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有制片人守着,很多电影开机就完蛋了
在我们筹备许久的《短片创作实训营》上,张红艳老师受邀担任制片指导,结合自己的从业经历,指导学员从容应对拍片过程中遇到的制片问题。
我们采访了张红艳老师,请她分享了自己的成长之路,以及从业以来对制片人这个工作的认知和理解。
以下是采访内容的部分整理。
2010年的时候,我去读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进修班。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已经工作了十多年了,突然离职去上学。其中主要是原因是我那时候做发行,不像现在被主创所重视,他们觉得做发行的大多就是一帮以市场为导向,非专业外行人,完全只想赚钱的商人。我当时就觉得从记者到发行,也算做了十几年了,而且从前期创作端到市场端也都跟过,那到底什么是专业呢?必须要去专业院校学习一下,同时也想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当时我是带着工作经历去学习的,我可能更关注实用层面的东西,确实也收获了一些自己从未有过的经验。从电影学院毕业之后,我就开始独立做项目,从剧本创作,到制作操盘再到市场发行,我从那时候起觉得自己真正开始做了独立的制片人。
对于制片人这个职位的理解
张红艳:制片人实际上相当于项目的管理者,如果要详细划分的话,具体分工会很区分的清晰,有资金管理型、有开发创作型,有全局掌控管理型,有具体执行操作型等等。很多人对制片人有一个误解,认为制片人的权力很大,其实是要看他操控的是哪一个部分、是哪一个类型的制片人。
大家都想当制片人,问题是到底知不知道制片人要干什么?对我来说,制片人就是一个服务行业,无论管理层面还是资金层面。他就是一个要在短期之内组建团队、同时解决这个团队提出的各种需求,为他们做好各种服务,确保完成好作品的人。
早年期间因为我们做发行的虽然有一些市场层面的想法,但和创作沟通起来很难,双方经常会因为立场不同而产生误解,记得刚开始我跟新导演合作的时候,我会习惯把自己遇到的问题,从项目本身和市场层面反馈给导演,比如说前边有堵墙、我撞过,你别从这儿过,我们可以从旁边走,可能更快捷。但有些新导演就会有抵触心理,他会觉得制片人拿自己的经验来说事,其实说起来就是大家在合作上这信任缺失导致的结果。(现在好很多,大家相互理解的程度高很多,很多创作者也都开始以市场为导向的去沟通问题了。)
不管是新导演或是成熟的导演,其实合作的中的信任很重要,制片人也不只管导演,要管全局,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而且要带一个大团队,而且要那一个时段,带着大家在做同一件事情,如果大家各自有心思,努力的方向不一致,那什么样的事情也不可能做好。合作不好的时候其实就是大家之间的信任值非常低,影视行业其实是一个信任值非常低的行业,而影视行业恰恰是最需要团队配合和集体合作的职业,这区别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个团体项目,不可能只是单项强就能取胜,所以团队精神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觉得一个项目的好坏首先和一个团队的合作好坏相关联,从前期创作到后期发行,只要是每个环节都能顶上,结果不会差到哪里去。
当然我也遇到过项目先有一部分投资,然后再去决定投拍一个什么类型的故事。比如说,资方准备了1000万,想拍一个能在这个预算里完成的电影,那制片人在这个时候就至关重要,他要想办法先在前期剧本方面就开始控制预算,然后是制作环节,再到导演、演员等主创选择,再到发行,最终按要求完成任务。
绝大多数时候,还是先有的剧本,然后根据剧本去做预算,包括好莱坞的全球电影行业也都是这样的基础操作流程的。越是产业化规范的行业操作,越是尊重创作流程和规则,预算会做的非常清晰,所有的主创会根据项目的制作预算的大小去合理的调节自己的片酬,大制作和小制作有不同的规则和操作方式。而我们现在不能算做是产业化操作,只是说是现有行业操作规则,或是因人而异的行业操作规则。
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很小的项目,因为想找大咖的演员,就莫名其妙提高了项目的预算。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就像说剧组是一个团队作业的一样,预算的提升也不会仅是一个环节,也不是全部花在大咖身上的,而是因为导演和演员的级别上去了,拉升了你的整体团队的规格和整个项目的配置,包括周边生活层面的配置等等,就都要相应地得到提升,所以项目的整体大盘预算就会变得水涨船高。项目一旦进行到这一步,后边不可控制的事情就变得更多了。
最近几年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因为这种因素失败的片子,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现在拍一部电影花的钱越来越多了,但你并没有觉得电影拍的比以前更好看更精致,其实主要就是因为很多预算并没有真正用在实际制作层面。
现在电影市场的大盘越来越冷,行业的也越来越难,但我一直认为,也许预算少的时候,更能激发创作者创造力,只有砥砺前行才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机会难得了,资金缺少了,大家才能学会珍惜每一分钱,才会把精力放在创作和内容本身。
作者丨毛头 所见即所想。
作者丨毛头 所见即所想。
排版丨Amethyst
责任编辑丨Tony
好课 | 周兵纪录片工作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