI音乐生成器推荐”之类的词条了,机器创作不再是对未来的想象,已经变得触手可及。
谷歌发布的MusicLM,已经可以生成不同风格的旋律,也可以进行完整的歌曲创作。其官网提供了各种类型的示例,从健身房背景音乐到钢琴独奏,从简单的节拍到长达5分钟的舒缓爵士乐,甚至能够根据艺术画作生成匹配的音乐,几乎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而作为使用者,需要做的只是输入适当的文本指令。
MusicLM生成音乐示例 (图片来自:谷歌官网)
其次是AI声音克隆(AI Voice Clone)。顾名思义,就是你可以在AI的帮助下,复刻其他人的声音。由于涉及个人嗓音的独特性和个人授权等问题,这一技术目前仍处在小范围协作阶段,YouTube最近就在和谷歌进行合作,通过AI克隆歌手的声音以生成视频背景音,目前签约了九位合作音乐人。
如果想体验这一技术,可以去听一些音乐软件,比如Spotify上的AI专辑。如果你在Spotify上搜索某位歌手,有时会出现一位与之同名的AI歌手。AI歌手是一个参与式的虚拟角色,听众可以上传自己的演唱,然后通过声音克隆,把自己的声音转换成目标歌手的声音。
音乐人Grimes在声音克隆参与者中选出质量较高的,合成AI专辑,和自己制作的专辑同步释放。(图片来自:YouTube Cleo Abram频道)
当然还有对创作者影响最直接的:AI辅助创作。目前,AI已经可以根据指令,帮助完成歌曲的特定部分、写歌,以及进行混音制作,也可以通过生成一些旋律来激发创作灵感。
2022年11月,斯德哥尔摩艺术大学就以非常具象的形式,展示了AI与人类音乐家的合作:一位音乐家在弹钢琴,一台电脑在旁边听,随后,电脑“理解”了曲子,开始参与进去,与音乐家进行合奏——并非单纯地模仿,而是像人一样,以和谐的方式参与进去,成为曲子的有机组成部分。
AI与人,音乐创造力博弈
很明显,AI本身不会损伤人的创造力。在一定层面上,机器和人是相互独立的,机器不会对人的脑力造成伤害。问题在于,当AI在音乐上的“造诣”越来越高,当它能够产出公认的“杰作”,人类的音乐才华要向何处安放?人们还愿意自己动手写歌吗?
其实有个与之相似的问题,在几十年前就有人提过。那就是:网络上唾手可得的海量知识,是否让人类的大脑变得懒惰了呢?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答案。从积极方面来看,知识存储方式的变革或许让人们卸下了一些不必要的记忆负担,从而有更多精力关注那些更重要的事情,取得知识突破。
(图片来自:Upsplash)
那么,AI对音乐创作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有人认为,AI是由人写就的,终究不会超越人类现有的创造力,它是人类智慧的大集合,因此不必担心它比人类更聪明。也有人认为,以AI的学习能力,超越人类只是时间问题,它终究会青出于蓝胜于蓝,创作出人类无法企及的艺术作品。
从目前可预测的情况来看,毋庸置疑的一点是,AI将被用于商业领域的音乐制作,譬如广告宣传片、商场等公共场合的背景音乐、社交媒体BGM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想见的应用。AI+音乐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无疑会引起工作方式的革新,但并不太会引起对人类音乐创造力受损的担忧——毕竟商用音乐和艺术还是隔了一道门的。
同样可以预见的是,一旦AI应用普及化,个人化场景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设想一下,当你走进健身房,或者在公园里跑步、在厨房里煮菜,AI根据你的指令,为你生成专属伴随音乐。不过,显然,这也对音乐创造力构不成直接冲击。
(图片来自:Upsplash)
商业和个人场景下的应用或多或少会改变音乐市场,但关键在于,AI能够取代作为艺术的专业音乐创作吗?
在创造力问题上,更重要的或许是人类选择如何面对。关于AI的争论如果终将有尽头,至少我们今天还看不到。我们能看到的,是在AI面前,人们并没有失去创作意愿,而是显示出(至少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对人类脑力的珍惜——具体到音乐创作上,就是对在AI辅助下拓展创意边界的展望。
AI已经走进了伯克利音乐学院的课堂。该校歌曲创作领域的助理教授本·坎普(Ben Camp),自从2016年第一首AI生成歌曲Daddy’s Car诞生起,就对这项新技术非常着迷。他现在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索AI在音乐创作上的可能性,当然,前提是必须对来自ChatGPT或其他任何语言模型的事实性材料进行核实。
坎普同时也认为,学生们不应该过度依赖技术,而是在AI发展的进程中,“以对自己来说舒服的方式使用它”。
伯克利音乐学院网站关于如何在音乐创作中应用AI的探讨(图片来自:Berklee Online)
尽管AI将会在未来的音乐行业扮演重要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法以批判的思维对待这项新技术以及设立一些使用规范。毕竟从根本上说,AI的未来取决于人类对它的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
至少现在,我们还看不到把音乐创作完全“承包”给AI的意向,而是期待借由AI来提升人的艺术创造力。所以我们或许可以期待,AI能够个性化地服务于每一个音乐人,承担起一些枯燥的、繁重的工作,帮助人们缩小创意想法和实际作品之间的差距,以及,让创作者们更加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
2021年10月9日,德国波恩,贝多芬管弦乐团音乐总监德克·卡夫坦指挥乐团演奏贝多芬《第十交响曲》,该曲目是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完成的
AI无法抵达之处
退一步讲,即便有一天,AI的音乐才能超越人类,我们其实也没有停止音乐创作的理由。在作品、创作者都体量巨大的现代社会,我们有时候会忘记,音乐不只是创作的博弈,而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创作是内心情感的迸发,演绎是一种人际连接,最后到听者的欣赏与接收,这个过程是一套超越语言的沟通方式。
随着AI的发展,已经有对其造成人际疏离的担忧。如果有一天,AI不仅可以为你分担工作,服务于你的日常需求,还可以像朋友一样随时和你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毕竟,AI不仅可以充当你的朋友,还是一个全方位服务于你的、随叫随到的朋友。
(图片来自:Upsplash)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AI尽管可以学习海量数据,它却无法作为一个个体拥有生活体验——AI有智慧,能回应人的情感,但它没有自己的生活。所有的数据都是人“喂”给它的,因此也就不会超越人类现有的生活体验总和。还是说,如果人类的生活体验有达到饱和的一天,我们就终于可以拥有充分发展的AI,通过AI拥有一切并且满足于AI?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另外一点,那就是总会有至少一部分人,不想在科技完完全全的包裹下生活,总会有至少一部分人,想要以相对原始的方式体验自己在这个星球上的存在。就像有人可以在不见太阳的房间里埋头于电子游戏,而有人则完全受不了这样的状态。
更不用说,“人是社会性动物”这一论断不会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轻易失效。个体的生命表达和沟通不是机器可以简单取代的,大量的工作可以“外包”给AI,但生活的主体,终究还是自己。
回到音乐上来,只要还需要人际交往,我们就需要音乐。作为个体生命表达的音乐创作极不可能会消失。以音乐为媒,是人与人之间非常珍贵的交流方式。在这一点上,创造力的高低并不是首要的,它所凸显的是音乐与人的关系。并且,即便AI的才能凌驾于人类之上,我们其实也能够以自己的步伐不断进步——在AI的帮助下,但又是相对平行地独立发展。
作为专业创作者的音乐人群体也不大可能会消失。只要音乐创作不消失,必定会有专业与不专业之分,也就总有一部分人会脱颖而出。今天,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的巡演轰动全球,虽然我们不可否认,有一天AI也能制造出现象级偶像,但只需要想一想,此时此刻正在全球各地进行的各种体育赛事——不是因为社会需要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者,也不是为了和机器比高低,只是为了竞技的激情、探索人身体的极限——演唱会也是一样,因为我们需要那种情感释放,或许也愿意去探索人类音乐才能的极限。
音乐早已成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刚需,而这种刚需,恰恰是AI无法抵达之处。
一种原始般的自由:人人皆可创作
在众多艺术门类之中,音乐的创作门槛一贯是最高的。在贝多芬时代,测试乐曲需要一整个交响乐团的合作。如此高的技术和人力条件使得创意的实现非常有难度,因此在那个年代,音乐创作几乎是那些天才般人物的专属。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音乐创作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从分门别类的独立乐器,到电子乐器,再到如今在电脑上就可以完成很多创作。AI的出现则把这个门槛降得更低了,低到每个人都能操作——输入指令,输出结果。人人都能是音乐创作者的局面成为可能。
AI音乐生成器之一VEED(图片来自www.veed.io)
当然,如前所言,AI能释放人们的音乐才能,但创作水准总会有高低之别,AI无法把一个资质普通的人变成音乐家。但值得展望的是,当你能够相对自如地创作乐曲,也就多了一种自我表达和增添生活趣味的方式。想象一下,如果你的闹钟铃声是自己做出来的,如果你给朋友写了专属的生日歌,是不是会很酷呢?再如果,创作了自己的婚礼主题曲呢?相信这种专属性会吸引不少人参与AI音乐制作。
AI所带来的人人都能参与创作的局面,其实也呼应了音乐的原初状态。音乐在诞生之初,想必创作的技术门槛也很低,理论上,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嗓音,操作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在后来的发展进程中,各种复杂乐器相继出现,演奏技术变得纷繁复杂,也就自然而然地构建起了音乐创作的壁垒。普通人的音乐创意在技术上、财力上都难以实现。
OpenAI研发的音乐生成器Jukebox(图片来自OpenAI官网)
如今,AI使人人参与音乐创作再度变成现实。我们所能预见的,在某种层面上是一个“地球村”式的乌托邦——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所实现的对社会原初状态的呼应。通信技术使“地球村”成为现实,而AI+音乐的组合,则使得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音乐创作权利得到恢复。
回想一下那些演唱会、音乐会现场的激情与感动,而现在我们可以期待,这样的激情与感动会在AI时代更加自由地绽放。正如Spotify的CEO在一次采访中所说,释放更多人的音乐潜力,永远是技术与音乐的结合中最激动人心的地方。
合作向未来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思维是人类最引以为傲的东西。我们从来不在意机器在体力上超越人类,但却总下意识地和AI较高下。但我们也必须思考,这种较量真的有必要吗?在多大程度上有意义?AI不可避免地会把现在的劳动市场进行打乱和重组,给具体的个体生活带来冲击,这是毋庸置疑的,也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应对;但从长期来看,与其和AI进行竞争,合作共赢完全是可选项。
当未来以闪电之势席卷而来,或许我们更不应该忘记那句古老的教诲:水涨船高。
与其担忧AI给音乐创作带来的冲击,不如将其看作一股促进力量——首先,完全与AI隔绝并不现实;其次,当AI变得越来越“聪慧”,人也会在AI的促进下不断拓展创意边界,音乐创作和以音乐为媒的人际沟通都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重要的不是比较,而是各自的发展。至少在艺术领域,AI并不会否定人类创作者的价值。
点击订阅⬇️⬇️⬇️
《爱乐》2024年第5期
「AI与音乐创作的未来」
本 期 精 彩
主题|AI与音乐创作的未来
华彩|艺术家的穷途末路?
更 多 精 彩
前奏|自由的鸟鸣,抑或音乐的樊笼?
幕间|在娇美的五月
回旋|人生即赋格
行板|琉森:古典音乐狂热
专栏|袁乐—老摇滚的绝唱
鹭鸣—伍尔夫的音乐典故
安可|让老歌换新家
点击下方图片⬇️⬇️⬇️
获取《爱乐》数字刊全部精彩内容
点击订阅⬇️⬇️⬇️
《爱乐》2024全年纸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