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年轻人的新难题:你是情绪垃圾制造者?还是情绪垃圾桶?

年轻人的新难题:你是情绪垃圾制造者?还是情绪垃圾桶?

8月前




大家好,我是社长老梁,今天跟大家聊一个话题:情绪垃圾。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人的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而在“情绪价值”被反复强调的如今,人际关系中的垃圾情绪处理成为年轻人最大的烦恼。


“我也很累啊,为什么他们总是要跟我分享这些烦心事呢?


“我本来以为我们关系很好,但后来发现她只有在不开心的时候才会找我。”


“虽然我觉得很难受,但她是拿我当好朋友才会跟我讲这些的呀。”


倾听者能安静听对方倾诉不满、焦虑、委屈,终究是带着对对方的喜爱的。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的忍耐被滥用,自己的真心被践踏,于是愤然崛起:拒绝成为情绪垃圾桶,从我开始。



现代人,全身心抗拒成为情绪垃圾桶


“情绪垃圾桶”,是指当人情绪不好时,把不良情绪通过语言、行为、暴力等宣泄的某个人或物。


工作中遇到的垃圾同事,恋爱中男友的骚操作,学业中的困难挫折,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存在让人觉得不舒适的情境,让人心生愤怒、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而互联网的便利使得人们能以很低的成本将这种“垃圾情绪”通过网线倾泻到另一个人的生活中。



生活中的糟糕事情无法避免,那么亲友似乎存在一定情理上的义务帮助正深陷泥淖的人疏导情绪。但令现代人反感的是:为什么总是自己被单向输出情绪垃圾?


为此,一批年轻人为了保卫自己的精神领域,也是各出奇招:


1.敷衍文学才是王道

自从敷衍文学爆火并成功应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后,人形“情绪垃圾桶”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一利器。不想处理对方的糟糕情绪也不想让关系太僵硬时,就来开启敷衍大师模式:“怎么会这样呢?”“好家伙”“你太难了”,基本上来回个几轮对方也就像一拳打到了棉花上,没了倾诉欲。


而能取得这样的效果,主要是情绪倾泻者的倾诉隐含着情感共振的需求,而敷衍学的本质则是将没有情绪投入的敷衍包装得没那么敷衍。筑起一座隔绝情绪交换的高墙然后装点上美好的装饰,是现代人最后的体面。


2.用魔法攻击魔法

朋友圈的点赞之交总跟你吐槽男友的直男操作怎么办?


魔法派选手会建议你:把话题拉回到自己身上,把工作中所有的不满之事都倒给她。如果还嫌不够,那就找她借钱。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忽视对方的需求,并表现出强烈的利己倾向,这样倾诉者会在感情上遭受双重打击。而自己在拒收对方的情绪垃圾同时,也处理了自己的垃圾情绪。但这种大招对关系的破坏性过强,一般也就被用于“人间奇葩”身上。


3.炙热真诚的打直球

在亲密关系双方生活都很难的时候,自己能共情到对方的艰难,但也的确无力处理对方的情绪时,你会怎么办?


直球型选手选择剖开自己,坦诚所有的关心和困扰,“我知道你真的很不开心,但你过多的倾诉也让我的生活增加了很多压力。”她们选择主动建立情感连接,将关系的主动权交付到对方手上的方式,以双方关系为挟让对方适当约束自己。


当然,如果每段关系的处理方式都能如此明确简单,也就不会有这么多年轻人如此困扰了。毕竟不是人人都有底气去直接拒绝接收垃圾情绪,这种没有内耗无需技巧的方式终究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取得效果。


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纠葛使得垃圾情绪的处理格外难,那么如何从根源上让自己摆脱“情绪垃圾桶”的身份呢?


如何避免成为情绪垃圾桶


在正常人际交往中,都会存在倾诉负面情绪并接受负面情绪的时候,大部分人只是偶尔成为别人的“情绪垃圾桶”就可以进入漫长的CD时间。可是有一类人,在成长过程中,不自觉得将自己修炼成了“情绪垃圾桶”型人格。


1、人格的自我觉察

如果你有接触过“习惯性垃圾情绪制造者”,你会发现他们一般并不是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而只是一味的发泄感情:他们沉溺在这种模式中无法自拔。而“情绪垃圾桶”型人格本质也是一体两面的在强迫性重复这种不愉快的经历:明明知道对方并不是在寻求帮助,却还是一次又一次的接收了所有的垃圾情绪。



习惯性成为“情绪垃圾桶”并不意味着一定是讨好型人格,但其人格中的讨好程度往往较高,虽然她们隐约意识到这种关系不太健康,但自我概念模糊及自我情感抑制都使得她们沉迷在这种“被需求感”中。


而另一类人则是因为无意识的成为了“神使”(“神使”对他人的感受和情绪,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和辨识力,能够快速、深度共情他人,而求助者也能很快对她们打开心扉)。擅长观察,沟通以及思考使得她们具备超强的情绪处理能力,而帮助他人的“使命感”以及倾听他人时的“深度链接感”使得她们不会拒绝他人。



如果当你持续半年以上都在担任身边人的情绪处理者,那么你可能需要自我评估一下是否无意识的成为了“情绪垃圾桶”型人格,然后有意识纠正。


2、高效高质处理垃圾情绪

真正让现代人觉得痛苦的是:情绪倾泻往往发生在深度亲密关系(父母与子女,情侣,挚友等)之间。虽然这种病态重复消耗掉了正常人体内的能量,可这段关系却是我们无法割舍的。那么如何高效高质处理对方的糟糕情绪,就成为当代人必须修习的一课。


首先,解决对方问题的第一要义必然是自我保护,评估彼此的边界并为自己设置底线是进入这段情绪决斗场的首要任务;


接着,处理对方情绪的技巧也很重要,比如B站UP主认为正确的方式应该是“表达支持-倾听故事-反馈情感-反馈认知”这一套连续操作,而不是采取“转移注意力式”“自恋式”等有毒的安慰方式(来源于B站:【深度心理科普】如何真正安慰一个痛苦的人?);


最后,你需要适当平衡自己的心理,可以采用反向倾述自己的糟糕经历或是其他获取能量的方式。以及控制心理支援频率以避免被深度依赖。



其实,真正让人得以走出糟糕情绪的并不是交流的技巧、实质的方案等,而是一颗赤诚的心。“开始安慰别人的同时,意味着你将会抛开自我,至少是在生命这一小段时间里,全为支持另一个人而活着。”


所以,安慰者也需要抛去对技巧的依赖及对自己能力的傲慢,需要知道,全情的投入到另外一个人的生命中是出于对对方的爱,而平衡自己的投入程度及对方的依赖程度则是出于对自己的爱。


3、保持沉默或勇敢地说不

最后,当察觉到对方已经进入病态的强迫性行为时,就需要适当的回避,静待时间抚平所有的一切。偶尔恰当的表达自己的不适,在保护自己的时候也是对对方的一个提醒。


 避免成为惯性垃圾情绪制造者


每个人都有不开心的时候,在情绪交易市场上,大家其实并不抗拒成为暂时的“情绪垃圾桶”,真正让人介意的是那种一味索取别人的情绪价值,却努力回避他人情绪的行为。


所以,在感情上格外依赖别人的人也有必要审视自己的情绪流通轨迹:


1.是否会看轻他者的倾听

“她只是听了一会,可我是真的伤心了啊。”这种“琼瑶式”的自我中心是最伤害倾听者的行为。每个人在别人心里都会有一个情绪银行,如果只是一味的消耗他者的能量,而不反馈能量,那么关系破产也是必然结果。


2.是否在回避真正的问题

互联网的存在给了人们以转移注意力的渠道,在面对难以处理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轻松的通过浏览短视频、刷新微博、以及向朋友发消息等方式来缓解当前的不适感。但如果一直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回避问题,这种焦虑愤怒的情绪会长期的在后台运行,而对于那些习惯将自己的情绪交给别人处理的人自然就会不停的向外界传播负能量。


3.是否突破了别人的边界

在情绪纾解上也同样存在边界感,不合适的将垃圾情绪交给错误的人是对彼此的伤害。来自工作的糟糕情绪,和同事聊会更容易得到宽容;由于认知偏差带来的愤怒,和三观一致的人吐槽会更容易得到理解;和关系更密切的人聊内心的焦虑,会比泛泛之交聊更恰当。


虽然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但快乐也是。


在我们有能力处理亲友的糟糕情绪时,我们能感受到非凡的付出感,而当我们知晓有亲友愿意处理我们的糟糕情绪时,也是情感上莫大的支持。


学会情绪处理,并不是筑一面高墙去隔绝情绪,而是让彼此的情绪更好的疏导流通,毕竟纠葛才是人际关系的本质。



安利时刻


不少同学对“人生教练”这个新职业很感兴趣,想成为人生教练,那怎么办呢?

不如组建一个“人生教练”的微信群吧,让大家相互交流。后续,我看要不要在群内做一些“人生教练”的介绍和分享,以及给大家一些教练对话体验的名额等

这个群更适合,以下人群:自我成长者、爱学习和分享者、老师、中高层管理者、咨询师、社工、职业转型者 以及正在或者想成为人生教练的人。

加下方老梁社长的微信,即可进入“人生教练教练群”,申请暗号:人生教练。



作者:顾堪

编辑:叉烧


点个在看告诉ta,你不是情绪垃圾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社会学了没

相关新闻

联邦颁布新规:你是雇员还是零工?待遇大不同加密产品的真正吸引力:投机还是少数人的游戏?情绪垃圾桶or共情大师?敏感缺陷变优势,关键看这点——法国年轻人的恋爱有了新必需品?不给就是不爱我?对话AI教育从业者们:AI如何解决因材施教的难题?给消费者逛商场一个理由,情绪价值是突破口?江才健:科学报道应该做啦啦队,还是监督者?白营:台湾年轻人的“第三条道路”?【精简调整版】美国房贷利率走低,购房者观望情绪浓厚,房产市场动态如何演变?高考:新世代的必经之路,还是过时策略?你解不开的人生难题是什么?我们收集了2000万年轻人的困惑历史知道风向哪里吹:美国年轻人的呐喊能否阻止遥远的战争?耶鲁大学教授:情商是天生的能力吗?给予孩子情绪上的接纳和许可美国大学新颁荣誉博士,是给喵星人的?校方:它全勤模范,不给说不过去吧!为何年轻人患癌越来越多?最新研究发现:垃圾食品惹的祸!米哈游的“新日程表”,让友商逃无可逃,玩家热议:更幸福还是醉了?适当喝酒能更显年轻?四川大学最新研究:不论饮酒频率/剂量,喝酒均会加速生物衰老!女性和45岁以下饮酒者受纯酒精影响更显著工党赞赏华裔澳大利亚人的贡献,但制止仇华情绪的工作应该谁来做呢?突发公告:这部剧,全网下架!知名制作公司被约谈,深夜回应:已辞退相关审核负责人,暂停一周剧集上新!央媒:垃圾内容何以能顶风上线?心理学者李雪:难道孩子闹情绪的时候,父母也要闭嘴吗?年轻人追捧威海外贸货:平替真香,还是山寨陷阱?直播预告丨吴海明:飞速迭代的新材料赛道,投资者如何入局?“体育爬藤”大火!:华裔父母批量制造“奥运冠军”,是捷径还是困境?从百元涨到上万,体检竟成高端消费:年轻人的“健康焦虑”,被精准拿捏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