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i新闻
>
我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庞大数据去了哪?一文解析大数据背后的“上帝之眼”|投资笔记

我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庞大数据去了哪?一文解析大数据背后的“上帝之眼”|投资笔记

6月前



继《投资笔记》专栏之后,我们推出了全新的商业叙事类播客《投资笔记》。


我们探讨了最新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与应用,分析了顶尖创业公司的产品力创新,分享了不同领域优秀的创始人们对于商业科技的思考与认知,来自投资人的视角:如何宏观地看到投资的趋势,如何微观地判断企业的潜力?


《投资笔记》播客第二季正在更新,如果你也对科技的发展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在商业世界中开疆拓土的故事充满热情,希望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又变得更加深刻与宽广一点点,那么不妨打开电台,听一听我们为你带来的科技与商业世界的信号与电波,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Google Podcast等泛用型客户端搜索“投资笔记”即可收听。


欢迎收听本期投资笔S2E6 「无限供应」的数据,才是科技社会的生产资料?



一次网页点击、一条社交媒体互动、你在路上遇到的某次交通堵塞、工厂生产线上每分钟传送的货,这些构建了我们生活的日常,而这些也都是「数据」。
当我们的日常生活由越来越庞大的、海量的数据填充,它们又将被如何储存?
你可能听过「数据库」的概念,但面对大量的无形的数据,这个「库」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把数据比作「车」,那么作为「停车场」的数据库,要如何用更高的分配效率,把不同的车型、不同尺寸大小的车,以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分类停放?在数据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全部需求时,由此诞生的数据仓库、数据湖、湖仓一体又要如何理解?
当数据成为生产资料

喻思成


今天,全球数十亿人在同时生产数据,每个人本身都是一个数据生产者。通过言语和行动,我们不断创造数据。


观察当下数据产生的主要行业,可以发现,除了汽车、证券公司和银行等大家较为熟悉的行业外,还有其他领域可能会因数字化或数据的影响而遭到颠覆。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兴起,文本和图形制作行业不仅可能会被AIGC颠覆,而且有可能变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平台,这为该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这是喻思成。他身上有诸多光环——前甲骨文大中华区技术总经理,负责阿里云全球化业务的阿里副总裁......在2021年,他开始了下一轮大数据平台创业,成立了云器科技。撇开这些头衔,喻思成还是云计算、数据库和大数据行业的资深专家。
如果说,早前他的履历集中在云计算的应用层面,那么这一次创业,他更关注的是更「普世」的、云计算的底层逻辑,也就是所谓的Data Infrastructure。

喻思成


数据平台是由一系列工具组成的集合,为数据工程师或业务分析师提供处理数据的基本工具。这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加工、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开发等环节。此外,还需对这一系列工具进行监控。显然,这一过程需要一些专业技术手段的支持。当这些工具集合在一起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数据平台。


大约二三十年前,随着数据仓库的出现,许多专业人士阅读了关于数据仓库的初期文献。例如,泰瑞data 专注于数据仓库的开发,但那时主要还是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RDBMS)的时代。


因此,像 Oracle 这样的数据库厂商能够扩展其能力,开发自己的数据仓库解决方案,这标志着数据平台的第一代。随后,开源软件开始逐渐兴起。数据仓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当处理大规模数据时,成本会线性甚至是抛物线式增长。

数据库与数据仓库,到底是怎样的概念?

喻思成


数据库是一个相对容易理解的概念。我之前在 Oracle 工作,这是全球最领先的数据库公司之一。我们将数据库称为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RDBMS),这是基于一个天才人物的发现:用表格型的东西来管理数据,会使得它极其易于管理。这与我们使用 Excel 的方式非常相似,尽管 Excel 是一种更简单的格式。当数据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需要使用专业工具进行存储,并且可以随时查询数据。


传统的数据库通常被用于事务处理(Transaction Processing),即能够立即访问的交易类型。这类数据库的数据量通常不大,例如一个会员数据库,但它必须支持在多人交易的情况下进行高并发的小查询,并能够以非常快的速度提供信息。

数据库提供的主要是「查询」功能,应用于基本的、日常的事物处理。以银行系统为例,客户在银行做的每一笔交易都可以被数据库记录,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用数据库来记账。由于银行的交易量巨大,数据库通常存储的是当前的、最新的数据。
而数据仓库是什么呢?在银行的案例里,它更像是一个分析系统——从数据库里获取数据再汇总加工,比如某个分行在某段时间里发生了多少笔交易,当前存款和消费交易每月有多少,并且为银行提供决策依据——比如,某个地区的分行需不需要设立更多ATM机?

喻思成


后来,人们开始想,除了实时交易的处理,我们还需要事后进行分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分析过程(AP),意思是晚上下班后,我要回顾一下今天都卖出了什么,卖了多少。然后,就把事务处理(TP)数据库里的数据导入到一个更大的数据仓库里去。


为什么叫作仓库呢?因为它真的很像一个仓库,就是把所有数据都存储起来,而且这些数据不仅仅来自我们之前提到的会员数据库。数据仓库将各种数据汇集在一起,进行多维度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会用到各种技术,比如雪花模型等等。然后开始分析,数据要经过层层加工,最后变成业务人员也看得懂的报表,比如销售量,或者当你点击某个SKU时,能看到它的库存是多少。库存数据就不是来自我们之前说的交易数据库了,可能是来自库存数据库。业务人员可以顺藤摸瓜,不停地点击进行分析。它的特点是数据量很大,但并不要求实时反馈。比如,如果老板能在第二天早上8点看到报表,那么数据就可以在夜间慢慢处理。这就是数据仓库的概念。

数据仓库是在数据库已经大量存在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挖掘数据资源和决策需要而产生的。在此之后,又诞生了「数据湖」的概念:

喻思成


数据湖的关键点在于,以前我们往数据仓库里放的都是经过精细处理的数据。就像我们在仓库里上架商品,需要非常准确地找到合适的货架位置,把它摆放好。这样,站在货架前一看,就能清楚地知道这个商品卖了多少。再从上往下看,就能清楚地看到在这个时间段内各个SKU卖了多少。这些数据是被仔细摆放和处理过的。但是,当数据量非常大的时候,你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事先精细处理它,也不确定最后业务人员需要什么样的报表。


关键在于,你现在往仓库里送的都是原始数据,这些数据可能是半结构化的。比如说,客户在你网站上的一系列点击,产生的都是节省空间的半结构化数据,或者他们上传的各种图片和评论都是文本形式的,这些都不像传统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那样,有着严格规划的字段。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你想的是,不管数据是结构化的还是非结构化的,只要能把它存到数据仓库里就行了,其他的以后再说。


因此,数据湖的概念就出现了。数据湖特别适合处理AI模式,比如说,根据用户之前的点击日志,制作一个机器学习模型,这样就可以预测用户下一次可能会买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机器学习过程。


对人来说,这个过程并不难。如果你站在柜台前一个月,你大概就能知道白发人士喜欢买什么,黑发人士喜欢买什么。但对机器来说,它需要一段时间来学习,不过它也能慢慢学会。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时候,AI就是基于数据湖来进行的。

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湖的诞生,一方面得益于技术的演进,而另一方面,它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更多是基于企业的不同需求而诞生的产物。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事件节点:
1988年,IBM的研究员提出数据仓库的概念,而1991年,一本《构建数据库仓库》的出版奠定了数据仓库的正式开端。到了1993年,研究人员发现数据库常用的OLTP、也就是联机事务处理的架构,已经不能满足终端用户对数据库查询的需要,提出了OLAP、也就是联机分析处理的概念。
传统的数据仓库时代,数据处理的硬件一般是采用小型机,计算能力的扩充通常采用的是Scale up方式。但是到了大数据时代,数据的规模已经不是单台机器通过扩充硬件就能解决的了。数据仓库的特性也决定了,当数据规模越来越庞大的时候,它的成本也直线上升。
下一个行业的革新者是Google。2003年到2006年间,Google的三篇论文奠定了大数据的技术基础,标志着“大数据平台”的诞生,甚至即使是如今,这三篇论文背后的技术架构,都还被称为Google的「三驾马车」,在大数据、云计算甚至AI的发展里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比如其中一篇论文里提到的MapReduce,它是一个针对大规模群组中的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分布式编程模型;能将大数据标准化处理,简化成map和reduce两个流程,让使用者可以用很简单的接口、实现大规模的分布式计算。

喻思成


所以,当Google发布了几篇论文,公开了它们管理数据的方法之后,人类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意味着现在可以使用非常便宜,甚至是非专业化的x86机器,来搭建一种分布式的、可扩展的、非常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平台。


包括MapReduce和HDFS文件格式,这些技术开始成为一段时间内业界的标准。随后,出现了许多像Hive和Greenplum这样的数据仓库软件。


再往后,我们进入了云计算的时代。你会看到每个云服务提供商都开始提供一些基础服务,通常被称为“四大件”:虚拟服务器、存储服务、负载均衡(SLB)和内容分发网络(CDN),以及其他搭建应用所需的基础组件,包括云数据库。


当这些应用在云上搭建之后,它们就开始产生数据。这些数据是真正的云原生数据,最终需要像传统应用产生的数据一样被存储和分析。


这包括不仅限于结构化数据,还有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如日志、图片等。这些云上产生的数据需要一个地方进行存储和处理,于是数据平台应运而生。


在早期,可能只有大型企业如电信公司和银行能够投入数千万建立自己的数据仓库。但随着Hadoop等平台的出现,即使是几十人规模的公司也能够使用开源的数据平台进行基本的数据服务。到了云计算时代,即便是两三人的创业公司也可以直接在云上购买所需服务,因为成本非常低。

公有云的成熟和普及,让这些原本属于大公司的数据服务,对那些预算不足的中小型公司也敞开了大门。在此之前,一个企业想要构建自己的数据平台,需要投入高昂的硬件、软件和人力成本,还需要拥有一个专业运维团队来保证自己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营。
而「降本」这件事只是云的价值之一。它更深远的价值在于,能让初创与中小型企业在很早的阶段就享受科技的便利,探索更多创新的可能。

喻思成


云计算,就像水和电一样,确实降低了成本,但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想想给手机充电,一年也花不了多少钱,对吧?如果人们真的在乎这是5块钱还是6块钱,那他们可能根本就不会使用手机。实际上,手机一年内为我们创造的价值与这点电费根本无法比较。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能够做到以前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


对于企业而言,使用云计算包括了新闻服务、SaaS服务、数据平台这样的PaaS服务,以及可能使用的其他SaaS服务。


云计算服务让企业在非常早期就能享受到人类文明的许多成果,这在过去的软件时代是难以想象的。


无论是SaaS服务,如OA、ERP、CRM,还是PaaS服务,如数据平台,我们之前提到过的那些可能需要千万级投资的事情,企业现在可以在很早期就开始组织自己的业务。对大型企业来说,节省的不仅仅是成本,也不仅仅是早期就能享受到便利性。更重要的是业务创造力,很多以前不可想象的场景现在变得可能。即使你有钱,有一个强大的IT团队,但相比于云计算的能力和灵活性,还是有所不足。


确实,一个企业不可能同时自建数据平台、ERP系统和CRM系统,而应该集中精力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继续推动业务创新。如果能够利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来构建自己的技术和业务应用,这无疑是企业应该追求的方向,也是他们的强项。这样一来,企业就能实现许多之前无法单独完成的事情。


随着数据量的增加,正如我们之前讨论的,它将创造出许多之前难以想象的价值。云计算的出现,使得处理能力以极其经济、灵活且易于获取的方式提供给任何人,即使是只有两三个人的创业团队,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这极大地释放了人类的创造力。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过去可能只有皇室才能享受的盛宴,或者只有皇室才能使用的烹饪技法,今天通过云计算,即使是最普通的家庭或小团队也能享受到。这就像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满汉全席一样。

正如喻思成所说,云计算为很多企业带来了成本之外的更多创新想象——而这也是「数据」为整个商业社会带来的价值。某种意义上,相比石油、矿石、钢铁、耕地,数据可以说是「无限量供应」的。
想象一个你更熟悉的日常画面——从前我们听音乐,依赖的是声音产生的振动波刻录在实体唱片上的凹槽纹路,此后又受限于Mp3内存,但如今,你打开手机就能听到存储于云端的各种歌曲。这套逻辑也同样应用于工业生产等各个领域——数据已经成为科技型企业的重要生产资料。

喻思成



在Oracle时代,软件还需要刻录在光盘上,这是其基本的边际成本。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这种边际成本已经大幅降低。因为数据或信息的复制成本几乎为零,其流动成本也相对较低,这使得作为生产资料的数据能够产生非常高的毛利率。


这正是为什么许多人想创办科技企业的原因,因为它们通常具有高毛利。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被称为科技型企业呢?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它是否将数据作为主要或核心的生产资料之一。因此,全球估值较高的企业几乎都是科技型企业,并且以数据作为主要生产资料,无论是电商平台、搜索平台还是像特斯拉这样的公司。


特斯拉被认为是科技型企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以钢铁为主要生产资料。相比之下,传统汽车企业的主要成本在于钢铁的使用量,以及销售汽车的数量作为其顶线收入,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是毛利。但对于特斯拉来说,它的主要生产资料已经不仅限于钢铁,因此它能够实现非常高的毛利率。无论是进行升级换代还是提供智能驾驶功能时,特斯拉提供的软件几乎没有任何成本。过去软件需要刻录在光盘上,而现在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在车主的车库里远程升级。下载软件所需的电力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特斯拉能够维持非常高的毛利率。


汽车行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即便是一些相对传统的行业,也在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比如银行,它们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证券行业也在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前两天我碰到一个券商人,他说他们公司之所以能够有今天这个地位,就在于几年前董事长要求把所有产品数字化,并且移动化,而不是大力发展线下网点。


电信行业更不用说了,十几年前就开始向智能化方向迈进。而我们今天看到的线上行业,本身就是数字化原生的,这点毋庸置疑。即使是非常传统的行业,比如水泥和钢铁等,也都非常重视数据化和数字化。这说明无论行业如何传统,数字化转型都已成为一种趋势。

数据的价值和未来
特斯拉与造车新势力的高毛利与过去数年的蓬勃发展,也激发了传统车企数字化转型的动作。

喻思成


那么怎么做到?要实现智能出行方向的数字化企业转型,关键在于车网协同和车辆智能化,这意味着数据必须成为核心的生产资料。


智能化的实现本质上是对数据的加工处理。例如,现代智能车辆从出厂那一刻起,就已经是一个集成了数十甚至上百个传感器的移动传感器网络,这些传感器不断收集各种数据,并通过物联网(IoT)技术上传这些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油门的使用程度、车门是否关闭、是否需要加氟、当前油量、速度等各种信息。通过IoT技术采集并上传这些数据之后,就可以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实现自动驾驶,或进行智能化营销。这就是所谓的智能出行转型,其中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数据。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变得尤其重要。因此,提供一个能够处理海量数据的数据平台,提升数据加工生产力,就成为了关键任务。这正是我们所做的工作,通过提供强大的数据平台支持,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出行的转型,充分利用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资料,推动企业发展。

对企业来说,即使云计算服务需要耗费一定的成本——但与其他实体生产资料相比,数据带来的潜在盈利空间都是巨大的。在喻思成看来,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愿意为云计算带来的附加值买单,数据平台就像一个厨房,那些单体的SKU被分工出去、由不同的专业团队来负责烹饪的不同环节,加上云计算的助攻——就能让一个完全不懂数据平台的公司,用最低的成本、最低的门槛来使用数据平台处理自己的数据。
回到喻思成所做的云器科技,他们在做的数据平台又聚焦在什么领域?

喻思成


过去几年,数据仓库主要服务于商业智能(BI),而数据湖更多地被数据科学家使用,尤其是在进行人工智能相关工作时。数据科学家会从数据湖中提取数据,构建模型,但传统上,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是分开的。那么面对未来,一个理想的数据仓库平台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


下一代的数据存储和处理平台,被称为“一体化湖仓”(Lakehouse),正是数据湖(Data Lake)和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的结合体。这种平台的特点在于它既可以存储结构化数据,也可以存储非结构化数据,实现了数据存储的全面性和灵活性。


以云器科技为例,它采用数据湖的方式存储结构化数据。这意味着,当客户获取数据时,他们可以像操作一个简单数据库一样直接打开和使用这些数据。这与传统的数据库系统(如Oracle数据库)不同,后者存储的文件通常只能通过特定的软件来访问,因为其计算层和存储层是封闭的。


而在一体化湖仓架构中,数据以完全开放的格式存储,本质上是一个数据湖,这就是所谓的“在湖上建仓”的结构。


我们认为这才是未来的方向,因为它不仅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的引擎,而且处理的数据结构本身符合所有云计算和数据湖的标准。


这意味着任何人获取到这些数据时,如果决定不再使用该数据平台,想要迁移到其他地方,也完全可行。他们可以轻松地携带数据离开,因为所有的格式都是开放且通用的,其他数据引擎也能够理解这些格式。这样的开放式架构,彻底将平台转变为面向未来的、开放式的架构,允许更大程度的灵活性和可移植性。


在这个生态链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企业专注于特定行业,他们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和业务流程,并致力于将这些流程数字化。这些企业建立起来的应用会产生大量数据沉淀,随之而来的是数据处理的一系列流程。这里,我们主要提供的是数据加工处理或炼金提炼的平台,可以比喻为一套厨具。


在这个平台之上,还有许多企业,他们利用我们提供的平台为客户处理数据。这些企业类似于我们之前提到的厨师,他们不仅了解客户的业务需求,还拥有处理数据的专业能力,能够在我们的平台上为客户提供最高效的数据解决方案或数据应用。这就是我们与他们合作的关系。


进一步地,我们还会发现市场上存在许多数据源提供者。他们可能是我们的下游合作伙伴,为我们和我们的客户提供第三方公共数据,不论是通过隐私计算还是公共数据采集的方式。这些数据源提供者也支持我们的客户进行自身数据的采集。

这种「一体化湖仓」概念的优势在于,无论量有多大,都能够将数据存储成一个最方便的格式,使得基于此的数据仓库能够随时想查什么、就查什么。如果我们依然用「数据厨房」的概念来解释,它意味着你“无论打算烹饪什么菜色,都可以用同一个锅来做——而不需要额外配置不同的高压锅、蒸锅、炒锅、炖菜锅了。”
某种意义上,中国作为一个数据大国,为这样的数据平台创新提供了训练场。根据IDC发布的《2023年V1全球大数据支出指南》,2022年中国大数据市场总体IT投资规模实现了翻倍,与全球总规模相比,中国市场在五年预测期内的占比持续增高,并有可能在2024年超越亚太除了中国与日本市场的总和,并在2026年接近全球总规模的8%。除此之外,中国的厂商也在积极布局底层计算存储、数据中台、大数据分析平台等业务,尤其聚焦金融、政府、能源、制造行业。

喻思成


在Oracle工作期间,我对中国市场客户对数据的需求有了深入的了解。确实,国外的一些商业逻辑在中国可能不完全适用,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客户群体具有其特殊性。中国的客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国有企业(包括央企)和民营企业,外企。


对于国有企业,他们的市场竞争力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管控的需求。这对中国的软件厂商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这种情况往往导致技术服务商需要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服务或者进行完全私有化部署。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过去几年乃至可预见的未来面临着较为残酷的生存环境。当客户盈利困难时,作为服务商,赚钱也相对困难。这种情况下,客户往往会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付费意愿相对较低。这迫使服务商必须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获得订单。从负面来看,这对服务商的盈利空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从正面来看,这实际上帮助服务商锤炼产品和服务价值。正如你所说,很多时候真正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做事情做得更好,而在于解决客户遇到的难题。

当然,面对企业不同阶段、不同业务、非标准化的需求,SaaS标准化产品当下也面临一些挑战。

喻思成


在云计算领域,以及其他非云计算层面,需求呈现出漏斗形或倒三角结构。这意味着,随着我们深入到更基础的层面,比如基础设施层,定制化的需求就会逐渐减少。很少有客户会要求对CPU进行特定定制,即使是让他们提出具体需求,他们可能也无法明确表达。


但是,当我们深入到SaaS层,接触到客户的具体业务,无论是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资源规划(ERP)、数字营销、库存管理、仓储管理,办公自动化(OA)或电子签名等,我们会发现中国市场的业务流程普遍非标准化。SaaS产品旨在通过提供标准化的流程性产品帮助客户标准化其流程,并通过电子化、数字化的方式实现这些流程。这个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挑战。


而且,资金充足的企业可能不太关注标准化。而那些在较为艰难的商业环境中生存的企业,可能由于成本考虑,不愿意投资软件,宁愿雇佣人力来实现定制化的流程。


但我认为,随着社会向商业化方向发展,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最终企业还是会趋向于采用这类解决方案。我们已经看到许多企业,尤其是数字化原生的创业型企业,都完全接受了这一模式。

除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一个与当下更为相关的话题是,如今我们每个人都是数据的生产者,数据如何在AIGC浪潮下发挥更广阔的的价值?

喻思成


随着AI逐渐成为人类的虚拟助手,它背后的支撑将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平台。这个数据平台处理的数据量可能比我们目前讨论的任何一个行业都要大上几个量级。AI将帮助我们在这个复杂世界中寻找所需的信息,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需要分别访问电商平台寻找商品或使用打车平台找车。AI将主动为我们寻找所需的一切信息。你只需告诉它你想要的生活方式,它就能帮你安排好一切。


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这个概念可能还有些遥远,但我相信,数据平台与AI的结合最终会带领人类生活进入一个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新篇章。


我相信数据就像是上帝之眼,假设真有一只全知全视的眼睛永远注视着每个人,那么通过数据的组合,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创造出许多爆发性的场景。然而,要达到这样的内部结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整合所有这些数据需要解决众多法律和法规问题。最终,可能需要像我们这样从事数据平台开发的专业人士来解决最底层的技术问题。此外,还需要拥有AI场景和模型专业知识的开发人员来实现这一切。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未来展望。


我经常回顾过去几十年中获得图灵奖的学者,以及一些著名公司的历程,确实能够给人带来深刻的启示。看到他们最初提出理论的时候,后来如何通过这些理论来构建技术体系,例如机器学习的发展,或是GPU(图形处理单元)的出现,这些都是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他们在历史的某个阶段其实也都在摸索中前进,同样感到茫然。


有些人在计算机科学上做出了极具震撼力的革命性发明,但这些发明往往因为巧合被应用到其他领域,并成为那个领域的核心技术。我们今天阅读的很多论文,有时候我也会读,你会发现有些论文似乎没有用处。但是,有些论文确实改变了一个学科的历史,这可能是连论文的作者们自己都未曾预料到的。这确实说明了这个领域充满了许多随机性。这也是生活如此有趣的原因之一,因为它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这让科技史变得非常引人入胜。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序言中写的一段话,此后经常被人摘出来反复回味:“就像整个大气层的电流都聚到了避雷针的尖端,那些不可胜数的事件全都凑到最短的时间内发作。这些从容不迫按照先后顺序发生或者同时发生的事件,都被压缩为一个时刻。这种戏剧性地凝聚起来、而且关乎命运的时刻,往往发生在某一天,某一个小时,甚至常常仅为一分钟。”
历史对于人类社会的记载,多少也与技术的演进路径有相似之处:那些掀起全球浪花的技术进步,或许是由无数个偶然的发现构成的,而无数个偶然的发现、黑暗中的探索与失败的反复,最终决定了技术演进的走向。
从结绳记事、到绘画成为人类第一种记录信息的方式,再到文字的诞生、图像影音的诞生,再到这些媒介都可以成为数字语言,被存储为数据——

喻思成


甚至有人提出,未来世界的基本单元将不再是细胞或原子,而是数据。我们的世界可能会从碳基文明转向硅基文明。因此,我确实认为我们的社会可能真的会进入一个以数据为中心的时代。


数据将淹没我们整个人类。从这个意义来看,云器给自己立了一个使命,即改变数据的使用方式。这种改变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效率,使数据使用变得更简单,还包括在我们能够达到的更远的未来,确保数据在伦理和道德上更可控、更安全,更能符合人类发展的终极使命。当然,这可能是一个非常抽象和长远的目标。但总的来说,我相信数据绝对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以下为《投资笔记》播客第二季的内容:

符绩勋:投资是一场马拉松,风霜雨雪中依然前行

徐炳东:在时代的变数中寻找确定性

吴陈尧:人来并不是宇宙核心,生命拥有更广阔可能

李浩军:谨慎乐观、审时度势,相信周期的力量

S2E1 当传统SaaS行业开始拥抱AI

S2E2 深度拆解大模型:投资人和创业者分别怎么看?

S2E3 好好住CEO眼里的“好好住”

S2E4 「吃」这件事 ,还有哪些创新可能?

S2E5 AIGC爆发后,人与机器的关系将何去何从?

S2E6 「无限供应」的数据,才是科技社会的生产资料?

S2E7 当生物计算改变制药流程,未来制药行业还需要「人」吗?

S2E8 告别无效上班?劳动力管理让打工人实现多劳多得

S2E9 规模超1100万人的校招赛道,还能释放多少可能性?

S2E10 换血、禁食、改基因、脑机接口……这些追寻“永生”的尝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来源:纪源资本

相关新闻

一文解读:如何理解“大模型时代”的狂飙趋势?|投资笔记第162期“我家在顶楼,把被子晒出去有阳光的味道。”居住需求逐渐差异化,我们应该如何“好好住”?|投资笔记员工离职率高?如何做让员工不反感的“劳动力管理”,盖雅有自己的方法论|投资笔记人类找了千年的“长生不老秘诀”,未来终有一天会成真?|投资笔记动辄数十亿美金的投入,XR赛道背后的技术机遇在哪里?|投资笔记第174期五条人「大时代歌厅」:我们的时代之歌LV女装中国大秀: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女主」审美?“接种疫苗者禁止献血!” 红十字会曝光惊人秘密?!新冠疫苗已摧毁我们的抵抗力,背后真相是...谷爱凌太牛了!首次马拉松03:24:36!天才少女背后的“兔妈”我们都可以学习Apple Vision Pro价格的秘密,藏在你眼前的屏幕里?|投资笔记今天的关键词 “我们”|科学选择对的人开新 | 2023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新品”?2024我们重新认识一下!如何高质量“投喂”我们的大脑?“都是我们最恨的?”免费义诊被判“非法行医”?我们的某些执法人员,可能还没有真正懂得法律存在的意义!“我们的航母在哪里?”“在修理厂!”佛山一中曝沃尔兹教书图片,“我们的老师或将成美国副总统?”从“盖中盖”到“新盖中盖”,我们正在见证坦克的“退化史”?社交媒体让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吗?几岁才算“老”?研究发现,多年来我们的认知已经发生了变化10年写下60万字的航海笔记,我们和远洋“老轨”聊了聊旅行和人生,好像找到了逼仄人生中的旷野与自由!我们要如何理解妻子的“怨”?从陈朗的悼文谈起 | 编辑部聊天室「你居然还有这一面!」|我们的人格,至少都有三个层次被“渣”了,我们的自我会发生哪些变化?(含自救方法)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bendi.news
Bendi新闻
Bendi.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Bendi.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