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6月23日,吴晓波频道&激荡商学将在新加坡开展以“生而全球·定力未来(BORN TO BE GLOBAL)”为主题的首届出海全球峰会暨2024年中产业高峰论坛。
谈论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这个话题,有个国家是会被强调和避开不了的。它更像是东南亚国家的“老大哥”,没有和它产生交集就先和其他国家深度接触,仿佛是有欠妥当的。新加坡是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最好的国家。2023年新加坡GDP约为5013亿美元(约为36184亿人民币),人均GDP达到84714美元(约61.1万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近些年在与香港竞争亚洲金融之都中,似乎逐渐占领上风。新加坡70%是华人,在文化上与中国相近。李光耀曾对邓小平说道:“我们都不过只是福建、广东等地目不识丁、没有田地的农民后裔,你们有的却尽是留守中原的达官显宦、文人学士的后代。”此外,新加坡经济管理学院联合创始人赖承毅对小巴总结:“新加坡在区域享有非常好的名誉,只要你是在新加坡的公司、品牌,你去到东南亚、全世界,大家都会认同。”数据显示:2021年,新加坡吸引外资88亿美元,中国占比1.1%。2023年,新加坡吸引外资95亿美元,中国占比为8.5%。背后主要是:中国的企业在新加坡寻求参与东南亚和南亚的增长市场。在这个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的中心地带,6月22日—6月23日,吴晓波频道、激荡商学计划举办“生而全球,定力未来——首届出海全球峰会”,届时,吴晓波老师将携海内外专家团为大家现场分享全面而鲜活的出海干货。为此,我们提前邀请部分与会嘉宾进行一对一访谈,分享部分干货。
本期对话嘉宾为顶峰中心合伙人、新加坡经济管理学院联合创始人赖承毅。赖承毅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是第三代华侨。早期,他的爷爷从中国潮州先到印尼,再到新加坡讨生活。他的公司这一两年接待了大量的游学考察团,同时也在协助中资企业国际化发展,尤其是布局东南亚。以下是他的观点分享。
我个人认为出海的核心关注点,是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动机以及类型——比如为了开拓市场,为了分散风险,还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甚至可能有客户是需要去中国化,需要上市,只有这一点明确,然后设计正确的架构,才不会在出海的第一步就走错或者走偏。另外,我个人非常深刻的感悟是:企业国际化发展千万不要照搬在中国发展的模式。因为除了体制、法律、文化方面的不同,还有客户群体的不同,消费场景的不同,甚至买单的人都是不同的。我举一个例子,我们辅导的一家中国农业科技企业,在2019年以ODI(境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将总部设立在新加坡,再由新加坡扩展至东南亚市场。东南亚国家无疑是农业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科技水平相对落后,表面上看起来供需非常容易匹配。但在实际拓展市场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是无法想象的。归根结底是企业把在中国非常成功的模式照搬到了东南亚,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买单的人是不同的。后来我们调整了战略方向,从单纯的政府买单模式转变为与相关机构合作,以符合ESG发展的要求,效果非常显著。最后想谈的一点就是企业在出海的过程一定不要单打独斗,一定要与当地伙伴结盟,因为不同的国家文化、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差异是很大的。中国企业去到新加坡本地和
东南亚国家,会有哪些影响?
中国企业自身非常强大、优秀,在服务的优质化上做得更好,所以来到新加坡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后,对当地企业造成了挺大的竞争压力。中国的创业者经营公司,其实比东南亚艰难许多。所以能够出海的那些中国企业,都是非常厉害的公司,拥有着更先进的技术、更强的管理能力和更多的资本。我常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的朋友们说,中国企业过来,要一起拥抱、合作,而不是去排斥他们,因为如果他们不一起跟中国的朋友们合作,最终被淘汰的可能是他们本地企业。政商关系、劳资关系、产品侵权等
问题,可以分享一些解决经验吗?
政商关系其实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因为每个东南亚国家的政府与商人交流的政策都不一样。比如新加坡会比较标准化,会更扶持企业,给企业资金和动力去发展业务。但到马来西亚、印尼的时候,跟政府又是另一层关系,想被政府招标,就要符合当地的一些要求。比如有个中国企业去印尼竞标,竞到标时,印尼政府说,必须要拿25%—30%股权给当地公司控股……这些潜规则都需要让当地的合作伙伴去帮忙理顺。每个国家都存在明规则和潜规则。明规则通常在政府网站上有详细文件,但数量繁多,难以确定具体条款的适用时机。
在劳资关系上,新加坡较为倾向于企业。例如,新加坡法律明确禁止罢工。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政府通常更倾向于保护员工权益,导致裁员过程复杂且成本较高,尤其在集体裁员时,可能会引起政府的强烈反应和高额赔偿。
各国的薪酬水平和劳动法律各有优势和劣势。新加坡的薪酬较高,但管理也相对严格。相比之下,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员工薪资较低,为业务扩展提供了成本优势,但劳动法律和文化差异可能带来挑战。
对于国际版权保护,建议在新加坡知识产权局注册产品专利,以获得国际认可。这样,在全球范围内,一旦发现有人仿造你的产品,你将拥有法律追诉的权利。
东南亚是非常能够接受中国公司和品牌的,当你走进超市,你会发现大约30%—40%的商品都是中国品牌,许多大众消费品已经成功进入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的零售市场。
还有手机领域,华为、OPPO等中国品牌对苹果冲击很大。我自己也在使用小米和华为的手机,许多东南亚人已经在用中国手机了。
汽车行业则比较棘手。因为日本品牌依然在全球最受欢迎,东南亚仍以日本车为首,豪华车以欧美车为首,虽然中国车已经逐渐进来,但他们走的是电动车路线,新加坡有较高资产的人主要还是选择特斯拉,所以中国车在东南亚的业务扩展,面临的竞争会更激烈,这方面中国企业还得再加把劲。
我曾在新加坡政府部门工作,负责新加坡本土企业国际化发展,所以我对企业情况也比较了解。
新加坡企业跟中国企业的思维模式完全不同。
新加坡企业会比较保守,不像中国的企业,一看到有新的商机,就会全力以赴去抢。
走在前端的新加坡企业,大部分是保持先观望的态度,先看这个“饼”到底是不是真的,等别人吃了七七八八后,他们才会说:“OK,时机成熟了。”
因为我们都是华人,导致一些新加坡企业以为只会说国语,就能去到中国发展,可是有很多新加坡企业到中国怎么都谈不下订单,就算开了厂,也会因为文化差异赚不到钱。
因此,新加坡政府才需要介入,提供政策、补贴给新加坡的企业,帮助他们去海外考察、交流、合作。
中国企业从中也可以获得经验教训。
因为文化是一大重点,不是语言通就可以走通,还是需要去花时间做市场调研。
最重要的一句话,要找当地的合作伙伴,一起去跨越文化的瓶颈。
6月22日—6月23日,吴晓波频道、激荡商学将于新加坡举办“生而全球,定力未来——首届出海全球峰会”,吴晓波老师将携海内外专家团为大家分享更全面的出海干货。名额有限,先到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