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两会申观察|为什么我们谈论的总是上海?

两会申观察|为什么我们谈论的总是上海?

11月前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李佳蔚

当我们在谈论上海时,我们在谈什么?

2024年第一天,我们在谈论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上海开启商业首航;新年首个工作日,全市城市更新推进大会,以城市更新激发新活力、展现新气象。

2024年1月1日,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爱达·魔都号”邮轮开启商业首航之旅。邹方中 摄

年初岁末,我们在谈论上海原创、上海出品的电视剧《繁花》掀起的热潮,吸引五湖四海的观众踏上黄河路。

时间维度拉长一点,我们在谈论上海的高质量发展,一流的营商环境,C919大飞机;我们在谈论科技创新从0到10“加速跑”,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城市的闪亮名片……

我们在谈论上海的时候,常常称它为“魔都”。

确实,这是一座充满魔力的城市。每个来过上海的人,都有对这座城市独到的理解,都有喜欢它的不同理由。

眼下,2024年上海两会全面拉开帷幕。今年,是上海聚焦建设“五个中心”,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一年。

这个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处处涌动着创新发展的活力。人们都在关注,接下来上海要做什么、怎么做。面向未来,可以肯定的是,上海已做好“坚定信心,奋力一跳”的准备。

为什么人们谈论的总是上海?纵览上海过去一年的发展,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许多事情令人印象深刻。这些大情小事,或许藏着通往2024年的“奥秘”。

白浪 设计

人勤春来早。

2023年新春伊始,农历新年后的开工首日,上海谋划的第一件“大事”即发布优化营商环境“6.0版方案”。

在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上,市委书记陈吉宁强调,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优化营商环境对于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要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现代化建设重要位置。

纵览“6.0版方案”,涉及195项任务措施,与前5个版本相衔接。新征程上,上海优化营商环境要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并且将市场主体获得感作为评价标准,践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理念。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万商云集、货通天下。以进博会为例,从首届按年计意向成交额578.3亿美元,到第六届的784.1亿美元,一年更比一年好,成为“一展惠全球”的生动写照。

2023年11月4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南广场花团锦簇。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如今,从全球范围内看,中国的营商环境改善有目共睹,上海则在全国名列前茅。2023年5月,世界银行发布新的营商环境评估指标方法论手册,明确上海成为代表中国参与世行评估的唯一样本城市。

与此同时,这几年上海在制度型开放和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配置全球要素资源,不断吸引海内外一流企业、一流人才。

2019年,上海创造了让世界羡慕的“特斯拉速度”。2023年,上海用“莫德纳速度”再一次刷新了重点项目落地的时间。

这一年,全球制药巨头莫德纳落户上海莘庄工业区,是截至目前全国生物医药领域投资额最大的标杆性外资项目,从7月签约到10月开工,仅用时3个多月。这是上海一流营商环境的生动缩影。

过去这一年,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是上海留给人们的另一关键印象。

2023年4月,上海印发《关于本市进一步放权松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意见》,聚焦高校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人才等创新主体感受比较深、“绳子”绑得比较紧的重点环节,提升政策供给和创新服务能级,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科技创新有不少难点,最硬的“硬骨头”在于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两个环节。此番上海发布重磅科技体制改革政策,就是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将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疏通双向链接的“双车道”。

上海正在加快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已推出了“探索者计划”“揭榜挂帅机制”“包干制”等系列制度,打造高质量孵化器,努力营造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创新氛围。

这座城市,正在着眼“从0到1、从1到10”的创新全过程,为城市发展带来“核聚变”效应,全力服务国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5月立夏不久,“大国重器”C919传出好消息。

2023年5月28日,中国东方航空使用中国商飞全球首架交付的C919大型客机执行MU9191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飞往北京首都机场。C919首次商业载客飞行圆满完成,标志着国产大飞机“研发、制造、取证、投运”全面贯通。

2023年5月28日,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国产大飞机C919首个商业航班从机场起飞。视觉中国 图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也是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硬支撑”。中国商飞的总部位于上海浦东,围绕国产大飞机上下游产业链、资本链、创新链,上海加快布局、稳步建设。

首架国产大飞机从上海翱翔天际,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东航C919机队已累计安全飞行2202.88小时,累计执行商业航班655班,承运旅客近8.2万人次。“国之重器”,“飞”入了寻常百姓生活之中。

大城气象,上天入海。2024年1月1日16时45分,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载着3000余位旅客缓缓驶离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正式开启商业首航。从设计建造到运营、配套服务,中国邮轮产业形成闭环,迎来发展新起点。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高端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2022年总规模已超1.4万亿元。以C919国产大飞机、全球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等为代表,一批“国之重器”相继在上海涌现。

2023年,“五个中心”成为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即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

先是夏天,2023年7月召开十二届市委三次全会,强调要持续增强“四大功能”,带动“五个中心”全面升级。后在冬季,2023年12月召开十二届市委四次全会,以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目标,再次强调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一座城市,需有自身定位,谋定而后动。“五个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全面研判国内国际大势、统筹把握改革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

 “从强化‘四大功能’、建设‘五个中心’,到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是完成了一个战略谋划与战术部署的闭环。”2023年12月,上海市委委员,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形容说。

目前,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在加速。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进出口总值4.21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口岸贸易总额稳居世界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900万TEU(标准箱),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上海再保险“国际板”正式启动;全国首个“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获批创建……

2023年立秋当天,随着最后一户居民搬离,上海中心城区体量最大的“小梁薄板”小区蕃瓜弄,翻开新的篇章。

作为上海“两旧一村”改造的重点项目,蕃瓜弄小区采用“原拆原建”改造,预计2027年1122户居民将回到原址。届时,新房子将拥有独立厨卫、电梯、地下车库,原本居住条件简陋的居民们将开启新生活。

2023年7月3日,上海静安区蕃瓜弄小区,居民庆祝旧住房改建签约率达100%。林子尧 图

2023年7月16日,搬场车驶离蕃瓜弄西大门。视觉中国 图

上海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倡地,肩负一份特殊的使命。

这座城市不仅要成为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开路先锋”,还要在城市治理上创造样板,在凸显城市的人本价值上成为范例。

2022年,上海全面完成30年成片旧改的历史性任务,彻底改善了165万居民的居住条件。紧接着,上海宣布将在两届政府任期即10年时间内,完成“两旧一村”(零星旧改、小梁薄板等旧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为市民创造高品质生活。

走在上海的街角巷弄,穿过音乐学院、中山公园、复兴公园……许多封闭空间一点点地打开围墙,城市“边角料”变为口袋公园,“15分钟社区生活圈” 不断完善,2500万市民共同的家,正变得更温馨。

秋天,亦是收获的季节。202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迎来十周年。

这10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302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中,有145项源自上海首创或同步进行了先行先试。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对澎湃新闻说,自贸试验区10年探路,实际展示着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内在逻辑的变化——从市场开放、要素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

“这种全方位制度型开放,远比单一的市场打开、要素市场开放的影响要大得多,影响更加深刻。”权衡说。10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既为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作出重要贡献,也为世界经济注入新活力。

也在这个秋天,上海提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

近期电视剧《繁花》热播,只是上海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缩影。2023年,第三十四届上海旅游节接待市民游客3846.80万人次,拉动全要素旅游消费交易总金额886.60亿元,同比增长13.50%。上海文旅市场已基本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

2023年,上海博物馆现象级大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吸引了42万多人次前往参观。福州路上,上海书城经过近两年改造后焕新归来,为人们带来全新文化消费体验。

2023年11月末1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考察。

这次来,他心里装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事关中国发展全局的大战略;装着加快建设“五个中心”,这项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牵挂着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大事小情。

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擘画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蓝图。号角已经吹响,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城市,责无旁贷,肩负时代使命任务。

此时此刻,位于上海青浦的华为研发中心正在进行主体工程收尾和内部装修。2024年6月,这里将正式交付使用,届时近3万名研发人员将进行终端芯片、无线网络等创新研发工作。

一批产业创新领域标志性项目,正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加速推进。安踏上海总部、兰钧32吉瓦时(GWh)动力电池、云顶新耀医药科技等项目将在2024年建成投产,青浦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吴江国家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迈为泛半导体装备、亨通5G及下一代高速通信产品、剑桥科技光电子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将在2024年陆续开工。

“地处长三角一体化的中心地带,我们将在这里建设一座智能化、多功能的三甲医院,助力长三角医疗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服务全国。”2023年12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对澎湃新闻记者说。当天,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青浦新城院区正式开工。

上海作为外来人口持续流入的超大城市,新市民、青年人、一线务工人员等群体的阶段性住房问题,始终是国家和上海心头牵挂的事。

视觉中国 图

2023年,上海首批“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集中揭牌,主要面向建筑、快递外卖、环卫、家政、医护等一线务工人员,月租金控制在500元至1000元,在全市各区均有分布。

2023年,上海供应了1.1万张这样的床位。闵行区首个“新时代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位于马桥镇,2023年12月已入住两百多人。闵行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还要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9200套,实现“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街镇全覆盖,筹措新增5000张以上床位。

家是让人心安的港湾,小小一张床,能够承载劳动者汗水与泪水交织的奋斗故事。“十四五”期间,上海全市计划新增筹措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间)以上;到“十四五”期末,累计筹措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总量达到60万套(间)以上,其中形成供应40万套(间)左右。

一座城市的温度,在不弃微末的建设中累积,靠不舍昼夜的发展去呵护。上海有高度,有速度,更有温度。这座城市的魅力,让人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白浪 设计



 邢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澎湃新闻

相关新闻

为什么我们的财富总是被收割?为什么我们的思辨课能让孩子两眼放光?报名课程,家长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双场直播上海实践·科创①|为什么我们要在此时此刻讨论科技创新?第469堂好课|2024年会让我们觉得前两年白活了?奥运运动员最爱「评测」的产品,为什么总是它?资产一夜贬值40%,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中产?IB、AP又遭大规模泄题!亚太区考生: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发生猝死的,为什么总是麻醉医生?很多人看起来好端端的,为什么会猝死?!#关爱心理健康# 社会关系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吗?iOS 今年最大的更新为什么会是它?关于MOMOTO你不知道的事|为何我们与众不同?在这里,找到你的答案...一个斯坦福大二华裔学生的公开信:光环的背后,我们会丢失什么?我只是幸运而已!陈文玲:2035年我们会建成什么样的中国?被“渣”了,我们的自我会发生哪些变化?(含自救方法)个人所得税最高94%,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税收?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你总是孤独一个人?|免费心理测试连云港的海鲜,为什么会输给淄博的烧烤?干货大放送!在家也能还原新上海的美味?一学就会的烹饪小技巧大分享~移民申请为什么有的人会拒签?有的人总能顺利获批?为什么会嬴或输?投资的运气与技能湾区|桥梁的安全性如何?会出现类似巴尔的摩的坍塌事故吗?会吃的男女,总是忍不住多看两眼....看似健康的人,为什么会突发心脏病?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