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浩教授专访:聚焦新兴交叉学科,助力肿瘤心脏病学发展 | CCIF 2024
心血管疾病和肿瘤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两大主要原因。随着肿瘤综合诊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但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治疗的心脏毒性发生率和致死率与日俱增。为此,肿瘤心脏病学应运而生。3月28-31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心脏病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CCIF&CCPCC2024)”盛大召开。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陆浩教授进行专访,就肿瘤导致心血管损伤的机制和治疗方案、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分享真知灼见。
医脉通:请您结合临床经验和相关文献介绍,肿瘤治疗是如何导致心血管损伤的?
医脉通:在肿瘤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在肿瘤治疗的过程中,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首先,需要了解肿瘤治疗对心脏的影响。肿瘤治疗除了可能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和冠心病等心血管事件外,还可能影响心肌本身。
其次,心血管事件的预防至关重要,在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在病史方面,高危因素包括高龄和既往心血管病史等。在检查方面,目前的研究相对较少,高敏肌钙蛋白是重要的检测指标,如果患者高敏肌钙蛋白<0.014,提示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低;如果患者基线高敏肌钙蛋白水平较高,则应高度重视,在应用免疫治疗药物时需要慎重选择。
再者,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肿瘤科医生需要慎重制定用药策略,对于联合治疗药物,需要关注其是否会加重或放大心脏毒性。
最后,如果患者存在心血管事件高危因素,但必须进行肿瘤治疗,为了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可给与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但对于没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是否需要给与预防性治疗仍存在争议,未来仍需更多证据加以验证。
如果心血管事件已经发生,需要暂停肿瘤治疗,避免带来进一步的损伤。对于心血管事件的处理,需要依据相应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包括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介入治疗和其他常规药物治疗。如果发生了心肌炎,往往需要肿瘤科、心内科、风湿免疫科、药剂科等多学科协调治疗,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之后在治疗中进行进一步观察。
医脉通:为了更好的管理肿瘤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肿瘤心脏病学应运而生。您认为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如何?
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是大家较为关注的话题,目前各个心血管大会基本都设有肿瘤心脏病论坛,这也反映了我们对于肿瘤心脏病学的重视。随着肿瘤治疗手段的提高,肿瘤心脏病学涉及人群基数越来越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会随之提高。
但对于这些人群的治疗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目前治疗手段有限,尚缺乏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这是目前大家关注的重点,我国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一些相关研究和对解决问题方案的探讨。
近3-5年,大家逐渐开始重视肿瘤心脏病问题,进而促进了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我相信,随着大家重视度的提高,肿瘤心脏病相关数据量将不断提升,也将会有更多成果不断产出,解决现在临床上治疗的痛点。
医脉通:展望未来,您认为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助力肿瘤心脏病学发展?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助力肿瘤心脏病学发展:
首先,关注肿瘤治疗药物引起心脏毒副作用的预防和处理策略,例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心脏损伤,包括心肌炎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处理。
其次,肿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处理。大部分肿瘤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出血风险较高。而冠心病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期间需要进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因此两者相互矛盾,临床治疗相对棘手。目前专家共识对此类患者的处理也存在争议,未来还需要更多研究探索此类患者适宜的治疗方案,改善其远期预后。
陆浩 教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