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2. 科学研究中的实验:变量与控制
内容提纲
实验方法简史
在科学研究中应用实验
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
控制变量:负、正、安慰剂
实验研究的应用:路易·巴斯德的例子
跨学科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的局限性
现代活动中的实验研究
你知道么?
关键概念
实验是一种研究方法。在实验中,有意识地操控一种或多种变量,观察通过这种操控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实验设计常用到控制变量,用以让系统变化,还能用来检查误差来源。
实验方法通常用于确定因果关系,或用于量化一个变量带来的系统反应。
实验方法简史
图1 在伊拉克一万第纳尔的纸币上,有阿尔哈森 (965-约1039) 的头像
阿尔哈森投入大量时间,研究光、颜色、阴影、彩虹等光学现象。比如在一项研究中,他站在一间墙上有一个小洞的黑暗房间里。房间外面,他挂着两盏不同高度的灯笼。阿尔哈森观察到,每个灯笼发出的光照亮了房间里的不同点,每个被照亮的点都与洞和房间外面的一个灯笼形成一条直线。他还发现,遮盖灯笼会导致其照亮的地方变暗,而不挡住灯笼则会让该地方重新出现。因此,阿尔哈森提供了首批实验证据,证明光不是从人眼发出的,而是由某些物体(如灯笼)发出并从这些物体沿直线传播。今天看来,阿尔哈森的实验很简单,但他的方法具有开创性:他根据对物理关系(光来自物体)的观察提出了一个假说,然后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说。尽管方法简单,但阿尔哈森的实验却迈开了关键性的第一步,驳斥长期以来“光从人眼发出”的理论。这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重大事件。
【考考自己】为什么阿尔哈森的工作被认为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论的一个重大事件?
a.因为他基于观察提出假说,并设计实验验证假说。
b.因为他的研究证实了光是从人眼里发出的。
在科学研究中应用实验
实验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也许是一系列方法中最知名。除了实验研究,还有描述研究、比较研究、建模研究(请参阅“科学研究中的描述、科学研究中的比较、科学研究中建模”这三个模块)。虽然这些都是科学方法,但实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意识地操纵真实系统的某些方面以及观察该操纵的效果。要解决手机信号接收问题,你可以在附近走动直到看到手机变强,也可以观察其他手机用户以了解接收效果最好的人站立的位置,也可以在网络上查找手机信号覆盖地图。所有这些方法也可以提供解答,但通过四处走动并亲自测试信号情况,就是在进行实验。
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
在实验方法中,我们有意识地操纵(也就是干预处理)一些条件或参数(通常称为变量),并在其他变量上观察该操纵的结果或效果。变量被赋予不同的名称,具体取决于它们是被操纵的变量还是被观察的变量:
自变量是指实验中由科学家操纵的条件。
因变量是指可能受到自变量操纵影响的实验事件或结果。
科学实验有助于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本质。虽然在实验中操纵单个变量通常很困难,有时甚至做不到,但科学家经常努力尽量减少操纵的变量数量。例如,当我们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以获得更好的手机接收效果时,我们可能会改变身体的朝向(也许从朝南变为朝东),或者我们可能以不同的角度握住手机。哪个变量影响信号接收:手机的位置、方向,还是角度?至关重要的是,科学家必须了解自己正在操纵实验的哪些方面,以便能够准确地确定该操纵的影响。为了约束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大多数科学实验都系统性地使用对照。
对照: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安慰剂
在对照研究中,科学家本质上同时进行两个(或更多)并行实验:一个实验组,观察实验操作对因变量的影响;还有一个对照组,除了干预所有条件和前者相同。对照可以分两类: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
在阴性对照中,对照组暴露于除干预处理之外的所有实验条件。精确匹配所有实验条件的需求巨大。例如,在新药试验中,阴性对照组将获得看起来完全相同的药丸或液体,只不过其中不含药物成分。对照本身通常被称为安慰剂。阴性对照让科学家能够测量因变量的自然变化、提供测量实验误差的手段,提供和实验干预处理比较的基线。
一些实验设计用到阳性对照。阳性对照作为平行实验进行,通常涉及使用研究人员知道会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替代治疗方法。例如,测试一种新药缓解疼痛的有效性时,科学家可能会向一组患者施用治疗安慰剂作为阴性对照,并向另一组患者施用阿司匹林等已知干预作为阳性对照,因为阿司匹林缓解疼痛的作用已有详细记录。在这两种情况下,对照让科学家能量化背景变化,驳斥可能解释治疗对因变量的影响的替代假说。
【考考自己】在实验中,科学家试图每次操控_____变量。
a.尽可能多
b.尽可能少
实验研究的应用:路易·巴斯德的例子
实验控制得当,通常能得到因果关系的强有力证据,证明对一个变量的操纵是否会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响应。例如,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就推测生命可以由海水、泥土、阳光的混合物生成。得出这个观点可能是因为他观察到,蠕虫、蚊子等昆虫会在泥滩和其他浅水区域“奇迹般”出现。虽然这一观点受到很多质疑,但活微生物可以从空气中“自发生成”的想法一直持续到十八世纪中叶。
十八世纪50年代,苏格兰牧师兼博物学家约翰·李约瑟(John Needham)声称自己证明了自发生成。他看到某些食物(例如汤)中微生物会大量繁殖,即便短暂煮沸并盖上盖子。几年后,意大利修道院院长兼生物学家拉扎罗·斯帕兰扎尼 (Lazzaro Spallanzani) 将汤煮了一个多小时,然后将几碗汤放在不同的条件下,其中一些密封,另一些暴露在空气中。斯帕兰扎尼发现,微生物在暴露于空气的汤中生长,但在密封的汤中却没有微生物。因此,他对李约瑟的结论提出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假说: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生物沉积在暴露的汤上,而到不了密封的汤上,因此自发生成这个观点是错的。
李约瑟反驳说,汤中细菌的生长并不是由于微生物从空气中沉积到汤上,而是因为自发产生需要与空气本身中无形的“生命力(life force)”接触。他提出,斯帕兰扎尼的过度煮沸破坏了汤中存在的“生命力”,暴露于空气的碗能从空气中得到生命力的补充,而密封碗中的自发生成则被阻碍。几十年下来,科学家一直在争论生命的自发发生理论。支持该理论的著名科学家包括费利克斯·普切特(Félix Pouchet)和亨利·巴斯蒂安(Henry Bastion)。法国鲁昂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普切特和英国著名细菌学家巴斯蒂安认为,通过发酵和腐败等化学过程,生物体可以自发生成。这场争论越来越激烈,法国科学院1860年设立了一个2500法郎的阿尔翁伯特奖,奖励能最终解决这场冲突的人。1864年,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通过一系列控制得当的实验,获得结论,并因此获得了阿尔翁伯特奖。
巴斯德研究前人的工作,来为他的实验做准备。1861年4月,巴斯德写信给普切特,来获取普切特发表的描述研究的结果。巴斯德在这封信中写道:
几天后,巴斯德收到了普切特寄来的小册子,他继续进行自己的实验。在这些实验中,他重复了斯帕兰扎尼煮汤的方法,但他将汤分成几部分,并将这些部分暴露在不同的受控条件下:一些肉汤被放置在直颈烧瓶中,这些烧瓶与空气接触,一些肉汤被放置在不与空气接触的密封烧瓶中,一些肉汤被放置在一组专门设计的鹅颈烧瓶中,肉汤暴露于空气,但空气在到达肉汤之前必须经过弯曲的路径,从而不让空气中可能存在的任何物质轻松地沉积到汤上(图 2)。然后巴斯德观察了因变量(微生物的生长)对自变量(烧瓶的设计)的响应。巴斯德的实验包含阳性对照(他知道直颈烧瓶中的样品会被微生物污染)和阴性对照(他知道密封烧瓶中的样品会保持无菌)。巴斯德推测,如果暴露在空气中确实发生了自发生成,那么在鹅颈烧瓶和直颈烧瓶中都会发现微生物,但在密封烧瓶中则不会。相反,巴斯德发现微生物出现在直颈烧瓶中,但没有出现在密封烧瓶或鹅颈烧瓶中。
通过应用对照,并重复实验(每一种类型的烧瓶中都用了多个),巴斯德能够回答仍然围绕自发生成的许多问题。巴斯德谈到他的实验设计时说:“我以最真挚的诚意确认,照我刚才解释的安排开展的任何实验,从来不会带给我可疑的结果”(Porter,1961)。巴斯德的工作,驳斥了自发生成的理论——他的实验表明,空气本身并不是烧瓶中细菌生长的原因,他的研究支持了这样的假说:悬浮在空气中的活微生物可以通过重力沉淀到开颈烧瓶中的肉汤上。
【考考自己】实验可以提供证据,看改变系统的一个组分,会不会带来一个反应。
a.对
b.错
跨学科实验研究
有时实验方法和其他研究方法并没有明显的区别,科学家甚至可能组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例如,美国东部时间2005年7月4日凌晨1点52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的科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其中一艘名为“深度撞击”的370千克重的航天器故意撞向路过的“坦普尔1号”彗星。附近的航天器 观察撞击并将数据传回地球。这项研究包含描述研究,因为它记录了彗星的化学成分;研究部分也包含实验研究,因为评估了深度撞击探测器撞击彗星对以前未检测到的化合物(例如水)挥发的影响(A'Hearn等,2005)。同时开展实验研究和描述研究是特别常见的。另一个例子是詹尼古道尔(Jane Goodall)对黑猩猩行为的研究,可以在“科学研究中的描述”模块中阅读该研究。
【考考自己】科学中,实验研究常用于____。
a.量化变量之间的关系
b.比较吸烟者和不吸烟者
图 4:“坦普尔1号”彗星与 “深度撞击”撞击器碰撞67秒后的图像。
在给药当天控制膳食的时间和内容。 给药后5.5小时提供午餐,包括冷冻晚餐辣肉玉米卷饼(来自Amy's Kitchen)、蓝莓百吉饼果冻、1个苹果和1个香蕉、一块大巧克力块饼干(来自Pepperidge Farm)。服药后10.5小时供应晚餐,包括冷冻晚餐中式炒菜(来自Amy's Kitchen)、百吉饼和水果(和午餐一样)。
科学家还有义务在设计和进行实验时遵守伦理限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纳粹德国工作的医生对人体进行了许多令人发指的实验。其中一项实验旨在寻找治疗人类体温过低的有效方法,集中营囚犯被迫坐在冰水中或在冰冻温度下赤身裸体地留在户外,然后通过各种方式重新取暖。许多暴露在外的受害者被冻死或遭受永久性伤害。了解到纳粹实验和其他不讲伦理的研究,美国等国家政府以及几乎整个科学共同体采用了严格的科学伦理标准。伦理标准(请参阅科学伦理模块)要求研究对人类受试者的好处大于风险,且参与者必须是在充分意识到研究带来的所有风险后自愿参与的。这些标准具有深远的影响。比如,在香烟烟雾和肺癌争论中,想得到因果关系最明了的是设计一项实验:其中一组人被要求吸烟,而另一组人被要求不要吸烟;但是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故意让一群健康的人暴露在烟雾中是非常不道德的。
【考考自己】每项实验都完全复制了现实情况。
a.对
b.错
现代活动中的实验研究
与所有科学研究一样,实验研究的结果会在科学共同体中共享,并以此为基础并激发更多的实验和研究。例如,阿尔哈森确定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人眼,于是人们自然会问“进入人眼的光的本质是什么?” 关于光的本质的两种常见理论已经争论了很多年。艾萨克·牛顿爵士是光由小粒子构成理论的主要支持者之一。英国博物学家罗伯特·胡克(他拥有伦敦皇家学会实验馆长这个有趣的头衔)支持一种不同的理论,认为光是一种波,就像声波一样。1801年,托马斯·杨 (Thomas Young) 进行了一项现在经典的科学实验,帮助解决了这一争议。杨和阿尔哈森一样,在黑暗的房间里工作,光线只能通过窗帘上的小孔进入(图 5)。杨用镜子重新聚焦光束,并用一张纸一样薄的卡片将光束分开。然后,分开的光束被投射到屏幕上,并形成交替的明暗带状图案——这表明光确实是一种波(参见“光 I:粒子还是波?”模块)。
图 5:杨的分光光束实验阐明了光的波动性质。
大约100年后,即1905年,新的实验使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得出结论:光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特性。爱因斯坦的波粒二象论现已被科学家普遍接受。
即使到今天,实验仍在继续帮助我们完善对光的理解。爱因斯坦提出光速不变。但到了1998年,由莉娜·韦斯特高·豪(Lene Vestergaard Hau)领导的一组科学家证明,利用特殊的实验装置,光速可以从正常的每秒30万千米减慢到每秒17米(Hau等,1999)。从1000年前的阿尔哈森开始,一系列的实验让我们对光的本质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尽管科学家进行实验的工具可能变得更加复杂,但背后的原理非常接近巴斯德和阿尔哈森数百年前用到的原理。
资料来源:
我们不需要英雄
但我们需要榜样
References
Agar, D. (2001). Arabic studies in physics and astronomy during 800-1400 AD. Retrieved August 1, 2007, from the 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
A'Hearn, M. F., Belton, M. J. S., Delamere, W. A., Kissel, J., Klaasen, K. P., McFadden, L. A., . . . White, R. L. (2005). Deep Impact: Excavating comet Tempel 1. Science, 310(5746), 258.
Alberts, B., Johnson, A., Lewis, J., Raff, M., Roberts, K., & Walter, P. (2002).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4th ed.), London: Taylor & Francis.
Bajcsy, M., Zibrov, A. S., & Lukin, M. D. (2003). Stationary pulses of light in an atomic medium. Nature 426, 638-641.
Brinkman, G. L., & Miller, R. F. (1961). Influence of cage type and dietary zinc oxide upon molybdenum toxicity. Science, 134(3489), 1531.
Corbie-Smith, G. (1999). The continuing legacy of the Tuskegee Syphilis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the Medical Sciences 317(1), 5-8.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Revised January 15, 2009).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45 CFR §46, Protection of Human Subjects.
Fankhauser, D. B., & Stein Carter, J. (2004). Spontaneous generation. Retrieved August 1, 2007, from the Clermont College Biology Department.
Gorini, R. (2003). Al-Haytham the man of experience. First steps in the science of visio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Islamic Medicine, 2(4), 53-55.
Hau, L. V., Harris, S. E., Dutton, Z., & Behroozi, C. H. (1999). Light speed reduction to 17 metres per second in an ultracold atomic gas. Nature, 397, 594-598.
Kent, J. (2006, January). The Impact of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 brief history of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in the 17th century. Retrieved August 1, 2007, from Connexions.
Lemke S. L., Dueker, S. R., Follett, J. R., Lin, Y., Carkeet, C., Buchholz, B. A., Vogel, J. S., & Clifford, A. J.(2003). Absorption and retinol equivalence of beta-carotene in humans is influenced by dietary vitamin A intake.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44(8), 1591-600.
O'Connor, J. J., & Robertson, E. F. (2002). Light through the ages: Ancient Greece to Maxwell. Retrieved August 1, 2007, from the MacTut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rchive,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Scotland.
O'Connor, J. J., & Robertson, E. F. (1999). Abu Ali al-Hasan ibn al-Haytham. Retrieved August 1, 2007, from the MacTut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rchive,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Scotland.
Pasteur, L. (1861). Sur les corpuscules organizes qui existent dans l'atmosphère. Examen de la doctrine des générations spontanées. (Legon professée á la Societé chimique de Paris, le 19 mai). Mémoire sur les corpuscules organisés qui existent en suspension dans l'atmosphère. Examen de la doctrine des générations spontanées (Extrait). Comptes rendus, 52(1), 1142-1143, 3 juin. Mémoire sur les corpuscules organisés qui existent dans l'atmosphère. Examen de la doctrine des générations spontanées. Annales des sciences naturelles (partie zoologique) (Sér. 4) 16, 5-98.
Porter, J. R. (1961). Louis Pasteur: Achievements and disappointments, 1861. Bacteriology Reviews, 25(4), 389–403.
Reuben, A. (2004). Au Conntraire, professeur Pasteur! Hepatology 40(6), 1478-1482.
Wynder, E. L., Kopf, P., & Ziegler, H. (1957). A study of tobacco carcinogenesis: II. Dose-response studies. Cancer 10(6).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