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气儿高,争强好胜输不起,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父母
朋友吐槽说她女儿有点“心气儿高”,游戏输了,手工做失败了,题做错了,不是第一了,都会各种不开心,耍赖、发脾气、撒泼打滚、恼羞成怒、哭闹……总之整天给她花式表演“我不爽”~
心气儿高的人一般都对自身标准要求比较高,有好胜心,有积极向上的精神。
如果是一个能力强的成人这也不算坏事,但是小孩子能力还不足,情绪控制差,自尊心强,就很容易遭受打击。当他发现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时候,无法面对失败,就想用各种方式找补。
所以,养育一个心气儿高,争强好胜的孩子,是真的很折磨人。
你告诉他不要在意一时的输赢成败
你告诉他不要在意结果?
你跟他说有赢就有输,有成功就有失败?
你跟他说要认清现实,这个世界本就是残酷的?
人家就是无法面对输和失败才这么崩溃的啊!难道会因为我们几句轻飘飘的话就喜笑颜开不在意了?
根本不可能!反而可能雪上加霜,让沉浸在失败情绪里的孩子更加崩溃!
还不如你马上转移注意力跟他说“咱们去吃大餐吧”“一起下楼买雪糕吧”来的管用。
帮他维持下赢的假象呢?大点的孩子很容易就会识破演技,直接来个恼羞成怒。何况这样自欺欺人,孩子走出家门后依然会受挫,因为其他孩子可不会这么谦让。
所以,简单的劝慰、利诱、谦让都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那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争强好胜的同时,又能从容面对失败呢?
先改变我们家长的思维方式
有些家长本身自己就很在意输赢成败,对孩子的要求也高,生活中不知不觉就会给孩子灌输:
这样的认知无形中给孩子贴上了标签,让孩子思维也变得固定,执着于输赢成败,觉得荣誉事关“尊严”(父母的或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就容易钻牛角尖,总认为赢了才是优秀的好孩子,输了就是差劲的孩子。
哪个孩子不想当好孩子呢?
所以,他无法接受“失败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这样的结果,他不要当差劲的孩子,这太没面子了,他要想方设法逃避或掩盖失败的结果……
这样的孩子看起来就非常的争强好胜又怕输,脆弱又玻璃心。
想要改变孩子这种心态,你叨叨叨的讲道理和劝慰都没大用。重点是要从我们家长做起,换一种思维看待成败。
换成我们常说的成长型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人可以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从而拥有更强的个人能力,能够积极地应对各种失败和挑战。
所以,拥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不会不执迷于一时的输赢对错,也就不容易给孩子贴成败的标签。
还能更理解孩子的处境:小孩子能力差,会犯错很正常,只要正确引导教育,他自然会成长的。
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也更容易拥有成长型思维:
他将不再过于关注那些荣誉和面子,也不会再恐惧和焦虑失败、贬低、嘲笑。
反而会更注重自身的经验和能力,会把每一次成功看做再进一步的阶梯,把每一次失败当成练习和考验。
孩子的心态强大了,还愁他不能更优秀吗?
看不惯孩子的时候,不贴标签
每当孩子有奇葩行为的时候我们都会感到头疼烦恼,觉得孩子这不好那不好,哎呀,横看竖看都不是心目中完美小孩的样子,忍不住就想给孩子很多负面评价,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
这时候只要我们稍加注意改变下,把标签变成描述孩子当下的行为,就能把事情变得不那么糟糕,我们的心态也会因此改变,对孩子还有信心,他还可以变好。
比如:把“这孩子太淘气了”,换为“这孩子‘现在/今天/最近’很好动”
比如:把“这孩子真笨”,换为“这孩子‘现在/这会’还没学会”
“一言定生死”和“还有机会”,是不是感觉完全不一样?
这样的表达方式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也可以利用起来:
比如,孩子因为桌游玩输了而不开心,我们跟他说“输了也没关系”,不如说“你只是现在输了,下一局可不一定哦”,因为后面的说法给了孩子希望之光。
遇事多关注当下,而不是过度焦虑未来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遇到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当孩子与小伙伴起争执,衣服穿不好,丢东西,比赛失败……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直接焦虑上头,甚至脑补:这孩子一点小事都做不好,输不起,总是哭唧唧,发脾气,以后可怎么办?
千万别掉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种固化思维里。
孩子虽然现在差,但只要给他充足健康的“养分”,不代表以后也不好。
所以,过度的焦虑未来,不如多多关心孩子当下的情况,把挫折和失败当成孩子成长的插曲:
“这次为什么会和小伙伴不开心呢?原来是这样,那下次遇到了你想怎么办呢?”
“看,这次你的玩具又去旅游了,它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下次你带玩具出去有没有办法让它一起回来呢?”
以这种成长型思维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不责怪羞辱孩子,你和孩子都会更舒服,孩子的每一次挫折也会成为他成长的助力。
我们经常说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孩子出现的很多问题也总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影子。
姐妹们有商品、育儿等方面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大管家”,她贴心又靠谱,包解决,包满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