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娃在参加比赛摘金牌,我家娃净喜欢些没用的……”
hi,我是大J,点击🔝关注我
最近最大的热点无疑就是奥运了,特别是一些出圈儿的小孩哥小孩姐们,我们工作群里就开始调侃:
别人家的娃过个暑假顺便去参加奥运拿金牌,我家娃天天净喜欢些没用的,要么就只喜欢恐龙奥特曼和打打杀杀,要么沉迷公主变身,
总之,就是瞎玩,想培养兴趣都无处入手啊……
这样的情况其实我也遇到过,我就去问了我在学早期儿童教育的时候的教授,教授回答是,那就尊重孩子的选择呀。
但教授不是一直强调,早期教育需要“多样化”,放任娃就“盯着这个玩”,不就无法多样化了嘛?
我当时是这样追问的,相信也有很多朋友们会有同样的疑问。今天写这篇文章,肯定不会只说一句: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背后,还藏着很多值得往下多想一步的点。
01
我害怕的是什么?
当妈这些年,越来越明白,不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学再多育儿大道理也没用。
聊聊这件事吧,娃热爱娃的,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孩子“不学无术”,那些“热爱”似乎都不怎么“有用/有益”;
即使“有益”,也会有新的担心,比如总是看绘本,视力不行,运动能力跟不上……
哪怕你的担心不是以上两条,也一定能找到另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为了孩子好”。
我也是啊,我当时问教授那个问题的时候,恰好小D 4岁多,沉迷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每天只爱和我互动,玩各种角色扮演。
她不爱读绘本,没有意愿和同龄孩子互动,拉着她出门,她都不怎么愿意。
我也学过,角色扮演对早期儿童的益处,比如想象力、创造力、语言启蒙、计划性等等。
但是,再好的事也不能只做这一个吧,我还是每天都在担心,这个孩子为什么每天只爱玩这一个游戏呢?
后来帮助我解开心结的,不是教育学专家,反而是一位心理学的朋友。
她当时和我说,你现在陷入到了一个“虚无的幻象“,那就是你先认为,你的孩子肯定有问题。
然后你就围绕着这个结论,去选择性地找各种证据,而且你真的找到了。
比如,你心里想的是,小D因为早产,所以在各方面发展上,就是会比别的孩子差的,会有问题的。
带着这个前提,你观察小D,发现,哎,小D只爱玩角色扮演,其它都不爱——看,这就是证据,证明了“我的孩子肯定有问题“。
所以我们真正焦虑的,不是因为孩子“只喜欢玩”某个东西,而是因为总觉得“我的孩子有问题”。
娃的问题只是冰山的一角,下面隐藏的妈妈的问题,才是需要挖掘和真正面对的。
这段话对当时的我来说,就好像是黑暗里的一束光。
心平气和地思考后,我承认,我是自己心里“有病”,我得了担心养不好孩子的病,所以看小D啥都“有病”。
这个意识的转变对我帮助很大,我也就有了行为的转变。
02
我改变的是什么?
我首先改变的就是,放下了要去纠正小D“错误”的念头,而是去理解。
没有无缘无故的“热爱和沉迷”的,如果不理解,就要干预,那这就是成年人的“傲慢”。
当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蹲下身,加入到她热爱的游戏中,尝试学习用她的视角去理解,为什么这件事那么好玩。
当然,在这之前我其实也是陪着小D玩角色扮演的,但这次不同的是,我不是应付了事,而是像第一次发现新大陆一样去探究,她到底着迷的是什么?
我发现的是什么?
我发现小D那时运动协调性还不够好,和同龄孩子玩的时候总会被落下;她有一点点慢热和谨慎,但她的确有社交需求。
于是,和我玩角色扮演,就好比是她的“安全港湾”,她在熟悉的场景下,按照她的节奏去一遍一遍演练她在幼儿园缺失的技能,甚至是“受到的伤害”。
你们说,当我理解了这些后,我还会特别强硬地说,她“偏科”了,她没全面发展,我必须干预吗?当然不会!
同样的,在收到的那么多留言说孩子“沉迷”,如果我们也可以承认是自己的问题,然后蹲下来看看孩子,加入其中。
我们也许就会这么说,
孩子好动,上了幼儿园后开始有了规矩束缚,沉迷玩奥特曼的时候,是他唯一可以释放自己天性的机会,发疯地玩,没有权威规则;
孩子很多方面总会被说“做得不够好”,而读绘本,尤其是恐龙主题的绘本,是难得她擅长的,是她可以抓住的确定感;
孩子还没有独立玩耍的能力,而听到最多的就是“自己去玩”,于是,他只能从动画片/游戏,这些被动“玩耍”中找到玩的乐趣。
这样的答案可以很多很多,但肯定不是我替你们找到答案,而是要自己去看到孩子。
03
满足和共建
那答案找到后,可以怎么做呢?
先去满足,满足所有“沉迷”背后未被满足的需求。
其实,孩子是最容易被满足的,他们需要的真的不多,就是被最最亲爱的人支持和接纳。
就像闺蜜的儿子沉迷奥特曼,后来我给的建议就是,你陪着他玩,你去记住那一百多个不同的奥特曼,可以区分,可以叫出名字。
一开始闺蜜是完全不认同我的这份“解药”的,但后来真的执行了,过程中她就自己拿到了解药。
当终于放下要去改变孩子的心态陪儿子玩奥特曼,她发现真要区分100多个奥特曼,特别难,而他儿子却轻松可以做到。
她开始向儿子请教,怎么观察细节,如何快速记忆家族谱,这个过程中,母亲发自内心的赏识,儿子也不对着干了,亲子关系就协调了很多。
他们关系的修护就从,儿子愿意和妈妈玩了,妈妈也愿意和儿子玩了,而不是唠叨了。
这就是满足,所有育儿的本质和根基,都是从情感流动开始,从感情需求被满足开始。
那么共建呢?
在“满足”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从舒适圈里拓展一点点。
比如,小D只爱玩角色扮演,我就在角色扮演里加入了游乐场的主题,这样就能带着她在家动起来。
我去了解幼儿园经常玩的角色扮演主题,我们在家提前玩起来,帮助她更好在幼儿园融入。
后来随着小D的运动能力和社交能力提高,角色扮演她喜欢,也开始喜欢出门玩,和小朋友玩。
比如,闺蜜爱玩奥特曼的儿子,她后来就拿着奥特曼和儿子改编绘本故事,没想到就是这么玩着玩着的过程中,她的儿子竟然也听完了十几个绘本。
后来,这个小男孩也还是喜欢奥特曼,但也不排斥读绘本了。
当然,有的事情,你能坦然接受,完全不共建也没问题。
过来人父母都会发现,孩子就是猫一阵狗一阵的,有时候我们不过度关注,不用力过猛,淡然处之后,经常过段时间,孩子自己也就转移兴趣了。
之所以还是分享了这个方法,就是因为我也是这么走过来的,我清楚,当下遇到,完全可以淡然躺平的父母太少了。
那么至少选择一些“不会有伤害”的方法,行动起来,也是应对自己焦虑的好方式。
04
写在最后
今天分享的方法总结一下,就是:兴趣出发,投其所好,因势利导。
我的从小成长经历里没有“热爱”,只有“应该做的”。
长大后的我,是真真正正体验到,有热爱的人生多么珍贵,热爱能够迸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
我相信认同这点的人很多,但说到养娃,我们却又很容易“重蹈覆辙”,用自己曾经讨厌的模式,软硬兼施地想让孩子接受“应该做的”。
话题索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