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父母们也使尽浑身解数,讲大道理、展开骂战、选择无视,或者选择揍一顿......然而,这些方法常常费力不讨好,难以真的改变孩子,甚至愈演愈烈。加上他成绩本身就一般,小羽认为这样下去可不行,便经常提醒他:不但如此,儿子经常趁小羽不注意,在原本学习的时间,偷偷玩平板电脑,或是溜出去和小伙伴玩耍。小羽既生气又郁闷,她感觉儿子似乎和自己有仇,处处对着干。可打完后,孩子也并没有变得收敛,甚至还变本加厉,亲子间的矛盾也更大了。“不玩游戏怎么会死呢?你需要戒掉游戏,才能有前途呀!”
小羽明明是占理的那一方,可看到儿子那不以为意的表情,她就知道,这些话全都被当成了耳边风。其实,越是胡闹、极端的话语,越是具备一个功能:宣泄情绪。当一个孩子总是这样闹,说明他内心压抑了深深的情绪,其需求甚至从来未被看见过。而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说话方式其实很常见,比如——当一个人大半天没有吃饭,饿得慌时就会说“饿死了”;如果一个人连续加班很苦很累,加上被老板批评了几句,则可能会说“当老板的没有一个好东西”。因为,当人的情绪处于压抑状态时,我们只想发泄这股情绪,让自己的需求(如吃东西、渴望被尊重)赶紧被看见。但孩子的语言功能和容纳情绪的功能发展还不完善,难以识别内心的需求和准确表达,所以只能本能地通过胡闹去表达,并希望能够得到大人的理解。而多数情况下,大人并不能意识到这一层,认为孩子只是在和自己敌对。于是,这种理解上的错位,就让亲子之间充满冲突,也让孩子越来越抓狂。
或许有家长会问:“可孩子就想打游戏、不学习,难道这也要满足吗?”他们口头上胡闹所讲的,通常仅是表面的,背后核心的需要则有待我们去发现。曾经一位父亲来求助,说高中的女儿总是胡闹,要求买各种名贵数码产品、衣服首饰。如果父亲不买,她就闹,给她买了,女儿也丝毫不会感激,还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说以后还要买更多。父亲也向身边的人求助过,亲戚们过来劝女儿,教导她要节俭,要体谅父亲赚钱辛苦。了解情况后,我感觉到女儿对父亲有着极大的愤怒,在我的一再坚持下,父亲终于说出了真相。原来,他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都重男轻女,对儿子处处偏爱,对女儿则是长期忽视,教育上也更加严厉。过去姐弟俩闹矛盾,他从来都说是女儿的错,直到这两年,父亲才逐渐意识到问题,对女儿好一些。但这种好,也只是物质上的,并没有真正情感上的关爱。可时间久了,她也默认从父亲那得不到关爱,只能索取东西。因此,女儿把渴望爱的核心需求压抑了下去,选择不停地买买买。表层需求是无穷无尽的,父亲买得再多,也只能起到隔靴搔痒的作用。这个过程持续消耗亲子双方,父亲经济上付出了很多,而女儿也始终不满。或许有父母会担心:万一孩子的核心需求很高,难道要无条件满足吗?岂不是惯坏了孩子?其实不必过于担心,因为孩子真正需要的,其实只是:基本满足。我和这位父亲继续沟通,他心里知道自己过去做得不对,但由于不敢面对,所以也想着通过多买东西让孩子不去追究过去。同时,他也坦言自己并不是擅长表达关爱的人,说不出那些很温暖感性的话。我提醒他,其实他不需要做得很完美,只需把自己真实的态度告知女儿即可。他承认了自己过去确实做得不好,让女儿受了不少委屈,但他也承认自己很苦恼,一直以来不懂得如何关心别人,但以后自己会试着去学一学。同时他也说,自己的性格毕竟已经好几十年了,一下子改不了,以后也难免会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女儿体谅。没想到,平时总习惯顶嘴的女儿,这一次居然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默默听着,眼睛泛红。从那以后,女儿让父亲买东西的情况少了将近一半,并且再也没有说类似于「你就理所应当给我买」的话了。其实,孩子心里其实也清楚,父母不可能满足自己的一切。所以当父亲能够承认、并愿意尝试改变,这样基本的态度,就足以让女儿的内心得到很大程度的安抚,女儿也就减少胡闹了。同样,小羽的儿子之所以和她对着干,也是因为核心需求得不到基本的满足。后来小羽发现,儿子在学校的心理老师面前,会表现得异常乖巧,不仅喜欢上心理课,还很乐意完成老师布置的要求。小羽很纳闷,直到她观察后才发现,心理老师有一个最大的特点:理解孩子的情绪。老师会坦言说,自己在学生时代同样厌恶学习,只喜欢玩。因此,她不会贬低或指责孩子的这些「人之常情」,反而允许它们存在。她允许孩子表达学习上的烦恼和压力,而不是逼着孩子表现得「热爱学习」。其实,儿子当然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可学习也实在很辛苦。像小羽总是强调学习是快乐的,儿子便会反感,然后对着干。而当心理老师能够理解孩子的痛苦和不容易,也是在基本满足孩子宣泄情绪的需求。这个过程会让孩子感受到,大人不是和自己敌对的,而是与自己站在同一边的。而在实际育儿中,孩子在面对各种要求时,难免会有情绪。若家长能够识别它,基本满足孩子需求,那么在沟通上便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里,我总结了4个方法,可以帮你在遇到孩子胡闹时,有序去应对——当我们和孩子沟通,发现反反复复、总是吃力不讨好时,就可以先停下来。不妨问一下:孩子现在嚷嚷着想要的,是否只是他的表面需求。孩子在表达不满时,可能会滔滔不绝,甚至夸大其词,这都是正常的。父母不必因为孩子的意见过于偏激,而立马否认或打断。这时父母每多倾听一句,孩子的不满便能减轻几分,他们胡闹的冲动也会随之减轻。我们不必认可或否定行为,而是多去关注背后的情绪,并予以回应,比如——“学习确实有难度,不想去学校这种心情,其实也可以理解”;这样的话不会纵容孩子,而是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但你作为学生,依然要学会控制玩耍时间,依然要完成功课。千万不要奢望孩子能够很开心情愿地学习、遵守大人的要求,这是不现实的。大部分情况下,一个孩子的成长,便是学会在不情愿中前行。而家长的理解,则是帮助他们更加具有耐受力,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胡闹逃避。如果想要和孩子相处更融洽,便不能完全把他们当小孩,并且,家长这样并不会显得掉格,恰恰相反,这更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在看」+「转发」从新的视角看见孩子,在疗愈与成长中前行♥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王宇赤🏆15年舞动疗法经验
融合上万咨询个案总结
1个测试+4节精品课
5天社群伴学+配套学习服务
6月14日正式开营!没有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