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心理学家:父母要养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就戒掉这5种“有毒人格”

心理学家:父母要养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就戒掉这5种“有毒人格”

10月前


作者:暖心
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鲁稚的阳台  编辑




束缚不是爱;指责也换不来温暖;愧疚只会博取同情;发泄只会养出不健康的孩子;忽视会让孩子的世界永远黑暗。好的爱应该带着光,让孩子成为有血有肉、情感真实,自信而又强大的人。
——萨姐



知乎上有人问:世界上最大的谎言是什么?

一位网友这样说:最大的谎言是“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

她说:有些父母爱孩子,可以温暖他的童年;可有些父母爱孩子,却伤孩子最深,又无法躲避。

是啊!有些父母看似在爱孩子,其实处处在无意识中伤害了孩子。

法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有毒的父母”。

指的是:父母的负面行为模式持续存在,始终支配着子女的生活,让孩子遭受痛苦并随着成长不断加深。

很多孩子的童年创伤,都是父母给的,尤其是父母的以下这几种有毒人格,足以摧毁孩子。

01

“指责型人格”

永远在挑剔孩子

去年,有一个特别火的新闻。

14岁的女孩为妈妈做了一桌子的菜,满怀期待地等着妈妈回家。

没想到却被妈妈冷冰冰地责备:

“我是要表扬你吗?你中午跟我整这么多菜,我俩怎么吃啊?”

指责完女儿,她还在网上发起了牢骚:女儿做的午餐,我该表扬了?又要浪费了。

妈妈的言行里满是责备,看得令人窒息。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隐形精神暴力”:指的是向孩子输出刻薄或是难听的话语,就是在狠狠伤害孩子。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习惯性地挑剔,否定,指责,看到孩子的每一眼,都觉得他在犯错。

人类学家贝特森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证实:

习惯指责的父母,更容易养出患精神疾病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苛责、伤人的态度,都会弱化孩子的自尊感,让孩子形成自我攻击。

有一位患有中度抑郁症的患者,讲述了经常被父母责备的经历:

聚会时,打翻了一个碗,妈妈说他“没教养”;

考试倒退了几名,在众人面前教训他很久,嘴里一直说着“他有什么用”、“笨猪”之类的;

骑车摔一跤,也会骂他;

……

父母从来没有正面肯定过他,以至于他都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

苏格拉底说过:

“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

一旦父母陷入“指责型人格”,会让孩子同时丢失这两种东西,最终让孩子变得自卑、懦弱。

著名心理学者丹尼尔·J·西格尔说过:“孩子需要被欣赏和珍视。”

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点,不要轻易去挑剔孩子,多去看看孩子的好。

用包容、接纳、肯定,去赋予孩子价值,是在给孩子心灵最好的松绑。

02

“专制型人格”

永远都在拒绝孩子

在电视剧《烟火人家》中有一个叫李衣锦的女孩,从小就被妈妈严格管控。

她每一本带锁的日记本,都被妈妈多次偷窥;

因为她的朋友说话口齿不清,成绩也不好,妈妈就亲手“切断”了她的友谊;

亲手剪掉她看不顺眼的刘海;

她在班上被人欺负,妈妈看着满脸委屈的她,反而指责:你把我的脸都丢尽了。

从小学到大学,李衣锦就一路被妈妈干涉着,直到30岁,李衣锦都没有感受过自由的人生。

你说,妈妈不爱她吗?其实很爱。

但是,习惯于用高要求去限制孩子的父母,只会让孩子在“全方位”管控下变得自卑懦弱、焦虑和叛逆。

这是心理学上典型的“专断性教养方式”理论:拒绝+控制。

他们会不断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从而忽视孩子的需求和意愿。

可惜,当孩子的灵魂不自由,他会变得痛苦不堪。

就像李衣锦一样,因为被妈妈的步步紧逼,她的性格变得非常怯懦:被别人欺负不敢反击,遇到不好的事情,只会自己默默忍受。

可是,被窒息的爱裹挟的李衣锦最终叛逆了。

她交了妈妈不喜欢的男朋友,去了离妈妈很远的外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想逃离她的母亲。

美国作家爱德华说过:

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专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讲民主等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与人生。

孩子虽然年幼,但也有选择的权利,我们不应该去拒绝让孩子长大。

父母要尽力做到既可以让孩子依赖,也能放他独自飞翔。

03

“卖惨型人格”

永远让孩子充满愧疚感

贵阳一位13岁的男孩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甚至有厌世情绪。即便生病,妈妈还在一旁抱怨:

“你有啥好抑郁的,我们挣点钱,全都给你花了,我们现在这么辛苦,不都是为了你吗?我们一天天的压力多大啊,你还抑郁了,你愁死我算了。”

言外之意就是“你生病了就是对不起我”。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我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就为了能让你过得好点,你一定要对得起我啊!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你该知足。

我舍不得吃穿,你就这么报答我……

有心理学家说过:

在家庭教育里,两种东西正成为孩子不能承受之重,一个叫付出感,另一个叫牺牲感。

父母总是强调自己的付出和牺牲,给孩子传递出“为了你,我过得不好”的概念,让很多孩子被迫成为一个“亏欠者”。

却不知,父母的每一次“卖惨”行为,就犹如对孩子的精神虐待。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就曾有一项长达30年的研究,结果发现:

在负能量等级中,排在最后一位、最可怕的就是“羞愧”,其次则是“内疚”。

这两种负能量,能够严重摧残一个人的身心健康,让孩子变得自卑又压抑。

微博上有一个话题:30岁的朋友癌症去世,生前却说很开心。

因为父母一直在强调付出、不容易,让他背负着强烈的负罪感。

而癌症之后,他却突然松了一口气,觉得终于可以做自己了。

愧疚式育儿,是最差劲的激励方式。

所以,请不要带着“牺牲感”养孩子。

就像郑渊洁所说:

“我从不会说你要好好努力,我总是对自己说郑渊洁,你要努力,你都有孩子,然后我就努力给孩子看,把一穷二白的家变得富有。”

父母更应该把期望放在自己身上,做好自己,才能感染孩子。

04

“索取型人格”

永远把孩子当“情绪容器”

当一个孩子要天天看父母的脸色过日子,是一种什么体验?

一位网友说:

父母关系不好,我成了妈妈的“虐待对象”。

“为什么和爸爸吵架、她在家多么的不容易、生意是怎样失败的”这些话题她都会毫无保留地告诉我。

情绪激动时还会破口大骂,每次一和爸爸吵架,她就对我发泄情绪,骂我“短命鬼”,说她“寄生虫”,而我只能成为她的情绪接收器。

她心情不好时,会逼我完成很多试卷,如果偷懒,妈妈就会打我,将我关起来。

所以,即使我内心有多怨恨她,表面上还是会笑着对她说“我爱你”。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家庭关系错乱,逼迫着孩子成为父母的“照顾者”,父母不断在孩子面前索取情感安慰。

可是,当父母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情绪的容器”后,实际上是在吸食孩子的能量,让他在为人处事中都变得被动,也更容易成为讨好型人格。

在综艺节目《春日迟迟再出发》中,男孩林承玮因为父母的关系破裂,经常被父亲殴打。

母亲也经常告诉他“你父亲是一个很糟糕的人”。

他被迫承受着父母的怨气,也怨恨着父亲。

最终,成为父母“情绪容器”的他性格变得异常敏感。

他害怕被拒绝、宁愿自己忍受痛苦,也要给周围人带去善意。

脑海里一直呈现了“不给别人添麻烦”,“我要做得更好才会被爱”的观念。

父母千万不要做一个情绪的匮乏者,否则你就会成为孩子情感的“索取者”,让孩子为你的不幸买单。

好的父母,应该做一个情绪成熟的人,自己照顾好自己内在的不舒服,照顾好自己的坏情绪,为自己的生活负全责。

给他爱,而不是让他承受痛苦。

05

“忽视型人格”

永远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有一个女孩是典型的学霸,却经常被校园霸凌。

因为女孩成绩好,大家都觉得她高傲,刚开始用语言羞辱,骂她“不要脸、讨厌鬼、神经病”。

后来,他们开始撕女孩的书、作业本、揪头发、扔她的书包。

女孩把这些事情告诉父母,却被父母的一句“你成绩好,他们嫉妒你”而搪塞过去。

孤立无援的女孩越来越崩溃,内心也变得越来越压抑。

虽然,她的同学可恶,但是父母的忽视才是对她最后的凌迟。

韦布博士曾说:

“情感忽视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微妙的,它每天都在发挥作用。”

如果一个父母很少去关注孩子的情感:


孩子被欺负了,父母会觉得“他有错”;


孩子想让父母陪一陪,父母却觉得孩子不懂事……

这种“忽视型人格”的父母,把情感看得非常淡漠,所以无法为孩子提供安全感与归属感。

最终会形成两种性格缺陷:

一种是性格唯唯诺诺,不敢于表达自己,性格冷漠。

另一种是讨好别人,总习惯用自己的好去获取关注。

《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写道:

“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形成健康连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地关注作为燃料。”

好的亲子关系,都没有“情感空白”。

对孩子的情感回应会像一缕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到被爱、被理解、被看见。

建议父母:

即使再忙,每天睡前也要陪孩子玩一玩,哪怕只有5分钟,对孩子来说也是天堂;

孩子发问时,永远不会让他等,而是立刻停止手上的动作,给孩子尊重感;

孩子求助,永远先关注他的情绪,让他知道“有我在”,给他最大的安全感。

父母的及时回应,是孩子爱这个世界的勇气和底气所在。

06


蔡康永说:

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们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有温度的环境,让他健康地成长,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请一定牢记:

束缚不是爱;

指责也换不来温暖;

愧疚只会博取同情;

发泄只会养出不健康的孩子;

忽视只会让孩子的世界永远黑暗。

好的爱应该带着光,让孩子成为有血有肉、情感真实,自信而又强大的人。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




今日推荐
100位心理教育专家联手打造
《恒星时刻》孩子和父母各一本

孩子的知识宝典,父母的育儿指南



更多精品图书、杂志 请进 
阳台优佳甄选



▍往期回顾

彭小华:怎样识别和处理有毒的关系

父母有这一种心理,是在给孩子“投毒”

如何让孩子远离“有毒的”朋友?看美国父母怎样指导孩子交朋友

怎样养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教育专家给了9个建议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鲁稚的阳台

相关新闻

“我是你爹”心态被爆赞:高层次的父母,都会培养孩子这3种心态育儿百科:这5种“牛奶”,少给孩子喝!“我儿子,年级第一,在家自残”:养废一个孩子,做这件事就够了孩子变“不听话”的5个阶段,到第4阶段,父母基本就管不住了一个孩子童年最大的幸福:是被允许做这4件看似“无用的事”“怂孩子”都是干大事的聪明人,前提是父母要看到这2点征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什么样的工作是一份好工作?四大非遗齐聚,新年就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艺术童年消费降级的“第一个暑假”,这届中产父母决定不当韭菜...「不花钱」就能改善心理健康的 6 个小方法加拿大超市中“最不起眼”却最健康的5种食物,其中99%的华人都不知道……李湘女儿王诗龄被曝遭校园霸凌:面对那些“嘴欠”的孩子,父母最实用的办法是……孩子越催越慢?当你学会这四个“心理学套路”,孩子的自驱力爆棚“我认识的教师子女, 没有一个心理健康的....”“我认识的教师子女,没有一个心理健康的....”惊人的追蛇定律:喜欢“较劲”的父母,养不出优秀的孩子活了30年才明白的道理:真正能管住孩子的父母,必然都是“不讲道理”的!紧急状态!猫狗双全、没生孩子的尹锡悦“催生”:再不生孩子韩国人要走向灭绝了遇上必须穿的场合,一定要这一条:正装休闲皆可的「桑蚕丝西裤」61真的能带孩子走进“空间站”,就靠这本2米多长的全景立体书儿童心理专家陈默:“以孩子学习为中心”的家庭,培养不出爱学习的孩子那个「划伤」自己的孩子,在表达这3种渴望争议下“规培”的十年:成为一个好医生,要经历什么?5岁女儿和爸爸等地铁照片走红,网友盛赞:这才是真正的“富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