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从“箭矢”到“火箭矢”,朝鲜巡航导弹的再进化

从“箭矢”到“火箭矢”,朝鲜巡航导弹的再进化

4月前


来源:蒋蒋的兵工厂


2024年1月23日,韩国媒体报道了韩军发现朝鲜向“西海”(黄海)方向发射了多枚巡航导弹,次日,朝中社授权发布朝鲜导弹测试总局实施了新型战略巡航导弹“火箭矢3-31”的首次试射,并且配上了一张颇为模糊的照片,其模糊的程度甚至能让外界误读为是采用冲压发动机的超音速飞航式导弹或者其拥有雷达和光电复合导引头。不过到了1月28日,日韩皆观测到朝鲜在东海岸组织了第二次类似试射,这次朝鲜就放开地多了,于次日官宣朝鲜在东海岸实施了“火箭矢3.31”战略巡航导弹的首次水下试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亲自到场观摩并指导了这次试射……并且发布了相关照片。

从公布的照片上看,“火箭矢3.31”巡航导弹依然是采用小型涡喷发动机的亚音速巡航导弹,其气动外形和之前朝鲜公开试射的“箭矢”-1和“箭矢”-2巡航导弹有继承性,但也有一定的区别,相比于“箭矢”-1和“箭矢”-2的固定进气道,“火箭矢3.31”采用了埋入式进气道设计,结构更加紧凑,从理论上来说,这样的设计可以换来更大的弹体内部空间利用率,从而换来更大的弹头重量和更远的射程。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要经过相当多的相关测试,所得未必能与付出的代价成正比,所以大多数国家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做这种气动设计的“微调”。但显然朝鲜并不在“大多数国家”和“一般情况下”之列,而朝鲜能这样做到究竟意味着什么,一直耐人追寻。

按照朝中社的说法,两枚“火箭矢3.31”巡航导弹飞行了7421秒和7445秒,以其飞行速度为0.7马赫计,“火箭矢3.31”巡航导弹此次的飞行距离大致在1800—2000公里之间,但相比之前“箭矢”-1和“箭矢”-2巡航导弹表现出的2000公里以上的射程,似乎也看不出提高在哪里,所以究竟这种理论上的气动外形优化如何在实际性能中体现出来,外界没那么容易看出来。

朝中社并没有公开1月24日“火箭矢3.31”的首次试射是从陆基还是海基平台上发射的,因为在此之前的“箭矢”-1和“箭矢”-2巡航导弹也是可以从陆基(发射车)和海基(水面舰只和潜艇)平台上发射的,因此结构更紧凑的“火箭矢3.31”理论上完全可以实现多平台发射。而1月28日的试射是从水下平台上进行的,朝鲜海军的“金君玉英雄”号“战术攻击核潜艇”和“8.24英雄”号常规动力导弹实验潜艇皆有可能作为这次“火箭矢3.31”巡航导弹的水下发射平台,发射可能是通过鱼雷管也可能是垂直发射筒,在更多细节被披露出来之前,这些暂时都没法确定。

就在“火箭矢3.31”首次水下试射后只隔了一天的1月30日,外界又发现朝鲜在西海岸又一次试射了巡航导弹,而次日朝中社官宣,朝鲜人民军在西海岸组织了陆基(车载)型“箭矢”-2巡航导弹的发射活动,也就是说,“箭矢”-1和“箭矢”-2巡航导弹还在生产和装备,所以“火箭矢3.31”究竟和“箭矢”-1、“箭矢”-2之间是否构成替代关系,目前也不好说。

但是从朝鲜近年来在尖端武器方面的亮眼表现来看,这显然不符合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换句话说就是,大多数国家需要依靠多次测试和试射积累数据,但朝鲜显然背后有一种强大得难以想象的数学计算能力提供了支持,就是说,相关数据并不需要多次试验累积,而是最初的几次测试结果在计算的范围之内,就可以取代多次的试验积累,从而获得很高的实际测试成功率。但是随口一说容易,实际上这是如何做到的,就不是普通人能够说清楚的了。

朝鲜公布的1月30日试射“箭矢”-2巡航导弹的照片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欢迎转发分享到群聊朋友圈让更多的人看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星火好望角

相关新闻

从猪排、咖啡到共享空间,为何上海总能让美好的事物“二次进化”?wteam万瑶:切入创新生态链最前端,帮助超早期创业者完成“从零到一”的跨越荣获VBEF标杆产业园区创新奖,BioGBA瞄准CGT产业打造从研到产的“超级工厂”培养11位世界冠军的网球教练:从入门到“爬藤”,冠军的品格能让孩子受益一生从“案板上的鱼肉”到“木须肉”——政治漩涡中的TikTok下周大考拉开序幕,IG/Alevel经济从B到9/A*的“突击”秘诀竟然这么简单?龙年限定礼!从“中华第一龙”到明清的龙形象,见证中国“龙”的历史!被“尔滨”从深山里“请”到中央大街的鄂伦春族,你真的了解吗?从大厂「上岸」到国企的人AI视觉的“大一统”:从CV到多模态,从行业大模型到机器人,旷视如何布局?聚焦丨从第一批“洋学生”到留学匈牙利的中国足球队 见证中匈友谊的双向奔赴「共同探究从土地到餐桌的巨变」联禾创作计划招募年营收超40亿的认养一头牛,从「卷」牧场到「卷」产品从教室到舞台,一群乡村孩子的“三部曲”律师国际化:从不可预知的变局到“风险共担”理想的家什么样?从“栖息地”到“充电站”从“5G+”到“AI+”,科幻小说里的万物互联成真了从「开城」到「无图」:大模型砸下来的钱好赚吗?从“百模”到“千体”:大模型智能体的竞争格局、商业模式和技术挑战从「小众户外」到「中产标配」的Salomon密码|独家对话全球首席品牌官从“APP工厂”到“AI应用工厂”,字节能找到AI时代的抖音吗?从“万人宠”到“万人嫌”,留学10年的欧阳娜娜,要提前回来了Nature:从“旁观者”到“刽子手”--髓鞘功能障碍驱动阿尔兹海默症的Aβ斑块沉积聚焦丨从“豆腐坊”到“改变世界”——中国第一批勤工俭学留法学生的故事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