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语言学者郑子宁:股票市场里很多词汇来自上海话 | 专访

语言学者郑子宁:股票市场里很多词汇来自上海话 | 专访



采写 | 实习记者 李佳慧 记者 徐鲁青

编辑 | 黄月


电视剧《繁花》让上海话再次回归大众视野。开播时,原著作者金宇澄曾说:“方言是一种味道,最能代表地域的一种滋味。”主演胡歌也认为:“不同地域的人会讲出不一样的方言,他的语言节奏不一样,韵律不一样,跟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性格,都是有关系的。”


上海市民在黄河路和《繁花》海报合影


《繁花》中那些上海话的独特词汇有什么来历吗?“正宗”的上海话存在吗?沪语影视对于保护沪语是否起到了作用?日前,界面文化采访了语言学学者郑子宁,和他讨论了《繁花》内外的上海话。


我们从“正宗”这一问题谈起,谈到了上海市区方言的演变,也提到上海话的独特之处:一方面,开埠较早和商业发展的历史丰富了上海话的词汇来源,另一方面,上海方言也成为了许多新现象的语料库,一个例子是如今股市使用的很多词就来自上海话。谈及沪语保护问题,郑子宁认为,方言衰亡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我们需要借助更现代化的传播方式留存它,比如短视频平台的保护和足够好的影视表达。


“头寸”“做多”“做空”等

很多词汇都来自上海话


界面文化: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词汇和俗语,比如《繁花》小说中多次提到了“不响”,剧里的爷叔跟阿宝说“做生意,讲究派头、噱头、苗头”,魏总不希望自己被当作“洋盘”;上海人在评价上海话说得是否正宗时会用“洋泾浜”,说外表样貌的时候会用“卖相”,表示“闲聊”会用“噶三胡”……上海话中这些独特的词汇有什么来历吗?


郑子宁:上海的很多词跟江浙地区的其他吴语方言是非常类似的。我是常州人,刚才提到的这些词其实大部分我们也用。北部吴语的一个特征就是以“头”为后缀的词比较多,所以你会听到《繁花》里面说“派头、噱头、苗头”,而北方话可能更多用“儿”“子”为后缀。


上海又有一个相对独特的地方,因为它的城市规模大、商业繁华,有一些乡下地方没有的东西,就会影响到我们现在通行的一些词汇,尤其表现在股票上。现在股票市场的很多词汇来源于晚清民国时期的上海,比如“头寸”“做多”“做空”。有需求才会发明相关的词,当时只有上海人会炒股,所以别的地方的人就不知道这些词。


因为开埠的缘故,上海跟洋人接触比较早,语言中有一些来自英语的单词。比如说上海话有个词叫“拿摩温”,是英语的“number one”。当时中国传统的拐杖跟现在的洋拐杖不一样,上海话把新式拐杖叫“司的克”,就是英语的“stick”。新式锁,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弹簧锁,上海话叫作“司必灵锁”,英语是“spring lock”。还有一些专门词汇,比如虫胶,英语是“shellac”,上海话叫作“斯拉克胶”。跟其他方言相比,上海话确实有更多的来源。


1992年6月8日,上海市中心一家证券公司前,人气旺盛的股民。当时,由于取消部分个股涨跌价格限制不久,股市十分红火。


界面文化:很多观众看了《繁花》以后觉得,剧中有些角色说的并不是“正宗”的上海话,更像苏北话或宁波话,这种体会可能和吴语区之间的频繁交流有关。其他地区的吴语是怎么影响上海话的?


郑子宁:如果在今天听到上海话有其他地方的口音,最大的可能性是因为原籍不同。在《繁花》里,有些演员并不是上海人,说上海话的时候就会受到原籍地方言的影响。比如说,上海话会区分“关门”的“关”和“官员”的“官”,原籍泰州的演员游本昌(剧中饰演爷叔)在分法上就会和上海话有一点小出入。


上海市区的方言在历史上受到了非常多外来影响,经历过一个比较明显的混合阶段。给上海话造成最大影响的,就是苏州话和宁波话两种方言。今天的上海话,如果从韵母的分布规律来看,你甚至可以认为它是某种意义上的苏州话,而不是本地松江府的方言。1927年赵元任先生在《现代吴语的研究》里提到,上海有新老两派方言,互相觉得对方说的方言不地道——老一派指责年轻人说的上海话是苏州腔,年轻一派觉得老人说的是浦东腔,因为当时浦东是比较保守的,还在使用松江府的方言。


我们从如今上海话的一些地方还能看出苏州话、宁波话的规律。有两个例子,比如说,在一般的上海话里,第三人称的复数“他们”叫作“伊拉”,但不少上海人说的是“杰拉”,“杰拉”是一个从宁波话来的词。上海的“我们”叫作“阿拉”,也是宁波话传来的,本来的本地话说“我伲”。从“我伲”到“阿拉”,整个上海市区都基本都已经发生了这一变化,但是“杰拉”只是部分祖籍宁波的上海人会这样说。第二个例子是,上海不同祖籍的人对于长辈的称呼——尤其是对奶奶的称呼——非常多样,比如说上海郊县或原来上海县的家庭可能把奶奶叫“nna”。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浦东开发前的陆家嘴老照片


从上海开埠开始,几乎每十年甚至更频繁地,就会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把上海话记录下来,其中有传教士也有中国人。在上海开埠之前到开埠初期,上海话跟周围郊县的方言是非常像的。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话才跟周围郊县的方言拉开了相当的距离。


几十年前,上海方言受人们原籍方言的影响,多样性很强。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户籍限制了人口流动,所以大概到九十年代,大部分上海人已经形成了比较统一的口音。大体上,原籍方言对今天土生土长的上海市区人的影响比以前要小很多了。


方言保护需要更加现代化的传播方式


界面文化:马未都在节目《圆桌派》中提出“上海话写小说是不占便宜的”,因为如果直接用同音字标注,读者可能很难读懂是什么意思。在你看来,沪语的特点是如何影响沪语小说的创作和传播的?


郑子宁:首先,我不是很认同这个观点,上海话不至于“写小说不占便宜”,它唯一不占便宜之处,就是使用沪语的人口不如使用普通话的多。首先我们要知道,现在我们这一代、上一代,并不知道怎么正确地书写方言。比如说在网上我们会看到很多上海人或者江浙人,会把“上海人”写成“上海宁”,其实是在用普通话的谐音字写上海话或者其他方言。这可能就是马未都先生说的现象。但这并不是方言本身有什么劣势或方言本身存在什么问题,而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方言的正字应该怎么写。比如“人”字在上海话或江浙吴语里的读音是“宁”,但没有必要用一个“宁”字代替。


在大概晚清的时候就已出现了用“苏白”,即苏州话创作的小说。20世纪以后,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基于北方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通过教育系统和媒体得到推广,全国人民都会使用。因为大多数人小时候或者是上学的时候,没有接受过正确的上海话书写的教育,所以会有人看不懂这种小说;就算能看懂的话,它的受众也比较有限。上海加上江浙大约7000万人,比起全国范围14亿人口的市场肯定小很多,但我不觉得这是语言本身的问题。


《繁花》热播,上海黄河路成网红打卡地


界面文化:那你觉得沪剧和沪语影视作品是否也同样有受众面较窄的情况呢?


郑子宁:会有类似情况。我是常州人,《老娘舅》之类的沪剧是在我们当地电视台上放过的。所以在我们小时候,比我们再年长一些的人,或多或少都会说上海话,当然说得不一定地道。苏锡常(指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组成的城市群)的电视台都会放《老娘舅》之类的节目,但是镇江台就不会放,因为镇江人听不懂。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全世界有很多好的影视作品,使用这些语言的人口规模也就只有几百万。全世界来看,能听懂上海话的人大约有7000万,这其实是一个不小的规模。要是跟普通话比,或者说跟北方话比,那当然是很少的,但这样的人口规模也可以形成一个足够支撑它的市场。使用粤语的人口跟使用吴语的人口差不多,但是粤语影视有一个相当领头的中国香港地区市场,所以我们都熟知粤语影视。


界面文化:香港电影对于粤语的传播和保护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你觉得沪语影视有可能复刻这种保护模式吗?


郑子宁:未来如果沪语影视能做到精品化,有香港电影的水平,我相信它肯定会在更大的范围内有受众。《老娘舅》之类的节目你很难说是艺术品,顶多就是逗人一笑的东西,我也很难想象本来听不懂的人会下功夫去看它。但如果它能做到比较高的水平,肯定会有更多人去看的,就像中国也有人看英语片、法语片。


另外我个人认为,在什么时代,要干什么时代的事情。传统戏曲可能相对来说很难达到那么大的市场,那还是要给出一个更加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比如说短视频平台。如果要扩大市场的话,首先可以尝试在能听懂上海话的区域看能否有更多的受众。比如说可以争取苏南和浙江的市场,而不是完全强调就是上海市本身。


电视剧《繁花》播出,金宇澄的同名小说热销


界面文化:近年来,上海话的传承与保护一直是公众热议的焦点,比如上海话进教科书、上海话报站名,公众褒贬不一。你觉得这些举措能够有效地起到保护沪语的作用吗?


郑子宁:我觉得有比没有强。但是整体而言,方言的衰亡是跟经济活动和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有关系的。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就是全世界的方言都在衰亡。上海话进教科书、上海话报站名这样一些比较好的尝试,确实能够给我们留下一些方言重要的文化信息。但总体来讲,方言的慢慢流失是一个自然现象,是一个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都会发生的事情,很难说这些举措能从大势方面起到特别大的扭转作用。


界面文化:我们还有哪些更好地保护沪语的途径呢?


郑子宁:家庭很重要。比如说你是上海人,你想要让上海话传承下去,那你就应该要坚持对自己的后辈说上海话。因为小孩学语言是最快的,也会学得比较好。你想要保护上海话,就尽量在生活中多说上海话,多教有兴趣学上海话的外地人,而且要容忍对方初学阶段的“洋泾浜”上海话。(保护沪语)需要大家一起来营造一个说上海话的环境。


延伸阅读


汉语言研究者郑子宁:包括粤语在内的中国现有方言的消亡几乎不可避免 | 专访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采写:实习记者 李佳慧、记者 徐鲁青,编辑:黄月,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界面文化

相关新闻

现在是关注中国等新兴市场股票的最佳时机 | 巴伦专访对话 Movement 联创:Move 语言潜力巨大,如何在L2饱和市场中寻求差异化?专访橙禾澄心创始人唐德凯:市场需要一家能承接医疗级精神心理服务需求的线下连锁机构专访|上海女篮主帅展淑萍:是教练、设计师,更是一位母亲对话王田苗:万亿市场之下,大模型+机器人还有四大问题未解决|36氪专访“普通话”演变史: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开始应对语言差异的问题专访BCG中国区主席廖天舒: 复杂的中国消费市场已呈现深刻变化郑钦文成新一代中国体育旗帜性人物:不是培养机制在变化,而是时代在变化 | 专访川普专访:我如果当选,关闭教育部!羡慕有高铁........唐伟教授专访:《基层2型糖尿病患者SGLT-2i使用专家建议》解读香港海关首位女关长何珮珊专访:不止香港的“把关者”独家 | 科技润泽斯里兰卡:专访中科院杨敏研究员汪芳教授专访:畅谈心源性晕厥的诊治及进展,呼吁全民参与提高救治成功率 | OCC-WCC 2024刘少稳教授专访:房颤抗凝治疗现状、进展及未来展望 | OCC-WCC 2024Shire 编码智能体语言:打造你的专属 AI 编程助手刘彤教授专访:及时准确诊断、迅速个性化治疗,畅谈心脏结节病的临床诊疗及展望 | OCC-WCC 2024黄汝刚教授专访:明确心衰诊治现状及热点,辅助心衰早诊、早治,助于健康中国2030 | NCC 2024谷歌翻译宣布新增110种语言:覆盖全球8%人口黄仁勋最新专访:如果不全力以赴,英伟达可能会在30天内破产汪芳教授专访:钙离子增敏剂临床合理化应用及展望 | OCC-WCC 2024包丽雯教授专访:心肾代谢综合征管理及最新进展 | OCC-WCC 2024美国大学申请规划:专访哈佛妈妈,一位华人妈妈的自白(1)2年暴涨9倍!英伟达终成全球市值第一,黄仁勋接受专访:我醒来照常工作苹果 CEO 库克专访:联手 OpenAI 是当下最佳选择,Apple 智能命名过程曝光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