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人工智能战”改写了未来十年数字经济的演进逻辑。表面上,AI大模型的创造力已经渗入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然而大模型在产业端应用的尚未成熟及其对于硬件的迫切需求,也为整个工业链条延展了新的空间。可以看到的是,从世界各国的战略层、资本市场到互联网巨头,无一不在重返工业热土。而各行业工业化、工程化水平的提高,又加速将部分看似已经“沉寂多年”的工业数字化领域推上了新质生产力这一科技腹地。去年十月,IDC发布了一份针对国内CAx领域的设计研发类工业软件厂商市场报告,公布了2022年该领域的市场份额。数据变化表明:海外巨头“分食”国内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大幅松动。尤其是在CAD这一最重要的细分市场,头部海外厂商市占比均有下降。作为排名前五厂商中的唯一一家中国厂商,中望在CAD的市占率已经接近10%,并坐稳了国产CAD领域的头把交椅。 图源:IDC《中国设计研发类工业软件之CAD市场厂商份额,2022:稳中求进》
10%,一个乍见之下并不起眼的数字,背后喻示的却是国产工业化软件长达数十年“逆势向上”的过程。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说,国产软件不再是星星之火,至少由中望领衔的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已经在电光石火之间,主导着、或即将主导新一轮“战局”。
后发制人,在海外巨头的“碾压”下生存
尽管很早就拥有了全球五分之一的工业设计师数量,中国的CAD市场份额却仅为全球的5%左右。彼时,大量需要标准化、专业软件化的设计生产场景,实际上都还是以传统低效的方式存在。如今在中国工业日益强大、加速融入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中高端的工业化潜力持续增长,工业软件的爆发也只是时间问题。可以说,在供应链已经“征服”全球的客观事实下,工业研发设计本身就成为了中国工业当下必须要直面的挑战。相比市场的“钝感”,国产工业软件厂商在布局方面不遗余力。与海外软件巨头积淀多年的工程化与市场化经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软件作为后发者,品牌认知弱,市场容错空间小,生存法则需要自己一点一点打拼出来。至于如何打拼,个中辛酸也许只有躬身入局者才能体味一二。要立长志、立大志,而不能长立志。远见与定力,缺一不可。如果中望成立之初就仅仅着眼于“应用开发”的商业模式、把相对更难的“打破海外的标准化技术垄断”放归一旁,可能今天的格局又会不一样。报道表明,在单一赛道里,中望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对齐甚至超越海外水平,可即便如此,在过去的20多年里,他们也并非无往而不利。2010-2020这十年,是国产软件在海外巨头的“碾压式”竞争环境下饱受质疑的十年。资本市场对工业软件的青睐,企业的数字化尝试和采购指标,使得良莠不齐的国产工业软件批量涌现。市场教育是上去了,“国产软件好不好用”等质疑也随之而来,在早期丰富的工业场景中经历了打磨的海外巨头再次受益。事实上,国产工业软件由于起步较晚、规模较小,自主创新投入有限等因素,技术水平确实与行业巨头有一定差距。再加上产业人才匮乏、用户使用习惯、工业场景限制等,这导致了自主核心技术研发的瓶颈困难。而没有自主核心技术不代表活不下去。当时,与中望同样还在“求存”的国产软件厂商们,面临着两个选择:先做品牌声量圈市场,还是持续投入自研核心技术?另一方面,中国工业领域标准化程度较低,企业很难对同类软件横向对比,再有懂工业软件者数量稀少,最后往往演变成销售间的“火拼”。以至于国产工业软件发展多年后,还是不得不蛰伏于海外巨头的锋芒下。马太效应下,“烧钱”卷核心研发,又能带来多少市场回报?阶段性地回望过去,从市场占有率来看,是选择“不留后路”地投入关键技术的中望获得了更多客户“用脚投票”的支持。企业客户总是更敏锐的,他们清楚地知道:几何建模引擎、数据转换引擎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是真正能攻克制约工业软件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卡点,帮助自己拥有更先进的生产力。可以说,当初一头扎进根技术攻关的中望,没有过多理会市场对国产工业软件的不信任:做出来,才有得说。国产厂商里,有人懂发展工业软件真正需要之所在,而这些人相信的是那句朴素到略显笨拙的古话:“立根原在破岩中”。
执着于“根技术”,铺就“突围”后的坦途
如同上下游不断融合的产业链,软件独立存在的时代也早已过去。上一代软件的目标是将人与工作聚拢在一个时空范围内,而这一代的自研则是要创造一种“王道”与“柔性”的融合:既要靠过硬的根技术集来支撑,又要植根于有时如同迷雾一般的业务场景,从中汲取养分。换句话说,题面不过短短几个字,谁理解得更好,谁就是第一。由此反推,在IDC报告中,中望如今能取得国产第一的成绩,或许更多归功于对根技术近乎偏执的投入,“啃下了”越来越迫切的市场需求。 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大脑,其中,CAD领域是竞争最激烈的赛道,素有“得CAD者得工业标准化”的说法。CAD的根技术集包括几何建模、几何约束求解引擎、显示引擎、数据转换引擎、网格剖分引擎等,目前,拥有一体化产品能力的中望,已经在这些领域完成了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商业化的全部关键路径。 有技术、懂行业、链接生态,可能是中望国内领跑的三大要素。但所谓“解题”,不只是看技术能力,还要看这一时期的行业难点身在何处。 第一个难点,是工业场景的复杂。随着中国加快向世界工业强国迈进,工业应用场景的复杂性也在加深。尤其在高端市场,企业需要的往往是能够长期合作的软件厂商,从战略上共同研发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深耕场景正是工业软件的基础,国外巨头们也并不是天生的霸主,也都是在一个个真实场景中,真刀真枪地拼过来、拳拳到肉地练出来的。中望目前已完成了覆盖工业设计、分析、制造全流程的CAD、CAE、CAM产品布局,这就使得他们天生有机会服务更全链路的产业客户、天然地拥有更加丰富的真实场景。换句话说:因为产品矩阵的全面,中望做过的真题天然就比同期选手多且难。而在关键核心技术的积累、产品矩阵与生态能力的完善,使得其能够进一步匹配不同行业特性的应用需求,从而让工业企业得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大胆猜测:进一步打造一体化的CAx行业解决方案,打通数据、满足数智化工业的协同应用,将是中望的下一程目的地。这个领域与大模型等不同,无法在短短几个月内快速突破,而讲究“十年磨一剑”。本来就是回报周期长的慢领域,用户的反应却急迫而直截了当。体验差、效率低、价格高、工程计算方式不能按照企业预期地执行,都会导致一个打磨很久的产品打回重造。 也就是说,如果国产软件厂商的根技术只是“追平”了海外巨头,不能同时为企业降本增效,也很难被真正纳入考虑。第三个难点是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软件长尾市场的割裂,使得其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自主可控”变得真假莫辨。一旦接入工业化流程,围绕软件的业务构建、打通数据、用户操作习惯迁移的成本又都很高。这种情况下,企业会由过去在不同细分需求下逐个挑选工具软件应用的思路,转变为选择具备自主可控技术的一体化CAx解决方案,且倾向于有持续发展力的厂商。强者愈强,几乎是默认的剧本。这种强大,是过去十年、二十年,执着于根技术、坐冷板凳的回馈。眼下的坦途,是过来人用血汗铺就的。
欲善中国工业软件,必争全球化
靠着根技术“以战代守”,中望接近10%的市占比 对于国产工业化软件时代到来,乃至逐步走向世界级软件来说,都是一个相当积极的信号。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中国要实现世界工业强国之路,必然始于设计研发的自主革新,从接受全球化标准,到参与全球化标准,再到自主定义全球化标准。回看过去,中望更早明白的一个道理是:工业软件不是一个尝鲜的行业,不能永远跟随“大众的期待”去调整自身。而仅靠着对单一市场的理解打保守牌,不但对外会被竞争格局所牵制,对内也会给企业客户留下“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印象。预判场景,计算发力时机,都是以人为本的工业中极其难得的智慧。智者贵于乘时。对2004年的中望来说,这个不可失去的时机,毫无疑问就是跟随中国全球化进程,扎进世界工业的深水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过去的工业革命中,各个产业场景迭代呈现出了点式爆发的特征。迄今为止,各个国家与地区均有其工业长板,因此,全球化的生态与视角,无论是对中望自身,还是对于那些在长期合作中感受到了生态力量的中国企业客户来说,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在CAx领域,也同样如此。工业软件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工业软件的研制高度依赖工业发展技术以及经验迭代累积,海外巨头凭借着发达的工业体系背景以及早发优势,在各个细分产业都做得比中国厂商要好。如果自己不先走出去,趟出一条路来,又如何能理解庞大的工业场景与业务的需求变化?全球化最直观的裨益,就是能够让中望得到更丰富的工业场景,更好的沉淀经验来打磨产品。此外,通过充分参与技术探索与合作、吸纳全球高端技术人才,中望也能将更多时代前沿的技术与行业洞察带回中国市场,为自身创造更多价值空间的同时,帮助国内企业客户更好地成长,形成双赢局面。在本次IDC的报告中,中望首次超越美国厂商PTC,逼近美国最大的CAD厂商Autodesk。这是一个国产软件强大起来的必然事件,一切都是更好的技术、体验、解决方案被市场选择和检验后的成果。研发全球化是另一个能帮助中望后来居上的可能选项。公开资料显示,中望已经在全球设立了六大研发中心,国内外研发人员超过了1100人。由于中国市场一直受困于复合型工业化软件人才及培养土壤的匮乏,从中望的全球化产业人才规模可以得见,厂商积极出海进行市场开拓,也能够有效地帮助中国工业化进程完善人才短板,汇聚更多优质的全球工业化资源。 实际上,在全球化的道路上,中望从来都没“另辟蹊径”,而是始终将出海看作一场谋事在人的长久之计,如今,国产头号交椅的责任与使命在肩,业界对中望也有更高的期待:像选择死磕根技术一样坚定地走向出海,用全球化硕果来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在海外巨头的本土夹击下艰难成长,到成为国内头部力量,再去海外巨头们的“本土市场”发起竞争,自主竞争的意识帮助中望告别了“约拿情结”,更重要的是,中望仍在努力探索一个能将中国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的潜力向全球释放的机会。最新的消息是,4月22日,中望将携手国内多家头部工业企业,带着他们的作品,组团奔赴德国汉诺威工业展,争取更多的全球市场机会。今年他们说的是:在一起,让世界看见中国工业。归根结底,中望在本土市场做到头部,这既是“知蹊径之崎岖”,也是技术“求人不如求己”的大势所趋。可当角斗场来到了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外”,国产工业软件则需要更加精神抖擞、虚心探索,才能真正像那些出海成功的中国品牌与平台一样,因势应变,立于时代之巅。工业把自然力与想象力并入生产杠杆,设计是杠杆的支点。本次市场报告中,IDC给出的标题是“长期主义”。诚然,当下国产工业软件已经到了奔流激电的破局时刻,但相信深谙持久战之道的“中望们”也会做到定此一业,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