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北漂过得好不好,只有鲍师傅知道

北漂过得好不好,只有鲍师傅知道

7月前

转载自三联生活实验室

作者/tweety

有人说,判断一个刚到北京的年轻人过得如何,看的不是银行卡里攒了多少钱,公司是否包食堂,租房补贴有多少——而是,一个月逛几次鲍师傅。 
“逛得越多,或许正说明TA现在过得一般,太需要得到一些碳水的抚慰。”
这种观察并非空穴来风,有人直接将鲍师傅消费与北漂个人幸福指数挂钩,并认为,能够让大脑快速冲碳,释放多巴胺的鲍师傅,无异于北漂的精神氮泵,“每月至少服用5个鲍师傅家的肉松小贝,才能持久续航20天。”
有人现身说法,认为鲍师傅给年轻人提供了一种非常肤浅但珍贵的舌尖满足感——

〓 图源@五老师
“那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幸福感,根本不需要味蕾做判断,它就已经乘着丰富的油脂,滑进了你的肚子里,紧接着血糖就会开始升高,让你感觉有点晕,又十分放松,和喝酒是一个感觉。”
提起鲍师傅,很多人将其与百年义利和稻香村奉为“北京伴手礼三大巨头”。
当各种新兴糕点品牌以网红营销为卖点,鲍师傅还在沿袭老式糕点的散装称重。有时它的包装甚至是只印了个logo的透明塑料袋,内里却承载了最酣畅淋漓的高热量味道。
2017年,最初扎根于北京的鲍师傅把版图扩展至上海,曾引起“一鲍难求”的热潮,如今,互联网上却鲜少再出现全城哄抢的词条。你以为鲍师傅没禁住更新换代迅猛的网红营销,其实它依然是线下屹立的糕点顶流,多年不倒。

〓 图源@OT是个设计师
在热门商圈的门店,鲍师傅排队动辄半小时,无论什么时间去,前面都稳定地站了十几个人;从深圳开往中国香港的地铁上,“含鲍量”比任何一种伴手礼的出现率都高;因为各城市、各门店排队的人太多了,鲍师傅甚至张贴了孕妇友好的免排队告示。


〓 图源@小星咩咩o.o
就连年轻人最近的善恶观都开始转变为,“爱吃鲍师傅的人,不会坏到哪去。”
因为,“我竟然在暴瘦和暴富之间,选择了鲍师傅。”
鲍师傅的火爆,还萌生出“鮑师傅”“鲍师傅精品店”“鲍大师”等一众山寨模仿者。真假师傅在糕点界的谜底还尚未解开,就连它的出身,也开始模糊不清。

〓 图源@谁呀
很多人将其误以为是北京特产小吃,然而——鲍师傅本人出生于江西,这个糕点品牌发源于河南,最终扎根北京;它的主打产品叫做肉松小贝,内里裹满沙拉酱,外表又沾满亚洲风味的肉松;松软的面包体神似港式老蛋糕,咬一口像是穿越到中国香港。
不过,只要你找准离公司最近的那家正牌门店,就会发现——“一到晚上,鲍师傅窗口散射出的暖黄色灯光和四溢的糕点香气,会让我感觉,排队买完就能回家了。”

〓 图源@五道口饱师傅
这个身份扑朔迷离的糕点,正在成为北漂的精神故乡。
鲍师傅越腻,越让鲍门信徒欲罢不能
当别人在抱怨“北漂生活好苦”的时候,入坑鲍门的年轻人会回答:那是因为你碳水吃得太少。
现今的饮食流行趋势是零卡、零脂和零糖,甚至最近一个网络热梗叫做“淡人”,意为在工作、生活、社交中总是遇事波澜不惊,精神状态极其稳定的人——
当年轻人从口味到人设都在趋于清淡时,鲍师傅会教育每一个因为缺零嘴而感到emo的孩子:肉松和沙拉酱,才是成年人的安抚奶嘴。
“在一顿炸鸡、汉堡加火锅的碳水爆击后,鲍门信徒还会用全糖宽油的沙拉酱和芋泥,完成腻上加腻的闭环。”
甚至有网友开发出,将这种糖油混合物的口感放大化的食用偏方:
加热了吃,是空口喝油的爆浆极致爽感;
冷藏了吃,是堪比咀嚼黄油的颅内高潮。

〓 图源@阿哄hōng
被红豆、麻薯、爆爆珠等辅料塞满的“酱多多”糕点,相当于固体奶茶,“适宜暴风吸入,而不是吞咽服用。”
模仿鲍师傅的糕点很多,但是比它出圈的却很少。“因为他们总是用料不足,不知道是为了省钱偷工减料,还是在担心那么腻的馅料,有几个人能接受得了?”
吃鲍师傅,是年轻人获取快乐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学会接受用高热量疗伤之后,鲍门宇宙中的一切都变成了存在即合理。
提子酥包装上的拼音被误印为“ti zi shu”,被网友解读为带着方言、接地气的口音。
龙年新款纸袋上的英文dragon被误印为dargon,又有人玩起谐音梗:知道你的宠了,是做给我们“打工人”吃的。
甚至有人沉迷到在网上发问:过期了还能吃吗?
还真有人在评论区煞有介事地回答道:只要没异味、没长毛,我就认为能吃。(温馨提示:请勿模仿。)
有人说,七情六欲中,食欲最为凶残。当一批年轻人还在遮遮掩掩地吃白人饭,偷偷减脂减重时,另一批年轻人则是大大方方的“每日一鲍”。
鲍师傅,才是属于20多岁的奢侈品
中年北漂,觉得鲍师傅又油又腻;但对20多岁的北漂而言,鲍师傅才是物理上快速分泌多巴胺、促进内啡肽的奢侈纯享。
刚到北京的年轻人,曾以为鲍师傅是朴实的街头小吃,小贝外面的肉松和海苔总是粗粝又张牙舞爪,咬下一口还可能滋出一嘴的沙拉酱。
后来他们才幡然领悟,“什么经济条件,才能吃完小贝不去舔盒子里的肉松?”

〓 图源@ohyx-
最贵的蟹黄风味小贝是34元一斤,有人发现,买了一盒12颗的板栗饼,就花了72元;还有人看到鲍师傅的后厨,用的是47元一盒、人称“动物奶油中的爱马仕”的蓝风车奶油。

〓 图源@pp bbxx
即便全国已经遍布了100多家门店,但是如果你居住在未被鲍门辐射到的城市,就必须额外花一笔代购费和快递费,才能吃上。
22岁的留学生麦兜两年没回国了,在她心里,鲍师傅的地位几乎等同于我国博大精深的八大菜系。
很多像她一样身处海外的年轻人都在网上发帖求助:鲍师傅能带上飞机吗?

〓 图源@在英国混吃等死的熊猫🐼
有人因为无处买鲍而困扰,还有人因为线下排队的高门槛流程,先被吓乱了阵脚。传说中,这是一种令i人闻风丧胆的购物方式,甚至让不少年轻人产生了犹如踏进奢侈品店的恐惧感——
你需要提前默念无数遍自己要买的食品名称和数量,且熟练背诵。不然在排到自己时,很可能会被店员的快节奏提问扰乱思路,还会听到身后排到不耐烦的其他客人的小声催促。
“真的会有人提前在手机备忘录写好台词,轮到自己时照着念出来。”

〓 图源@柠檬🍋超爱吃
北漂Vivian说,10年前初到北京时,买鲍师傅于她而言是一趟需要提前策划的行程。
“当时门店不多,我只能坐一小时地铁到二环里那家店买上一趟。或是花30多块叫个闪送,跨越半个北京城才能来到我的嘴边。”
正如汪曾祺提到过的,“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全都吃掉了。”无论是10年前还是现在,年轻人的消费观总是“有点儿小钱全炫嘴里”。
而鲍师傅就像是20多岁年轻人在糕点界的“专属奢侈品”,不管生活多迷茫、存款有多少,先吃进去一口高热量,自我满足了再说。
“况且,也就是年轻的时候,才能承受住鲍师傅肆无忌惮的热量。”
北漂生活质量风向标
对于恩格尔系数拉满的一群年轻人来说,美食的奥义,就是糖、碳水、脂肪三位一体,而鲍师傅则恰好适配这个底层逻辑。
于是,即便是在人称“美食荒漠”的北京,这家糕点店也能驻扎多年,还开出了16家门店。

〓 图源 鲍师傅官网
高热量带来的短暂幸福感,总是转瞬即逝。买鲍师傅的频率,则成为北漂生活的反向晴雨表。
“没钱的时候,反正也买不起包,那有点钱不如吃一把鲍师傅,情绪价值瞬间到位;后来日子过得好了,口味变淡了,吃鲍师傅的次数反倒少了。
26岁时,Vivian每月身背6000元的房租,还要攒下钱来为将来扎根北京做好充足的准备,吃鲍师傅是一种难得有一回的奢侈。
现在,36岁的Vivian在北京有房有车,却已经很久没再吃过、也没再馋过鲍师傅。“上了年纪之后,糕点涨价对我来说不成问题,而是热量成为了奢侈。吃一块就浑身冒热气,还得跑健身房。”

〓 图源@Dove曦
鲍师傅就像是北漂们年轻时的精神大补药。即便现在不碰了,“每次经过门店前排队的人群,就回想起当时年轻又贫穷的自己。”
ENDING:
排队排久了,有的鲍门信徒发现了在这里买糕点需要提前演练的真相。“鲍师傅似乎总在制造一种‘鲍’紧张的现场氛围。”
“十几平的门店里被塞满了全身包裹严实的糕点师傅,宛如一个大型生化实验现场。但当你盯着屋里的师傅,发现他们一直在反复刷酱、裹肉松……一副每个人都很忙,但是不知道在忙些什么的样子。

〓 图源@星之菜比
当大家都在学习如何维稳精神状态,鲍师傅好像教会了你如何“以鲍制暴”(暴走的暴)。
在疑似参透了鲍师傅的秘密之后,不少鲍门信徒从曾经偏爱这一口高热量糕点,演变成了想直接成为一位“鲍师傅”。
“不用跟别人交流,也不用开会,每天只需要安安静静地给面团刷酱,i人的梦想职场也不过如此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凤凰WEEKLY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