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智驾,传统车企和新势力有什么不同?
作者丨张阿姨
图源丨Midjourney
智驾技术每年都在更新迭代,但要说大爆发,还得看今年。
新势力方面,华为、蔚小理已经初步实现了基于L2辅助驾驶的“端到端”智驾的落地,并表示还将在年内升级到功能更强大的“点到点”智驾。
而传统车企方面,除宝马在年初官宣获得国内首张L3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外,奔驰也在最近对外表示,获得了北京L4自动驾驶的测试资格。
一边是智能驾驶高歌猛进,另一边是自动驾驶步步为营。但相比新势力的高调,我相信很多人会更好奇低调的传统车企在智驾方面的表现。
比如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在智驾方面究竟有什么区别?造成这些区别的原因又是什么?
体验上有什么区别?
能力层面
在能力上,已量产的华为ADS 2.0和小鹏XNGP,已经可以实现“无图”下的红绿灯左右转、自动变道、上下匝道等操作了。
此外,享界S9上搭载的华为ADS 3.0还支持掉头和自动进出环岛等功能,能实现小区车位到公司车位的“点到点”智驾。
在范围上,新势力已经初步实现“全国都能开”了,而小鹏XNGP则更进一步,表示将在年底前实现“只要能导航,智驾就能开”。
对比之下,传统车企已量产上车的智驾,则基本还都停留在LCC+自动打灯变道阶段,而L3和L4自动驾驶,则正处在测试阶段。
比如去年,我们就在山东的一段高速公路上体验了奔驰的L3自动驾驶。它是不需要驾驶员监督辅助的,只要你不睡觉就行。
但当时的奔驰L3只支持在时速60km/h以下,不仅只能在全球极少数高速公路使用,可实现的功能也很有限,还需要有高精地图覆盖。
但说到奔驰,他们最近也推出了一款和新势力类似的,基于“端到端”技术的无图智驾,并且从官方的测试视频来看,体验效果还不错。
而且据说在年底前,奔驰和宝马还会量产和新势力高速NOA类似的高速领航辅助功能,终结现阶段量产车智驾能力的遗憾。
责任划分
新势力这边,毫无疑问是驾驶员的,因为其智驾都属于L2辅助驾驶的范畴。
不过最近,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意见征求稿,提到了“加强组合驾驶辅助准入管理”。
从某些程度上看,这意味着未来会推出对应的法律法规,会明确要求智驾的功能和安全范畴,进而降低驾驶员的责任。
而在传统车企这边,奔驰在去年发布L3自动驾驶时就表示,只要自动驾驶在开启过程中发生事故,那么奔驰会承担全部责任。
技术上有什么区别?
软件层面
算法作为目前智驾的核心,已经在多轮的技术迭代里,确定下来了一条主流且可行的技术路线,就是基于大数据和大模型,实现数据驱动,让智驾“自学成才”。
而目前我们经常听到的诸如BEV、Transformer、占据网络、端到端等等概念,它们的目的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让算法能用更精简的体量完成更复杂的任务。
比如第一梯队的华为和小鹏,他们之所以能实现“全国都能跑”,就是因为算法有能力理解各种驾驶场景,即使没有高精地图的帮助,也能自行化解。
包括前面提到的奔驰端到端无图智驾也是一样的,这是传统车企第一次能在智驾技术上达到新势力第一梯队的水平,也代表着智驾技术的逐步趋同。
不过对于传统车企正在研发和测试的自动驾驶来说,它们的算法架构可能会更加保守,一方面是因为更高的安全要求,另一方面则是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
硬件层面
先来看看新势力。由于软件层面上的不断完善,优秀的智驾技术已经不用再通过堆智驾硬件来抹平差距了,而是在想办法给硬件“瘦身”。
比如激光雷达,同样是配套华为ADS 2.0,较早上市的阿维塔共搭载了3颗激光雷达,而晚些上市的问界和智界就只保留了1颗。
还有算力芯片,蔚来曾堆了4颗英伟达Orin,让总算力突破1000TOPS;而如今华为自研的MDC810算力平台则只有400TOPS,但也足够支持最新的ADS 3.0。
传统车企这边也是一样的,但对于奔驰、宝马这样研发L3和L4自动驾驶的车企来说,硬件还是多多益善的,既是出于更高的技术难度需要,也是为了提升安全冗余。
人才层面
智驾技术的快速迭代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而在这方面,以华为和小鹏为代表的新势力无疑是最丰富的。
比如华为,按照他们的说法,其智驾团队规模已经达到了7000人,并且每年投入到智能汽车研发的1000亿元中,有70%都流向了智驾领域。
另外除了华为、小鹏这些坚持自研智驾的车企外,国内还有类似momenta、元戎启行这样的科技公司,也在为车企提供或合作研发智驾技术。
而传统车企近年也加大了对智驾的投入,甚至在看到了国内智驾行业的领先优势后,还加大了对中国技术研发中心的投入。
还是奔驰,经过5年的部署,他们已经在国内建立起了一套拥有至少2000人的研发团队,并且累计投入了至少105亿元。
比如前面提到的奔驰“端到端”智驾,就是奔驰中国团队的研发成果,而如果研发顺利,这一技术未来还会在落地国内的同时,反哺海外市场。
为什么会有区别?
传统车企之所以会和新势力在智驾方面有这么多不同,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不同的企业背景所导致的。
传统车企的“包袱”
包括奔驰、宝马在内,我们熟悉的这些传统车企,无一不是面向全球,每一项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都要考虑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法规要求。
而这种顾虑和妥协,就势必会影响到其他市场的消费者,因为它可能带来了隐形成本的增长,而其他市场消费者可能恰好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而且,传统车企基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造车经验,也形成了一套漫长但周密的研发体系,能够给新技术的研发、测试和验证提供充足的时间。
此外,传统车企在新技术的研发路线上,也更注重多线发展。比如前面提到的奔驰,既有L3和L4自动驾驶,也有“端到端”的L2智能驾驶。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传统车企更爱惜自己的羽毛,如果新技术在量产后因为太过激进招来安全隐患,必然会严重影响到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口碑。
新势力的破釜沉舟
对比之下,新势力在智驾方面“势不可挡”的技术研发和营销攻势,实际也是无奈之举。
一方面来说,作为汽车领域的后来者,如果想从传统车企已经瓜分完毕的蛋糕中争取到自己的份额,就必须要想办法打破传统车企的市场垄断。
用互联网黑话讲,就是要有一个“抓手”。而新势力发现,智能驾驶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抓手”,因为新时代的消费者有很多都追求新技术与新体验,而传统车企因为顾虑太多,在这方面反而缺少反击手段。
而另一方面,如今很多新势力的财政情况,实际也算不上乐观,这导致新势力不得不想办法推进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迭代,好取悦资本市场和消费者。
当然,这种压力还会自上而下的给到新势力的员工,除了常态化的高强度加班,人员流动也非常频繁,甚至稍有飞吹草动,就会招致大规模裁员。
总结
总的来看,同样都是研发智驾,但传统车企因为多个方面的因素,最后导致在研发方案和进度上,和新势力出现了非常多的区别。
比如新势力更聚焦于L2+智能驾驶,并且在智驾技术的迭代和应用上更加大胆;而传统车企拥有成熟的研发周期、项目体系和人才管理制度,这些更能确保智驾技术的可靠性。
而且在扎根中国后,凭借国内在智驾人才、技术和政策法规方面的优势和支持,传统车企也能快速做出改变和追赶。
另外,不论现在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有多大的区别和差距,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只是大家选择的方法不太一样罢了。
至于以后传统车企的智驾会做成什么样,到时他们能否和新势力正面掰掰手腕,就让我们期待以后的表现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