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党赞赏华裔澳大利亚人的贡献,但制止仇华情绪的工作应该谁来做呢?
我不是病毒,正在与种族主义作斗争
总理办公室就中国总理李强访问发表的声明指出,将举行一场“社区活动,以表彰一百多万华裔澳大利亚人对我们国家多元文化成功故事的重大贡献”。但华裔澳大利亚人真正渴望的是被平等对待,享有权利,不受不信任和怀疑。
安东尼·阿尔巴尼斯在新闻发布会上进一步强调,“欢迎中国总理访问澳大利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宣传我们的国家价值观、人民的素质和经济实力。”
鉴于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以及工党和联盟党之间存在诸多差异,举办一场强调民间外交的社区活动似乎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尽管媒体不断散布对澳大利亚华裔忠诚度的怀疑,以及澳大利亚华裔抱怨难以获得政府工作安全许可的说法,但谁能公开反对华人社区为澳大利亚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说法呢?毕竟,联盟党在输掉大选后意识到自己存在“中国问题”,因此一直小心谨慎,避免对澳大利亚华裔社区发表冒犯性言论,多位反对党部长也发表声明,承认该社区的贡献。
这一象征性姿态可能在选举方面对工党有利。
根据 ACRI/BIDA 最近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四成澳大利亚人(40%)对阿尔巴尼斯政府处理对华关系的方式表示满意,与 2023 年(39%)的观点一致。此外,四成澳大利亚人(40%)认为工党最适合管理澳大利亚的对华政策。这比 2023 年(49%)下降了 9 个百分点,但仍高于 2022 年选举前的 35% 的低点。
然而,民意调查还表明,2023 年出现的对工党的支持率与联盟党对中国政策的管理之间的差距今年似乎正在缩小。
距离下一次选举不到一年,显然这次选举将为工党提供一个及时的机会来传达双重信息:提醒公众工党在处理中国事务方面的能力,同时向华裔澳大利亚选民保证工党对华裔对澳洲社会贡献的赞赏。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华裔澳大利亚人以及更广泛的亚裔澳大利亚人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间遭受了歧视、辱骂甚至人身攻击。然而,人们较少认识到的是,反华种族主义和仇华情绪仍然存在。尽管在街头和火车上,恐华情绪可能不那么明显和公开,但它仍然阴险而普遍。民意调查显示,公众对华人社区的怀疑和不信任仍然存在,主流媒体的笔调加剧了这种怀疑和不信任。
最近,新南威尔士州工党多元文化部长史蒂夫·坎珀出席了一场华裔澳大利亚社区领袖圆桌会议,与会者向部长强调,恐华情绪超越了党派界限,在新冠疫情时代之后依然存在,影响了相当一部分人口。
尽管人们大肆赞扬华裔澳大利亚社区的贡献,但仍存在一些挥之不去的问题。ACRI/BIDA 民意调查显示,人们对这个社区的怀疑和不信任仍然存在,43% 的澳大利亚人认为华裔澳大利亚人可能受到中国政府的影响,从而破坏澳大利亚的利益和社会凝聚力,这与前几年的情况一致。
这些民意调查结果让 Per Capita 智库研究员 Osmond Chiu 深感担忧,他是 2020 年自由党参议员 Eric Abetz 质疑其对澳大利亚忠诚度的个人之一。Chiu 担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可能带来的后果:
“作为一名华裔澳大利亚人,大约五分之二的人认为我们是潜在的第五纵队,这让我深感不安。这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在过去四年的 ACRI 年度民意调查中,这一直是一个一致的趋势。”
Chiu 非常担心地缘政治环境恶化和紧张局势爆发后会发生什么。“这场疫情让我们了解到反华种族主义可以传播得有多快,并表明普通人将成为主要目标。”
Chiu 的担忧是有道理的。虽然社会凝聚力经常在其他族裔社区冲突的背景下被讨论,但恐华症对各种华裔澳大利亚社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承认,也没有得到政府的充分解决。
纵观媒体对李克强总理访问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主流媒体记者对中国有着怎样根深蒂固的偏见。一些报道暗示,希望迎接李克强总理的华人社区成员“与北京统战部有联系”,并将华裔澳大利亚人简单分为“亲北京华人社区协会”和“反华抗议者”。
相比之下,许多爱国的印度裔澳大利亚人热情欢迎印度总理莫迪,却没有受到任何恶意的暗示。
虽然一些华裔澳大利亚人可能感谢李克强总理访问期间他们的社区受到的关注,但他们真正渴望的是被平等对待,享有权利,不受不信任和怀疑。
考虑捐款支持独立新闻
《珍珠与烦恼》完全依赖读者捐款。我们是独立的,我们不接受政府、政府机构或化石燃料和武器制造公司等既得利益集团的财政支持。我们不接受广告,也没有付费墙。
请考虑捐款,帮助 Pearls and Irritations 扩大其声音和影响力。
详情可以登陆:https://johnmenadue.com/进行查询
作者:孙婉宁
孙婉宁
孙婉宁是悉尼科技大学媒体与文化研究教授。她还担任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所副主任。她是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和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专家学院成员(2020-23 年)。她在中国研究领域最为知名的是她对当代中国农村向城市迁移和社会不平等的民族志研究。她撰写有关华人侨民、侨民华人媒体和澳中关系的文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