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昕然,还好没成为安陵容
自开播以来,母女情感真人秀《是女儿是妈妈》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讨论。
节目中的四对母女,呈现了多样化的代际关系。
其中,安陵容扮演者陶昕然的家庭关系和她从小被打压式教育的经历,让网友狠狠共情。
中国式家长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为何总这么别扭?
近来热门综艺《是女儿是妈妈》,贡献了不少探讨亲子关系的话题。
其中陶昕然这条线是最引发热议的。
作为近些年最常被大众讨论的角色「安陵容」的扮演者,不少观众都曾试图探究她能够将这一角色的谨小慎微、自卑敏感演绎得入骨三分的原因。
陶昕然在《甄嬛传》中饰演安陵容
安陵容习惯性地显露出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甄嬛传
终于在这档节目中,找到了最根本的答案。
节目里,陶昕然与强势的、总在打压的妈妈陶跃娣之间的相处,总绷着一张弦,仿佛「安陵容原生家庭再现」;
但在养育女儿何陶的过程中,又仿佛借此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将自己重养一遍。
以至于如今的陶昕然,没有自卑敏感,反而落落大方、温柔又有力量。
回看陶昕然与妈妈那些年的对抗,堪称最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和子女之间的关系。
看懂了她们,也就读懂了为什么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都执着于把自己「重新养一遍」。
陶跃娣是典型的「虎妈」形象,当了三十多年的中学老师,最执着成绩这件事。
她要求陶昕然拔尖,考高分还不够,要满分才行。
一次陶昕然考了98分,放到别的家长那都得是想办法奖励的分数,但在陶跃娣这里,却遭到严厉的打骂:
要是粗心,那就不应该。
要是粗心,那就不应该。
小学三四年级时,陶昕然考了全班第四名,结果遭到陶跃娣一顿打。
在陶跃娣看来:
前面还有三名呢,我那个时候打她,都是为了煞她的威风,不让她骄傲。
前面还有三名呢,我那个时候打她,都是为了煞她的威风,不让她骄傲。
陶跃娣会使用拔去叶子的竹条,生生打在陶昕然脱了裤子的屁股上。
即使陶昕然疼到忍受不住哭出声,也得马上「不许哭!」
直至今日,陶昕然在讲起这段往事时,脸上仍是抑制不住的难过和失落。
她不理解:
为什么要做那个最好的?不是第一名就不配存在吗?
为什么要做那个最好的?不是第一名就不配存在吗?
这样的教育方式也延续到了下一代,节目中陶跃娣陪同陶昕然和孙女何陶一起去超市挑选礼物。
何陶先是想要积木,后来又被水粉画吸引,但这些都不入陶跃娣的眼。
她拿起一本算术题册《十以内的分解与组成》,说着「这个蛮有意思的。」
但何陶显然不想要这样的「实用性礼物」,她又继续在超市里寻找着,被玩偶吸引。
结果陶跃娣急匆匆抢话:「家里太多娃娃了。」
而后又催促着要回家做饭,硬生生打断孙女挑选礼物的进程:「今天姥姥还有任务,回家,今天不买了。」
在节目组采访时,陶跃娣也并不认为这样的方式有任何问题,而是坚持这是在给孩子培养抗挫能力。
很多人看完这期节目,明白了陶昕然「为什么能把安陵容的谨小慎微演得那么好了」。
但陶昕然不是安陵容,她没有养成逆来顺受的性格,反倒在凭借《甄嬛传》安陵容一角大火后,对母亲作出反击:
我的成功是因为我自己,不是因为你的教育。
我的成功是因为我自己,不是因为你的教育。
这样的亲子关系,可能是很多人原生家庭的缩影。
打压与反抗、否定与推翻,许多人终其一生活在与父母的对抗与斗争中。
而这样的教育理念,通常也是一代又一代影响与传承下来的,从陶跃娣的名字中或许也可以对她的童年经历窥得一二。
但「陶昕然」们决定不再继续下去,因为淋过雨,她们决定撑起伞。
当了妈妈后,陶昕然要求自己:
我绝对不可以用,小时候我妈妈对待我的方式,来对待我的女儿,绝不。
我绝对不可以用,小时候我妈妈对待我的方式,来对待我的女儿,绝不。
所以在超市挑选礼物的环节,她努力帮女儿隔绝来自外婆的隐形控制,在女儿看向玩具时告诉她:
玩也没问题,你喜欢最重要。
玩也没问题,你喜欢最重要。
在陶跃娣反复催促着离开时,她也耐心告诉陶跃娣不要这样做。
在陶昕然看来,答应了要送孩子礼物,就应当让她好好选择自己最想要的。
否则「商场那么大,她想去看,结果我们拿了就走,那这算什么奖励。」
在类似这样的问题处理中,陶昕然都坚定地站在女儿这边。
包饺子的片段里,女儿想包草莓馅和榴莲馅的饺子,她也不拒绝,任由女儿发挥创造。
还逗女儿:「我都太羡慕何陶了,怎么有一个这么好的妈妈,榴莲馅儿也让包,草莓馅儿也让包。」
陶跃娣觉得孙女吃饭太慢,陶昕然就回怼:
她为了去适应,自然而然会去改变的,我就相信她在学校吃饭,一定比在家里吃饭快。
她为了去适应,自然而然会去改变的,我就相信她在学校吃饭,一定比在家里吃饭快。
女儿难过想要大哭,她也耐心开导:
难过的时候,妈妈也会哭的,你现在难过,妈妈理解你,所以你哭一哭吧。
难过的时候,妈妈也会哭的,你现在难过,妈妈理解你,所以你哭一哭吧。
陶昕然在努力让女儿拥有一个幸福自由的童年,也以此治愈自己的童年。
这样的故事,我们似乎也曾在另一位女明星的身上看过。
因为出生是女孩身份,伊能静和妈妈被爸爸抛弃。
妈妈痛苦不堪,将「生不出儿子的罪恶感」强加在伊能静身上。
爸爸留下很多债务,致使伊能静很小的时候就要肩负起为家里还债的压力,如果不去赚钱,别人就会来家里泼油漆。
没有感受过良好家庭氛围的滋养,也没怎么接受过来自父母的爱意。
但她却在成为母亲后,变成了为儿女「撑伞」的那个人。
无论是在社交平台上随性大方的恩利,还是在节目里天真可爱的米粒,都不难看出是在满满的爱与尊重中长大的。
或许正是因为「陶昕然们」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明白糟糕的教育方式对自我的伤害。
于是她们在成年后努力靠事业重塑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修正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也重新认识童年的自己,弥补当时所有的缺憾。
陶昕然和伊能静的童年,就像是网上常常提起的「原生家庭」。
虽然原生家庭,顾名思义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之前,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
但很显然,在近些年的互联网中,这一词语不再是中性词,而指向不好的成长环境。
「逃离原生家庭」等词组充斥互联网,「断亲」「重养自己」「扫兴的父母」等话题更是热议不断。
在各大社交平台,你都能看到无数条带着这样关键词的标题。
而里边故事,大多是「控制欲极强的父母」「重男轻女的家庭」「严苛到不近人情的家庭教育」「总被父母忽视」等等常见叙事。
这或许也正是许多明星家庭教育方式出圈、星二代走红的原因,他们不仅物质满足,还被爱、被尊重、被给予自由。
但意识到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影响,或许只是一个起点。
大家已经不满足于看到问题,而是寻求解决办法——「重养自己」。
并非简单的重新开始过自己的人生,也包含着对以往经历的和解,和重新探索、理解、接纳自己。
毕业参加工作后,我把牙齿矫正了。
自己花钱读了研,做了近视眼手术。
上班后买了以前不让买的专业长板,现在学得有模有样。
毕业参加工作后,我把牙齿矫正了。
自己花钱读了研,做了近视眼手术。
上班后买了以前不让买的专业长板,现在学得有模有样。
当越来越多的人尝试「把自己重新养一遍」,也就意味着更多人逐渐摸索到走出原生家庭阴影的方法,摆脱「乖孩子」、「要听话」的规训。
他们不再执着于评判父母的孰对孰错,看清了家庭关系本就没有满分答卷。
于是他们决定开启自己的人生答题卡,不再被陈旧的、既定的人生答卷所影响。
重构自己拥有掌控权的世界,重新建立自己的人生价值,也重新养育最真实的自己。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