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乱跳,健康就开始煎熬|6.6中国房颤日
何为房颤?
房颤指的是心脏的两个心房(左心房和右心房)原本正常、有序、同步的活动变得混乱和低效,产生快速而不规则的颤动。
这种无序的颤动导致心房无法有效地泵血到心室,由于心房的颤动,心室的跳动也会变得不规则和通常较快,从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因此,心室率紊乱、心功能受损、血栓风险增高是房颤患者的重要病理生理特征。
根据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表1 心房颤动的临床分类和定义
为了改善房颤预防和大众认知,每年的6月6日被定为“中国房颤日”,今年迎来了第十二个年头,依然聚焦于“关注房颤,预防卒中”。
在房颤状态下,心房失去有效收缩,血液淤积,尤其是在左心耳这个结构中,血液流动缓慢并形成湍流,这种条件有利于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的聚集,促进血栓的形成。
当血栓从心房壁脱落时,它们会随着血液循环移动,可能进入脑部动脉,阻塞血管,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进而引发缺血性卒中。
此外,房颤相关的血栓往往较大,可能导致大脑主要血管的堵塞,造成大范围的脑损伤,因此,房颤患者发生卒中时症状通常更严重,致残、致死率和复发率均更高。
早期识别房颤至关重要,令人欣慰的是,房颤的检测相对直接且有效。具备丰富经验的医疗人员往往能在常规体格检查中察觉房颤的标志性特征,如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更为直观的是,体表心电图(ECG)检查能清晰地揭示房颤特有的紊乱模式——快速而不规则的颤动波(f波),频率范围通常在350-600次/分钟。
对于间歇性发作的房颤,即阵发性房颤,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成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它能够连续记录患者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活动,从而提高偶发房颤事件的检出率。
此外,家用可穿戴设备,如智能心电贴片和心电手表,也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监测心律异常的便捷手段。
无论是传统的医疗检查还是新兴的科技产品,都能在房颤的早期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患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长期预后。
房颤的药物治疗策略主要围绕三个核心目标:预防血栓、恢复和维持正常心律、以及控制心室率。
1
首先是抗凝治疗,华法林是传统抗凝药物,可使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降低 64%。
然而,华法林需要严格监控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确保其处于理想区间(2.0-3.0),并且容易受到食物和其它药物的影响,要求患者定期复查。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以及艾多沙班等,它们简化了抗凝治疗流程,无需频繁的INR监测,且与食物和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少,使用更加便捷,但在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使用还存在争议。
2
第二类心律转复药物适用于有症状的房颤患者,旨在恢复窦性心律。
常用药物包括普罗帕酮、胺碘酮、索他洛尔等,这些药物有助于控制和转复异常的心律。
3
控制心室率是房颤管理的另一个关键环节,也就是为了保证心脏跳动不过快,旨在保证心脏的有效泵血能力,减少心律失常相关的心肌损伤风险。
治疗手段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制剂等,这些药物能有效减缓心室响应,确保心脏跳动的节律和效率。
关于房颤,存在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了解这些误区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和处理这一疾病。
误区1
房颤只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虽然房颤在老年人的发病率更高,但并非老年人的专属疾病,它可以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群。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年轻人中房颤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年轻人患房颤的原因可能包括遗传因素、心脏结构异常、高血压,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以及过量饮酒、吸烟、咖啡因和兴奋剂的使用等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的压力与焦虑等。
误区2
房颤不致死,日常无需担忧
尽管房颤本身可能不会立即致命,但它可以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房颤的主要危害之一是它增加了心房内血栓形成的风险,脱落的血栓可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处,引起相应的栓塞。
其中脑梗塞可能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在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导致死亡,而肺栓塞和肢体动脉栓塞也有可能迅速恶化,威胁生命。
此外,长期不受控制的房颤还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房颤还可以导致心室率过快,可能引起心室功能下降,进而导致低血压、休克,甚至心脏骤停。
误区3
无症状的房颤不需要治疗
约1/3的患者无明显的房颤症状,很容易误认为只是“心跳得乱一点”,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然而即使患者感觉良好,同样会增加血栓形成和卒中的风险,部分患者直接以脑卒中为首次发作症状。
因此,对于诊断为房颤的患者,无论是有症状还是无症状,都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接受必要的治疗。
目前广泛应用CHA2DS2-VASc评分评估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纳入了年龄、性别、高血压等危险因素,考虑到亚洲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增加的年龄阈值更低。
2023年指南采用CHA2DS2-VASc-60评分,将≥65岁增加为2分,60~64岁增加为1分,意味着治疗指征会更加严格。
CHA2DS2-VASc-60评分
应注意的是,评分≥2分的男性和≥3分的女性房颤患者是高危风险,应规律使用口服抗凝药治疗,分值越高则卒中风险越大。
误区4
房颤是“一次性”的,治疗可以一劳永逸
房颤是一种可能反复发作的心律失常,即使经过治疗,也不意味着患者就可以一劳永逸。
即使是经过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也有较高的复发风险,特别是如果没有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或管理基础疾病。房颤的治疗需要长期管理,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
误区5
为了避免出血风险,自行停用抗凝药
虽然抗凝药物会增加轻微出血的可能性,但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其益处远远超过潜在的风险。对于大多数房颤患者,卒中的风险远大于抗凝药物引起的出血风险。
启动抗凝治疗时,医生往往会根据HAS‑BLED出血评分对潜在的出血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出血高风险的患者仍可从抗凝治疗中获益,其不能成为使用抗凝药物的禁忌。
如果出现任何药物副作用或担忧,应该及时向医疗专业人员咨询,通过动态评估出血风险、纠正风险因素或改用新型抗凝药物等方式规避出血,而不是自行决定药物的使用。
误区6
房颤只能通过药物治疗
实际上,房颤的治疗方法不仅限于药物,多样化的非药物干预措施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选择。
其中,房颤导管消融是常用的介入性治疗方法,通过精准定位心脏内的异常电活动区域,分别利用射频能量或低温能量破坏这些异常电路,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特别适用于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的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房颤复发风险、减少心血管住院。
左心耳封堵术通过封闭左心耳这一血栓形成的高风险区域,显著降低了房颤患者中风的风险。此外还有电复律、Cox迷宫手术、左心耳封堵术、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和心脏起搏器等。
房颤的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及个人需求由医生定制,旨在找到最优化的治疗路径,提高生活质量。
误区7
房颤无法预防
房颤虽与一些不可控因素相关,但通过健康饮食、定期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管理血压和血糖、减轻压力、适度摄入咖啡因、定期体检及合理用药等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风险。
已有房颤的患者,则需专注于病情管理和控制,以减少并发症。所有预防措施均应在医生指导下实施,特别是对于有特殊健康状况的个体。
总之,房颤的识别、治疗和预防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即便面对房颤,通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和专业医疗,依旧能享受美好、健康、长久的生活。
参考文献:
1.Atrial fibrillation prevalence, awareness and management in a nationwide survey of adults in China. Heart. 2021 Jan 28;107(7):535–41.
2.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6): 572-618.
小黑屋作者简介
利妙红/二呆姐姐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研究生在读,主要围绕代谢性心血管疾病进行相关研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