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高尚么?有钱可耻么?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565 篇文章
文中插图来自Pexels、Pixabay
作者:柠檬树。
对于金钱,从小到大的很多经历,一直让我很困惑。
小时候有一次,我和弟弟在楼下捡到两个很漂亮的瓷瓶,卖给了收废品的,换来两个五分钱的钢镚。
那时候的五分钱,可以买到两块糖,或者一根冰棍儿。对于我俩来说就是很了不起的收获了。
我们捧着亮晶晶的大钢镚,别提多高兴!
我突然觉得自己找到了生财之道,回家兴奋地告诉妈妈。没想到妈妈很严厉地说:“以后不能再去捡了!”
妈妈没有任何解释,但那个表情,却让我们都觉得,这好像是一件很不好、很不光彩的事。
后来我们再没有去捡过,哪怕明知道能卖钱。
还有一次,我一个同学的爸爸开了个煤气站,但站里只有他一个人,每天扛着煤气罐到处送。
我爸就有点瞧不起地说:“伺候人的营生。”
后来,人家生意越来越红火,招来了新人,不用亲自扛煤气罐了。我爸又酸溜溜地说:“这会儿挣上了哈。”
还有一个同学的爸爸是开小煤窑的,赚了不少钱。可一旦提起人家,我爸就会说:“那人今年赔了...... 和周围的人都借遍钱了...... 借钱借的,和亲戚朋友关系都臭了!”
可人家赚钱的事儿,他从来不提。
其实,我爷爷奶奶以前是做生意的,爷爷年轻时卖过毛笔,后来开了老家县城第一家照相馆,置办了不小的家业。解放后公私合营,爷爷奶奶就都成了照相馆的员工。
按说我们是正二八经的生意人家,可是到了我爸这一辈,无论姑姑还是叔叔,没有一个继承家风,都是老老实实、勤俭节约的公家人。
一谈到做生意,姑姑们就像约好了似的会说:“咱们赚,能赚得起,赔,赔不起!”我爸也说:“咱们做不了那个。”
听到这种言论我总是会想,为什么我们就不行呢?我们缺哪儿了吗?
现在想来,很多问题可能是源于当时的历史和时代。贫穷和饥饿,是我爸妈那一代人的底色。他们对商业的认知很少,没见过,自然不会知道。
/ 花钱罪恶吗?/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仔细”,也就是节俭,是天大的美德,而花钱,几乎等同于罪恶。
有一年过年,我花了十元压岁钱买了一个多功能刀,觉得特别有用,却被我妈骂了一个下午:“可有本事呢,咋那么大本事呢?”
表姐的女儿上初中时,自己去配了眼镜,也被表姐用同样的语言向我妈抱怨了半天。我就不明白了,都上初中的孩子了,自己配个眼镜有什么不对?独立能力强,有自己的判断力有啥不好?
我弟也很爱花钱,还很会花钱。我妈当着我弟的面不说,背地里总抱怨他“花钱不数数”。但上高中时,我妈给弟弟的生活费多,给我的少。我弟经常下饭馆,到了周末没钱又跑来找我要。有一次给完他,我就剩下十块钱了。
有一次,我买了一双 60 元的运动鞋,被他俩骂了半天,说我被骗了,乱花钱。
我心里,一方面觉得挺不公平,同时也觉得花钱是一件很不好、很不对的事。
长大以后,我用了很久才从花钱的罪恶感里走出来。但是买贵一点的东西,花多一点的钱,尤其是给自己,还是很难下决心。
比如给自己配眼镜,我知道应该要用好一些的材料,何况还要戴好几年。但有一次我去配眼镜,在眼镜店待了一下午,因为要花一千元,简直是巨资,我迟迟下不了决心,最后还是老公来拍的板。
时代变了,金钱作为一种工具的使用方式有了极大的丰富,如何让自己手中的金钱发挥最大的效力,也成了一门学问。
但很多不合时宜的旧规则就像枷锁一样,在意识不到的地方阻碍你的思想。
即使读了很多经济学的书、看了很多理财攻略,如果不反思自己的观念,仍然像戴着枷锁跳舞,很难施展得开。
/ 爱情无关金钱吗?/
在爱情问题上,受很多书籍和故事的影响,以前,我总觉得为了金钱而在一起的婚姻是可耻的,没有金钱掺杂的爱情才是纯粹的。
上学的时候,有个男生追求我。开口就说,他高中就入了党,是团支部书记。他姨在某地有一套房,答应送给他,他毕业后会去那里工作。
就因为这两句话,我在心里马上就把他排除了。因为我觉得,以物质为基础的爱情太庸俗了。
看了太多反抗父母把自己嫁给不喜欢的有钱人,选择和穷小子在一起的故事,嫌贫爱富,成了青春的我心里非常贬义的一个词。
现在想想,嫌贫爱富有什么错?富有不好吗?
有钱并不是错,错的是婚姻选择只看钱的单一选择标准。甚至这也不是错,只是一种个人选择。
我的小姑子三十多岁才结婚,那几年全家人都为她的婚事操心。
终于她结婚了,我也觉得像是了却了一件大事。于是写了一首诗,记得里面有一句“身无分文,十指相扣去看流云。” 自觉很美。现在想来,是蠢。
且不说人家两口子并不是身无分文,单就是我当时已经三十多了,还有这样的思想,就自觉汗颜。
兵姐在《人生有路》的课程里直截了当地说:“亲密关系也是钱。”
贫贱夫妻百事哀呀,回想刚结婚时,因为钱的问题而伤痕累累。
虽然总体来说我的婚姻还算不错,但是,如果不是那么穷,我们应该会过得更好。
/ 贫穷高尚吗?/
长这么大,从来没想过为什么人们会把贫穷和高尚划等号?
现在真正反思起来,才发现,民间故事里类似“阿凡提和巴依老爷”的,比比皆是。
好像就是,贫穷有理,富裕原罪。
一诺曾透彻地指出,我们很多人对金钱的态度往往是很拧巴的:一方面极度渴望,一方面又觉得很羞耻。
拧巴的原因,在我看来,首先,是因为金钱教育在我们的教育里是缺失的。
上学时,我妈常说:“咱们没门没窗,没依没靠,只能靠笔杆子。”
日常我也几乎没有固定的零花钱,学校的钱家长给交,需要什么家长给买。
而我也在这样的熏陶下,觉得唯一重要的,就是读书和成绩,对钱没有什么概念。
个体的问题,拉远镜头放在时代的、文化的背景来看,才能看到根本的问题。
以前看犹太人的圣经《塔木德经》,犹太人崇尚知识和赚钱。一个经典的故事,就是老师和父亲都掉到水里,你先救谁?答案是先救老师,理由是老师有文化。
但在以孝治天下的儒家思想里是不可思议的。
中国传统的思想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自古重农抑商,“士、农、工、商”中商被排到了最后一位。但是《塔木德经》里,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讲解经商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尤其是如何平衡利益和道德的关系。
两种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心脏的搏动终究会影响到毛细血管,个体一定是浸润在时代和历史文化的宏大叙事里。
其次,我们接受到的关于金钱的信息是很表面的,并不理解它深层次的原因。
“君子固穷”,“视金钱如粪土”等等,被当做文人风骨出现在语文课本里。文以载道,慢慢也会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
深究下去,其实是文人不愿意为了钱而去做违背自己内心原则的事,正是说明了金钱的工具属性,金钱并不能凌驾于一切之上,并不是说金钱本身不好。越赞颂风骨高,不就越说明金钱力量的强大吗?
“无商不奸”,“卖的总比买的精”,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觉得商人是来赚他们钱、坑他们的,从来不想想你在家就能吃到哈密瓜,而不用专门跑到新疆,是不是应该感谢商人呢?
金钱作为世界万物中的一员,要解决的问题,同样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是什么”的首要问题解决了,才能游刃有余于怎么获得和怎么使用。
几十年里,中国社会有了极大的发展,可鲁迅先生百年前的文章仍然没有失效。
小时候还能看到一些小脚老太太,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是人们思想上的裹脚布依然若隐若现。有些人即使学了好多现代的东西,却仍然像从小被捆住的南瓜一样,长成了葫芦。
放下过多的评判,就是思想的进一步解绑。
愿我们都能正视“金钱”。
你与金钱的关系是拧巴的,还是通畅的?对于花钱和赚钱,你也会面临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障碍吗?
我们对金钱的态度,决定了我们拥有多少财富。当你了解并调整自己对钱的看法和行为,你距离财务上的成功就更近了一步。
比如通常我们会认为教育、智商以及市场运作是财务成功的关键,而《金钱心理学》的作者却说:真正的关键在于理解影响财务决策的信念和情绪。因此,致富和守富的关键并不在于懂得多少知识,总结了多少规律,而常常在于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认清事物运作的本质▼
诺言新一期读写会我们将一起共读《金钱心理学》,它将会颠覆你对财务积累的认知,邀你一起「抓住亘古不变的财富真相,斩获大道至简的幸福理财指南」。
在本期读写会,我们特别邀请了一土教育联合创始人华章老师、浙江大学客座教授钱自严老师、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心理系副教授于悦老师和 25 岁生娃&创业&跨境电商合伙人Nana hu老师四位嘉宾,带我们一起解读这本书,多维度解答同学问题。
《金钱心理学》共读营一共 21 天,除了嘉宾老师线上答疑之外,还有自主阅读、认知写作、交流讨论等环节的设置,亦有团队展演的特色活动,全方位为你搭建从知道到践行的脚手架,让改变更容易发生。你只需纵身一跃,相信越参与越收获,抱着臣服、投入心态,开启你的 21 天共读之旅。
共读营原价 ¥499,现在报名,立减100,享早鸟优惠价399元~更多详情请查看下方海报▼(注:诺友可在诺言社区-言值商城兑换 ¥99 优惠券,数量有限~)
(点击 购买 按钮,可立减100,享受早鸟优惠价399元)
一诺:和孩子谈钱
麦肯锡、赚钱、写书、仨娃妈,但我不是一诺
从5块钱到500万,底层变化的是什么?
各位读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
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