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提醒:毁掉孩子的不是抑郁,而是这3种隐患
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关注我,加★星标★
最新发布的《2024家庭教育蓝皮书》研究显示——
在小升初阶段,出现心理问题孩子的比例从10%上升到20%。
高压的外部大环境难辞其咎,比如升学压力、人际关系困扰。
另一个扎心的事实是:孩子的心理问题,90%来自家庭。
大部分父母,并不是直接对孩子施害,但却无意识将孩子推向深渊。
01
我曾接到过一个来访者,12岁的小玉。
父母陪同她一起来:
“这个孩子不知道怎么了,一直闹着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一般来说,不到万不得已,孩子不会主动求救。
我猜测,她之前一定发出过求救信号,但被父母忽略了。
随着咨询的进行,验证了我的猜想。
小玉出现症状,是在六年级下学期,她情绪持续低落。
不爱出门,不想动。
父母没察觉异样,只觉得小玉变懒了。
渐渐地,小玉写作业也难以集中注意力,总是发呆、神游。
父母觉得她是为了逃避学习,催促、责骂。
同时,小玉的脾气一点就炸,烦躁易怒,看什么都不顺眼。
父母以为她叛逆期提前,过段时间就会好。
直到小玉开始自残自伤,她才开口向父母求救,需要看医生。
在此之前,她已经与抑郁交手了好几个月。
最终诊断结果——中度抑郁。
看到这个结果,小玉父母依然难以相信:她以前是那么活泼的孩子……
抑郁,会发生在任何孩子身上。
家长的误读,错误的应对方式,则会加剧孩子的心理问题。
儿童抑郁有很多特点——
可能是躯体上的症状,比如腹痛、头痛、发烧等。 也可能是情绪上的反应,低落、烦躁、焦虑、紧张。 还可能是行动上迟缓,拖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如果这些症状持续了一段时间,家长就需要特别注意。
不要急着去批评、质疑,给孩子一些信任、理解和支持。
02
看过一个同行的微博。
一个抑郁症的孩子正在住院,孩子的母亲拦住医生:
“能不能帮忙把作业送进去?”
孩子都抑郁得病了,但家长关心的依然是孩子的成绩。
活在恐惧中的家长,是无法看见孩子的。
我见过很多父母,深陷育儿焦虑中,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
著名脑科学家、心理学家、教育专家洪兰教授说:焦虑性是会传染的。
父母制造焦虑给孩子,孩子承接不住,就容易引发心理疾病。
我曾经遇到一个孩子坤坤。
在妈妈的培养下,他好学,专注力强,成绩优异,乖巧懂事。
初二,却因为一次考试失利,抑郁情绪集中爆发。
成绩一落千丈,出现厌学、自卑、恐惧情绪,变得悲观厌世。
表面看,坤坤生病是因为考试失利,心理承受能力不行。
实际上,分数只是导火索,背后是坤坤积压已久的情绪问题。
坤坤的家庭氛围很和谐,但爸爸忙于工作,很少在家。
妈妈辞去工作,全职在家,她在孩子身上寄托了所有的希望和期盼。
同时不断给孩子灌输一种想法:
“妈妈为了你放弃工作,爸爸在外面辛苦赚钱,你一定要好好读书。”
为了达到妈妈的要求,坤坤从小努力上进。
但同时,他内心压力很大,惶恐于每一次考试的失败。
他只是为了成绩而活,内在的生命活力全消失了。
在咨询中,我发现很多父母无意识把生存压力传递给孩子——
“咱们家经济条件差,你只能好好读书。” “我们在城里买房子,就是为了给你更好的学习机会。”
父母过分强调自己的付出,孩子不得不领情。
考得好是必须,考不好就是愧对父母,是自己不够努力。
在这种心理压力下,孩子怎么可能活出自己呢?
真的爱孩子,不是给孩子传递焦虑,而是容纳和化解孩子的焦虑。
为人父母,要做孩子的容器,去承载他们身上的负能量。
03
大部分心理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
孩子是表象,真正的源头,是家长没被处理的创伤。
曾收到一个读者求助。
孩子从六年级开始,就逐渐叛逆,与父母关系非常糟糕。
在日记本里,她痛骂父母,字里行间还时常有轻生念头。
究其原因,是两个原生家庭带来的悲剧。
她和丈夫,从小生活在父母的争吵中,家里充斥着暴力。
婚后,他们也争吵频繁,动辄吼叫、摔东西。
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也成了他们养育孩子方式的一部分。
她与女儿的日常沟通,总是控制不住打击、讽刺,很少赞扬、鼓励。
丈夫则延续了原生家庭中的暴力。
一旦女儿让他不如意,不听话,就直接动手。
如同精神病院一样的家庭环境,孩子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呢?
你发现没有:
一个女孩成年后,怎么做母亲,怎么做妻子,80%是复制了自己妈妈。
同样,一个男孩成年后,如何做父亲,如何做丈夫,也是复制自己父亲的。
如果家长没能觉察到这一点,悲剧的往往是孩子。
所以我们家长要有改变的意识,觉察到自己的创伤,先疗愈自己。
家长改变1%,孩子改善99%。
04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责备我们父母。
而是帮助大家看到一些问题,提前预防,及时调整养育方式。
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为了孩子愿意改变的父母。
那如何才能养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呢?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说过一句话:
“我们教育最大的缺陷,是我们不学心理学,这让很多孩子,没有找到快乐幸福的能力。”
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源于父母的忽视和误读。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对孩子心理的精准把握,以及自我觉醒。
最后,借用网上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我们这一代父母,是第一代自我觉醒的父母,长大后的我们学会了自我成长和关系审视,一面治愈自己,一面和解父母,一面保护孩子。
来源:洞见父母(ID:fmczs100),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分享可有案例、可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建议。我们一起,做智慧父母。
关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你的每一个“赞”和“在看”,我都欢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