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Lab”第6期:模拟幽灵|档案影像实验室
纪录公社 Jilu Commune 本文转自:
往期工作坊中我们从家庭(私人)影像的道路出发,而本次工作坊我们邀请到上海音像资料馆高级研编李佳敏老师,于8月17日在上海举办线下工作坊《模拟幽灵|档案影像实验室》,利用档案影像一同触碰集体记忆,寻找历史的褶皱。
在线下工作坊之前,我们将征集创作者的档案影像,亦或是使用虚构、汇编、挪用和拼贴等融合形式将档案影像再创造后形成的素材。在征集到的项目中,李佳敏老师将选择一到两个名额帮助创作者在资料馆中寻找相关联的档案影像,最后由创作者形成作品/片段或是对比在线下工作坊分享。
线下工作坊分享将分为两个部分:导师讲座、创作者案例分析。李佳敏老师将结合多年经验与我们分享:上海音像资料馆的“功能”,过往与不同创作者的合作沟通技巧。最后,此次最终选定的项目创作者将和大家分享依托以此活动所完成的片段或作品,以及沟通中值得注意的细节。对于其他尚未进行档案影像创作但对此话题感兴趣的朋友,也可携带自有的档案影像参与讨论。工作坊免费开放,但由于活动现场空间有限,我们鼓励大家提交档案影像素材。上传素材的报名人员将优先获得参与名额,未提交素材的报名人员我们也会开放旁听部分名额。
01
活动详情
「档案影像」
本次工作坊中「档案影像」指的是来自电影资料馆或电视台等典藏单位与商业机构的影音档案(Archive/Archival Footage),步入数位时代后的影像膨胀,使得媒介的存储与管理更为困难,“专业化”成为了某种注定趋势,当影像作为档案时,“资料馆/管理员”的出现将形成某种介入。
档案管理员实验目的:
资料馆中封存的档案影像将配合你手上与档案相关的影像,达成实验材料融合。
创作者提交实验材料一:
类型一:可明确时间地点的真实档案影像(如家庭影像、城市影像)
类型二:有模拟意图的虚构档案影像(如搬演/重演某段历史、电视节目)
资料馆找寻实验材料二:
创作者需要提供所需实验材料二档案影像的详细信息,以及希望该档案影像在项目中发挥的作用,详情见文中报名问卷。依据实验材料一以及实验材料二需求,资料馆寻关联影像。
档案影像实验室周期:
7.11-7.26
(实验材料一)征集档案影像素材时间
7.29-8.02
(从实验材料一到实验材料二)拿到选定名额的创作者进行线上沟通
8.05-8.09
(实验材料二)李佳敏老师基于馆藏查询相关可供使用的档案影像
8.12-8.16
(实验材料一+实验材料二)创作者利用档案影像二次创作
8.17 15:00
现场工作坊分享交流
02
报名方式
现场工作坊时间:2024年8月17日 周六
讲座 14:00-15:00
分享会 15:00开始
地点:上海市长宁区近上生新所(报名成功通知具体地点)
报名方式:请长按以下二维码填写表格
(报名于2024年8月2日周五17:00截止)
素材形式:影像、图像等视觉材料
并在问卷中附上相应的文字阐述
时长:5分钟以内
素材大小:2G以内
提交方式:长按二维码
或打开链接上传
https://yueliu.link/32sVuN
“纪录Lab”线下工作坊向所有申请者免费开放,请大家仔细阅读并填写报名表。提交申请后,我们将通过邮箱与您联系,提供更多活动详情。如遇到任何问题,可以通过邮箱[email protected]与我们联系。
03
导师介绍
李佳敏
上海音像资料馆高级研编
上海广播电视台版权资产中心、上海音像资料馆高级编研。多年来从事影像资料编缉与研发工作,曾参与《百年世博》、《上海城市文化》、《烽火围城》、《东京审判》、《上海记忆》等节目内容编研,为《1921》、《理想照耀中国》、《大浦东》、《大江大河》、《繁花》等影视剧提供资料服务工作。
△可通过官网以及公众号查询档案资源 ©上海音像资料馆官方公众号
04
延伸阅读
纪录片与档案影像
电影学者托马斯·埃尔塞瑟(Thomas Elsaesser)在《作为媒介考古学的电影史》(Film History as Media Archaeology)中这样阐述视听媒介对于历史与记忆的影响——“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运动影像这样广泛、详尽、瞬时化和即使存储的媒介来铭记人类的行为和事件。尽管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但电影院仍然被那些负责公共记录和官方记忆的机构(档案工作者和历史学家)极度怀疑。他们甚至从未接受所谓的「纪录片」(更别说剧情片)作为历史记录的证据来源。”
对于运动影像生产资料系统性的忽略在早期电影中已经开始进行,「汇编电影」(Compilation Film)的先驱,苏联女性纪录片导演叶斯菲里·舒布(Esfir Shub)收集战时摄影师从地窖、金库和壁橱中偶然发现的截然不同的镜头(旧新闻片、业余镜头、皇室官方摄影师拍摄镜头)完全用档案材料创作出了《罗曼诺夫皇朝的灭亡》(The Fall of the Romanov Dynasty )(1927)作为庆祝布尔什维克党崛起的三部曲之一,然而这份“二月革命”的珍贵影像素材从未得到苏联官方的承认。
△《罗曼诺夫皇朝的灭亡》(左图)与导演叶斯菲里·舒布(右图)©Women Film Pioneers Project官网
在七十年代外国导演来华拍摄的热潮中,左翼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纪录片《中国》(Chung Kuo, 1972)展现出一种另类视角。他游移出官方安排主导的行程规划,不断捕捉中国人面对镜头好奇、茫然的脸庞。
△上海外滩街头清晨做集体操的年轻人看向镜头 ©《中国》(Chung Kuo, 1972)
“《中国》里不断出现的一些拍摄手法,例如摄影镜头与被摄者之间长时间的沉默对视、旁白佐助的极简零星、以及传统问答访谈形式的扬弃阙如,一方面象征着西方与东方之间难以逾越的文化隔阂与凝视距离,正如艾柯(Umberto Eco)所言的,安东尼奥尼作为电影版「马可波罗」文化大使的不可能性,二方面也正如周蕾(Rey Chow)所言,《中国》一片代表着西方世界对于长期被异国化、神秘化、他者化的「中国」,那持续不断地、意图赋予其「可见性」(Visibility)观看欲念的一个现代电影起点,至今仍未停息。”而这种差异也带来了争议风波,在波谲云诡的七十年代被利用。
△台湾三台1974年以联播方式播出官方盗版、变造内容的《安东尼奥尼的「中国」》。全长仅一小时、以黑白画面呈现、影像声轨重新编辑剪裁,并改写旁白的特别节目 ©張世倫
"「影像资料馆/档案馆」(The Film Archive) 不再仅仅是一个预先保存和存储电影的地方,它已被改造、扩展和重新思考为一个 "图像银行"(Image Bank),我们可以从中检索集体记忆。"
——凯瑟琳·罗素《档案学:瓦尔特·本雅明与档案电影实践》( Catherine Russell, Archiveology: Walter Benjamin and Archival Film Practices )
“製造「中國」、盜版「中國」――安東尼奧尼影像碎片的冷戰拼貼” 撰文 張世倫
https://mag.clab.org.tw/clabo-article/cold-war-collage-of-antonioni-image-fragments-1/#fn6bt
“解放記憶──挪用電影的可能與多樣性” 撰文 陳婉伶
https://www.tidf.org.tw/zh-hant/reportsandarticle/134767
“上海音像资料馆-网上音像播映-上海故事-17.安东尼奥尼和上海” 在线资源
http://www.sava.sh.cn/online/
联系我们
网址:https://jilucommune.com/
微博、豆瓣、B站:纪录公社
纪录你的成长
成长你的纪录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