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的小儿子陈天,今年正在与家人一起筹备父亲的回顾展。父亲陪伴他的时间很短,展览的筹备过程,对于他来说,就像一场走近父亲的旅程。
八、九十年代是陈逸飞创作的黄金时期,而在众多系列中,“水乡”是跨度最长的一个系列,从1983年左右一直到他去世,他都在画水乡。
陈天说,“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一个题材画了20多年,是不是没有什么变化?但其实80年代、90年代,2000年后的水乡,完全不同。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他一直在寻求技法和表达上的突破。他永远饱含着‘如何把中国的美展现给世界’的探索精神。”
以下是陈天的讲述。
4款艺术家陈逸飞收藏级版画
已独家上线一条艺术开售!
这4款版画均为首次制作,
由陈逸飞公益基金会与遗产委员会出品,
自述:陈 天
编辑:李凝玉
陈逸飞拍摄的水乡
做父亲的展览肯定是有压力的,但这次展览的筹备,我觉得就是寻找父亲的一个过程,让我更加了解父亲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去世的时候,我还很小,所以和父亲有关的记忆是比较模糊,这也是我第一次开始系统性地去了解他创作的故事,看父亲当时自己写的一些东西,去他当时的代理画廊的档案室,还找到他自己编排的创作时间线。点击图片选购
“水乡”系列是我父亲延续时间跨度最长的一个系列,从1983年左右一直到他去世,差不多20多年。
我很小就去国外念书,每年放假都很期待回到上海奉贤外婆家,我外婆家其实和周庄很像,门前也有一条河、一座桥。后来渐渐体会到,我父亲对故乡水乡小镇的情感。1980年,他去往美国留学,拿到了奖学金,不过为了赚生活费,他当时一直在画廊从事油画修复工作,所以他在纽约早期的时候就看到了很多大师的作品,像毕加索、萨金特等等。身后为其“水乡系列”作品
1982年的时候,他辞去了在画廊修复油画的工作,游走欧洲,他的一个朋友给他寄了一些周庄的照片,他立刻决定回国前往周庄。
我觉得当时他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从周庄看到了他的一些童年记忆。我父亲出生在宁波镇海,也是江南水乡。1岁不到,他和我祖父母乘船离开家乡去往上海。他曾经说过,“记忆里,我家门口有一条大河直通向海。妈妈带我乘船,从这里离开故乡。”©️Chen Yifei Estate
©️Chen Yifei Estate这也是为什么他的画中常常出现船和划船的人,因为他当时也是坐着船离开故乡的,像他画里的一样,看着水波里家的倒影离开。
他80年代的作品许多都是在回望他的故乡。像《童年嬉戏过的地方》,桥为什么无比巨大,其实是以一个小孩子的角度去看的。
他第一次去周庄,我们现在知道是1982年,与艺术家杨明义老师结伴去的,他们俩是多年好友。他们从秋天待到了冬天,他还画了几张冬天周庄的作品。
我爸也很喜欢吃周庄的菜,蹄膀算是印象中很深的,我也很喜欢。他当时创作的时候,几乎每年都去一次周庄,后来有几次,就有电视台跟随着他去,拍他画一些速写。我觉得他不完全是为了画画去的,也是为了更了解周庄。后来周庄火了,我想他也为能够把周庄的水乡风貌保留下来,非常自豪和开心。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父亲一直在画水乡,一个题材画了20多年,是不是没有什么变化,但其实,80年代、90年代,2000年后的水乡,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他人生不同的阶段,他一直在寻求技法和表达上的突破。点击图片选购
早期“水乡”系列,忧伤的景象会更多一点。
这张《苏州日落》是80年代他画水乡的一个巅峰,很明显能看到水面上和倒影里的房子,画法是不同的。
画倒影的这个方法,更加像他80年代早期的创作,他画每一层的时候,会用砂纸去打磨,画面有种朦朦胧胧的灰调子。
而水面上这种有体积感的,已经更加趋于“印象派”的技法,那也是他从80年代末开始尝试的新技法。画面中这种饱和度非常强的蓝色,好像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梦境中。©️Chen Yifei Estate点击图片选购
90年代的水乡,画面十分明朗,像是透过滤镜看到的色彩,有点梦幻。因为他更多地采用了“后印象派”“点彩派”的技法,用强烈的互补色来勾勒块面的转折,用更加鲜艳的色彩去创作,去创造光的感觉。虽然整体画作是偏冷色调的,但是它这种阳光的温暖,在这张画里面被捕捉得非常好。他还用笔触表现出水光交融的感觉。这两张“水乡”算是两个时代的代表作。很巧的是,两张“水乡”其实画的是同一座桥,他也喜欢像印象派的画家一样,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去画同一个对象。
陈天在父亲的工作室旧址
有时候我又会觉得,父亲他其实已经不是在画那个场景了,而是在画他以前的画,以前的记忆,他和他年轻的自己,一直在对话。90年代他开始拍电影,他早期创作的周庄的场景,也出现在他的电影《理发师》里。1985年,陈逸飞的“水乡”系列被刊登在联合国首日封一时间周庄被国内外知晓
有人会好奇,为什么他擅长人物画,“水乡”里却几乎不怎么出现人物。
我想那是因为他把人物都融在他的构图、画面视角里。他很多画,好像是以人站在船上的视角去创作,或者人站在桥上,从上往下,这么一个观看角度。这都是游人的视角,好像我们就在景里一样。像我父亲这一代在江浙长大,然后去了异乡的人,水乡是他们的共同记忆,他的画作也引发了很多的共鸣。我想,父亲一开始创作“水乡”系列,主要是为了追寻童年的记忆,而之后,慢慢地更加了解周庄,父亲更多的是希望唤醒大家那份快要遗忘的记忆。
80、90年代,陈逸飞多次画《故乡的回忆——双桥》
“水乡”系列第一次在美国哈默画廊的展览,名字就叫“Images of China”(中国的图景),很多美国人都没有见过这样的风景,当时展览非常成功,甚至在开幕之前,许多画作就已经被卖掉了。
1985年,哈默博士访华,他当时带来了这幅《故乡的回忆——双桥》,周庄一下子火了。一个美国人来访中国,把一个中国人的作品作为外交礼物赠予给中国的领导人,这在当时可能确实是令人震惊且意外的。
在我父亲心中,中国的景色和文化,一直是他创作的基础,因而他的画在两个国家的外交场合出现,是离不开这个背景的。
©️Chen Yifei Estate
余秋雨老师曾这样评价父亲的画,“他曾以中国的美丽,感动过世界。”
但我父亲并没有说去营造一种东方的刻板印象,他的作品里有很多含蓄的、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像他的“仕女”系列,从以海派文化为基础的“海上旧梦”开始,他就在追寻一个怀旧的上海,梦境中的上海,想象中的上海,他是用他自己的理解,重新去消化、去探索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点击图片选购
陈逸飞,《丽人行》(局部)
他从90年代回到中国后,也在思索怎么样把中国的传统艺术的手法和精神,加入他的油画中。
我父亲年轻的时候,对诗词都有相当的兴趣,“仕女”系列中的《丽人行》,标题就是出自杜甫的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丽人行》的背景,他并没有采用完全西方的办法,用光影去打造空间,更像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留白的感觉。
陈逸飞,《浔阳遗韵》(局部)
而他最早的仕女系列,像《浔阳遗韵》,人物的排列,他并不强调空间感,他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一种水墨传统里独特的平面感,是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去创造空间,这个其实是在西方油画中很少见的。《浔阳遗韵》也出自诗词,《琵琶行》。他没有刻意地要去“复制”唐朝的意境,而是以它作为一种灵感,把它带到上海的语境里面。
他所有的创作,都饱含着他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以及如何把中国的美展现给世界,这么一种探索的精神在。就像“水乡”里常常出现的桥,我想在他的心目中,他的艺术也是中西方之间的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